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鱉稻田生態養殖實用技術分析
時間:2022-09-14 03:02:24
導語:中華鱉稻田生態養殖實用技術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為拓展稻漁綜合種養的養殖品種和模式,筆者進行了稻田養殖中華鱉試驗。利用稻田自然生態環境,投喂螺螄、小雜魚等鮮活餌料,采取生態防控病害,不使用化學藥物,使養成鱉的外形、口感、品質和滋補功效接近野生,得到了消費者的認可和青睞。
一、稻田條件與配套設施
1.環境要求。中華鱉具有“喜靜怕驚、喜陽怕陰、喜潔怕臟”的習性。選擇養鱉稻田時要求環境安靜、背風向陽、水源充足且進排水方便,水質清新無污染。水質與環境等指標經檢測符合《無公害農產品淡水養殖產地環境條件》(NY/T5361—2016)標準。田塊宜采用東西長、南北寬的長方形,面積5~10畝,黏性土壤,土質肥沃。2.田間工程。田塊向陽的一端開挖鱉暫養池,池深1.2~1.5米,用于放養鱉種和水稻烤田、收割時作為鱉的棲息區;田塊另三邊離田埂2米左右開挖上口寬2米、底寬1米、深1米的環溝,環溝與暫養池通連。挖出的土用于加高加寬田埂,田埂經壓實達到不漏、不滲、堅固的要求。開挖時預留通道,便于機械下田作業。3.水系配套。在暫養池一端設進水口,安裝水泵抽水進入,另一端設置出水口,便于稻田水流暢通,增加溶氧和防止水質污染。4.防逃設施。鱉逃逸能力非常強,最好做成三道防逃設施。在池埂灘腳用60~80目篩絹網做成第一道防逃網,網高1.5米,網腳下方埋入土中30厘米以上,上口用硬質塑料縫合成倒檐。在池埂用磚砌水泥漿抹面建防逃墻,高50厘米、頂端向內延伸30厘米呈“7”型(也可用硬質鈣塑板等材料),作為第二道防逃墻。為防外來人員進入和防盜,一般在池埂外側再建一道攔護網。5.曬背場。鱉有曬背的習性,在暫養池向陽的池埂上設置曬背場。曬背場長度視田塊寬度而定,寬度0.5米,內鋪30厘米厚的細沙。曬背場與池埂做成45°左右,便于鱉順坡爬入。池中也可設置3~5個用細竹或木板條制作成0.5~1米2的浮筏,固定在池中向陽的水面上供鱉曬背。6.配套設施稻田中安裝誘蟲黑光燈用于誘蟲,作為鱉的補充餌料和防止水稻害蟲。同時建造看管用房等生產生活配套設施。每塊田環溝中設置玻璃鋼小船1條,用于投餌與管理,最好安裝監控和配備水質檢測設備。
二、放種前的準備
1.清塘消毒新開稻田要事先進水浸泡,使用生物制劑解毒,防止原稻田中的農藥、化肥殘留。在鱉種放養前,排干環溝和暫養池中的積水,鏟除表層淤泥經日曬10~15天,每畝用生石灰100千克加水化成漿潑灑消毒。2.栽種水草暫養池和環溝中種植水草要品種多樣化,適宜種植的有沉水植物菱、輪葉黑藻、苦草和伊樂藻等,挺水植物有蘆葦、蒿草等,浮葉植物有水葫蘆、水浮蓮等。水生植物栽種占池塘面積2/3左右,浮葉植物遮蓋面超過水面的30%時需作適當的清理。3.投放螺螄暫養池和環溝投放螺螄需分批進行,一般在清明前后投放1次,讓其繁殖幼螺,飼養期間視螺螄存量進行適當補充。
三、鱉種選購與放養
1.鱉種來源。最好到省級以上原(良)種場或規模養鱉場選購幼鱉,要求體形呈圓形、裙邊寬厚、背部青灰色并有小黑點,腹部白底有明顯的黑斑,行動敏捷、活潑,無傷殘、無畸變。考慮到稻田養殖當年上市的養殖模式,可選擇規格為250~400克/只的幼鱉,要求規格整齊、均勻,最好是挑選純雄性的幼鱉作為養殖鱉種。2.鱉種放養。在水草生長茂盛、秧苗栽插活稞后進行,一般為6月上旬放幼鱉30~80只/畝(按大田面積計);同時可按環溝、暫養池水面放抱卵青蝦0.5千克/畝,讓其繁殖蝦苗作為鱉的天然餌料,搭配鰱、鳙魚種各10尾/畝左右。3.鱉種消毒。鱉種下塘前用濃度為15~20毫克/升的高錳酸鉀浸洗15~20分鐘、濃度為3%的食鹽浸洗10分鐘或濃度為30毫克/升的聚維酮碘(含有效碘1%)浸洗15分鐘。方法是藥液在木桶或船艙中配制,將鱉裝入網箱或竹筐放入消毒液中,消毒結束后將網箱或竹筐輕輕放入水中,讓鱉自行爬出,游入水中。
四、飼料投喂與管理
1.飼料投喂稻田養鱉放養密度較低,放養初期一般不投喂人工餌料,以利用稻田中的昆蟲、溝池中的螺螄和自繁的青蝦苗為主。養殖中后期可適當投喂一些新鮮的小雜魚、螺蜆蚌肉和南瓜、胡蘿卜、菜葉等,上午9時前后投喂1次,投喂量為鱉體重的3%~5%,可通過逐步馴化投喂在固定的食臺上。2.日常管理堅持每天巡塘,觀察水質、防逃設備和鱉的活動等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處理。通過加換水、施用生石灰、使用EM菌等方法調水,養殖期間使池水pH保持7~7.5,透明度50厘米左右。定期用大蒜素等藥物拌餌投喂,確保幼鱉不發病。并做好記錄,便于產品的可追溯。
五、水稻種植與管理
1.稻種選擇。選用具有抗病、抗蟲、抗倒伏、大穗型、稻米品質優良的水稻品種。2.水稻栽插。采取淺水機械或人工插秧,行株距一般為25厘米×18厘米或30厘米×15厘米,每畝栽插1.5萬穴左右,以確保養殖鱉生存環境通風透氣性能好。3.生長期管理。移栽后10天,保持田面濕潤至薄水層;中期灌水5~10厘米,以利鱉入田活動覓食。可采用夜晾日灌的方式進行晾田,使土壤變硬。基肥以有機肥為主,追肥以化肥為主,采取少量多次的方法施肥。使用滅蟲燈、性誘劑等誘殺水稻害蟲,必須用藥時選低毒、低殘留的生物農藥。養鱉稻田雜草數量明顯減少,如有雜草必須人工拔除,禁用化學除草劑。4.水稻收割。收獲前10~15天排水,先將稻田的水位快速下降到5~10厘米,然后緩慢排水,保持環溝水位40~50厘米即可用機械進田收割。六、捕撈與銷售1.捕捉方法少量上市時可用地籠捕捉,把規格符合需要的鱉取出,其余的鱉及時放回池中繼續飼養。水溫15℃以下鱉已停止進食時,把水排干后翻挖捉鱉,來回幾次可將鱉全部捕出。2.暫養貯存由于稻田養鱉的捕撈較集中,如不能立即銷售完畢,需進行暫養。活鱉可在防逃設施完善的土池塘、水泥池、水族箱、木桶等水體中充氧暫養,暫養時應避免擠壓與碰撞。3.活鱉運輸運輸工具要求潔凈、無毒、無異味。運輸過程中觀察水草的濕潤程度,每隔數小時淋水1次,以保持中華鱉皮膚濕潤。高溫時運輸宜用冷藏運輸車或其他有降溫裝置的運輸設備。
作者:陳杰 張鳳翔 宋長太 單位:1.江蘇興化市垛田街道農業服務中心 2.興化市水產技術推廣站 3.鹽城市鹽都區水產技術推廣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