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生態文明素質教育探析

時間:2022-11-22 09:51:10

導語:大學生生態文明素質教育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生態文明素質教育探析

摘要:大學生作為社會未來發展的棟梁之才,雖然對生態文明這一概念較為了解,卻并不太清楚生態文明的內涵.日常生活中,生態文明作為一個概念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超前消費現象嚴重,與當前黨和國家政府提倡的綠色低碳的生活背道而馳.大學生生態文明素質教育任重道遠,亟待高校整合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創新生態文明素質教育途徑.

關鍵詞:大學生;生態文明;素質教育;環保意識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號召,是國家領導人站在新的歷史起點,為建設美麗中國提出的新要求.高校作為社會發展建設的中堅力量,在國家的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發展的棟梁之才,是我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主力軍.因此,在高校大力推行生態文明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然而,當前非農林類高校學生對生態文明教育缺乏了解,認同度不高,亟待整合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創新高校生態文明素質教育途徑[1].

1高校學生生態文明素質教育現狀

為了了解當前各大高校學生生態文明素質教育現狀,筆者設置了《大學生生態文明素質教育問卷》,通過問卷星進行網上問卷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1232份,收回有效問卷897份,其中男生467份,女生430份,年級分布比例為大一32%,大二42%,大三28%,大四8%,鑒于農林院校生態文明建設是主要的專業設置,取樣避開了這部分大學生.1.1高校學生對生態文明的認知程度調查問卷結果顯示,98%的學生聽說過生態文明這個概念,但69%的學生也僅限于聽說,對生態文明的內涵并不清楚,剩下的學生中,能正確回答“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國家兩型社會建設主要內容的學生比例不足12%.充分說明當前非農林高校的學生,雖然聽說過生態文明建設,但認知程度有限,生態意識薄弱.當問到學生從哪些途徑聽說或者了解生態文明時,24%的學生選擇了電視新聞,61%的同學選擇了互聯網,剩下的同學選擇了課堂或者其他途徑,這說明當代大學生獲取生態文明相關資訊的主要方式是網絡.1.2高校學生對生態文明的踐行程度調查問卷顯示,雖然超過95%的學生認同國家提出的構建生態文明社會的想法,但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卻存在不同的做法.87%的同學喜歡在通過外賣軟件點餐,卻沒有想到外賣餐盒及包裝的環境污染問題;94%的同學喜歡通過淘寶、京東、亞馬遜等B2B平臺網上購物,甚至有同學稱日常生活用品全部依靠網購,卻忽略了網絡購物產生的包裝浪費,82%的同學選擇了隨手扔掉網購物品的打包袋或者紙箱,11%的同學稱在扔快遞垃圾時想過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的問題,僅有7%的同學將日常網絡購物產生的廢棄紙箱收集起來環保再利用.這充分說明當代大學生雖然思想上認同生態文明的理念,在實際踐行的過程中,知行脫節較為普遍.

2在大學生中開展生態文明素質教育的必要性

生態文明素質教育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大學生作為我國未來社會主義建設的主力軍,培養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能自覺踐行生態文明,對構建和諧社會,打造綠色中國尤為重要.2.1有利于增加國家的國際競爭力.西方發達國家如英國走過了“先發展,后保護”的環境保護之路后,異常重視本國的生態環境建設,提出了資源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強調綠色、環保、節能的生活方式,日常生活用品以環保為理念,減少包裝;出行方面選擇綠色無碳的方式;社會經濟發展方面要求工廠做到綠色、節能.大學生作為有一定文化水平,承擔國家未來發展方向的群體,開展生態文明素質教育,讓綠色環保的理念滲入其一言一行中,開發出更多綠色、環保、節能的產品,有利于提高國家未來的國際競爭力[2].2.2是貫徹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途徑.科學發展觀強調“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社會發展理念,與生態文明中強調的人類社會發展要與環境和諧共處,協調一致的理念相契合.在大學生群體中開展生態文明素質教育,有利于貫徹黨和國家政府提倡的科學發展觀.學生對生態文明的掌握程度直接影響了未來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影響國家綠色中國夢的實施.因此加強對大學生生態文明素質教育的強度,培養學生正確的生態文明道德觀,是貫徹和落實國家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途徑.2.3對實現“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站在時展的高度,提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部署.生態文明建設是實現“中國夢”的主要組成部分.面對當前霧霾肆行,水體污染嚴重,食品安全問題嚴重等中國社會發展之痛,大力開展生態文明建設,推動國家綠色生態戰略布局,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大學生作為國家未來發展的希望,提升其生態文明素養,有利于加快實現“中國夢”.

3當代大學生生態文明素質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雖然問卷調查的結果顯示絕大部分的大學生聽說過生態文明這一概念,但認知程度和踐行程度上依然存在著不足.集中表現為超前消費、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淡薄、生態環境保護知易行難等.3.1當代大學生超前消費現象嚴重.近年來,隨著中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與中國特有的獨生子女現象,當代大學生物質生活環境較為優渥,大部分還沒并沒有養成中華民族傳統節儉美德;另一方面西方的拜金主義隨著網絡浸透到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中,給學生帶來了不良影響.信用卡的普及,各種網絡金融工具提供的透支額度,B2B平臺在6.18、11.11的購物促銷活動,各大商場在節假日推出的各種刺激消費的措施,均不同程度的影響了當代大學生的消費觀.高校學生間生活上的相互攀比現象嚴重:緊跟時代潮流頻繁更換高檔手機;不少學生網上“買買買”樂此不疲;有些女生購買口紅、化妝品、衣服等.調查問卷結果顯示,不少學生有使用螞蟻花唄、京東白條等超前消費習慣,與當前黨和國家政府提倡的綠色低碳的生活背道而馳.3.2當代大學生生態保護意識淡薄,知易行難現象嚴重.當代大學生通過相關媒體或者課堂講座等形式了解了諸如酸雨、臭氧層破壞、全球變暖、熱帶雨林逐漸消失、生物多樣性銳減等問題.然而這些觀念僅僅停留在意識表面,并沒有對大學生的生活帶來質的改變.部分大學生生態保護意識淡薄,知易行難現象嚴重.正如前面調查問卷所顯示的,大學生并沒有意識到日常的點外賣、網上購物等行為對生態環境帶來的影響.對于“看到有人浪費公共資源的現象,你會怎么做”的問題,65%的學生選擇了什么都不做;對于“發現企業有違反環境法的污染行為,你會怎么做”的問題,55%的同學選擇了不知道;對于“在出行工具的選擇上,自己開車、騎自行車、搭乘公共交通工具”的選擇上,74%的同學選擇了在支付能力范圍內首選自己開車.種種現象表明,當前的大學生雖然了解生態文明,環保意識卻很淡薄,知易行難現象嚴重,大學生生態文明素質教育任重道遠.

4創新大學生生態文明素質教育策略分析

針對當前各大高校生態文明素質教育停留在表面,大學生踐行生態文明知易行難的現狀,探索高校生態文明素質教育的新途徑,讓生態文明理念入腦、入心,真正影響大學生的行為舉止,是推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非常重要的方面.4.1更新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理念.高校要把生態文明素質教育作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組成部分,貫穿落實到日常的教育教學中.高校首先要從確立現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出發,更新高校的生態文明教育方式,增強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通過引導學生認識破壞環境帶來的嚴重后果,規范大學生的日常行為,最終構建起和諧的自然價值觀、科學的社會價值觀和高尚的精神價值觀“三位一體”的生態文明價值觀.其次高校要加強大學生的勤儉節約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盡量避免超前消費.針對目前日益嚴重的大學生網貸現象,更是要從源頭抓起,讓學生意識到物質消費水平要與自身的能力相匹配,不要過度消費,更不要透支自己的償還能力[3].4.2從頂層設計入手,做好大學生環保教育.針對當前大學生對生態文明的概念只停留在表面的現狀,從頂層設計入手,做好大學生環保教育,提高學生對生態文明的認同程度.首先,通過多學科滲透,將生態文明知識貫徹到日常學科教學中,讓大學生時時處處感受到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字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的自覺踐行生態文明行為.其次高校可以設置生態文明建設系列講座或者課程,讓其成為與高校思政系列課程同等重要的公共必修課,在日常的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融入生態文明素質教育理念,讓讓生態文明理念入腦、入心,真正影響大學生的行為舉止[4].4.3拓展教育平臺.高校應該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做好大學生生態文明素質教育.例如可以利用現在蓬勃發展的微信公眾號,及時向大學生點對點,一對多的推送生態文明相關資訊;利用微媒體錄制與生態文明相關的微視頻,有助于大學生利用碎片時間了解生態文明建設的相關信息.開發高質量的生態文明素質教育軟件,通過各種各樣的網絡互動活動宣傳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素質建設.另外,還可以考慮引入國外關于生態建設的優質視頻,例如BBS拍攝的《森林之歌》、《地球脈動》等優質紀錄片,通知組織學生觀看生態文明相關優質視頻,激發學生對地球母親的熱愛之情,進而在生活中正確踐行生態文明舉措.4.4拓展多種形式的生態素質教育方式.高校要意識到開展大學生生態素質教育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例如高校可以通過校園文化建設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社團活動是個不錯的生態素質教育方式,筆者所在高校的“愛綠協會”曾在4.20地球日舉辦飲料瓶換綠植的活動,學生可以通過收集的50-100個飲料瓶,換取相對于的綠植.這一活動引發了學生們對綠色低碳生活的思考,學會尊重生命,善待自然,減少日常生活中的浪費行為.高校團委還可以在3.12植樹節組織學生參與植樹活動,親手栽下一棵樹,通過自己的勞動換取祖國的綠水青天;在6月5日世界環境日組織學生走出校園,跟隨環保工人工作一天,讓學生自身親身體會環保工人工作的艱辛以及城市綠色環境的來之不易;高校還可以開展諸如生態環境征文比賽、生態環境知識競賽、保護母親河、綠色校園等活動,讓學生在生態文明實踐教育活動中切實感受綠色環保行動對社會、國家的重要性.

5小結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迅速騰飛,與此同時環境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進入新世紀,黨和國家政府站在時展的高度,提出了構建綠色、生態、文明的社會主義建設方針.大學生作為社會未來發展的棟梁之才,雖然對生態文明這一概念較為了解,卻并不太清楚生態文明的內涵.日常生活中,生態文明作為一個概念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沒有在實踐中正確踐行生態文明的相關舉措.因此,針對當前各大高校生態文明素質教育停留在表面,大學生踐行生態文明知易行難的現狀,探索高校生態文明素質教育的新途徑,讓生態文明理念入腦、入心,真正影響大學生的行為舉止,是推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

作者:孟慶艷 單位:蘇州科技大學

參考文獻:

〔1〕彭志紅.當代大學生生態文明素質現狀與教育途徑探析[J].教育與職業,2015(2):62-63.

〔2〕成媛.當代大學生生態文明素質現狀與教育途徑探析[J].高教學刊,2015(18):3-4.

〔3〕李虹,時美英.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現狀與實踐路徑研究[J].湖南城市學院學報,2016(7):280-281.

〔4〕蔡美萍.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現狀分析及實踐路徑探討[J].江蘇高教,2013(4):83-84.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