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保險論文
時間:2022-03-19 05:40:00
導語:個人保險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風險是保險需求存在的前提,風險的變動會引起保險需求的變動。在期望效用(EU)框架下,根據不確定性的一些研究結論推知,風險增加將引起保險需求增加;在均值一均方差方法下,Battermann等人推導了風險增加、風險厭惡彈性和保險需求三者之間的關系,ThomasEichner和AndreasWagener證明,在風險分布之間具有線性關系的條件下,Battermann等人的結論在EU方法中也成立。筆者證明,只要隨機變量的分布具有二階占優,則該方法可以完全替代EU方法,從而Battermann等人的結論可以推廣到分布族不同的風險決策中。
關鍵詞:風險變動;保險需求;隨機占優
一、引言
盡管保險是金融業中非常古老的行業,但是在新古典經濟學的范疇內,保險常常被看作為或有商品,有時又被當作與賭博有關的概念來討論。自從1947年Neumann和Morgensten發展了期望效用之后,對不確定性經濟行為的研究提供了分析工具,保險活動才納入了主流經濟分析的框架,Arrow,Borch和Mossin在20世紀60年表的幾篇重要論文,既可以看作是對保險進行現代經濟分析的開端,也是保險經濟的經典之作,此后大量的研究是圍繞它們展開的。Arrow認為極少有風險能在市場上被完全轉移,道德風險、逆向選擇和交易成本是風險轉移受到限制的三個主要因素,并指出,在不考慮道德風險因素的條件下,如果保險費包含了固定比例附加費用,則有絕對免賠額的足額保險是最優的。Borch論證了風險帕累托最優交換的充要條件,提出了風險厭惡是如何影響參與者的最優保險金額。Mossin提出了風險厭惡決策者保險需求的一個簡單模型,從該模型中得出了兩個結論:一是當保險費為精算公平保險費時,被保險人購買足額保險,否則購買部分保險;二是當被保險人為遞減的絕對風險厭惡時,保險對他來說是劣質品。
從微觀經濟學的視角來看,阿羅、博爾奇和莫森討論保險經濟問題的主題是價格和產品需求(保險費率和保險金額)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但是對于保險需求而言,與一般商品的最大區別在于,保險需求的產生以風險的存在為前提,因此風險的變動是保險變化的主要影響因素之一,而風險的變化從期望效用的角度來說,表現為效用概率分布的變化,因此很難得到一個明確的數學解析表達式來說明其經濟學上的意義。
Markowitz發展了另外一種分析工具,他把不確定情形下個人的決策歸結為對不確定性的均值和均方差兩個變量的選擇,這種方法由于簡單明了,被廣泛應用于投資等金融活動的決策分析之中。但是這種把完整的概率分布信息僅僅歸納為兩個特征數字,很可能丟失某些有用的信息,得
的上具有不同分布族的風險作出保險決策時,筆者的結論表明,只要這些風險存在二階占優關系,基于(μ,σ)偏好與基于期望效用會有相同的結論。顯然,這一結論不僅在保險的需求決策上成立,對于保險市場其它問題的分析,如保險價格的決定、收入效應、替代效應等,也是成立的。
事實上,由于不同風險對應的概率分布不同,從而間接導致了不確定性的經濟分析進展不快。把對隨機變量的概率分布分析縮減為對均值和均方差兩個數字特征的分析,無疑可以大大加快對其它不確定性領域研究的進程,在金融領域里取得的許多重大理論成果就是非常有力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