思想政治教育生態文明論文
時間:2022-05-09 08:08:10
導語:思想政治教育生態文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必要性
1.解決生態問題的必然要求
在人類文明史上,迄今為止我們已經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三個階段,其中以蒸汽機的發明為標志的工業文明,利用科學技術推動生產力的飛速發展、帶來了人類物質財富的極大豐富。但是“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它在帶給我們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也使人類陷入了人與自然關系的困境,即生態危機。全世界氣候災害增多、全球氣候變暖、冰川消融、海平面升高、沿海低地受到海水淹沒的威脅、大氣成分發生不利于人的變化、二氧化碳增加、臭氧層濃度降低、地球兩極上空臭氧層出現空洞等等生態環境方面的問題出現,都日益威脅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
2.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是由布蘭特倫夫人在1987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的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中第一次提出,她把“可持續發展”定義為“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多年來這個觀點得到了越來越多的國家的認可。實現“可持續發展”就是要求我們必須解決人與自然的矛盾,而生態文明建設是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的重要途徑。“生態文明是人類在經歷工業文明對大自然肆意掠奪與破壞、自然界無情報復使人類遭受慘痛損失之后,全面反思而提出的新思想,它是以人與自然的和諧、協調發展為特征的文明,是自然界權利受到充分尊重的文明。”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3.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
馬克思把自然界比作人類的無機身體:“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靠自然界來生活’。這就是說,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形影不離的身體,人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不可分離,就等于說,自然同自己本身不可分離,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首先,良好的生態環境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提供了物質保證,有了這個保證我們人類才能生存,才有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機會。其次,優美的生態環境往往更能夠使人心情愉悅,身體的各個機能處于最佳狀態,激發了人無窮的創造性,為人實現全面發展的提供有利的精神支持。最后,良好的自然環境更加符合人類的生存發展的需要,而良好地自然環境必然是人與自然的良性互動。
1.培養人的生態文明素質
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是其行為習慣的主要因素,要想提高人們的生態文明素質,就必須先改變其錯誤思想。首先通過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導向和育人功能,使教育對象對生態問題的后果有所了解,在此基礎上,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向人們傳播生態文明知識,提高生態文明意識及其生態文明素質,培養和喚醒了人們自覺加入生態文明建設的道德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其次,通過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保證功能,使人們逐步認識環境對我們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性,為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保護環境,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人和自然和諧發展形成共同認識。當這種共同認識長期影響人的思想,就會固化為人的行為習慣。
2.轉變人的生態文明觀念和行為
近年來,我國的環境污染日益嚴重,自然資源嚴重匱乏,這些都已超出了自然的自我承受力和自我修復力的范圍。發展中的困境,使我們認識到,只有實現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發展,我國才能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通過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認知和導向功能,讓人們認識到人與自然的密切關系,呼吁人們尊重自然、自覺保護自然的觀念變革。轉變由于“粗放型”經濟帶來的以犧牲自然環境和消耗資源來滿足自身利益的錯誤觀念,引導人們樹立以全人類的共同生存與發展為整體利益的觀念。動員全社會成員從身邊小事做起,爭當生態文明建設者。
3.引領合理消費觀念的形成
馬克思認為,人的基本需要首先就是滿足自身的生存需要,也就是消費。人類“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人要生存,就必須滿足自身吃喝住穿等基本生存需求,而這本身就是一種最基本的物質消費活動。生產決定消費,但是消費反過來能夠刺激人們創造出新的生產需要,即“消費在觀念上提出生產的對象,把它作為內心的圖像、作為需要、作為動力和目的提出來”,從而推動生產的不斷發展。當今導致全球性生態危機的直接原因就是人類為了滿足自身生存和發展需要而過度的消費,導致打破生態系統原有平衡,無限制的向自然索取會引起人與自然關系的緊張。思想政治教育通過教育使人們清醒地認識到,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地球的生物、礦產等資源都具有有限性,一切浪費資源的行為都是可恥的行為,它必然給人類后代的生存發展帶來更大的危機。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對人們的教育,逐步使人意識到保護生態環境就是在保護我們人類自身,生態文明的建設是為人類自身爭取生存機會。在這樣的意識引導下,人們才會自覺珍惜和養成節約資源的習慣,引領其樹立合理的消費觀。
三、思想政治教育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途徑
1.加強生態文明和法制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加強生態文明教育和法制教育。首先,加強生態文明教育的理論灌輸。一方面使生態文明的理念內化為人們生態文明素質和生態文明觀念,另一方面在生態文明理念指導下,自覺自愿地外化為一種現實的行為,使講究生態文明成為一個習慣和時尚。其次,加強法制教育。在加強生態文明教育的同時,思想政治教育還要加強生態法制的宣傳和教育。通過法制宣傳、教育,提高社會成員的生態保護法律意識,不但要人人懂法、守法、護法,而且還要有依法監督舉報違法行為,嚴懲那些嚴重破壞生態環境的不法分子,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搞特殊情況。
2.創建生態文明教育環境
任何人都是一定社會環境的產物,思想政治教育應創造一個既包含家庭、社區等微觀環境又包含社會、政治、輿論等宏觀環境的生態文明建設教育環境。第一,充分發揮已經具備良好生態文明素質的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榜樣作用。發揮榜樣的感染力,使與榜樣處在同一微觀環境的其他人自覺的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其生活的家庭、社區等。實現從自身做起,通過感染你身邊的人已達到大家一起的目的,從而建立起從學校到家庭再到社區的全方位生態文明微觀環境。第二,思想政治教育應充分利用公益廣告、各類演出活動、報刊、廣播、電視和網絡等各種傳播手段,建立生態文明建設的宏觀環境,通過各種傳播媒介,廣泛宣傳有關生態文明建設的科普知識和價值取向,增強公眾的生態憂患意識、參與意識和責任意識,激勵群眾積極投生于保護生態的行動中,在全社會提倡節約、愛護生態環境的社會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消費行為,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由口號變為實際行動。
3.依托多種載體開展生態文明建設活動
思想政治教育應利用文化、活動、大眾傳播等載體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活動。首先,組織參觀生態破壞地區實踐活動。只有通過實踐,讓人們親眼所見、親身所感我們的環境被污染的多嚴重,我們的生態被破壞多嚴重,才能真正激發人們的生態憂患意識、參與意識和責任意識,才能使人們自愿行動起來,保護環境,愛護環境,實現全民共建生態文明。其次,充分利用世界地球日、世界環境日、世界土地日、世界水日等活動載體,開展群眾性生態文明科普知識和價值觀的宣傳活動,并利用這些活動的感召力,積極開展群眾性生態文明實踐活動,使全民共建生態文明觀念深入群眾。
作者:韓偉單位:哈爾濱工程大學
- 上一篇:生態畜牧及動物防疫工作總結
- 下一篇:馬克思生態思想下生態文明論文
精品范文
7思想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