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中西部開發的外部環境與條件

時間:2022-04-14 09:53:00

導語:小議中西部開發的外部環境與條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中西部開發的外部環境與條件

摘要:本文強調中西部開發對于中華民族生存和國家安全的重要意義,主張重新審視中西部開發的戰略思想和開發機制,提出開發前期以計劃為主導的思路。

第一部分反駁"沿海地區飽和論",指出單純市場經濟導向無力承擔中西部開發的任務,以國際貿易的"比較利益論"來分析東西部關系,似乎東部的投資很快就會飽和,民間資本自然被吸引到中西部來,是理論誤導。

國際貿易和國內貿易的根本不同,就是有國界限制,特別是發達國家限制發展中國家勞動力向發達國家流動,于是才有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投資。在我國國界之內,中西部勞動力會自發流入沿海地區,降低了沿海地區的工資。在和平環境下,即使把所有給中西部開發的優惠政策都計入,中西部的投資收益率在二三十年之內也很難超過沿海地區,因此民間資本難以大批流向中西部。

第二部分全面闡述中西部開發的意義,是關系中華民族生存的世紀性偉大任務。包括第一,以調水和移民為中心的國土整治。

第二,農業,生態和環保。

第三,提高中西部農民的收入。

第四,加速農村城鎮化。每年3000萬農民進城,大約600萬戶,600萬套住宅,年需要鋼產量3億噸。農村城鎮化只要上了軌道,全部工業生產能力還不夠用。住宅的大規模建設會帶動家具,農用汽車,農業生產資料,電信,家用電器的需求。這是我國工業的根本出路。

第五,大規?;A設施建設。

第六,國防投資。中國百年來生產力布局兩次向西部大傾斜都是在外部戰爭環境下逼出來的。

第三部分重新評估中國外部環境可能出現的變化,指出國家安全戰略需要加速中西部開發。目前國家安全形勢是改革開放22年來最緊張的,而且將繼續緊張下去。無論能否避免戰爭,保證國家安全比起經濟發展更為重要,應成為我國第一位戰略目標。在新的國家安全戰略中,中西部開發顯然有更加重要的地位。

本文提出確立以計劃為主導的中西部開發戰略,最直接的意義是第一,繼續擴大政府投資;第二,考慮計劃與市場結合的方法,盡量以國家投資帶動民間投資,利用市場經濟有用的手段,比如公開招標;第三,必須加強監督,否則投資越多,腐敗越大,效益越差。

我國去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2000億人民幣,如果發行1500億國債進行投資,加上地方政府和其它配套資金,投入中西部開發和國防等方面設計國家長遠利益的投資,大約有8000億元,占全部投資的25%,以計劃為主導的投資比重如此之大,而我國又喪失了搞好計劃經濟的條件:干部的廉潔,社會集體主義精神,艱苦勞動的品質,能否組織好中西部開發,根本上是對政府組織動員能力的考驗。我們希望全社會能夠真正認識到開發中西部的重要性,和我們現在社會狀況不具備全面實施的條件,解決這個矛盾的關鍵進行全面的思想,戰略,文化調整。

一、反駁"沿海地區飽和論":

單純市場導向無力承擔中西部開發的大戰略

我國的西部大開發戰略已經取得良好開端,2000年西部地區國內生產總值及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分別增長8。6%和9。2%,增長明顯加快,全年共完成固定資產投資額3942。56億元,增長14。4%,增幅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第一階段開發的特點是:政府投資為主導,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同時成都、重慶、西安等中心城市得到較快發展。

現在我們討論的是中西部開發第二階段的思路。外部環境是什么開發機制是什么以計劃經濟為主導還是市場經濟為主導達到什么目標

遵循22年改革開放的路徑,以全球化,市場化為基本思路,是目前中西部各省的主導思路,主張把80年代開發深圳的模式應用到西部,由中央政府給予大量優惠政策,這是完全必要的,對落后地區實施優惠政策也不違背"非歧視原則".國家計委主任曾培炎在2001《財富》論壇年會上說,為了推進西部開發,中國將增加投入,實行的優惠政策集中在稅收、土地、資源、人才等方面。對設在西部地區國家鼓勵類產業的內資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在一定期限內,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對在西部地區新辦交通、電力、水利、郵政、廣播電視等企業,企業所得稅實行兩年免征,三年減半征收;擴大外商在銀行、商業零售企業、外貿企業投資的試點范圍;簡化外商投資項目審批程序;對到西部去的旅游者、投資者提供入出境便利。預計國家還會有更多的優惠政策,比如把政府投資變為貼息以吸引更多的民間投資進行開發,承包資源給外資,鼓勵人才去中西部工作等等。

但是,我認為上述思路不能夠解決中西部開發的基礎問題。以全球化,市場化的優惠政策體系,是基于民間投資為主體,外向型經濟,以外部需求為目標,以企業經濟效益為中心,并且要在中西部和沿海地區之間選擇,這是投資機會成本的概念。很顯然,最大量的國內外民間資本,仍舊會投入沿海地區,因為中西部的自然,交通,社會,文化條件,和人民收入所聯系的國內市場,都不具備產生投資高收益的條件。

加入wto的實質是以國內換取外資進入,未來5年可能會有3000億美圓外資進入,與前22年的總數相當。但是有多少能夠進入中西部地區

1999年我國吸收外商直接投資區域分布結構有所改善,東部地區在吸收外資總量中所占比重略有下降。東部地區全年新批設立外商投資企業13953家,合同外資金額350.65億美元,實際使用外資金額354.34億美元,在全國吸收外資總量中的比重分別為82.47%、85.06%和87.88%.中部地區新批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100家,合同外資金額41.18億美元,在全國吸收外資總量中的比重分別為12.41%和9.99%,所占比重增長了0.11個和1.54個百分點;實際使用外資金額37.47億美元,所占比重與上年基本持平。西部地區新批設立外商投資企業865家,合同外資金額20.4億美元,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1.38億美元,占全國吸收外資總量的比重依次為5.11%、4.95%和2.82%;所占比重與上年相比,合同外資金額增長0.34個百分點。

截至1999年底,在全國累計批準設立企業數、合同外資金額、實際使用外資金額中,東部地區所占比重為82.13%、88.13%和87.84%;中部地區所占比重分別為12.86%、8%和8.94%;西部地區所占比重分別為5.01%、3.87%和3.22%.其中,中西部地區在全國累計合同外資金額和實際使用外資金額中所占比重分別比截止1997年底所占比重提高+0.36個和+0.11個百分點。全國吸收外資最多的5個省市是:廣東、江蘇、福建、上海和山東,累計批準設立外商投資企業、合同外資金額、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分別占全國吸收外資總量的55.85%、63.35%和64.25%;全國吸收外資最少的5個省區是:西藏、青海、寧夏、新疆和甘肅,累計批準設立外商投資企業、合同外資金額、實際使用外資分別占全國吸收外資總量的0.89%、0.41%和0.38%.

很明顯,如果沒有國家資本和優惠政策的有效帶動,外資和國內民間資本的主體,仍舊會流入沿海地區。西部12個省、市、自治區,占全國面積的71。3%,占全國人口的1/4,gdp僅占全國18%。至少到2010年,地區差異還會擴大。中西部和沿海地區的差距仍舊會繼續拉大,各項優惠政策充其量,只能夠延緩差距拉開的速度,而難以縮小差距。

市場經濟導向,目前在中國有教條化傾向,在一定意義上已經不是科學和理性的政策,而是成為一種信仰和意識形態,一種包治百病的藥方,維護某些既得利益的武器。似乎中國在任何情況下,處理任何問題,都必須遵循市場導向。

中西部急于發展,又難以達到目標,就出現了盲目模仿沿海地區的敗筆,如模仿財富論壇搞什么"西部開發論壇":"西部形象小姐選美比賽"更是好戲連臺。

為什么是敗筆盲目模仿,不得要領。就是敗筆。盲目模仿沿海地區開發的理論根據之一就是"沿海地區飽和論".

最為可笑的,是有的"主流經濟學家"以國際貿易的"比較利益論"來分析東西部關系,似乎東部的投資很快就會飽和,加以優惠政策,民間資本自然被吸引到中西部來。這是嚴重的理論誤導,甚至可以說是缺乏經濟學基本常識。

國際貿易和國內貿易的根本不同,就是商品跨國界流動。這只是比較利益的一種表現形式,是發達國家單方面限制發展中國家勞動力向發達國家流動的結果。發展中國家的廉價勞動力就不能發達國家打工,只有把廉價勞動力"物化"為低成本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為求得貿易平衡,發達國家的資本密集型產品則向發展中國家出口,進一步向發展中國家投資。

比較利益原則在一國國界之內,主要表現在勞動力和商品自由流動,而不是資本流動。中西部的勞動力會自發流入沿海地區,而沿海地區的資本卻不會自發流到中西部落后地區。即使深圳飽和了,外商投資企業也只會到東莞,一個東莞市就可以容納臺灣大部分電子企業。大連為了發展城市第三產業,以高稅收把工業企業擠出去,但也只是擠到遼寧省的"中西部"而已。

即使是北京,上海,廣州,仍舊有容納投資的巨大空間,如地鐵建設剛剛開始。上?,F有軌道交通總里程為65公里,擬建地鐵11條,長384公里,輕軌線路10條,長約186公里,每年平均要建設15-20公里,需要投入資金100億元,總體需要3000多億元。"十五"期間,中國城市交通投資將達8000億元,至少有2000億元將用于建地鐵。如果申辦奧運成功,北京在7年之內需要7000億元投資。

沿海地區的地皮會漲價,但工資則由于中西部過剩勞動力流入而難以提高,加上收入和需求遠遠高于中西部,投資收益率將長期高于中西部。在和平環境下,即使把所有給中西部開發的優惠政策都計入,中西部的投資收益率在二三十年之內也很難超過沿海地區,沿海地區和中西部的差距將繼續拉大,充其量減緩了拉大的速度而已。

二、中西部開發的基本內容:

關系中華民族生存的世紀性偉大任務

中西部開發的基本內容,究竟是什么

第一、以調水和移民為中心的國土整治。

中西部開發可以分為西北和西南。西北的關鍵是調水和開發資源。調水成功以后,可以優惠政策引導移民:將國有荒地進行規劃以后,組織大批農民,以家族為單位進行開發。開發出來的耕地和城鎮的使用權,100年不變,承包給開發者。西南的關鍵是以政府為后盾,以大公司為主體,以國際貿易為先導,移民隨后跟進,向東南亞地區發展,四川和重慶的經濟入??谠谟《妊?,而不是3600公里以外的上海。

國家將突出重點,力爭用5——10年時間使西部大開發取得突破性進展。為了實現這一宏偉目標,確定把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特色經濟和科技教育作為西部開發的重點領域,建設好一批對西部開發全局具有關鍵作用的重點工程。同時選擇現有經濟基礎較好,區位優勢明顯,人口較為密集,沿交通干線和城市樞紐的一些地區,作為西部開發的重點區域。以線串點,以點帶面,依托亞歐大陸橋、長江黃金水道、西南出海通道,促進西隴海蘭新線經濟帶、長江上游經濟帶、南(寧)貴(陽)昆(明)經濟區的形成,在這些交通干線上重點發展一批中心城市,帶動周圍地區的發展。

南水北調工程極具挑戰性,建成后將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調水工程。三條線路,東線投資需要1500億人民幣;中線涉及大規模移民30萬人。中線和東線主體工程的輸水線路長達2600多公里,工程投資約2000億元(不包括其他費用,如設備、土地等),涉及7個省市、數億人口。西線調水如果成功,將長江水源調入黃河,經水渠通向新疆的塔里木盆地,將沙漠變成綠洲,可容納2億人口。

沿著調水沿線,建立移民點。將扶貧改為移民。組織貧困農民全家邊挖河,邊移動。國家提供生活和生產資料。完成一定工作量以后,即在新城鎮獲得土地使用權和住宅。

以調水和移民為主要內容的國土整治,也是中西部開發的主要內容。這是中國和美國之間的根本競爭。20年以后的中國,究竟是依靠自己農民的勞動積累,進行愚公移山式的國土整治,造地引水;還是進口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的土地和水(進口糧食的含義就是進口土地,石油和水)這是關系到中華民族10億人生存的根本問題。

第二、農業,生態和環保。

我國需要用50年的時間才能使森林覆蓋率達到25%左右,基本解決風沙和水土流失,投入幾萬億的資金。

1.大力加強草原建設和草地保護。治理和建設草地2。2億畝。牧草良種繁育體系建設。草地生態環境預警體系和草地自然保護區建設。落實草地承包經營。遏制西部地區草原生態環境惡化。2.發展特色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業。新疆優質棉花生產基地,廣西和云南甘蔗、內蒙古和新疆甜菜生產基地,西南地區熱帶、亞熱帶水果和西北地區蘋果、葡萄等優質水果生產基地,四川、云南、甘肅河西走廊和青海、新疆等地的優質蔬菜生產基地,云南、甘肅、內蒙古、陜西和西藏等地的花卉生產基地,重慶、寧夏、甘肅、新疆和青海等地的中藥材生產基地,云南、貴州優質煙葉生產基地七大特色農產品。

3.穩步推進退耕還林還草。西部地區現有耕地5。7億畝,其中25度以上坡耕地有6600萬畝,要有計劃地做到全部退耕還林、還草。

4.發展旱作節水農業和生態農業。

5.加快發展畜牧業及畜產品加工業。

6.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西部地區現有15度以下的耕地3。69億畝,其中有灌溉條件的2。1億畝,只要生產條件不斷改善,完全可以保障口糧自給。

第三、提高中西部農民的收入。

我國農村消費水平比城鎮落后10年。農村彩電普及率只有10%.同時彩電生產能力閑置一半,農民收入低下造成國內市場萎縮,而主要是中西部產糧區農村的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