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網絡信息時代個體道德的約束論文

時間:2022-12-09 04:22:00

導語:論網絡信息時代個體道德的約束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網絡信息時代個體道德的約束論文

論文關鍵詞:網絡道德規范;網絡道德教育;網絡個體道德修養

論文摘要:網絡在給人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產生了眾多的網絡道德問題,由于監督的弱化,需要加強網絡社會道德自律建設。確立網絡道德規范、加強網絡道德教育、加強網絡社會個體的道德修養,是促進網絡社會個體道德自律的主要手段。在網絡社會個體道德自律的建設中,儒家倫理思想的某些方面尤其是道德修養方法可以提供借鑒,發揮作用。

一、確立網絡道德規范

網絡道德規范是他律性的,但是網絡社會道德自律建設卻離不開網絡道德規范,因為“強調道德自律,必須以規范、制度、法律等硬性約束手段為基礎和必要條件。”沒有道德規范人們便無所適從,所以必須首先確立網絡道德規范,使網絡社會道德自律建設有章可循。

(一)網絡道德規范的建立途徑

網絡道德規范的建立有三個途徑。1.借鑒外國先進經驗。外國尤其是西方發達國家,網絡發展早且普及面廣,其網絡道德研究亦早于我國,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可以借鑒為我所用。2.整合傳統倫理資源,尤其是儒家倫理思想。儒家倫理作為一種倫理文化,其倫理精神在漫長的時間里已深入中國人的頭腦之中,在人們的現實生活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整合傳統的倫理資源可以使網絡道德更具親和力,更易為人們接受。3.緊密結合現實情況,在實踐中建立。規范要具有可行性,這就要求規范的制定要緊密結合人們的利益、需要、人們的道德素質及現實的道德問題,通過道德實踐,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制定出切實可行的網絡道德規范。

(二)網絡道德規范應具有的兩點特征

1.網絡道德規范應具有層次性

有層次的道德規范才能既照顧到絕大多數人又保持其先進性。現實社會中人們的道德素質參差不齊,既有道德高尚大公無私的人,也有自私自利的人,所以網絡道德規范應具有廣泛性與先進性的層次區分。

首先是網絡道德的“底線倫理”規范。即網絡活動中網絡道德主體需遵循的最起碼的、最基本的道德準則。其基本原則可概括為《論語》中講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從否定意義上要求人們不作違反道德之事,不傷害別人。西方國家的相關規定可以利用。如美國布魯克林計算機倫理協會制定了著名的計算機十戒:(1)不可使用電腦傷害別人;(2)不可干擾他人在電腦上的工作;(3)不可偷看他人的文件;(4)不可利用電腦偷竊財務;(5)不可拷貝或使用未付款的軟件;(6)未經授權,不可使用他人電腦資源;(8)不可侵占他人的智慧成果;(9)設計程序之前,先衡量其對社會的影響;(10)用電腦時必須表現出對他人的尊重與體諒。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指出6種不道德的網絡行為:(1)有意地造成網絡交通混亂或擅自闖入網絡及其連接的系統;(2)商業性的或欺騙性的利用大學計算機資源;(3)盜竊資料,設備或智力成果;(4)未經許可接近他人文件;(5)在公共用戶場所做出引起混亂或造成破壞的行動;(6)偽造電子信息。這些規范是人們在網絡活動中需遵循的最起碼的規范。其次是較高要求的網絡道德規范。其基本原則用儒家倫理可概括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從消極意義上對人的規范,要求人們不做違反道德的事,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則是從積極意義上讓人求善,具有更高的道德價值。如,在網絡活動中應嚴于律己、有強烈的責任感、樂于助人、積極維護國家利益,在必要的情況下能做到盡己為人等。這些較高要求的道德規范的倡導可以為人們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質提供努力的方向、目標,符合人們的道德理性的要求,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

2.網絡道德規范應具有針對性

可以根據人們的職業特點、人群特點確立相應的網絡道德規范。網絡已在各行業、職業、人群中得到廣泛應用,而各行業、人群具有各自不同的特點,所以不同的行業、人群應制定不同的網絡道德規范,只有這樣才能使規范具有針對性,使得人們便于遵守。

首先,應確立職業網絡道德規范。如IT行業網絡道德規范、教師網絡道德規范、軍人網絡道德規范等。這些行業中由于其職業的不同其網絡道德要求也不同,應制定相應的網絡道德規范,更好地為人們的網絡行為提供指導。其次,確立各種不同人群的網絡道德規范,如青少年網絡道德規范。因為不同人群具有不同的特點,這些特點使不同人群中網絡道德問題的突出點各不相同,針對這些不同,制定相應的道德規范,會更具有效性。在這方面我國已取得一些成果。如頒布了《全國青少年網絡文明公約》,針對全國的青少年提出:要善于網上學習,不瀏覽不良信息。要誠實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詐他人。要增強自護意識,不隨意約會網友。要維護網絡安全,不破壞網絡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虛擬時空。這些網絡道德規范對青少年來說極具針對性與有效性,將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加強網絡道德教育

(一)網絡道德教育的目標

首先,提高網絡個體的分辨能力。網絡世界中存在著大量的信息,其中的許多信息是虛假的、有害的,這些信息可能對網絡主體造成誤導、傷害。網絡主體尤其是占網絡主體很大比例的青少年,缺乏分辨能力,極易受到傷害。在網絡道德教育中需加強這方面的教育、引導,逐步提高網絡主體的分辨能力,自我保護的能力。其次,提高網絡個體的集體意識。目前網絡社會中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個人主義的盛行,將自我作為網絡的中心,不顧別人的利益與感受。在現實社會中我們提倡以集體主義為道德原則,要正確處理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的關系。網絡社會要想健康發展也需要秩序、需要其成員具有集體意識。個人主義的泛濫必然導致無秩序,最終的結果是網絡主體的個人利益得不到保證,所以網絡道德教育需要提高網絡主體的集體意識,遏制個人主義的泛濫,維護網絡社會的正常發展。再次,提高網絡個體的責任意識。網絡由于其虛擬性的特點,使得監督弱化,其帶來的一個后果便是責任意識的淡薄。責任意識的淡薄使得有些網絡主體對自己的言行造成的后果缺乏責任意識,于是網絡中產生了大量的臟話、不良圖片等信息垃圾。網絡道德教育有必要提高網絡主體的責任意識,從而凈化網絡空間。最后。提高網絡個體的誠信意識。網絡中的信任危機問題受到了廣泛關注,網絡中的謊言、欺騙使人深惡痛絕,極大地損害了網絡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影響了網絡的功能的發揮。網絡的良性發展需要網絡個體講究誠信,保持真誠的心態,共同維護網絡的形象。網絡道德教育重要目標便是要提高人們的誠信意識,為提高網絡的可信度做出貢獻。

(二)網絡道德教育的手段、途徑

網絡道德教育可采取多種措施,需要社會、學校、家庭的共同努力。首先,各級各類計算機教育培訓機構在教學過程中,應將網絡道德知識作為重要的內容,使受教育者不但學到計算機知識而且學習到相應的道德規范。在考試制度上。可以將網絡道德知識也作為考試內容,這樣可以使學生重視網絡道德知識的學習。其次,社會應利用多種手段大力宣傳網絡道德知識,使其深入人心。可通過電視、廣播、報紙、網絡、公益廣告等方式進行宣傳。形成良好的輿論氛圍,使人們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教育,尤其在人們上網集中場所加大宣傳力度,如在網吧等場所張貼宣傳布告。再次,在家庭中父母應加強對子女尤其是未成年子女的網絡道德教育,使其明辨是非,了解網絡道德要求。

三、加強網絡個體的道德修養

(一)內省

“內省”的方法實際上相當于今天的自我批評自我檢討。通過批評檢討不斷為自己提出更高的目標,可以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質,正如孟子所說的“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1J首先,“內省”要求網絡主體在網絡道德活動中,對自己的言行要有所考慮,做出正確的道德選擇,使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規范的要求,并且在行為后回過頭來,檢查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道德的要求,是否有錯誤,并要求網絡主體勇于改正錯誤。孔子說:“過則勿憚改”有了錯誤,要勇于改正。內省的目的在于發現自己的不足,使之得到改正。其結果還是要落實到改過上來。其次,“內省”實際上強調從我做起,嚴于律己,對人寬對己嚴。網絡中的行為是一種交互性的行為,是雙向互動的交流。在交流中不能總是要求別人如何,而自己卻不去做,這樣的后果使交往無法繼續下去。若是律己寬人,多看自己的缺點不足,就有利于交往的進行。

(二)慎獨

在網絡社會中“慎獨”比在現實社會更為重要。現實社會也講“慎獨”,但現實社會中人們受到更多的監督,獨處的機會也不如網絡社會多。網絡社會由于其開放性、隱匿性的特點,人們往往感受不到監督的存在,在這種情況下,“慎獨”尤其顯得重要。《禮記?中庸》說: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慎獨”強調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不僅不放松對自己的道德要求,而且更加注意堅持自己的道德信念,做到和有人監督時一樣,杜絕不道德的思想發生,可以真正確立起自己的道德良心,提高自己的道德自律能力。公務員之家

首先,“慎獨”要求網絡道德主體道德修養是“為己”而不是“為人”。孔子強調“為己之學”,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為己”的意思是指進行道德修養是為了真正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質,不裝腔作勢,而是踏踏實實地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質。“為人”,即進行道德修養僅僅是裝裝樣子做給別人看。其次,“慎獨”要求網絡道德主體在道德修養中注重“小節”。在網絡道德修養過程中網絡主體常常重視“大過”,忽視了“小節”,認為“慎獨”就是不犯“大過”,小節無足輕重。于是乎在網絡上罵罵人,濫交朋友,偷看他人文件盛行。網絡主體進行道德修養要注意小節,因為小節不斷,可能導致大過的出現,量變的結果是質變,小節與大過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對待小節的態度最能體現出網絡主體的道德素質。再次,慎獨時要注意克己。孔子講“克己復禮為仁”這里的克己不是指后來理學家講的“滅人欲”,而是指約束自己的言行使之符合道德規范的要求。在網絡這個萬花筒般的世界里,充滿了各種文化、價值觀念,形形色色的誘惑比比皆是,獨立面對這些誘惑,難免或產生理性與感性沖動的矛盾,這時就要求網絡主體約束自己,用理性戰勝感性沖動。

(三)力行

網絡活動中,網絡主體只有通過實踐,運用道德知識,抑制不良行為,才能使道德知識真正轉化為自律性的道德準則。孔子提倡“身體力行”,“躬行實踐”,“行”是道德修養的關鍵,通過“行”,道德知識得到應用、道德信念得到加強、道德意志得到磨練、道德習慣得以養成,并最終提高網絡道德主體的道德素質。

首先,“力行”要求網絡主體在網絡活動中進行“換位思考”,即站在別人的立場角度來思考問題,多替別人想一想。用這種方法反復踐行可以提高網絡主體的道德修養,對解決許多網絡道德問題有所幫助。其次,“力行”要求網絡主體在網絡活動中做到“愛人”。“愛人”在儒家那里是指尊重人、關心人、幫助人,這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相通的。網絡建設、交往中出現的問題盡管我們可以采取法律、技術措施來防范,但對數量眾多的網民來說,根本的方法是培養仁者愛人的觀念,尊重他人的權利、尊嚴、隱私,他人有困難時熱心的關懷、幫助他人。正所謂“我為人人,人人為我”,仁愛精神的發揚有利于優化網絡道德環境,使網絡充滿溫情。

四、網絡社會道德自律建設的保障

網絡社會道德自律建設的順利進行需要相對良好的社會環境來保障,相對良好的社會環境的形成離不開監督防范機制。

首先,運用網絡技術加強監督管理。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這一點可以做到。例如,利用技術手段,過濾不良信息,使人們接觸不到這些信息,加強黑客程序的管制,加強防火墻技術、加密技術的研究等等。通過這些技術性的措施可以從技術上防范不道德行為的發生。其次,建立并完善網絡法規。法律與道德是維護社會穩定的兩大力量,兩者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只有結合起來,才能共同維護社會的秩序。法律作為強制性的規范,對犯罪分子具有強大的威懾力與懲戒力,對于打擊網絡犯罪,維護網絡秩序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必須加強網絡法規的建設,實行依法治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