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現狀及對策
時間:2022-12-10 05:27:42
導語: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現狀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重點分析大學生的生態認知、責任、行為、教育狀況,從學生層面、高校、社會三個層面指出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加強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必須發揮高校在大學生生態文明素質教育中的引領作用、教師的主導作用、大學生的主體作用、社會的綜合作用。
【關鍵詞】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泰州
高校報告以“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為題,闡述了我國生態文明的理念、舉措、要求,生態文明建設被放到突出地位,建設“美麗中國”需要大量的具有生態文明素養和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大學生正處于時代前沿,他們思維敏捷,同時也是新知識、新科技的接受者,他們能否樹立牢固的生態文明觀念,是否具有良好的生態文明素質并自覺踐行,關乎著生態文明建設能否順利進行,進而關乎人民福祉、關乎美麗中國的建設和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因此生態文明教育伴隨著時代前進的腳步已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新內容。
1大學生生態文明觀念及行為習慣的現狀
泰州地處江蘇中部,是長三角中心城市之一,溱湖濕地、千島菜花、水上森林、古銀杏森林等自然風景風光綺麗,被譽為祥瑞福地、祥泰之州。為了進一步了解江蘇省泰州市高校大學生生態文明觀念、行為習慣的現狀,分析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其制約因素,本文設計了《美麗中國視野下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研究——以江蘇省泰州市為例》調查問卷,選取在泰的幾所本、專科院校大學生為對象,從大學生的生態認知、生態責任、生態行為、生態教育以及被調查者對江蘇省泰州市的生態評價等幾個方面開展調查。本次調查通過現場發放、郵寄外投、網上填寫等方式共發放問卷1000份,回收937份,回收率93.7%,回收問卷中896份為有效問卷,有效率95.6%,以下根據這五方面的內容進行統計分析。1.1大學生生態認知狀況。這部分提出了三個問題:“你知道‘美麗中國’這個詞語的出處和概念嗎”“‘世界環境日’是哪一天”“您對PM2.5和綠色GDP的了解程度如何?”。調查結果顯示有85.38%的大學生聽說過“美麗中國”;9.26%的大學生對PM2.5和綠色GDP的情況非常了解,43.42%的大學生一般了解;46.65%知道世界環境日是6月5日,正確率不到50%。以上是調查問卷顯示的情況,大部分學生只是聽說過“美麗中國”,但對于PM2.5的認知度并不高,說明大學生對生態認知只是停留在表層,還不夠系統和全面,對國家生態(環境)法律法規以及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背景、路徑、相關措施熟悉程度不夠,有的甚至一無所知。1.2大學生生態責任狀況。生態責任是生態文明素養的內化,是一種潛意識的存在[1]。對于江蘇泰州高校在校學生生態責任的調查,設計的兩個問題詳見表1,從表1可看出,大學生偶爾關注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問題,參加環保宣傳以及實踐活動較少,說明學生參與活動的主動性不夠,不太樂于參與其中。“如果發現一家工廠在違法排污,影響環境質量,您會做什么?”這個問題的回答時:“通過12369熱線向環保部門反映”的占39.73%,“立即與該工廠聯系”的占6.25%,認為“與我不相干”的占18.31%,而選擇“不知如何處理”的高達35.71%。大學生能夠認識到自己作為“美麗中國”的受益者應具有傳播生態文明的責任和義務,但在實際生活中,大學生在生態文明方面很大程度上還是傾向于個人的利益,不能站在“美麗中國”的視覺上去考慮問題,不愿養成良好的環境保護意識,與破壞生態環境行為斗爭的意識不夠,主動保護生態文明的意識不足。1.3大學生生態行為狀況。大學生生態文明認識外化為實踐就是生態行為[2],是一種表現生態文明素質最直接的方式,也是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目標和落腳點。從表2中可看出,大學生在自習室學習后從不帶走自己產生的垃圾的占比為14.06%,從不將廢舊電池放到特定的電池回收箱的占比為84.60%,外出就餐時經常出現點多的現象占64.73%,在購買家電等物品時從不觀察能耗標識的占36.61%。在平時的學生管理中發現有些學生食堂就餐有剩下的飯菜,有些學生看到白天空蕩的教室開著的燈和空調卻無動于衷等不良現象。由此可見大學生的日常生態行為習慣并不是很理想,他們深知人與自然應該和諧相處,潛意識里也知道要保護環境,但是卻忽視了生活中的小細節,實際行動上難以做到,沒有自覺形成良好的生態行為習慣,只是停留在“我們要保護環境”這樣的表面現象,生態文明行為缺乏主動性,對生態文明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不強。1.4大學生生態教育狀況。生態文明的思想基礎、精神依托和動力源泉是生態意識,它并不是先天就形成的,需要后天的培養和教育。從表3中可以看出,97.21%的學生回答學校沒有開設過專門生態文明教育課程,52.79%的同學回答學校沒有開展過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活動,39.06%的學生回答學生校園文化建設中沒有融入生態文明的相關內容。目前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內容、形式尚未系統化、規范化,甚至有很大程度的不確定性。學生了解有關生態文明、環境保護的內容一般都是通過選修課、專家講座、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以及宣傳活動等途徑,生態文明知識都是碎片化的,沒有理論知識的積累,更沒有在真切的情境中親身接觸和體驗,無法做到知行合一1.5大學生生態評價狀況。本次調查還從生態環境現狀評價和生態環境整治成效兩個方面了解在泰大學生對泰州生態環境質量現狀的評價。學生對泰州的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滿意率還是比較高的,80.36%的受訪者認為當地生態環境狀況“改善較明顯”和“有所改善”;84.93%的受訪者評價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為“滿意”和“比較滿意”。當問及泰州正在開展哪些重點生態文明建設工作以及生態環境部門在推進高質量發展方面將采取哪些措施時(如長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專項行動試點以及“專家治廠、科學治污”工作),只有極少數受訪者了解。十八大后,各級政府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長期的任務,建設成效顯現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
2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2.1學生層面:生態文明觀念弱化,生態文明意識淡薄。首先,大學生在對生態文明的認識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他們沒有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忽視了人類所無法改變自然生態發展變化的“客觀規律”,忽視了自然環境存在的道德價值[3];其次,由于社會的發展變化,大學生表現出“無所謂、無意義、無興趣”等傾向,只在乎過程不注意結果,只圖自己享樂不愿意承擔相應的責任,根本不考慮自己的行為對生態環境所造成的破環;第三,大學生生態文明觀的養成過于理想化、政治化,實際效果不是太大。學生把生態文明觀養成等同于一般的文化知識教育,注重條條框框,死記硬背,使原本應以實踐性為基礎的生態責任教育流于形式,脫離了生活實際,養成了一些我行我素,對環境問題漠不關心的習慣,一些基本的生態文明環境保護的責任也被學生所忽視。2.2高校層面:生態文明重視不足,生態文明教育缺位。高校把人力、物力、財力都投入到專業課程建設和教學科研中,對生態文明教育還未給予足夠的重視。有的高校在教學計劃中沒有設置生態文明的相關課程,有的高校只是設置了有關生態文明的選修課程,有的高校雖然在教學計劃中設計了生態文明課程,但是只是簡單應付,更不談從意識形態上幫助大學生樹立生態文明的觀念,從行為方式上讓學生更多地參與到社會的生態文明實踐。2.3社會層面:先污染后治理,邊治理邊污染。社會經濟發展必須緊緊樹立圍繞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生態觀念和生態目標,大學生生態文明觀養成必須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首先我國經濟發展水平還不夠高,部分地區不能處理好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兩者的關系,未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第二,經濟發展、城市規劃與環境保護存在脫節現象,未能堅持經濟建設、城市建設與環境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的方針[4];第三,城市化發展進程加快使用水量快速上升,生活垃圾不斷增加,大氣質量持續下降,水體污染、生活垃圾污染、空氣污染問題日益嚴重,已嚴重影響到廣大人民的日常生活,這些也是造成大學生生態文明觀難以形成的原因。
3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對策研究
3.1發揮高校在大學生生態文明素質教育中的引領作用。高校肩負著人才培養的重任,必須時刻把握社會發展的目標需求及不同階段的重點任務,切實轉變教育理念,滿足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高校應對新時代美麗中國建設所需要的生態文明建設相關內容體系進行研究梳理,將生態文明素質教育納入高等教育的素質教育體系,從第二課堂逐漸引入第一課堂,從觀念意識教育逐漸過渡至實踐、活動項目,要從生態文明建設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思想的角度來考慮、設計和實施,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發揮他們的青春活力,為建設美麗中國做出貢獻。3.2發揮教師在大學生生態文明素質教育中的主導作用生態文明素質教育始于課堂,但又不止于課堂,除了要“內化于心”,更重要的是“外化于行”,即如何“導之以行”并“持之以恒”[5]。這對高校教師提出了挑戰,教師在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中應起到主導作用,一方面要連接課內課外,打造全方位的生態文明教育體系,不斷提升大學生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主動成為生態文明發展的宣傳者和踐行者;另一方面要搭建生態文明實踐平臺,充分發揮社會實踐的延展、深入和強化作用,引導大學生積極參與各種形式的生態文明實踐活動,在實踐中陶冶情操、凈化心靈,養成良好的生態文明行為習慣,從而影響并帶動社會生態文明新風尚。3.3發揮大學生在生態文明素質教育中的主體作用。“美麗中國”是綠色宜居的良好生態環境,是人民日常生活的物質基礎,大學生承擔國家未來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應該承擔義不容辭的責任。大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過程中,應時刻樹立生態文明意識,不僅要學好專業知識,還要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宣傳者、實踐者、推動者,更要成為生態文明發展的引領者[6],充分認識到生態文明建設是改善環境、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同時也是改善民生、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需求的時代要求,主動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合到日常的學習、生活和行為實踐中。3.4發揮社會在大學生生態文明素質教育中的綜合作用。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不僅要重視高校所發揮的作用,同時也要積極協調社會力量,爭取社會輿論、政府力量、法律法規和社會氛圍等多方面的綜合支持。生態文明教育是一項長期的、復雜的系統性工程,在社會生態文明教育事業中,政府需要發揮引導力量、中堅力量和保障力量的重要作用[7],同時要發揮職能,對環境治理、環境保護以及生態規劃要頂層設計,切不可出現“先污染后治理,邊治理邊污染”的現象。要充分發揮社會輿論導向機制,提供良好的生態文明氛圍和社會環境支撐。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置身于這樣的大環境中,一定會為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教育和行為養成提供長期的熏陶和滋養。
參考文獻
[1]徐麗麗.高校學生生態文明素質及其影響因素分析[D].浙江理工大學,2016:8.
[2]陳仁秀.“美麗中國”視野下貴州大學生生態文明觀教育研究[D].貴州:遵義醫學院,2017:32.
[3]古立新.高等院校環境道德教育略探[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2):101-104.
[4]劉國軍.構建完善的生態文明建設保障體系[J].中共貴州省委黨校學報,2008(2):50-53.
[5]王婷.綠色發展理念下加強生態文明素質教育[EB/OL].,2017-03-16
[6]佟立成.大學生如何肩負生態文明建設的使命與責任[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9(12):45-47.
[7]孫倩茹.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培育研究[D].江南大學,2015:20.
作者:王中華 張學芳 劉明源 單位:河海大學環境學院
- 上一篇:高品質特殊鋼關鍵生產技術分析
- 下一篇:環境監測在生態環境保護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