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綜述

時間:2022-04-21 08:28:04

導語:關于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于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綜述

[摘要]當前,生態文明建設思想引起國外學者的高度關注。美國、日本、新加坡等國家的學者對生態文明建設思想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通過文獻梳理發現,國外學者對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研究現狀、思想價值和面臨的挑戰等方面。因此,當前我們研究生態文明建設思想時也要分析國外學者的相關論述,旨在從更加客觀、全面的角度闡述生態文明建設思想。

[關鍵詞];生態文明建設;菲利普•克萊頓;賈斯廷•海因澤克

1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研究現狀

1.1倡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與綠色發展

當前,建設生態文明不僅僅是我們國家繼續向前發展的目標,同時也是其他資本主義國家實現新的發展的目標。然而,我國目前建設的是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國外部分學者認為“生態社會主義嘗試提供一個激進、文明的資本主義替代方案,這一方案植根于生態學運動的基本觀點和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它反對資本主義的毀滅性進步(馬克思),提倡建立一種基于非金錢的和超經濟的經濟準則:社會需求和生態平衡”[2]。馬克思在他的經典著作中將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造成的環境污染、資源浪費等現象歸結于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私有制。與資本主義不同,我國倡導建立的是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注重的是實現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都能享有的生態福祉。在國外學者看來習在十八屆五中全會中提出的共享發展就是與資本主義國家相比一個很大的不同,因為其注重的是全面保障人民群眾在經濟、政治、生態等方面的權益。此外,對于習生態文明建設思想中多次重點闡述的“綠色思想”國外學者也有較高的評價,主要涉及習的綠色思維、綠色發展、綠色話語權等。菲利普•克萊頓、賈斯廷•海因澤克等人提出“作為生態文明之基礎的“綠色”思維是人類思想的革命性變革。我們認為,它代表了人類社會思想演進的未來走向”[3]的觀點。在他們看來,習倡導的綠色發展將會在未來人類的發展過程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并且關于“綠色權利”的研究也是目前國外研究的一個重點,且關乎我國的實際國情。菲利普•克萊頓認為“綠色權利是集體權利而非個人權利。當人們以綠色權利框架去思考問題時,就超越了現代個人主義,走向了以共同體為基礎的建設性后現代主義思維”[3]。對于當前習在推進全球生態治理前進過程中具有中國特色的話語表達方式菲利普•克萊頓也給予了較高的評價,他認為“我們許多人相信,中國傳統無論新舊,用后現代術語進行重構,應用到當前的全球化形勢下,能夠提供最好的指導框架”[3]。

1.2將馬克思主義、儒家思想與生態文明建設相結合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儒家思想作為習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理論來源,對其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形成與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菲利普•克萊頓、賈斯廷•海因澤克等人對當前習領導中國人民走的生態文明建設道路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他們將生態文明建設思想視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部分,并且提出“建設生態文明的目標內含于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傳統中,它是中國和世界馬克思主義思想自然演進的一部分”[3]的觀點。并且,菲利普•克萊頓等人認為當前習倡導的生態文明建設就是在馬克思主義的生態思想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生態智慧之間尋找合適的切入點,以中國的實際國情為背景將兩者有機的結合起來。他們明確表示“中國領導人正努力在馬克思主義和儒家思想的核心原則之間找到一個真正的平衡,以建設有道德的國家,培養有道德的公民。中國領導人也正在努力把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原則作一創新性的拓展,以為這些新的經濟和社會實踐提供指導”[3]。在國外學者看來,我國的傳統文化在當前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他們對于習借用中國傳統詩句、成語闡釋其生態思想的行為也有較高的評價。同時,他們認為將我國的傳統生態智慧與馬克思主義的生態思想聯系起來將有利于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實現新的發展。菲利普•克萊頓在《有機馬克思主義:生態災難與資本主義的替代選擇》一書中明確表示“我們相信,中國會對馬克思主義有一個新的理解,那就是,充分認識到馬克思主義的建設性后現代維度,對此,中國已做好了準備”[3]。

1.3建設生態文明思想中強調整體主義

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最終就是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使人類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國外學者認為整體主義、過程思維等這些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思維方式在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過程中的作用日益顯著。一方面,在國外學者看來整體主義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中非常注重的思維方式,習在闡述其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過程中也特別注重采用整體思維、系統思維。菲利普•克萊頓對于習從整體出發建設我國生態文明的做法給予很高的評價,他認為“開明的領導者會對他們正在努力追求實現的整個體制或文明持有更加徹底完整的整體觀。只有從這個整體性視域出發,他們才能夠為每一步的發展作出明智的選擇”[3]。其次,國外學者也認為“中國傳統哲學蘊含著非常豐富的過程思維,這種過程思維不僅出現在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中,甚至出現在中國哲學傳統最古老的文本《易經》中”[3]。且過程思想思維四個核心特征都會與中國傳統哲學產生強烈的共鳴,習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強調各個環節的相互協調與統一,追求實現人與自然整體的和諧與發展,這在國外學者看來非常具有中國特色。

2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價值

2.1倡導的生態文明理念反映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

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由于人們對經濟增長的片面追求和生態意識的薄弱,導致一段時間內人們的生產、生活對生態環境造成了破壞。近年來,隨著環境問題的突出,人們保護生態環境的呼聲越來越高,生態意識也有了很大的提升。我國明確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是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代表大會上,自此生態文明建設正式成為我黨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外學者認為“自中國共產黨的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以來,建設‘生態文明’的理念已經正式成為黨的綱領和工作計劃的重要部分……隨著生態危機在中國的快速蔓延,上至國家領導,下至普通民眾,正在逐漸把建設生態文明視為迫切需要的優先任務”[3]。習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布局,國外學者更多的認為這將意味著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不可否認,在追求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我們曾經用環境來換取經濟片面增長。但是,現在我們在發展經濟的過程更加注重對整個社會生態環境的影響。對于目前我們發展模式的變化,菲利普•克萊頓等人有過這樣的表述“中國的政策制定者,過去一味追求GDP的增長,現在開始關注過去曾被忽視并產生了不利影響的其他社會發展指標”[3]。他們認為我國當前倡導的““生態文明”的理念反映了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重大改變”[3]。同時,他們對于當前我國在帶領下建設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也給予了較高的評價,他們在《有機馬克思主義———生態災難與資本主義的替代選擇》一書中曾明確表示“中國新任國家領導人也強調要優先發展生態文明。他說,建設生態文明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3]。

2.2領導的生態文明建設將在全球建設生態文明中起引領作用

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發展,我國的經濟取得了巨大發展,綜合國力有了顯著提升。但是,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環境問題便日益成為我們關注的焦點,人們也將優美的環境作為衡量生活滿意度的一個重要參考標準。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我黨進一步提出建設生態文明,使得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向前邁出歷史性的一步。國外學者對于當前我國建設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大都持贊同態度,并且認為我國將會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發揮關鍵性的引領作用。菲利普•克萊頓曾明確指出“在政治和經濟上,中國正在世界舞臺上迅速起到引領作用”[3]。因此,他認為“要建設新文明,在世界各國中,中華人民共和國發揮的是引領作用,這是她的特殊使命”[3]。在他們看來,當前我國的發展狀態和國內形勢都為建設生態文明創造了條件,我們實行的社會主義制度給當前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提供了巨大的支持,這從根本上是不同于西方的資本主義發展模式的。并且,針對我國當前的生態環境現狀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和新論斷,為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指明了前進的道路與方向。此外,菲利普•克萊頓、賈斯廷•海因澤克等人認為“在未來幾年中,環境外交必將上升到首要位置。資源共享、減少浪費、限制溫室氣體排放和其他類型的污染的國際條例談判,將成為成功的政治精英們最重要的目標”[3]。多次在國際會議以及國際組織的發言中都闡釋了當前我國建設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作為環境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得到了國外學者的關注。因此,他們認為在全球環境日益惡化的今天,我國將在建設生態文明中發揮著引領作用。

3倡導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挑戰

目前,國外學者在研究生態文明建設思想時也有對我國建設生態文明社會的思考。他們認為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過程同時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在當前社會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即人類對自然環境的不公平對待。面對不斷出現的新問題,習的生態文明建設思想在具體的推行過程中面臨的挑戰究竟有哪些?國外學者的的觀點大都集中在民眾意識、利益群體、制度建設、政府權威等方面。

3.1民眾對生活質量的保護和要求不斷提高

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發展,不僅我國的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也發生了不小的變化。過去人們單純的追求吃飽穿暖,追求經濟上的快速發展,現在人們關注的焦點更多的是環境質量的提高與公民意識的轉變。國外學者也注意到這個顯著的變化,日本法政大學的菱田雅晴認為當前進行生態文明建設需要面臨的主要問題是民眾的公民意識的高漲。經濟的快速發展已經使人們的基本需求產生了一定程度的變化,從“生存”到“生活”的轉變更加注意突出環境質量的重要性,同時也更加強調人們的參與意識。菱田雅晴認為當前我國人民對于環境質量的重視程度與之前相比有了很大的變化,他在《的苦惱》一文中明確指出習倡導的生態文明建設在實施過程中將會面臨人們“對生活質量的保護和提高的要求日益高漲”[4]的狀況。除此之外,他認為隨著公民意識的不斷增強,我國人們群眾“對于食品安全、生活垃圾的收集和處理,以及住宅環境方面的社會治安、犯罪、噪音、水質和大氣污染等環境意識也日益增強”[4]。菱田雅晴民眾對生活質量的要求尤其是對于良好環境的渴望與當前我國環境現狀形成一定的差距,這對于倡導建設的生態文明社會無疑是一個影響因素。此外,菱田雅晴還認為近年來我國公民的政治參與意識的不斷高漲也將會對建設生態文明產生一定的影響。他認為當前我國公民意識的不斷改變使得民眾更加關注自身訴求的實現,一旦自身權益受到威脅就會對社會制度、國家建設、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等產生不良情緒,進而影響我國政策的實施。所以,在菱田雅晴看來,雖然的生態文明建設思想在其國家治理的思想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面對當前我國民眾生態訴求不斷的高漲以及公民意識的不斷覺醒的現狀,其思想在推行的過程一旦沒有達到民眾理想的效果都有可能影響其思想在現實社會中的指導地位。

3.2治理環境需要完善的制度來協調不同的利益主體

一般而言,環境的保護總是和經濟的發展分不開,而國外學者在研究習的生態文明建設思想時也比較關注其在完善生態制度方面的觀點。其中,戴維•蘭普頓認為當前我國處在一個制度建設不太完善的時期,經濟的快速發展會帶來各種問題,為確保合理的應對各種問題必須建立系統完備的制度體系。他曾明確表示中國目前的治理“勢必需要更完善的制度建設,這也是新一輪改革的一大核心議題”[5]。此外,戴維•蘭普頓認為加強制度建設除了因為其是目前改革的核心之外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政府治理的手段能否趕上利益訴求的變化”[5]?在他看來當前我國國民的基本訴求與建國初期和改革開放初期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的訴求變得更加的多樣化。面對改革的進一步深化,他認為目前“治理中國的一大挑戰是建設性地管理不同的利益主體,最大限度地與之合作而非對抗”[5]。眾所周知,在建設生態文明的過程中勢必會面臨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沖突,并不是所有的企業都會自愿的奉行環保高于經濟的信條,也并不是所有企業都會自愿的進行可持續的發展、綠色的發展。在日本學者堀井伸浩主編的《中國的可持續發展:能否規避資源、環境的制約》一書中,沈中元認為“一般中國政府的政策主要依靠的是行政手段”[6]。因此,面對部分只注重GDP而忽視環境保護的企業來說就必定需要完善的制度來進行約束,通過制度來協調參與經濟活動的不同利益主體的利益,以保障生態文明建設的順利進行。當然,還有部分國外學者認為提出的通過利用最嚴格的制度與最完善的法治是在為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建造最后一道防線,是一種確保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的手段之一。

3.3新形勢下中國共產黨執政面臨新的時代考驗

2012年11月習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菱田雅晴等國外學者認為這是2012年國際政治中最大的事件。習之前在福建、浙江等地方任職時就特別注重當地的生態文明建設,在其就任國家主席之后更是積極推進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但是,國外學者認為經過了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發展,我國的經濟、政治、外交等與鄧小平同志時代相比有了很大的變化,而與建國初期的我國相比更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他們看來,我國的這些硬實力的增強確實可喜可賀,然而諸如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院長馬凱碩、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中國研究項目主任戴維•蘭普頓、日本法政大學菱田雅晴、早稻田大學天兒慧等卻認為習與鄧小平同志和同志相比,面臨的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當前的時代背景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并且我國在國際上的地位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例如,馬凱碩認為,“中國社會更加多元化,因而面臨建立共識等挑戰”[7]。菱田雅晴的觀點則更為激烈,他認為與鄧小平相比所面臨的時代任務都有了質的變化[7]。同時,也有學者認為目前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之間的信任關系存在不同程度錯位的現象,甚至提出諸如“若政府與當地居民之間的隔閡不消失,則無論何種政策和制度都無法產生效果”[8]的觀點。可以說,在部分國外學者看來,當前習在治理中國過程中倡導的生態文明建設除了要面對諸如制度、法制等外在強制力的約束之外,也要面對當前時代賦予這一代領導人的新任務。可以說,生態文明建設已經成為當前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所無法避免的問題。面對這種情況,只有切實回應民眾呼聲,落實系統的生態文明建設措施,才有利于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順利進行,才有利于我國進一步的深化改革。當然,國外學者的的研究除了涉及生態文明建設思想和其思想面臨的挑戰外同時也有對我國建設生態文明社會的思考。菲利普•克萊頓認為“中國人民與中國領導人的環境決策將在全世界產生巨大的影響,還因為中國當前的形勢對馬克思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未來提出了尤為復雜的問題”[3]。他們認為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過程也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當前面臨的問題,即“中國后現代馬克思主義正面臨一個新的挑戰,那就是人類對自然環境的不公平對待”[3]。同時,國外學者對于我國深化制度改革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也寄予了厚望,他們明確表達諸如“有證據表明,中國領導人的聲明反映出了實質性的承諾。西方領導人、非政府組織和商人,如果能夠理解馬克思主義與生態世界觀的日益結合,即我們聚焦的有機馬克思主義,他們將更加嚴肅認真地考慮中國領導人的承諾”[3]這樣的觀點。因此,目前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不僅會對我國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而且對于其他國家的建設也將會有一定影響。

4小結

通過對國外文獻資料的整理與分析,我們對當前國外學者對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評論與看法有了進一步的了解,這對于我們深入探析生態文明建設思想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因此,在對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進一步研究過程中我們應該注意對以下方面進行深入的探討。第一,加強對生態文明建設思想中的社會主義性質的闡釋。眾所周知,我國當前的生態文明建設是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但是,當前國內僅有部分學者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社會主義性質進行全面準確的研究。雖然大部分學者都明白生態文明建設思想中提到的生態環境產品是社會公共產品,且建設生態文明關乎最廣大的民生福祉,這些與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是一致的。但是,對于生態文明建設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所提倡的生態思想、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智慧的繼承發展等方面的研究還相對欠缺。因此,對于生態文明建設思想所體現的社會主義特征的研究需要我們進一步深入。第二,注重對生態文明建設思想推行效果的反饋研究。我國學者對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態文明建設思想體現了人民群眾生態訴求、生態利益的轉變等觀點上。而對于在進行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人民群眾的反饋等方面的研究則較少。誠然,建設天藍、水綠、空氣清新的環境符合當前人民群眾在生態方面的訴求。但是,對人民群眾反饋的信息進行全面系統的收集與整理將會有利于我們總結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現實效果與意義,有利于發現生態環境問題發生的深層原因,也有利于在進行生態環境改善與保護過程中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第三,增進對生態文明建設思想面臨挑戰的研究。通過文獻梳理,我們發現國外學者認為在民眾意識、利益群體、制度建設、政府權威等方面存在著影響生態文明建設思想深入發展的因素。因此,在進一步的研究中我們要對生態文明建設中民眾意識的關注點、特征、培養途徑等方面進行深入的解析與研究。同時,也要對生態文明建設中涉及到的利益群體、相關制度與法律進行全面準確的分析與闡釋,尤其是關于群體利益調節方面。當然,如何有效提高政府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權威也應該作為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研究的重要內容。對于國外學者關于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觀點我們應持全面、公正、客觀的態度。比如,他們對于我國的具體國情的把握、政策法規的制定以及人民的真實訴求的評論可能不夠全面與真實。應對其評論進行更加細致的分析與把握,以便對生態文明建設思想做出客觀、正確的理解,從而更好地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深入發展。

作者:李彩飛 單位:北京郵電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參考文獻]

[1]日本人間文化研究機構現代中國區域研究項目編.當代日本中國研究(第3輯)[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2]MichaelLowy,“Ecosocialism:PuttingontheBrakesBeforeGoingOvertheCliff,”publishedinNewPolitics,republishedonlineinCriticalThinking#56,vol.14/4(Winter2014),socialistworker.org/blog/critical-reading/2014/02/09/michael-1%C3%B6wyecosocialism.

[3](美)克萊頓,(美)海因澤克著.孟獻麗,于桂鳳,張麗霞譯.有機馬克思主義:生態災難與資本主義的替代選擇[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4](日)菱田雅晴.的苦惱———缺乏強腕領導的集體領導體制[J].中國年鑒,2013:38-43.

[5]唐昆凡.蘭普頓談治理中國:國內問題是第一要務[J].社會觀察,2014(4):72-73.

[6](日)堀井伸浩編.薛軼群譯.中國的可持續發展:能否規避資源、環境的制約[M].亞洲經濟研究所:2010.

[7]周文華.近來海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評介[J].新視野,2014(6):14-19.

[8](日)阿部健一.王宗瑜譯.地方居民與國家之間———湄公河流域的森林資源管理[J].弘文堂.2008:229-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