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畜禽養殖污染整治策略

時間:2022-09-07 05:20:57

導語:地方畜禽養殖污染整治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地方畜禽養殖污染整治策略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飲食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對肉蛋奶的需求量逐漸增大。因此,畜禽業開始迅猛發展。畜禽養殖業也越來越向規模化、集約化方向發展。規模化養殖業蓬勃發展,由此產生的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使人們的生活環境日趨惡化。畜禽養殖造成的污染已成為我國農村水源污染的主要原因。據統計,全國豬糞、牛糞、羊糞和禽糞的產生量分別為12.9億噸、11.4億噸、2.0億噸、1.2億噸[1](P155-157)。糞便的隨意排放對我國農村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對此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保護生態環境,實現畜牧業持續穩定發展已成為現階段農村環境保護工作迫在眉睫的任務。

一海南省畜禽養殖基本情況及布局

自1988年海南建省以來,畜禽養殖業發展迅速,肉類產量平均以每年11%的速度遞增,禽類產量平均以17%的速度遞增[2](P156-232)。畜禽養殖業目前已經成為農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如表1,2006年海南全省牛的存欄數為149萬頭,豬334萬頭,羊94萬頭,禽類3370萬只。海南省北部和西部豬、牛、羊的存欄量比其他三個地區多,兩地區之和超過全省總量的50%以上;東部雞的存欄量遠遠超過其他四個地區,占全省總量的52%(表1)[3](P92)。根據國家環保總局統計的全國畜禽養殖排污指數[4](P55,77,78)和海南省畜禽養殖量估算,2006年海南省畜禽糞便產生量約為1400萬噸,是工業固體廢棄物產生總量(1.14萬噸)的1228倍。畜禽養殖COD產生總量為50萬噸,遠超過工業廢水與生活廢水COD排放量(9.9萬噸)[5](P5-7)。

二畜禽養殖業對環境污染的類別

(一)大氣污染

畜禽排泄物發酵后會產生具有揮發性的惡臭氣體,對環境和大氣產生嚴重污染,長期生活在這種環境下,會使人心情浮躁,食欲不振,精神不振,惡心嘔吐,甚至形成疾病,嚴重影響養殖場周圍居民的身體健康。

(二)水體污染

畜禽的排泄物經廢水、雨水沖刷后可污染地表水,且通過滲漏等方式構成地下水的污染,這種污染是難以治理與恢復的,人畜飲用這種水會發生中毒癥狀。另外,畜禽糞便進入地表水后,還易形成水質的“富營養化”,導致水中藻類過量繁殖,使水體缺氧變黑發臭,最終使得水中魚蝦死亡。由于污染問題逐漸呈現和人們環保意識的提高,近年來因此類問題產生的環境信訪案逐年上升。

(三)土壤污染

據資料顯示,一個10萬只雞場每年產生糞便2500噸,一個500頭豬場每年產生糞尿5300噸,一個500頭的牛場每年將產生糞尿5500噸[6](P130-132)。未經處理的糞便直接施用到農田,尤其在過量施用時,可導致土壤孔隙堵塞,嚴重影響土壤質量并可造成作物減產甚至毒害作物。在畜禽規模化養殖時,飼喂畜禽所用的飼料一般都使用了一定的微量元素添加劑(如硒、砷、銅等),這些微量元素會隨糞便排出,未經處理直接施用的糞便會使微量元素在土壤中累積。這不但會影響作物的生長,而且會在作物中大量富集,最終將間接影響到人類健康。另外,畜禽排泄物亂堆亂放,不能及時清理,不但污染土壤,還會進一步形成空氣污染和水質污染。(四)生物污染畜禽排泄物中還有大量病原體、寄生蟲卵和微生物,如不及時處理會滋生蚊蠅,造成人畜傳染病,嚴重影響人類健康。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和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有關資料顯示,目前已有200種“人畜共患傳染病”(中國已發現的“人畜共患病”有120多種[7](P30-31)),其中較為嚴重的至少有90余種。通過禽類傳染的24種,通過豬傳染的25種,例如禽流感、豬流感等疾病,其傳染源之一就是畜禽的排泄物。

三海南省畜禽養殖污染產生原因及狀況

(一)畜禽養殖方式逐步演化為規模化和集約化

在我國傳統的種、養型農業生態系統中,畜禽養殖規模小,產生的糞便可在系統內部利用轉化。如家禽的糞便可直接供給豬食用,家畜的糞便可通過堆漚后施用于農田,提高土壤的生產力。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畜禽產品需求量逐漸增大,畜禽養殖開始向規模化和集約化發展,這使得畜禽業脫離了種養型的農業生態系統。同時,農業生產大量使用高效化肥,養殖業的廢棄物得不到充分利用,使廢棄物的處理失去了原有的出路,從而出現畜禽廢棄物堆積和集中排污問題,導致養殖業污染形成。

(二)部分養殖場選址不合理

目前,畜禽養殖規模化逐步取代家庭養殖模式,畜禽用地需求逐漸變大,而多年以來的農業用地規劃大多以種植業為主,畜牧業用地難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生產的發展[8]。由于沒有養殖的專業用地,許多養殖場都建在村莊內、人口居住區附近,甚至河流旁,噪聲及臭味直接影響周邊環境。空氣污染、水質污染和固體排泄物污染,直接影響周圍的居民生活,引發了許多矛盾糾紛。海口、澄邁、陵水等市縣大部分養豬場距離民房和附近水源地的最小距離都在1000米以上。據不完全統計,海南省70%的規模化畜禽養殖場與居民區距離大于500米,其中有54%與居民區距離大于1000米。但有些養豬規模在1000頭以下的小豬場與居民區的最小距離只有100米,甚至一些地方的小規模化養豬場就在居民區內[9]。

(三)畜禽糞便處理能力弱

目前,畜禽養殖大多為中、小型養殖規模,比較分散,因此不具備條件購置集中處理設施,處理方式比較粗放,科技含量低,不能有效解決環境污染問題。例如有些養雞場的雞雛糞便直接出售喂豬,人吃豬肉就有可能導致食物鏈污染,對人體造成危害[10](P10-36)。有些畜禽養殖場雖然建有沼氣工程,但對沼液、沼渣處理不當,造成嚴重的二次污染。我國目前所建的沼氣工程,所產的沼液、沼渣的量并不比處理前的污染量小,二次污染比較嚴重[11](P85-88)。

四畜禽養殖污染的防治建議

近年來,隨著人類環保意識的提高,畜禽養殖排泄物對環境污染的嚴重性逐步被關注。人們對已造成的污染開始治理,并進行了有效的防范。運用科學合理的方式處理畜禽養殖廢棄物,可達到經濟循環零污染、保護生態環境的目的。

(一)預防措施

1•發展生態養殖,推廣“零污染”養殖

生態養殖主要是指豬舍內設置地下或地上墊料發酵床,填充鋸末或秸稈等農副產品墊料,豬糞尿直接排放在墊料上,利用微生物發酵,形成好的菌類培養基料和高檔有機肥料。這可使豬場環境清潔、無臭味、病菌少、無污水排放,對周圍環境“零污染”,同時可降低豬群疾病發生率,提高飼養效益。另外,有些植物可作為除臭劑栽種在養殖場內,如月季、杜鵑、桂花、梅、桃樹等。

2•依法關閉和遷移不符合規定的養殖場

農林部門作為畜禽養殖業主管部門,應加強監督管理,幫助企業落實治理措施。對于建在生活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城市和城鎮中居民區等人口集中地區的畜禽養殖場應施以搬遷或關閉,并禁止在區域內新建養殖場。3•政策扶持,獎懲分明[12](P96-97)養殖場污染治理工程是能源與環境的綜合型工程,其社會、環境效益較其經濟效益更為明顯。對于計劃要建治污工程的養殖場,應優先提供農信貸款,并在養殖用地、治理技術、工程資金方面實行優惠政策。政府對養殖業補助方面應重點考慮已建污水治理工程的畜禽養殖場。對已完成治理工程并通過驗收的養殖場,應給予一定獎勵。

(二)治理措施

1•自然環境條件和土壤處理法

畜禽養殖大多選址在農村,畜禽糞便還田是海南省處理和利用畜禽糞便的主要途徑,尤其是非規模化養殖的畜禽糞便。土地消化是利用畜禽糞便與墊草、秸稈等按一定比例通過堆肥處理,使畜禽糞便腐熟后,形成安全、穩定的高品質有機肥料,用于農作物施肥[13]。海南地處熱帶地區,畜禽糞便通過堆肥處理,腐熟時間會大大縮短,這為海南利用土地消納畜禽糞便帶來了較大便利。因畜禽排泄物造成的污水污染,可用自然生物處理法處理。利用天然的水體和土壤中的微生物來凈化廢水的方法稱自然生物處理法,主要有水體凈化法和土壤凈化法兩類。屬于前者的有氧化塘(好氧塘、兼性唐、厭氧塘)和養殖塘;屬于后者的有土地處理(慢速滲透、快速滲濾、地面漫流)和人工濕地等。自然生物處理法投資小,動力消耗少,對難以生化降解的有機物、氮磷等營養和細菌的去除率都高于常規二級處理,其建設費用和處理成本比二級處理廠低得多。此外,在一定條件下,氧化塘和污水灌溉能對廢水資源進行利用,實現污水資源化。該方法的缺點是占地面積大,凈化效率相對較低。在附近有廢棄的溝塘、灘涂可供利用時,應盡量考慮采用此類方法。污水灌溉農田也是一種污水的自然生物處理法,是污水在土壤中的自凈過程,具有農業上和污水處理上的雙重目的和意義。但污灌時要對灌溉水量和濃度進行控制,否則污水會污染土壤和地下水[14](P18-20)。

2•沼氣工程處理法

1999年海南首先在全國提出建生態省,自此海南一直致力于生態省的建設。海南良好的自然生態條件特別適宜發展沼氣產業,特別是近幾年發展速度加快。海南省沼氣產業縣、鄉、村三級覆蓋率全國第一。海南農民以氣代柴,一年保護林木200余萬畝;用沼氣做飯、燒水和用沼肥代替化肥,一年幫助節支增收4億元;另外沼氣推廣使用改變了海南農村“豬無圈、牛無欄、雞無舍、人無廁”現象,有力地改善了農村生態環境。據典型調查,凡集中連片建設沼氣的地方,蚊蟲減少70%以上,農民消化系統疾病發病率減少10%,流行疾病明顯減少[15]。沼氣發酵是沼氣微生物在厭氧條件下,將有機質通過復雜的分解代謝,最終產生沼氣和污泥的過程。由于沼氣發酵要求厭氧,要求水中有機質含量和種類、環境溫度和酸堿度等條件均相對穩定,而且發酵時間較長,因此,發酵裝置的容量應為日污水排放量的2-4倍,一次性投資較大。但是,沼氣發酵能處理含高濃度有機質的污水,自身耗能少,運行費用低,而且沼氣是極好的無污染燃料,有較好的經濟效益。

結語

畜禽養殖是農民發家致富不可缺少的途徑之一,也是農村環境污染的主要來源。只要充分利用現有技術和環境條件,注重養殖場選址、規模化生產、利用先進科技等,采用與周圍環境相適應、能有效綜合處理污染物、利用污染物的技術方法,就可以在生態養殖基礎上,增加農民收入,建立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畜牧業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