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現狀分析
時間:2022-02-13 09:30:07
導語: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現狀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合肥市瑤海區坐落于合肥東部,作為合肥市的老工業區,聚集了大量的“重投資,重污染”的化工產業。同時作為合肥市人口密度最大,資源消耗量最大,污染最大的地區,瑤海區的生態文明建設更是瑤海區建設的重中之重。本文通過以合肥市瑤海區的生態建設為例,探討當今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的現狀。
關鍵詞:合肥市瑤海區;生態文明建設;現狀
一、相關概念解釋
(一)合肥市瑤海區
瑤海區位于合肥市東部,面積142.9平方公里,人口36.5萬人。人口密度高達2554人/平方公里,遠遠高于全國乃至于安徽省的平均人口密度。同時瑤海區是傳統工業區。擁有合鋼公司、安徽氯化、聯合利華等160多家大中型企業。大量的化工產業的集聚加速了對瑤海區資源的消耗,對環境的壓力加大。而這些大中型化工廠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三廢”在一定程度上對環境承載力有著消極的影響。
(二)生態文明建設
我國在“十八大”中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國家“五位一體”中的重要一環,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平級。[2]早在1995年,美國學者莫里森認為:生態文明是基于與自然和社會生態保持一貫聯系的多元生活方式,其有兩個屬性:第一,她著眼于浮華世界中人類生活如何動態和可持續地保持平衡;人類不是要戰勝自然,而是與自然共存;第二,生態文明意味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根本改變;它取決于我們創造社會新選擇的能力。而本文就選擇莫里森的觀點作為主要論點來討論現今瑤海區的生態文明建設的現狀和發展。
(一)城市自然生態系統脆弱
城市生態系統其實是人類生態系統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人類生態系統是在自然生態的基礎上,以人類利益為目的的,由人類改造、控制和操控的,具有簡單化和年輕化發展趨勢的生態系統。而人類生態系統由于具有簡單化和年輕化的發展趨勢,相比較自然生態系統這個成熟的生態系統而言更為脆弱。合肥市瑤海區首先作為合肥市的老工業區,大量的重工業在此聚集。由于技術和資金以及政策的限制,大量的重工業的生產設備陳舊,對于“三廢”的處理不到位。筆者在合肥市瑤海區老化工廠附近的小區走訪時,90%以上的住戶抱怨自己家附近的空氣質量逐年下降,家中的窗戶是常年不敢打開。其次,瑤海區是合肥市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區,根據“六普”的數據得出,瑤海區在2010年的老齡化程度(60歲以上)達到10.5%。瑤海區的人口年齡結構偏向老齡,同時加上瑤海區整體文化素質偏低,生活垃圾的大量產生更加劇了瑤海區城市生態系統的脆弱。最后瑤海區的綠地面積相比較其他區而言,所占的比例相對較小,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瑤海區的環境人口容量。
(二)城市社會生態系統出現失衡
隨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大量的農村土地逐漸轉變為城市用地,導致大量的初級生產者減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環境人口容量。同時,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大量的非農人口轉變為城鎮人口,加上大量的人口流入,是城市當中貧富差距明顯懸殊、生活居住差別明顯的現象突出。同時,人口的快速增長使得就業、住房、出行、看病等基本民生問題成為人們與社會矛盾的焦點。城市的人文環境系統更是城市社會系統當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部分。在“五普”中合肥市的人口為1810847人,而在“六普”中合肥市人口快速增長到2556689人。瑤海區在“五普”中顯示人口為87211人,而在“六普”中瑤海區的人口為318564人,人口數量增長明顯。瑤海區磨店、新站等地的工業園的快速建立導致了這一現象的發生。而在磨店、新站等地的城市基本衛生、社區服務、社區文化服務系統的建設卻相對落后,大量的“城中村”林立,與瑤海區城鎮化、工業化的趨勢背道而馳。
三、出現相關問題的原因
(一)城市規劃和政策導向
美國社會學家帕克曾將城市的建設劃分成三個模式,分別為同心圓模式、扇形模式和多核心模式。[3]而合肥市(2011年巢湖市劃分至合肥之前)的規劃是一個明顯的扇形模式。扇形模式是將各個不同的功能區劃分開來,各個區域承擔自己各自不同的職能。廬陽區作為合肥市的經濟、政治中心;包河區作為合肥市的文化集中地;蜀山區作為高校的集中區;而瑤海區則是合肥市的重工業所在地。城市的規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瑤海區的發展。同時,政策的影響也是瑤海區出現城市生態文明建設不足的一個重要誘因。在2013年瑤海區的工業區發展就受到了國家的高度重視并且收到了國家的支持。而2015年的《2015年合肥市促進新型工業化發展政策》的出臺更是對瑤海區工業發展加了一把油。[4]大量的工廠在瑤海區建立起來,原本人口密度大、面積小、環境承載力低的瑤海區變得人口密度更加大,導致資源的大量消耗,城市的自然生態系統自然變得更加脆弱。
(二)經濟發展模式相對僵化
瑤海區是合肥市的傳統工業區,境內匯聚了馬鋼(合肥)公司、氯堿化工、勝華銅業、綠寶電纜、金鐘紙業、華源紡織等一批大中型工業企業,初步形成了鋼鐵化工、機械電器、紡織服裝、家具建材、造紙五大支柱產業,是全市重要的加工制造業基地。工業總產值由73億元增加到247.4億元,年均增長27.2%。財政收入由2.25億元增加到7.72億元,年均增長28%,其中地方財政收入由1.36億元增加到5.37億元,年均增長31.6%。瑤海區作為合肥傳統的老工業區,經濟發展單一,大量的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業集聚,所帶來的GDP的發展并不適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對于瑤海區而言只有改變傳統的粗放的經濟發展模式,加大力度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三個產業健康發展。[5]
(三)行為規范和思想道德發展緩慢
筆者在前文中已經提到了由于行政規劃等原因,瑤海區并不是合肥市的教育基地,相對于整個合肥市的文化水平而言,整體的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質偏低。同時,瑤海區大量勞動密度型產業的集聚,瑤海區只有大量吸引外來務工人員才能滿足大量的勞動力需求。但是大量的外來務工人員的文化水平相對較低。筆者做了一個“五普”和“六普”合肥市受教育水平的比較。從表格中不難看出來,無論在“五普”時期還是在“六普”時期,瑤海區整體的教育水平還是偏低的。橫向比較發現,大量的人口的科學文化水平集中在初中水平。高水平的知識分子所占的比例還是很低的。縱向比較中除了未上過小學的人數所占的比值是下降的之外,所有的值都是上升的。其中初中和大學專科所占的比重增長速度較快,分別為4.32%和4.64%。總體看來瑤海區人口的科學文化水平是不斷提高的,但是往往集中于職業教育和基礎教育。瑤海區城市生態文明的建設一方面需要物質文明的快速發展,更需要在精神文明上加速前進。
四、瑤海區生態文明建設相關措施
(一)加強生態環境治理
治理大氣污染。加快能源結構調整,加快城鄉天然氣管道延伸工程,提高天然氣使用比例。推進城市揚塵防治,加強對建筑、拆遷和市政等施工現場的揚塵污染防治。嚴格執行秸稈禁燒政策。加強秸桿綜合利用,鼓勵秸稈還田、氣化和沼氣化利用。可以由區環保局牽頭,積極探索建立大氣污染防治聯動機制,開展大氣污染防治專項執法。治理垃圾圍城。建立健全垃圾收集-運輸-處理體系。開展環境衛生專項治理。由于瑤海區為合肥市的老城區,其中城中村大量存在,開展盲區死角環境衛生集中整治行動,重點解決老舊小區、背街小巷的環境衛生問題。
(二)加強生態工程建設
完善綠地系統,提高綠化的整體水平,實施景觀生態工程。瑤海區中大量的回遷小區是安置性小區,其中綠化面積往往很難達到居民的預期值。要加大對周邊公路的行道綠化,加強對綠化的養護;同時加強對小區周邊廣場和公園的綠化,開展綠化大會戰。在總體綠化面積、綠化投資、增加速度等指標繼續保持全市前列。堅持綠量和品質并重,打造精品綠化為重點,持續實施小區和空地綠化提升和改造的原則。
(三)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嚴格資源節約門檻。新建項目必須符合《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07年)和國務院批復《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中關于產業定位要求,避免產業轉移中的資源浪費和污染擴散,嚴禁國家明令淘汰的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產能力轉入。強化冶金、化工等重點行業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采用清潔生產工藝和設備,單位產品的能耗、物耗和污染物的產生量、排放量應達到國內先進水平。開發區內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執行率均達到100%。推進循環化改造。由于大量的工業園區在瑤海區建立,資源利用效率低。要推動各類園區廢物交換利用、能量分質梯級利用、公共服務平臺等基礎設施建設,促進企業循環式生產、園區循環式發展、產業循環式組合,構建循環型工業體系。
(四)建設綠色瑤海
建設低碳瑤海。啟動低碳社區建設,加強低碳理念宣傳,改變居民行為模式,降低能源消耗。引導居民綠色出行,減少碳排放。強化從生產源頭、生產過程到產品的生命周期碳排放管理。加強綠色低碳產品的推廣與應用,提高生產比例和市場占有率,列入政府優先采購目錄。深入開展反過度包裝、反食品浪費、反過度消費行動,推動形成勤儉節約的社會風尚。
五、結束語
提高合肥市瑤海區自然生態文明、社會生態文明和文化生態文明任重道遠,只有堅持可持續發展觀,所有的經濟建設能夠從瑤海區的人口現狀和人口預測出發,堅持適度人口觀念,合肥市的瑤海區的生態文明建設才有可能產生質的飛躍。
作者:許軒昂 單位:安徽大學
參考文獻:
[1]姜洋.合肥市生態城市建設的發展策略和實施途徑[D].合肥:合肥工業大學,2014.
[2]王蓉.“五位一體”視野下的生態文明建設理論與實踐研究[D].杭州:杭州師范大學,2014.
[3]周英.城市化模式研究——以河南為例的分析[D].西安:西北大學,2006.
[4]魯加旺.合肥市自主創新政策環境優化對策研究[D].合肥:安徽大學,2015.
[5]陳新.關于兩型社會的思考[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