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張力疝環填充式修補術在腹股溝疝中的應用

時間:2022-08-31 03:41:00

導語:無張力疝環填充式修補術在腹股溝疝中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無張力疝環填充式修補術在腹股溝疝中的應用

【關鍵詞】無張力疝環;修補術;腹股溝疝

【摘要】目的探討無張力疝環填充修補術腹股溝疝手術中的應用價值。方法對68例腹股溝疝患者行無張力疝環填充式修補術后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手術時間平均40min,切口疼痛2d~7d,術后6h下床活動,無感染病例;腹股溝異物感10例,麻木2例。結論疝環充填式無張力修補術是一項更符合生理解剖結構的治療技術,操作簡單,損傷小,恢復快,復發率低。

【關鍵詞】無張力疝環;修補術;腹股溝疝

無張力疝環填充式修補術(Plug&meshherniarepair)[1]是采用MesshPlug進行疝修補術的一種新方法,我院自1998年6月起應用此方法治療取得了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病例共68例。男60例,女8例;年齡31a~90a,平均62.5a,年齡≥60a46例(67.6%)。診斷:斜疝43例,直疝7例,雙側疝9例,復發性斜疝6例,斜疝嵌頓3例。同時伴有心腦血管疾病26例,老年性慢性支氣管炎4例,有哮喘病史4例,前列腺肥大2例,肝硬化腹水3例,不同程度便秘11例。

1.2手術材料選用美國巴德公司生產的定型產品(網狀錐形疝環充填物和成型補片)。該產品由聚丙烯單絲編織而成,能迅速與人體組織粘合固定[1],不易被機體組織吸收,具有良好的抗感染能力和組織相容性。

1.3手術方法采用連續硬膜外麻醉,找到疝囊后游離至頸部,顯露腹膜外脂肪。如疝囊較大做疝囊成型至容納一個錐形物,游離精索到內環口。將疝囊納入腹腔,錐形充填物充填至疝環內,如疝環過小,剪掉充填物內的1~4個支撐花瓣,將充填物外瓣與腹橫筋膜及周圍堅韌組織縫合固定4~6針,再將補片平攤于精索后方腹橫筋膜表面并與周圍組織固定6~8針,縫合腹外斜肌腱膜,分層縫合切口。

2結果

無張力疝環填充式修補術所需時間,單側疝平均25min~40min,單側復發疝1h,雙側疝平均90min。術后6h下床活動,6h進食,3w恢復正?;顒?。56例患者術后體溫正常,12例低熱,但72h內降至正常。術后并發尿潴溜4例,因疼痛明顯輔助應用止痛類藥物5例(7%),局部異物感10例,麻木2例。住院時間5d~10d。

3討論

腹股溝疝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老年發病率較高。由于其解剖結構的特殊性,該手術需兩種不同解剖結構組織的縫合,且是錯位對合,張力過大,難以抵抗腹內壓力[2],所以傳統手術方法治療對組織損傷機會較多,恢復較慢,復發率高(10%~15%)。

疝環充填式無張力修補術操作簡單,既縮短了手術時間,手術創傷又小,并且這項技術容易掌握,因其符合人體生理解剖結構,具有無張力的特點。加之所用材料具有良好的抗感染性和組織相容性,不僅減少了切口感染率,并且修補部位更加牢固。本資料顯示,無張力疝環填充式修補術單側疝最短時間為25min,雙側平均為90min。術后均6h下床活動、進食,疼痛2d~7d內消失,3w恢復正?;顒?。而傳統修補術后需3d才能下床活動。

Rutkow和Robbins[3]1989年首先開始應用這項技術,并連續觀察2733例,隨訪6.5a,術后并發癥<1%,術后復發性疝2%,其他疝1%。由于這項技術采用了疝囊高位分離后納入腹腔,然后充填和后壁修補雙重加固方法,其優點更符合人體生理解剖結構特點,無張力,損傷小,手術時間短,術后至恢復自主活動時間短,并發癥少,復發率低,適應癥相對增寬,如中度腹壓增高、慢性咳嗽、前列腺肥大、排尿困難、習慣性便秘及高齡患者等,特別對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齡患者更適合。

對于已有腸管絞窄壞死而行腸切除吻合的嵌頓疝患者,因有可能發生術后感染而致修補失敗,有人主張行二期疝修補[4]。在手術過程中要用生理鹽水紗布保護好周圍組織,以免疝囊內積液或腸內容物造成污染,術后用抗生素預防感染。本組3例嵌頓疝中,1例因腸壞死行腸切除患者采用此種手術式,未出現感染或修補失敗。

本組病例異物感10例,麻木2例,可能與補片固定不緊、卷曲或壓迫損傷神經所致,無需處理,只需觀察。有文獻報告[5]充填式無張力修補術的術后疼痛和異物感較Lichtenstein無張力修補術輕,而且恢復快,這可能與所用材料和術中平片縫合固定方式有關。

綜上所述,疝環充填式無張力修補術是一項更符合生理解剖結構的治療技術,操作簡單,損傷小,恢復快,復發率低,尤其對老年人或伴有其它合并癥者更為適宜。

參考文獻

[1]馬頌章,李燕青.疝環充填式無張力修補術[J].臨床外科雜志,1998,6(4):230

[2]肖乾虎.疝修補術的現代解剖學生理基礎[C].中華醫學會第十四屆全國外科學術會論文匯編,2001:75~77

[3]RutkowIM.RobbinsAW.Meshplugherniarepairafollowupreport[J].Surgery,1995,117(5):597

[4]FitzgibbonsRJ,AmidPK,CorbittJD,etal.OperativerepairofInguinalHernia[J].ContermpSurg,1998,1(1):185

[5]PelissierEP,BlumD.Theplugmethodininguinalprospectiveevaluationofpostopterativepainanddisability[J].Hernia,1997,1(4):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