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維網信息方法研究論文

時間:2022-09-10 09:08:00

導語:萬維網信息方法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萬維網信息方法研究論文

信息構建是一個多學科的交叉領域,萬維網信息構建更是涉及一些復雜的過程和眾多的方法。目前,國內外對這些過程和方法的研究都非常重視,也已經有較多的成果問世,其中的一些著作相當有影響力,比如萬維網信息構建的組織、標識、導航和搜索系統的構筑方法;IA的自頂向下和自底向上的設計方法;一些研究相當有創意,比如DanWillis設計的IA產品開發工具圖等。本文對該問題進行研究,希望學界和業界藉此進一步深刻理解和勾勒萬維網信息構建的過程,為開發更為有效的萬維網信息構建工具,為形成系統成熟的萬維網信息構建方法和工具而努力。

1萬維網信息構建的一般過程

自從“信息構建”概念的出現和在世界范圍內廣為流傳后,很多學者對信息構建所包括的內容和過程進行了研究。美國信息科學技術學會2000年的IA峰會的討論結果是:信息構建的元素包括導航工具和圖標、瀏覽層次、網站地圖、類目矩陣、目錄、特別興趣指南。此外還有:用戶測試和標準、提供豐富的多存取點的瀏覽和搜索以及提供詳細類目、信息目標的標識、信息結構中令人感興趣的和有創新意義的形象化的概念、超鏈接的連接作為信息的多樣化入口等問題。

JohnShiple先生在談論自己的因特網咨詢公司從事信息構建的工作時認為,信息構建過程是設計網站時最先要開展的工作,好的信息構建的效果會令人難以置信,了解IA的過程能節省時間和金錢。網站的信息構建的第一步是定義網站的目標、收集客戶或協作伙伴的看法并將它們按照協調性和重要性次序集合在一起;第二步是在弄清你的觀眾是誰之后,開始組織你的未來網站需要有的內容和功能頁;第三步是富有創造性的,形成一個架構、選擇你的隱喻,制定導航系統、生成規劃圖、設計框架和模型并開始建造。也可以按照系統設計的基本流程,將信息構建過程分為:研究、策略、設計、實施和管理五個階段。

筆者根據信息構建的獨特性,從信息的使用和用戶的理解角度,將信息構建的基本內容作了提煉后認為:可以將信息構建的內容歸結為以下幾個基本過程:

“概念設計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定義機構的目標、定義用戶和用戶體驗、識別環境、確定規劃和制定策略;“組織信息內容”階段是根據上一階段掌握的信息構建目標,收集信息、篩選信息、標識信息、分組信息和確定信息內容,形成定義信息結構的文檔;“生成信息結構”階段就是建立一個邏輯清晰的結構,來形成背景知識,能夠讓觀眾循著這個結構聯想或學習,進而找到他們所需要的信息的所在地;“設計信息界面”階段主要是生成美觀、簡潔、功能明確、操作方便、風格一致的界面,成為信息內容之間以及人與信息之間聯結的橋梁;“提供信息導航”階段主要是盡可能為用戶提供多類型的導航工具和導航幫助,讓信息內容可訪問、讓用戶明確自己的位置、知道前行的方向和路線、能夠準確地到達信息所在地;“信息展示和”階段主要考慮信息對象元素如何在信息空間顯示和展示的問題,需要根據信息內容的屬性、用戶的屬性、可用性元素等確定信息的表達形式,需要借助信息技術,還需要借助于藝術的手段,去組織信息的顯示方式讓其易于閱讀和看起來令人愉快,即在功能和藝術上實現表達、展示信息的目的。

信息構建過程中涉及到信息構建的眾多的方法,以下筆者對其中所用到的基本方法和使用一些工具和手段做比較詳細的說明。

2信息構建的基本方法

2.1自頂向下和自底向上的IA方法

信息構建過程中采用兩種主要的方法:自頂向下法(top-down)和自底向上法(bottomup)。

自頂向下方法從宏觀的角度對信息進行組織,基于上層信息分類系統來收集信息資源,確定信息內容所屬的領域,它建立在內容語境和對用戶需求理解的基礎之上,需要完成下列工作:確定網站的范圍、藍圖設計,再具體考慮內容區的分組和標識系統設計問題。

自底向上方法從微觀的角度組織信息,是一種基于底層信息來構建網站信息空間的方式,它建立在對內容和所用工具的理解基礎上,需要深入到繁雜的內容層面,需要完成下列工作:創建內容板塊、建造數據庫(包括標引、內容分組等)。

2.2信息建筑師在實踐中采用的方法

在美國信息科學技術學會2000年IA峰會后,為了給IA的研究增添一些面向實踐的內容,弄清諸如“誰是信息建筑師?他們做些什么?怎樣做的?”這類問題,通過電子郵件對五位著名的信息建筑師進行訪談,五位信息建筑師包括《萬維網的信息構建》一書的作者之一LouRosenfeld、微軟公司的VivianBliss、ModemMedia/vividStudios公司的GayleCurtis、ZEFER公司的SethGordon、Sapient公司的StevenRitchey。《美國信息科學技術學會通報》在2000年的第6期分別刊登了對各位建筑師訪談的結果,其中的一個結果就是信息建筑師們對使用的具體方法和方法論體系和工具的回答。

盡管每位信息建筑師的回答不盡相同,但筆者還是從中受到了很大的啟發。結合其中的調查結果,筆者對信息建筑師的工作內容和方法進一步分析后認為,對目前信息建筑師們在實踐中采用的方法做了如下分類和歸納:

第一類方法應用于了解雇主的情況:包括訪談、觀察、背景調查、工作會議、交互回饋等等,主要目的是理解雇主的事業特點、雇主的目標和任務,以便進一步設計雇主滿意的信息系統、網站或內聯網。

第二類方法應用于了解用戶的情況:包括訪談、在線調查、人種學、用戶體驗、可用性測試、用戶參與式設計會議等一切用戶發現技術,主要目的是理解最終用戶的信息需求、信息行為和對信息內容、結構的評價,以便信息構建的結果達到最大的用戶滿意。

第三類方法應用于對信息內容的分析和組織:包括卡片分類法、筆紙記錄、信息導航、標引、組織等方法,主要目的是確定信息集之間的關系、規定主要的內容目標類型、標識信息集,以便形成一個滿足各方面要求的、易于更新修改的、清晰的信息結構模型。

第四類方法應用于對IA的工作全過程進行規劃:主要包括工作流程圖、開發標準和進度安排以及其他一些項目管理所使用的方法,主要目的是保證信息構建的活動能按照計劃、時間進度、預算的要求高質量地完成。

3重要的工具和手段

關于IA所使用的工具和手段的研究目前有兩個方面的內容,一個是從IA所涉及到的技術角度;一個是從信息建筑師從事的IA工作的過程中涉及到的方法角度。

3.1從IA所涉及到的技術而言,信息構建過程所需要的手段

這些技術工具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敘詞表管理工具;(2)自動標引軟件;(3)自動分類軟件;(4)搜索引擎技術;(5)協作性過濾工具;(6)門戶解決方案;(7)內容管理工具;(8)分析軟件;(9)數據庫管理工具。

由于這些技術工具在很多的情況下被使用著,而且在現有的文獻中已經有比較多的論述,對它們筆者就不再贅言。

3.2從IA的工作過程看,信息構建所直接使用的工具和方法

DanWillis先生在他的個人網站上為信息構建設計了一個IA產品開發圖形(見圖2),他綜合了IA的方方面面,吸收了一些學者的理論,比較全面地把握了IA過程所涉及到的一些開發工具和方法。

下面根據Willis先生在圖中所列出的工具以及簡單的說明,筆者結合國內外的一些研究成果,對其中的一些內容加以進一步說明:

(1)用戶調研:主要調查和分析用戶的需要、用戶的思維模式和信息搜集行為。

(2)網站路徑概略圖:目的是明確某種產品的用戶將采取怎樣的行動以及這些不同的行動之間具有怎樣的關聯。主要的方法是描繪產品的每一種類型的用戶;勾勒一個用戶進入系統的入口、在系統內部的活動以及退出系統的方式;使每一種用戶的行為得到復述和再現。

(3)繪制主題圖:是一種頭腦風暴式的工具,用來生成

某種產品信息的結構。主要方法是寫下產品的關鍵主題;生成與關鍵主題相關的一些項目;再生成與剛剛生成的項目相關聯的其他項目;重復這個步驟直到所有的項目都窮盡為止。

(4)自由列表:目的是理解一個定義域的內容和范圍。主要方法是:收集多個人針對某一定義域所自由列出的下屬項目;統計被調查者列出的每個項目所出現的平均次數并制圖,確定核心區、中間區和外圍區的項目;建立同時出現次數矩陣(co-occurrencematrix),這是一種用矩陣的形式表現兩個項目同時被多少個人提及的矩陣,矩陣中的數字代表同時被多少個人提及。

(5)卡片分類法:是探測人們如何對一系列已知項目分組方法的技術。對于網站而言,該項技術基本的執行程序是:確定網站上所應包含的信息項目系列;將每一條信息項目的名稱寫在卡片上;請至少6人作為測試對象,分別讓他們將卡片按照他們認為有意義的方式分組,并讓他們對每組卡片指定標識;如果需要,再對分組的卡片細分更小的組并給出標識;請受試者解釋他們的分組理由;試驗和分析分組方法,對測試者的分組進行合并、提取等工作。

經過這個程序發現的分組類型可以成為網站內容分類的主要依據,并作為建立網站的直觀的導航的依據。

(6)內容映射和內容建模(contentmappingandmodeling):內容映射是生成一個內容地圖,對于已經存在的信息環境作視覺化的表述,幫助設計者在頭腦中建立對于已經存在的內容的結構、組織和位置的認識,以便讓他們更提供良好有效地通往這些內容的通道。內容建模屬于微觀信息構建,它讓我們生成內容的各個部分使其成為合適的和足夠有價值的信息塊。內容建模詳細說明我們正在處理的信息塊是何種類型的、他們之間的關系如何、用什么元數據描述它們。所以,內容建模由信息成塊、關系和元數據三部分組成。

(7)分類法(taxonomy):分類法是用來描述所有種類的分級或分層次的主題的結構的。由于這種方法允許相關的術語聚合在一起并加以等級劃分,因此它的好處是當人們在描述或搜索某個對象時,它可以讓人更容易地發現正確的術語。分類法是信息組織使用的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8)元數據方案(metadataschema):是用來描述哪種元數據用來著錄或編目一種內容資源。

(9)網站地圖:站點地圖是一種以圖形的方式描述站點各種內容的范圍和空間位置的圖像,如同我們傳統的地圖一樣,站點地圖可以提供方向信息、距離信息、路徑信息,顯示網頁之間的關系,提供了適當的級別細節,顯示重要的頁面或站點路標,并直觀的表示復雜的數據。它是對站點的結構化的概述,是展示信息空間狀況的有效的工具。

(10)“替身角色(personas)”:“替身”指使用一個假設的原型或實際用戶的替身來引導決策者建立網站設計方案。盡管替身是想像的,但他們是經過嚴格精確地定義出來的。AlanCooper先生研究了如何獲得一個有用的替身。他認為以下的做法有助于獲得有用的替身角色:為每一個替身提供1-2頁的精確敘述性的說明書;精確而不是概略地作業流程和每日行為模式;詳述2-3個技術上的技巧樹立一種計算機能力方面的觀念;編造1-2個替身角色生活中的虛構的情節比如一項興趣或愛好,讓每個替

身角色覺得獨特和難忘;不要使用你實際上認識的人作為替身,在面試和研究數據基礎上生成一個混合編隊;為每個新項目生成新的替身,不要重復使用過去的替身;根據項目的情況選擇3-7個替身,要保持每個項目的提升數量相當小;開發一個可信賴的原型,以便讓設計團隊接受替身。

(11)可用性測試:ISO9241-11國際標準對可用性作了如下定義:產品在特定使用環境下為特定用戶用于特定用途時所具有的有效性(effectiveness)、效率(efficiency)和用戶主觀滿意度(satisfaction)。其中:有效性是指用戶完成特定任務和達到特定目標時所具有的正確和完整程度;效率是指用戶完成任務的正確和完整程度與所使用資源(如時間)之間的比率;滿意度是指用戶在使用產品過程中所感受到的主觀滿意和接受程度。

可用性測試方法主要有三種,一是探測性測試(Exploratorytesting),考察一個系統,尋找用戶感到迷惑、工作延遲和犯錯誤的地方,該方法適合用于系統開發生命周期的全過程,特別適合在系統實施的早期;二是閾值測試(Thresholdtesting),考察系統針對預定目標的執行特征,回答諸如“使用該系統,用戶在多少時間內完成了任務,犯了多少個錯誤”這樣的問題,檢測系統是否滿足的標準;三是對照測試(comparisontesting),考察兩種方法或設計的可用性特點,以決定哪一個更能滿足用戶的需要,該方法適用于早期的原型階段[9]。

【參考文獻】

1RichardZwies,ObserwtionontheAmericanSocietyforInformationScienceSummit2000Meeting:DefiningInformationArchitecture,BulletinofTheAmericanSocietyforInformationVol26,No5

/webmonkey/design/site-building/tutorials

3賴茂生.關于信息構建的十個問題.信息構建與情報學理論方法新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3:2

4李箐.信息空間構建的要素和流程.信息構建與情報學理論方法新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3:54

/tools

6周曉英.基于信息理解的信息構建.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3年

7LouisRosenfeld,PeterMorville,InformationArchitectureforWorldWideWeb,O''''Reilly&Associates,Inc.清華大學出版社社影印版,2002:295

8/newsletters/2001-07/perfecting-your-personas.htm

9MichaelD.LeviandFrederickG.Conrad,UsabilityTestingofWorldWideWebSites,stats.bls.gov/home.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