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部經濟責任審計探析
時間:2022-03-20 05:08:00
導語:內部經濟責任審計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審計署2008至2012年審計工作發展規劃中,已把經濟責任審計作為一項重要工作提出,但是目前對領導干部如何進行經濟責任審計還沒有一套完整的經濟責任審計操作規范,審計難度大。本文從內部審計的特點、內容、評價指標等多方面對經濟責任審計進行了較全面的闡述。對經濟責任審計會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內部經濟責任審計責任界定審計評價審計結果
一、內部經濟責任審計的特點
經濟責任審計的概念,既可以從廣義上理解,也可以從狹義上界定。廣義的經濟責任審計包括一切審計,狹義的經濟責任審計,特指我國對國家機關和國有企事業單位領導人經營管理責任而進行的一種審計活動,即我們通常所說的任期經濟責任審計或離任審計。
經濟責任審計具有時間跨度長、政策性強、工作量大、審計風險多的特點,而內部經濟責任又不同于國家專職審計機構,國家審計對縣以下的黨政領導干部和國有大中型企業法定代表人離任審計,具有獨立性、權威性、嚴肅性和一定的強制性;內部經濟責任審計主要取決于部門單位領導決策與指令,具有被動性、附屬性、依賴性和一定的局限性。
二、內部經濟責任審計的評價內容
經濟責任審計評價的內容一般包括:財務收支審計的真實性、合法性;經營成果、經營活動的合法性、合規性;內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與經營目標責任制有關的經濟指標完成情況;遵守國家財經法紀情況;企業領導人應負有的主管責任和直接責任。與財務收支及其有關經濟活動無直接關系的行為和責任,不是任期內發生的經濟責任,證據不足或評價標準不明確的經濟責任事項不應列入評價內容。
三、內部經濟責任審計的評價指標
經濟責任審計評價指標主要有利潤總額、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率、凈資產收益率、資產負債率等。對領導干部進行審計評價一定要從實際出發,依據單位的性質及其特點,合理確定評價指標。指標數量不宜過多,要選擇最能客觀、準確地反映領導干部業績,與責任目標有關的指標作為評價指標。
四、內部經濟責任審計的技術方法
在審計過程中,為完成審計任務,達到審計目標所采取的方式、手段的總稱我們稱為審計的技術方法。在經濟責任審計過程中,我們主要可以采取的方法有賬目檢查法、實物盤點法、匯總分析法、個別座談法和走訪調查等方法。單位內部和外部調查方法的使用對經濟責任審計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五、建立各項經濟責任審計配套制度
加強立法和規章制度建設是進一步規范經濟責任審計運行機制,加強領導干部任期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的基本保證。首先要加快經濟責任審計立法的步伐。對現有的《審計法》進行必要的修改,增加對領導干部進行經濟責任審計的法律規定,使經濟責任審計有法可依。其次,在法律法規中明確責任追究制度。對因屆滿、提拔、調任的領導干部不進行經濟責任審計以及經濟責任審計中不負責任導致用人失誤的有關部門負責人追究領導責任。再次,各行各業都要盡快制定適合本行業的統一的、明確的、科學的經濟責任指標體系,統一評價口徑和標準,使評價具有可操作性。
六、經濟責任的界定及評價
界定、確認被審計人的經濟責任是審計人員做出審計評價的關鍵。經濟責任的界定主要是涉及歷史與現實、主觀與客觀、自主決策與集體決策等多方面因素。一方面雖然行政主要領導主持行政方面工作,只要其本人無違紀違規行為,即使任期內單位財務管理方面存在嚴重問題,也無從界定其應承擔的責任。另一方面,被審單位違反財經紀律,在某些環節上既有離任者的個人行為,又有領導班子的集體行為時,往往相互推卸責任,很難界定個人所起的作用大小,管理不當,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應追究何種行政責任也無明確金額標準界定。經濟責任的界定難度大。
審計人員在審計過程中應認真調查研究,針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從責任主體分清責任歸屬,對于前任的責任在審計評價時應剔除或作附加說明;對于重大決策失誤要正確判斷是否受上級領導的指示,是屬于集體決策失誤,還是個人盲目決策、失職、瀆職等行為造成的,要全面分析失誤的主觀和客觀原因,劃清集體責任與個人責任。七、加大經濟責任審計的宣傳力度
加大宣傳,明確經濟責任審計的對象也是組織人事、紀委監察部門監督的重點對象。要整合各個監督部門的力量,形成審計監督、財務監督、組織監督、紀監監督相結合的新的干部監督機制。經濟責任審計要與紀檢、監察、組織部門受理群眾舉報相結合,要密切關注紀檢、監察、組織部門受理的群眾對黨政領導干部違規違紀的信訪,從中發現苗頭性、傾向性問題,從而有針對性地確定經濟責任審計的重點,使經濟責任審計在干部監督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八、審計評價客觀公正
對經濟責任審計的依據,國家沒有做出明確可行的規定。審計人員在做出審計評價時,要在實事求是、客觀公正的基礎上,努力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堅持一審二幫三促進的原則。對經濟責任者在任職期間,不認真履行職責,弄虛作假,虛報政績以及違反財經法規和經濟犯罪問題,要從嚴處理。并針對所發生問題的原因,提出具體可行的改進建議。
九、重視審計結果的運用
經濟責任審計能否發揮應有的作用,關鍵在于審計結果的正確處理和運用。為了防止出現“就審計論審計,審計結果運用不落實”的弊端,應從以下幾方面來完善經濟責任審計結果的運用:一是對審計結果的運用要講究方法、區別對待,慎重確定使用方式。二是在干部監督管理上,除了實行經濟責任審計制度外,還要求實行任職公示制度。三是要把審計結果作為考核干部的重要依據,運用審計的量化結果客觀、公正地評價干部的功過是非。
參考文獻:
[1]審計署2008至2012年審計工作發展規劃
[2]李英姿:淺議經濟責任審計評價和責任界定.工業審計與會計
- 上一篇:市司法局工作計劃
- 下一篇:完善助學貸款工作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