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和平與發展問題的倫理思考

時間:2022-05-11 03:20:00

導語:小議和平與發展問題的倫理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和平與發展問題的倫理思考

摘要:和平原則的道德價值,主要表現在對生存原則的肯定、尊重和對不同社會形態、意識形態、文化背景、價值觀念的包容。道德融入發展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人類最大限度地共享發展帶來的豐碩成果的同時。能不斷提高自身的文明程度和道德水準,以及促使世界各國謀求發展的目的和手段道德化。和平與共同發展原則不僅是國際關系的基本原則,同時也應成為國際關系倫理的基本原則。

關鍵詞:和平發展道德意蘊

和平與發展是世界的兩大主題。這既是一個被昨天的歷史和今天的現實證明了的客觀命題,也是一個被政治家和學者反復論證了的理論命題,又是一個被廣大普通百姓親身感受了的現實命題。和平與發展作為人類生存和社會繁榮的必要條件和客觀需要,雖然已成為全人類的廣泛共識,但當今世界正在發生的一切卻無情地告訴我們,和平這一以人類現有的理性實現起來并不太難的目標,卻總在自稱是熱愛和平的人類自己之間不斷的相互殘殺中,離我們非常遙遠。饑餓、貧窮、無助與生存危機,這些以人類現有的聰明才智和當今社會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本應該遠離我們的東西,卻總在困擾著我們。“類和平”與“類發展”成為人類永遠的關切。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除了現行的國際法和國際關系準則之外,還有一個內化在每個人心靈深處的東西——道德。筆者認為,和平與發展作為一個原則,所包含的道德涵義,在國際關系中所起的作用是值得研究的。

和平與發展是人類的共同追求,對于這一命題已不存疑問。作為人類文明延續的前提,它們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對于和平與發展及其相互關系的理解,普通而善良的人們總是認為,和平與發展本應是一對孿生姊妹,和平既是人類自身生存的必要條件,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要條件。和平與發展應該是相輔相成的,和平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和平的保障。如果說沒有和平的發展難以實現的話,那么,沒有發展的和平也同樣難以維持。從這一角度看,和平與發展可以說是互為前提的。

但事實并非如此。古往今來,總有一些奉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大國,把實現自己的和平與發展建立在別國的戰亂和貧窮的基礎之上,以犧牲別國的和平與發展為代價。他們從極端利己主義的角度出發,客觀上,為了自己發展所需的資源,他們不擇手段,甚至不惜發動侵略戰爭來掠奪別國的資源;主觀上,他們總是認為別國的繁榮與發展會對他們國家安全和利益構成現實或潛在的威脅。于是他們千方百計地破壞別國的穩定,控制、打壓別國的發展。正如,美國國際政治學家漢斯.摩根索(Hans.J.Morgen~au)在其《國際縱橫策論》一書中所指出的:“國際政治可以界定為維護和增強本國強權、遏制或削弱他國強權的一種持續努力。"而從這一角度看,和平與發展又是互不相容的。

和平作為一種狀態是就世界而言的,與之相對立的是戰爭和沖突,戰爭和沖突是和平最大的敵人。就整體而言,二者之間具有不相容性,戰爭破壞和平,和平拒絕戰爭。一些人從私有制理論、國家理論、社會制度理論和社會心理理論等角度分析了戰爭的起因和戰爭的不可避免性。有人認為,“私有制是戰爭的根源;人類要消滅戰爭,必須消滅私有制。”有人認為,“戰爭的根源是國家利益的沖突達到不可調和的程度,不能用其他手段去解決。”有人認為,“戰爭是由于非民主的制度所致,”他們宣稱民主國家之間沒有戰爭。有人認為。“戰爭現象與人的本性和心理活動有關。”他們認為,“人本身存在著物質欲、權力欲、競爭欲、激動欲和虛榮心等欲望。

人類的這些欲望在一些條件下導致人們之間的沖突和戰爭。”不可否認,上述分析的客觀存在和歷史的合理性。但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由于地球村和全球利益共同體的客觀形成,我們同樣也不可否認,即使在私有制、國家、不同政治體制、人的欲望繼續存在的條件下,以人類的理性和道德水準,也同樣存在避免戰爭、實現和平的可能。

和平作為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的最佳社會狀態,本身包涵著極其豐富的道德內涵。和平原則的道德價值,主要表現在對生存原則的肯定和尊重。求生總體上說是人的一種本能,求生就是對生存的追求和向往,對死亡的拒絕和逃避。生存原則無疑是人類最基本的共同原則,離開了這一原則,一切將無從談起。而只有在和平原則實現的前提之下,人類的類生存原則才能成為可能。

和平原則的道德意義還體現在對不同社會形態、不同意識形態、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價值觀念的包容與尊重。因為,沒有這種包容與尊重要實現和平是不可能的。如前所述,和平作為一種狀態是就世界范圍而言的。那么,道德的適用范圍又怎樣呢?眾所周知,道德是隨著人類的產生而產生的,道德原則的適用范圍也是隨著人類活動范圍的不斷擴大而EI益擴大的,其軌跡是從氏族、部落到城邦、國家為核心單位的擴展。盡管目前人類的道德實踐還沒有完全超出一種以國家為基本模式的倫理體系,也就是說,目前人類各種不同的道德理論和道德實踐還深深地打上了不同社會形態、不同意識形態、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價值觀念的烙印。

和平作為一種原則是全人類共同追求的;和平作為一種狀態是就全世界而言的。這就是說,和平是全世界的共同和平,而不是少數幾個國家或地區的和平;和平應該屬于全人類,而不是一個或幾個國家的專利。那些企圖把自己的和平建立在別人的戰爭基礎之上的圖謀都是不可能實現的,你不讓別人安寧,別人也不會讓你安寧;你讓別人難受,別人也不會讓你好過;破壞別人的和平就必然會以犧牲自己的和平為代價,人類幾千年相互交錯的戰爭史和和平史無不證明了和正在證明這一點。當今世界,在全球經濟共同體、政治共同體還遠沒建立的情況下,我們不難理解一個國家的領袖對本國的安全和其他利益有一種優先和權重的考慮,“只有在致力于保障自身生存的同時也顧及其他政治體中人們的生存,顧及整個人類的生存,這樣的行為原則才能獲得一種客觀普遍性,才可能構成為一種道德原則。”如果他“只是單方面地追求本國的絕對安全,只是視本國公民的生命為至高無上而不顧他國人民的生存,不僅是不明智的,也是道德上有缺憾的。”

正如我們所討論的和平是一個國際概念一樣,這里將要討論的發展也是一個國際視野中的問題。一般來說,廣義的發展理論,是指從人類歷史的角度探討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及其發展前景。它不僅涵蓋國際政治、國際經濟,同時也涉及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冷戰”結束以后,發展問題一直是世界各國和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重點和探討的熱門話題。特別是近年來,“可持續發展理論”、“經濟全球化理論”、“知識經濟理論”以及“科學發展觀”等新理念的提出,就充分反映了人類對自身發展問題的關注和為之付出的不懈努力。和平是發展的前提,沒有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發展是不可能的。同時,發展又是和平的保障,沒有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沒有社會生活各方面的和諧發展,人類要安享和平也是不可能的。如果說,和平原則關注的基本點是“類生存”的話,那么發展原則的終極關懷也應該是“類發展”。

道德融人發展的意義,即發展的道德價值,主要體現在人類最大限度地共享發展帶來的豐碩成果的同時,能不斷提高自身的文明程度和道德水準。發展的終極關懷,就是使人們的利益(現階段主要是指國家利益、地區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和各種需求得到盡可能的滿足。關于利益的本質,恩格斯指出:“每一個社會的經濟關系首先是作為利益表現出來。”換言之,利益是人們社會經濟關系的具體表現。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存在決定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物質文明決定精神文明。馬克思主義倫理學認為,社會經濟關系決定社會道德,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物質文明的提高,對社會道德的進步和人的道德水平的提高起著極大的促進作用。

關于發展,鄧小平有一句名言,“發展是硬道理。”正是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的物質生產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才為人類道德進步提供了物質前提。關于物質與道德的相互關系,中國有句俗語,“饑荒起盜心”,頗能說明道理。“饑荒”本是一個物質的概念,屬于客觀世界的范疇,如果不把它與“盜心”聯系起來,是沒有任何道德的涵義的(這里所講的道德涵義,既包括正面的道德涵義,也包括負面的道德涵義);但一旦把它與“盜心”聯系起來,就賦予了這句話非常深刻的道德涵義,它從一個側面深刻揭示了物質與道德的相互關系,即適當的物質基礎是良好道德的物質支撐。

道德融人發展的價值還在于促使世界各國謀求發展的目的、方式和手段道德化。前面我們已經提到,發展的終極關懷,就是使人們的利益和各種需求得到盡可能的滿足。那么,謀求發展的目的是什么,以什么方式和手段謀求發展,則是倫理學所密切關注的。人類社會的歷史可以說是一部發展與沖突相互交替或并存的歷史。從哲學的角度講,發展并不排斥沖突,也不否認沖突在發展中的作用,但我們這里所討論的發展和沖突(從哲學的角度講,沖突是矛盾的一種表現形式)并非完全意義上哲學的概念。一般意義講,發展是人類永恒追求,沖突,特別是戰爭是發展最大的敵人。如果從倫理學的視角談發展,我們關注的就不僅僅是發展的階段性結果,發展的目的、過程、方式和手段等都是倫理學所要關注的,即發展的目的、過程、方式和手段是否符合道德規范。從倫理學的視角談發展,我們就會賦予發展以道德的涵義,即什么樣的發展是道德的,什么樣的發展是不道德的。

通常情況下,道德是指道德行為全過程的道德,而任何一個行為通常包括行為目的、行為手段和行為結果。目的是否道德是判斷主體行為道德與否的根本依據,罪惡的手段是由罪惡的目的所支配的,罪惡的目的和罪惡的手段必然導致罪惡的結果。行為手段和行為結果是衡量主體行為是否道德的外在依據,通常情況下,罪惡的目的總是與罪惡的手段相一致,要實現罪惡的目的往往需要使用罪惡的手段。但有時罪惡的目的卻要用善的手段來實現。“目的是無法被直觀的,因此惡的目的有可能被掩蓋。道德常被帶有惡意的國家當成手段。……道德可能成為一種最廉價也最能有效地達到目的的手段。”仁愛之國踐行道德,狡詐之國利用道德。在當今國際關系中,“人權”、“道德”、“人道主義”往往被一些國家別有用心的政治家們大加渲染和利用,并以此作為他們對外擴張勢力范圍、武裝顛覆別國政權、武裝干預別國內政、掠奪別國戰略資源的理論依據。“在美國的對外政策中,沒有任何問題比道德問題更使人迷惑、引人注目的”。偽善(hypocirsy)因此在美國的對外政策界成了普遍現象。道德淪為了虛偽的意識形態。”他們往往打著“人權”、“道德”和“人道主義”的旗號,實際上卻干著粗暴地踐踏他國人權、不道德和非人道的勾當。道德的涵義被他們歪曲,道德的作用被異化。詭辯論者通過道德辯論,可能把一個道德的國家說成不道德的,也可能把一個不道德的國家說成道德的。但國際道德規范得到認同的前提是建立在國際社會普遍認同的基礎之上的。如果說,維持國內道德規范的力量是以民意為基礎的國內輿論的話;那么,維持國際道德規范的力量則是以大多數國家的意愿為基礎的國際輿論。我們不否認,道德標準的相對性,即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具有某些特殊的道德規范和標準,但我們決不能因此就否認道德原則的普遍性。想用道德標準的相對性來否認道德原則的普遍性,或把道德標準的特殊性凌駕于道德原則的普遍性之上的作法本身就是不道德的。

我們不排除特殊情況下,善的目的也可能與“惡的手段”相結合。如聯合國授權的武力維和行為,一個國家使用國家機器來維護本國的社會秩序,見義勇為、用暴力制止犯罪等等。這種善、“惡”結合,雖屬無奈之舉,也廣泛被人們所理解,但它卻為那些使用惡的手段來達到惡的目的的行為打開了方便之門,也為崇尚馬基雅維利主義的政客們提供了一個現實依據。

“在全球體系中,任一層次行為體的現實境況可以展示為一個生存與發展的狀態序列。……優化狀態、弱化狀態、劣化狀態、危險狀態”。在這個序列中,任一層次行為體都會自覺地把“優化狀態”作為自己努力追求的最高價值目標。所以這個“優化狀態”應該是全人類的優化狀態,而不應該是少數幾個國家或地區的優化狀態。如果說,核武器的出現,喚醒了人類的“類生存”意識,那么全球利益共同體的初見端倪,就應當喚醒人類的“類發展”意識。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和平原則與共同發展原則不僅僅是國際關系的基本原則,同時也應成為國際倫理的基本原則。尊重和平,通過和平謀求共同發展是道德的。蔑視和平,以非和平手段謀求一己之利是不道德的。通過共同發展,福蔭人類來實現和平是道德的。犧牲別國利益,破壞世界和平,來謀求自己所謂的發展是不道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