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未成年人犯罪刑法
時間:2022-03-18 09:00:00
導語:論未成年人犯罪刑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不滿十八周歲的未成年人犯罪不適用死刑是1997年刑法第49條明確規定的。本文以審判實務的視角分析了我國刑法關于犯罪時不滿十八周歲的未成年人不適用死刑的立法宗旨,針對司法實踐中刑事責任問題的有關爭議提出應對思路和立法建議。【關鍵詞】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死刑我國刑法對未成年犯刑事責任的規定集中體現在刑法典第17條和第49條的規定之中,這些規定相互配合,有機地構成了我國未成年犯刑事責任追究的法律機制,有利于較好地貫徹對未成年犯的教育、挽救、改造的方針。尤其第49條明確規定了,對不滿十八周歲的未成年人不適用死刑。本文就此問題作一探討,希望能夠在未成年人刑事責任的承擔上明確思路,正確適用法條,教育未成年犯有所幫助和啟示。一、死刑刑罰的立法宗旨我國刑法典第48條規定:死刑只適用于罪行極其嚴重的犯罪分子。對于應當判處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須立即執行的,可以判處死刑,同時宣告緩期二年執行。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決的以外,都應當報請最高人民法院核準。死刑緩期執行的,可以由高級人民法院判決或者核準。該法條確認死刑刑罰的適用是應用于罪行極其嚴重的犯罪分子。即第一,死刑的適用要與犯罪行為所造成的客觀危害相適應。第二,死刑的適用必須與犯罪分子的主觀惡性相適應。判斷犯罪分子是否屬于“罪行極其嚴重”,應當堅持主觀罪過和客觀危害相統一的原則,全面衡量,慎重考慮。“罪行極其嚴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在刑法典分則的具體條文中往往表現為:適用死刑的犯罪必須是“對國家和人民危害特別嚴重、情節特別惡劣”、“情節特別嚴重”、“造成后果特別嚴重”、“致人重傷、死亡”或“致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等情形方能適用死刑[1]。而未滿十八周歲的未成年犯尚處于心智未完全成熟的相對負刑事責任能力人,故不應在此刑罰適用范圍之中,并且在刑法第49條規定:犯罪的時候不滿十八歲的,不適用死刑,也印證了這一點。理由如下:(一)體現我國刑罰的目的和要求我國刑罰的目的是不是單純的法律報應,而是重在教育,防止再次發生危害社會的行為。雖然未滿十八周歲的未成年人危害社會的行為造成極其嚴重的社會后果,但他們的辨認能力和控制能力尚未完全成熟。在限制或者廢除死刑已成為國際刑法發展趨勢的情況下,如果對其適用最嚴厲的刑罰,既不能體現刑罰的意義,也不能實現刑罰目的,難以起到應有的震懾作用。(二)對未成年人注重教育挽救不滿十八周歲的未成年人,雖然心智發育到一定程度,如民法就規定,已滿16周歲以自己的合法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但其畢竟尚未成熟,社會經驗不豐富,人生觀尚未定形,所實施的犯罪行為具有很強的模仿性。他們在各種因素誘導下,嚴重危害社會,并不表明他們對社會極端仇恨,主觀惡性不突出,人身危險性比較小,再犯可能性較小。他們在實施某種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后,由于可塑性較強,教育改過相對比較容易,因此有很大的挽救余地。對未成年人危害社會,我國一貫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方針,即使不滿十八周歲的未成年人犯下了極其嚴重的客觀后果,也應給其改過自新的機會,不適用死刑。(三)不適用死刑的含義根據我國刑法49條規定的立法宗旨,結合我國現階段未成年人的身心發育、文化教育、智力狀態等相應責任能力以及借鑒國外立法經驗,考慮到未成年人發育尚未完全,具備的識別是非善惡能力還不完全,尚不能正確、全面理解犯罪危害社會的意義,盡管其有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也不能適用死刑。所謂不適用死刑,是指不能判處死刑,而不是暫時執行死刑,待年滿十八周歲以后再執行。而且,由于死刑緩期兩年執行是死刑的執行制度,所以,不適用死刑合乎邏輯的結論就是也不能判處死緩。二、對未滿十八周歲刑事責任年齡的界定如何具體理解未滿十八周歲,是認定有無資格判處死刑刑罰的關鍵。筆者認為,應以上述立法宗旨為指導,注意把握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未滿十八周歲是指行為人的實際年齡不到十八歲。周歲的計算以公歷為準,按照公歷的年、月、日計算。一周歲以12個月計算,每滿12個月即滿一周歲,周歲以日計算。滿十八周歲是指過了十八周歲生日第二天開始,生日當天仍屬于未滿十八周歲。滿十八周歲才可以判處死刑刑罰,未滿十八周歲不能判處死刑,這是硬性規定,不能有任何突破。未成年人犯罪時十八周歲生日還差一天或兩天,包括生日當天實施極其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均不能對其適用死刑刑罰[2]。(二)對實施極其嚴重危害社會行為時未滿十八周歲的人不適用死刑。如果其已滿14周歲,可以適用除死刑之外的其他主刑,如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甚至包括附加刑,如剝奪政治權利、沒收財產、罰金。(三)對于行為人實施極其嚴重危害社會行為的當天沒有滿18周歲生日的應當如何處理。由于公歷每4年有1閏月,即每4年中只有1年的2月份是29天,如果行為人在正常年份的2月29日出生,實施極其嚴重危害社會行為的年份中2月只有28天,如何確定哪一天為18周歲生日,是值得商榷的。從保護未成年人權益的原則出發,該年份2月沒有29日,可以順延至3月1日為行為人的18周歲生日,由于該問題涉及是否可以適用死刑刑罰的生死大問題,根據刑法原則,應通過立法或司法解釋予以明確。(四)對于行為人實施危害行為時是否達到18周歲的年齡不清時,該如何確定。首先應以有關證件為準,如出生證明、檔案、出生地戶口登記等。若無證件或對有關證件產生懷疑時,則由專門人員鑒定,即通過醫學科學測量,根據人體發育過程,對年齡作出測定。當然不同個體之間體質的發育有差異,這給鑒定增加了難度。目前大部分機關尚未采取上述方法,應積極推動該項技術的發展。隨著我國法醫學科技水平的提高,在認定未成年被告人年齡上廣泛采用法醫學鑒定方法,將會大大提高年齡認定的科學性和準確性。三、對十八周歲前后實施行為的法律適用我國刑法把實施極其嚴重危害社會行為的時候不滿十八周歲,作為禁止適用死刑刑罰的條件之一。不滿十八周歲的人實施極其嚴重危害社會“行為時”是指預備時,還是實行時,或是成立時?發生類似成年人的連續犯,繼續犯等狀況時,又應如何確定實施極其嚴重危害社會的“犯罪時”?對此問題分析涉及到是否對未成年被告人定罪和如何裁量刑罰的問題,應作具體分析,區別對待:(一)對犯罪時未滿十八周歲的理解。刑法所規定的“犯罪時”并不是單純指犯罪成立或犯罪實行的時候。因為“犯罪時”可以是一個即時概念,也可以是一個延時概念。此處的犯罪既包括構成獨立犯罪的完整意義的犯罪行為,也包括行為人實施某種極其嚴重危害社會整個行為過程中已滿十八周歲的一段犯罪行為。在審判實務中,必須對未成年“犯罪時”進行準確定位,以確定哪些是應當適用死刑犯罪行為,哪些是不能適用死刑的犯罪行為。(二)行為人在未滿十八歲之前實施嚴重危害社會行為,無論多么嚴重,也不能判處死刑。行為人未滿十八周歲之前開始實施一種或數種極其嚴重危害社會行為,已滿十八周歲之后繼續實施其行為的。法院不能依據未滿十八周歲以前的行為判處死刑。而應該依據已滿十八周歲以后實施的行為進行定性,從而決定是否應當判處死刑[3]。(三)行為發生在十八周歲以前,結果發生在十八周歲之后的應如何確認“犯罪時”?未成年人為行為犯,對行為時滿十八周歲后犯罪行為確定是否適用死刑;對于未滿十八周歲的犯罪行為,不能以此為依據判處死刑;未成年人為結果犯,根據未成年人實施行為的結果時間作為既遂標準適用刑罰,不能以行為人行為時間適用刑罰;犯罪預備、終止、未遂都不發生結果問題,不發生隔時犯問題。因此都不能依次追究死刑刑事責任。(四)未成年行為人為跨刑事責任年齡繼續犯問題。我國法律對此沒有明確規定,可參照刑法89條第1款,對繼續犯的追訴期限,從犯罪行為終了之日起計算。一個故意犯罪行為從未滿十八周歲延續到超過十八周歲,在認定是否適用死刑時不能簡單地將整個犯罪疊加計算,而應當根據已滿十八周歲以后所實施的行為情節是否符合死刑刑罰的適用條件而決定是否對其判處死刑。(五)未成年行為人跨刑事責任年齡連續犯問題。對此筆者認為可參照我國刑法第89條第1款規定,也就是說,行為終了時滿十八周歲后,有幾個單獨構成犯罪的危害行為,看其罪是否應適用死刑刑罰而依法裁量;行為終了時不滿十八周歲的犯罪行為均不能適用死刑。參考文獻[1]趙秉志.刑法學[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3.[2]趙秉志,高銘暄.疑難刑事問題司法對策[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3]王作富,黃京平.刑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 上一篇:征地補償爭議裁決通知
- 下一篇:偵訴協作分析與構建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