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養殖動物飼養疫病防控措施
時間:2022-10-10 02:59:05
導語:畜牧養殖動物飼養疫病防控措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動物疾病是指養殖類動物由于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的影響,機體受到損害的不利影響,導致機體以及細胞結構不能正常變化,從而導致惡化或死亡。疾病的種類多種多樣,一部分能從外部分辨,而另一部分肉眼難以識別,這就對疾病的控制與預防帶來了一定的難度。1.1寄生蟲病。寄生蟲病的出現主要是寄生蟲的存在引起的,主要引起疾病的寄生蟲有3種,屬于內寄生蟲種類的原蟲、蠕蟲以及屬于外部寄生蟲的節肢動物。無論哪種寄生蟲都需要依賴宿主提供營養進行生存,且可以在直接接觸中進行傳染。1.2傳染病。病毒、真菌等是引起傳染病的主要原因。不同的微生物會引起不同類型的傳染病,并且每種傳染病的發病反應并不相似,但無論是哪種微生物引起的,傳染病的傳染速度都很快,不僅僅可以在直接接觸中傳染,還可以通過間接接觸傳播,所以其傳播范圍極廣,感染性極強,防治難度也更大。1.3其他普通病。普通病相對于傳染病和寄生蟲病的治療手段更多,治愈率更高,但其在動物中的發病率也更高。普通病包含骨科、眼科、產科等多種不同類型的疾病,發病原因復雜,并且有些普通病在不同階段的發病表現也不同。
2畜牧養殖中動物疾病的發病病因
2.1畜牧養殖中動物發病的主要原因。動物健康生長,與生長環境密不可分。周圍環境的惡劣直接導致動物疾病的產生。動物健康與否主要是由生長環境的優劣決定。當環境中出現不利于畜禽機體運行的因素時,就會導致畜禽體內的新陳代謝無法與環境進行能量交換,使畜禽的機體無法進行正常的生理調節,造成體內的生態失衡,在臨床上呈現一種病理的狀態,這就是人們平常所說的畜禽發生疾病。2.2畜牧養殖中動物疾病發病的人為原因。首先,養殖體系不規范,在動物批量養殖的環境下,易出現疾病交叉感染,動物死亡率上升的情況。對于動物疾病的預防和治療工作,應有合理的管理體系和相關措施,定期檢查動物身體健康狀況,在出現一例病因的情況后,相關人員應注意周圍是否有傳染的情況,并將周圍環境進行記錄,以預防發生重復的情況。其次,養殖場規劃以及設備不完善,針對每一種動物的生活習性,規范適應不同種類的養殖場類型,養殖場本身也應考慮將動物分區類放置在養殖場內。最后,養殖場人員的管理問題,養殖場經常出現人員分化不明確,一個人身兼數職的情況。
3畜牧養殖中動物疾病的控防對策
3.1加大對動物飼養的力度。一是通過落實相關的政策,對養殖場進行嚴格的消毒工作,對消毒劑的使用引起重視,選擇不會給動物帶來有害的消毒劑,與此同時,還應確保管理人員以及動物沒有危險。養殖場應在指定的時期進行消毒工作。通過科學的方式解決畜禽糞便,并且能夠恰當的安排人員,防止資源浪費,避免空氣造成污染,確保畜禽的環境干凈。二是確保飼料合理分配,依據不同動物成長時間進行合理配置。養殖場應確保畜禽能夠健康生長,增強畜禽體質,提高畜禽健康成長,從而能夠較好地發揮其作用。3.2依據嚴格的檢疫制度,預防疫病的發生。倘若有外來的種群,養殖場應做好嚴格的檢查以及消毒工作。對待買來不久的畜禽,第一時間應做好隔離工作,接著再通過注射疫苗以及驅蟲等方式,保證引進的畜禽不具有疫病,最后再進行混養。同時,養殖場應制定明確的出入標準制度,生產區只能讓工作人員或者相關人員進入,外來的車輛要通過檢查才能進入。另外,在流行病高峰期,養殖場應進行全方面的消毒工作,仔細對畜禽做好檢查工作,并對疑似病例引起注意,確保畜禽沒有疫病。3.3在養殖場建立時要注重對場地和布局的選擇、安排養殖。場最好建立在地勢高且干燥通風、排水方便以及水源充足的地方,同時要保證養殖場選址遠離居民區。在養殖場的布局上,相關人員要注重排水系統和通風系統的合理設計,科學合理地安排飼養種群與規模,保證畜禽在良好的飼養環境下生長。3.4養殖場要制定嚴格的疫情治理制度。發生疫情后,有些養殖戶只是注重眼前利益,并不對養殖場內的環境以及畜禽進行嚴格的消毒清理,造成畜禽群發性疾病,損失慘重。養殖戶在疫情發生后,應采取以下幾項措施。一是及時隔離和淘汰生病畜禽,一旦發現有畜禽患病,要在第一時間將其隔離或淘汰,根據發病的實際情況進行隔離或撲殺。二是要對畜禽的免疫情況和用藥情況進行詳細記錄,遵守獸醫的囑咐,及時停藥,并將畜禽的用藥處方進行妥善保存。
作者:盧載湖 劉以水 徐祖香 賴衛琴 左有輝 單位:江西省奉新縣畜牧水產局赤岸鎮動物防疫檢疫站
- 上一篇:淺談畜牧養殖動物疾病防治
- 下一篇:農村畜牧養殖技術推廣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