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面源污染現狀與防治措施
時間:2022-12-29 10:54:01
導語:農業面源污染現狀與防治措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新平縣是云南省農業大縣,近年來農業產業發展較快,農資投入增加,化肥、農藥、農膜等過量使用與殘留,造成水體、土壤等農業面源污染加劇,同時不合理的畜禽與水產養殖,也破壞了生態環境。該文針對污染問題,提出建立、完善、應用防治體系的建議,希望對治理工作的開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農業;面源污染;種植;畜禽;水產;防治體系;新平縣
新平縣位于云南省中部偏西南,面積4223km2,屬溫帶氣候區,局部氣候受海拔影響,形成河谷高溫區、半山暖溫區、高山寒溫區3個氣候類型。年平均氣溫18.1℃,年最高氣溫32.8℃,年最低氣溫1.3℃,年降水量869mm,總日照時數2838.7h,無霜期316天。豐富多樣的氣候資源為發展特色農業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近年來,新平縣農業產業發展較快[1,2],糧食產量超過1億千克,烤煙種植常年保持10萬畝以上,畜牧業產值6.3億元,蔬菜產值1.5億元,核桃種植面積37.44萬畝,竹子種植面積33.61萬畝,榮獲了“中國特色竹鄉”“全省糧食生產先進縣”云南省首批“云藥之鄉”等稱號。但在農業產業快速發展中,農業生產資料過量使用,造成農業面源污染問題日益突出,對生態環境帶來較大壓力。加強農業面污染治理,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3]。
一、新平縣農業面源污染現狀
新平縣農業面源污染主要來源于過量施肥與農藥施用過多。畜禽養殖業糞便、尿液基本得到合理利用,對環境尚未造成污染。水產養殖業魚類糞便隨水進行農田灌溉,對環境尚未造成污染。1、種植業污染現狀。(1)化學性肥料污染新平縣主要作物播種面積為1215282畝,其中糧食作物471022畝,經濟作物379282畝,蔬菜161483畝,瓜果3105畝,果園200390畝,主要作物為水稻、玉米、甘蔗、烤煙、冰糖橙等。全年化肥施用種類主要為尿素、普通過磷酸鈣、氯化鉀、復合肥,全縣化肥年施用量6.09萬噸,平均每畝施肥99kg,因過量施肥造成每年流失氮2333.1噸、磷170.64噸,造成污染。(2)農藥、農膜污染新平縣農藥施用種類主要有殺蟲劑類(如高效氯氰菊酯、氟氯氰菊酯、辛硫磷、阿維菌素、克百威、吡蟲啉等)、除草劑類(如乙草胺、草甘膦、莠去津、撲•乙、百草枯、丙草胺等),殺菌類(如三唑酮、丙環唑、三環唑、葉枯唑、百菌清、代森錳鋅、甲霜靈錳鋅等),使用量為26.02萬千克,流失量為1.561萬千克。農膜使用量為42.83萬千克,回收利用量為18.57萬千克,回收利用率只有43.37%。(3)農業生產廢棄物污染農業生產廢棄物是指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畜禽養殖過程中排放的廢棄物的總稱。農業生產廢棄物數量巨大,品種單一分散,可大規模有效利用的技術途徑較少,浪費和焚燒問題仍然嚴重,造成的污染不容小覷。2、畜禽養殖業污染現狀。近年來,新平縣畜牧業發展迅猛,數量不斷增加的規模化養殖場和養殖專業戶所產生的糞污已成為環境污染的主要來源,一些養殖場重發展、輕治理,養殖糞污面源污染控制困難。污水利用方式主要為沉淀池沉淀、生產沼氣和灌溉農田,部分排入魚塘。糞便主要作為有機肥施入農田,部分生產沼氣。但一些養殖廢棄物不能及時處理,甚至直接排放,造成污染。3、水產養殖業污染現狀。新平縣現有水產養殖模式均為池塘養殖,養殖廢水基本不經過處理就用于農田灌溉,基本不排入江河。受養殖規模和水平限制,魚苗、魚種投放不足,養殖密度低,魚類發病率也低。主要施用的漁藥品種有強氯精、高錳酸鉀、獸用敵百蟲、生石灰等常規類殺蟲消毒藥品,其中生石灰使用量較大,每年平均使用量為500余噸。
二、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措施
1、合理規劃、合理布局,建立防治體系。在發展農村經濟時必須立足長遠、著眼現狀,建立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體系。一方面種植業必須立足本地,因地制宜,發展地方特色,引導廣大群眾積極發展生態農業。另一方面必須規劃好畜禽養殖特別是養豬產業和水產養殖業,便于集中處理,有效治理,把污染降到最低。2、科學生產、科學治理,完善防治體系。(1)種植業一是推廣應用測土配方施肥、緩(控)釋肥、水肥一體化等精準施肥技術及病蟲害綠色防控的聯防聯控技術等;大力推廣綠色防控技術、病蟲害統防統治技術。鼓勵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推廣病蟲害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技術,減少農藥使用,確保農藥減量增效。加強有機肥替代化肥宣傳力度,減少肥料浪費和化肥用量;病蟲害應以預防為主,治理為輔,減少農藥使用。二是通過“兩區”劃定、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實施“水稻+”、“稻-魚-鴨”立體生態種養模式、壩區菜地水旱輪作、間作套種技術。在糧食、蔬菜和水果產區建設一批綠色示范基地,推進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經營模式,通過集約化生產實現農業物資的科學精準使用。三是加強農業面源污染監測。種植業要加大農產品產地土壤環境質量例行監測力度,養殖業要嚴格執行環境監管“雙隨機”抽查及“網格化”制度,重點排查規模化畜禽養殖。四是持續推進秸稈禁燒及綜合利用工作。五是加大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力度,有效回收,降低環境污染。六是發展綠色生態農業,多使用有機生物肥,有效減少化肥使用量,種植養殖結合,達到綠色可持續發展。(2)畜禽養殖業一是加強規模化養殖場畜禽糞污綜合治理,大力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設施、設備建設,推行“種養結合、循環發展”模式。二是大力推廣發展沼氣工程,有效分解廢水、廢渣,合理利用能源。三是在規模養殖場及屠宰加工企業推廣節水措施,發展節水型畜牧業。四是推廣安裝畜禽飲水器、推廣發酵床生態養殖節水技術、推廣牧草地噴灌技術;推廣畜禽養殖場定時、定量供水;推廣節水型清糞技術等。五是發展種養結合、循環養殖等畜牧循環生態種養模式。六是實施屠宰場提檔改造升級項目,提高生產率,減少污染,循環利用,降低用水量。加強對加工企業的監督管理,規范生產,嚴禁在屠宰場囤豬,避免不必要的用水。(3)水產養殖業科學合理規劃漁業養殖區域,推廣應用標準化健康養殖技術和水體生態保護修復技術,強化對漁業養殖重大疫病綜合防控與凈化技術的指導,拓寬養殖種類,擴大食物鏈,有效利用資源。3、合理施策、合理落實、合理應用防治體系。通過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體系把種植業、畜禽養殖業和水產養殖業結合起來,統一布局、統一規劃、綜合發展。推廣立體模式,集種植、畜禽養殖、水產養殖于一體,有效利用各種資源,協調發展,最大限度降低農業面源污染,有效保護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任芬,王云,呂傳友.新平縣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的現狀及對策[J].農家參謀,2020(14):152.
[2]普玲.山區農機化現狀及發展策略—以新平縣為例[J].綠色科技,2020(9):196-197.
[3]杜佳姚,趙祥華,李立雄.云南省農業春風滿面污染及綠色發展途徑[J].環境科學導刊,2020,39(增):148-151.
作者:李加生 李會華 羅蘭 董惠 曾國揆 單位:1.新平縣農村環保能源工作站 2.云南省農村能源管理總站
- 上一篇:畜牧養殖業生態環境的治理策略
- 下一篇:農業科技傳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精品范文
10農業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