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民俗工藝獨特審美觀研究
時間:2022-05-23 11:18:58
導語:端午民俗工藝獨特審美觀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五月初五端午節,除吃粽子、插艾草、賽龍舟、飲雄黃等習俗外,一些地方也形成了獨特的地方端午習俗。山西晉北地區尤其是大同、朔州一帶的,在端午時節,家家戶戶門窗粘貼五色紙符及剪紙公雞,人人系五色線、佩五谷香包。這些傳統民間工藝品圖案新穎、色彩絢麗、工藝精巧。其中的五色紙符,就是古人智慧地將一些簡單幾何圖形進行抽象化來表現動物神獸,并寄予美好期望與寓意的傳統民間工藝品。這些端午習俗下的傳統民間工藝品,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一個地區人們的民間色彩五色審美觀,以及五行學說之“五色”崇拜。對此,以美學視覺,從大同端午民俗的形象符號、色彩學、工藝審美等方面予以深入探討。
關鍵詞:五色紙符;五色線;五谷香包;剪紙公雞;民間工藝
一、引言
2005年,韓國將“江陵端午祭”作為其傳統節日,向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獲得成功。這在中國引起了很大反響,因為根據有關史籍記載,中國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有了“端午祭”的習俗。不過,現在國內的商家以及青少年,對圣誕節、萬圣節等國外節日倒是隆重相待,對傳統節日的重視則遠遠不夠。當下很多人所看重的是傳統節日能休假幾天,并非意識到這種傳統文化本身所衍生的民俗工藝,更是需要發揚與傳承的。因此,本文將從山西大同傳承至今的端午民間習俗說起,從文化、審美等多方面闡釋端午民俗的文化價值與美學價值。由于“五”字與“午”相同,端午又名“端五”。每到端午節,大同地區比其他地區都顯得隆重一些,街市上除賣粽子、涼糕等吃食外,小攤還擺滿了五色線、五色符條(五色臘光紙)、五色符塊(用五色紙編織的虎、青蛙)、剪紙公雞,以及各式荷包、香囊等,可謂豐富多彩,美不勝收。此外,成把的艾草、地椒、苦豆也到處可見。節日前一天,家家戶戶的家門、院門上懸掛艾草、剪紙公雞等,以此避邪。同時,家家戶戶還煎煮艾草水來沐浴,以避毒蟲。并且各家制作涼糕、粽子,用于親友鄰里相互饋贈。中國古人崇拜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中國古代五色分別是青、赤、白、黑、黃。這5種顏色從陰陽五行學說上,分別代表木、火、金、水、土。同時,也分別代表東南西北中等方位[1],蘊涵著五方神力,可以驅邪除魔,祛病強身。《周記•考工記》載,“畫繢之事,雜五色,東方謂之青,南方謂之赤,西方謂之白,北方謂之黑,天謂之玄,地謂之黃……青與赤相次也,赤與黑相次也,玄與黃相次也”[2]。這可謂是中國“五色”之源。在傳統文化中,五色(青赤白黑黃)與方位(東西南北中)、五行(金木水火土)等都息息相關。山西大同地區人們在端午節形成了系五色線、佩五谷香包;貼五色紙符、剪紙公雞(見圖1)等習俗,形成了自己的端午五色審美觀。圖1五色紙符剪紙公雞門貼①下面,筆者將這祖輩留下的獨特端“五”民俗文化,具體以傳統民間工藝品——五色紙符、五色線、五谷香包、剪紙公雞等來一一闡述。
二、五色線
東漢學者應劭所著《風俗通義•辨惑》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3]。這一習俗在山西大同仍在延續,大同當地在端午節仍會用五色線合成細縷,系于臂上以避邪,稱其“花線繩”。根據史上記載,也有稱之為“續命縷”、“長命縷”、“朱索”、“百索”、“花花繩”的。端陽節這天,人們用紅或綠與藍黃白黑組合,或者用粉紅綠白與蘭或紫組合而成的五色粗絲線,搓成彩色線繩,系于兒童手腕、腳腕與脖子上。有的縣城未滿7歲的小孩腰上,也系五色線。當地人們認為五色線像蛇,帶著它,可以讓蛇不咬。這是出于古時醫療條件不發達的情形下,人們祈求健康平安的一種民間崇神。中國古人崇拜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中國古代五色分別是青、白、紅、黑、黃。同時,分別象征東、西、南、北、中,蘊涵著五方神力,可以驅邪除魔,祛病強身。早前的端午花線繩,人們都是嚴格按照規定的五色,即青、赤、白、黑、黃組合而成?,F如今,雖然花線繩仍是五色,但是已經不再限定為哪幾種顏色了,人們往往根據自己的喜好來隨意搭配。“青”,在表義上呈現出多樣而復雜的狀態?!扒唷贝蟾趴梢员硎?種顏色:藍、綠、紫、白、黑?!扒唷痹诠糯硭{色,“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青色也可表達綠色,如“兩岸青山相對出”。青色也可代表黑色,“青鬢”指烏黑的頭發。“青”還可指白色,如“雞叫頭遍,天已發青”??梢姡扒唷边@一色彩,在古籍文字中很難找到一個清晰明確的界定。而在如今的色彩學上,“青”按照光譜的顏色順序——赤橙黃綠青藍紫,“青”應該是介于綠色和藍色之間的一種顏色,即發藍的綠色或發綠的藍色。由于五色繩中的青色有多種文學上與色彩學上的淵源,因此演變為今日的五色繩,無論是從色彩搭配上還是從文化語義上來說,五色繩所用的五色都在變化之中,有紅黃白綠藍、紅黃白綠紫、紅黃白綠粉、紅黃綠白黑等多種色彩搭配。五色繩從最初代表中國古人方位色彩之文化寓意,已經轉變為現今的色彩視覺美感之呈現。如今,人們已經不按古時所限定的那5種顏色了,怎樣好看就怎樣搭設編織,因而出現了紅色繩,雙色繩、三色繩、五色繩、七色繩等。從編織工藝來看,大同地區的花線繩工藝較為簡單,多以辮編法為主。方法是先將2根花線擰搓在一起編成像麻花一樣,再將另3根花線以同樣方法進行編織,最后將這2條編織好的花線繩擰在一起。
三、五色紙符
有句俗話說:“帶上‘符’有人扶,帶上‘艾(艾草)’有人愛?!贝笸硕宋邕@日,會用五色紙折成方包,構成虎形象的符,與艾草粘貼懸掛于門上,有人稱之為“艾虎”。尤其是年輕女孩,在端午節早上要用艾草泡水洗臉,寓意有人愛。7歲以下的小孩,還要在背部或肩部的衣服上貼上符與艾,合稱“艾符”。關于“貼艾畫符”的傳統,可以溯至漢代,那時人們就有用符避邪去惡的習俗。根據《后漢書•禮儀志》記載,“仲夏之月,萬物方盛。日夏至,陰氣萌作,恐物不楙。其禮:以朱索連葷菜,彌牟盅鐘;以桃印長六寸,方三寸,五色書文如法,以施門戶,代以所尚為飾”[4]。段成式《讀漢舊儀》說,“儺逐疫鬼,立桃人、葦索、蒼耳、虎頭”等[5]。這里的五色書便是指用五色紙符貼于門上,起到避邪的作用。畫虎守門是唐代風俗的寫照,可見門上畫符咒之民俗由來已久?;⑹侨f獸之王,紙老虎也能鎮住蛇蟲鼠蟻等毒蟲。因此,山西晉北地區人家在端午這日,都要在門上貼五色紙編織的虎符。過去,五色紙符是專指用5種不同顏色的彩紙折疊方包而成的五色紙符。而現在,五色紙符的配色已經不限于5種顏色,一般至少要6~8種甚至更多,人們通常覺得怎樣好看就怎樣搭配。端午符造型上呈方形,是由等長等寬的兩條長條不同色循環疊壓而成,每一個正方形是組成符的基本單元。艾符講究3道、6道、7道,也就是說每個符,由3個正方形、6個正方形、7個正方形組成[6]。這些正方形一般顏色對稱,有的為了色彩豐富艷麗,將每個正方形色彩都設計的不一樣。且每個正方形是由4個等腰三角形組成,每一個正方形(這里簡稱為方包)是三角形呈上下與左右顏色對稱方式;兩色之間多以淺色與重色搭配,或多以黃紫、藍橙的補色搭配,給人以對比強烈的視覺沖擊力,構成上與平面構成中單元骨骼在基本形重復、近似手法相似,分別是由7個方包,運用重復、近似的構成方法[6]。符則由兩組組成,左右對稱,中間再配以主角符馬或符虎,最終組合在一起構成像馬或像虎的抽象簡化圖形。形式簡潔大方、色彩艷麗,顏色搭配講究,大有荷蘭風格派的現代構成主義的風范。這些色彩艷麗的符馬、符虎,生動地反映了人們對傳統動物圖形的圖騰崇拜。其色彩上多用黃(牙黃、檸檬黃、桔黃)、紅(深紅、大紅、玫瑰紅、紫紅)、綠(中綠、翠綠、粉綠)、藍(綠松石藍、天藍、湖藍、紫羅蘭、青蓮)構成(見圖2)。從圖2可以看出,色彩搭配上以黃、紫、綠、藍占多數,尤其是在整體色彩感上多以冷色為主,搭配上講究淺色與深色、冷色與暖色、互補色之間、對比色之間的強烈對比效果,紅綠色補色搭配也是整體和諧,由于幾何抽象圖形的組合,更顯得韻味十足。我們只要細看大同地區的端午色彩搭配,就能感受到民間色彩審美文化孕育的神奇魅力。平面設計師田中一光(IkkoTanaka)所作《日本舞蹈》的色彩感覺,就與此有些神似?!度毡疚璧浮吩谠O計上應用方圓梯形三角形等最基本的幾何圖形,在色彩上運用色彩學上紅黃藍白黑綠紫等顏色,將色相環上最基本的顏色統統用到,而又用的那么簡潔大氣,顏色多而不艷,色調統一[7]。TST彩妝系列色彩包裝(見圖3),與大同端午符的色彩審美有著某種承繼性。圖2色彩艷麗的符馬和符虎①圖3TST彩妝系列色彩包裝①配上運用紅、黃、藍、白、黑等色彩,都與山西大同端午符常用的顏色和圖案類似。因此,研究一個民俗,不單單只是為了知道而研究,更多的是從中能學習到更多對后人對當下有用的東西。研究學習山西大同端午習俗的圖案與色彩搭配,對當下設計是一個很好的借鑒。
四、五谷香包
端午節小孩佩戴香包,相傳可以避邪驅疫,傳至今日是以裝飾好看為目的。大同人沿襲傳統幾千年,端午節前人們紛紛購買香包,或佩戴身上,或懸掛于門上。香包內一般裝有五谷,五谷是指五種谷物農作物,平常人們俗稱的“五谷”多是指麻、黍、稷、麥、菽這5種農作物。現在人們通常以五谷為谷物的通稱,并不一定限于這5種。古代道家有“吃五谷,百病出”的TST這一包裝設計,無論是在外包裝還是內包裝都運用了簡潔的幾何三角形元素,在色彩搭說法。因此,從古至今流傳端午佩戴五谷香包可以避邪祛病。如今,大同人在填充端午香包時,已不再有那么多講究了,一般都是很隨意地填充不同形狀的立體即可。有用彩色絲線纏成粽子似的四面體三角錐體;也有各色公雞狀香包,形形色色,玲瓏可愛。端午佩戴香包流傳至今,僅有甘肅安慶、陜西部分地區、山西北部大同朔州地區等為數不多的地區,仍保留著這一傳統習俗。
五、剪紙公雞
舊時人們將蝎子、蜈蚣、蛇、壁虎、蟾蜍合稱為“五毒”。端午以時令來看,正值炎熱暑夏、毒蟲滋生的季節,我國自古就稱端午為“毒日毒月”。古時由于醫療條件不發達與封建迷信等原因,民間才有了端午驅毒的風俗。而今,端午時節的傳統習俗已經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唯有少數省市地區還保留著這一傳統。山西省大同、朔州地區人們到現在還保留著這一風俗習慣,端午時會在門窗上貼黃紙公雞,寓意“蝎子逞威風,神雞鹐一嘴,毒蟲化為水”。陜西神木的傳統門畫《大吉有余》突出的是吉祥,先民用“雞”諧音“吉”,有求取“吉祥”、“安寧”的美好寓意[8]95。山西大同端午剪紙公雞,是以正方黃紙上貼以紅色剪紙公雞(見圖1),一般是以雙雞相向對稱而立,同時啄食蝎子,剪紙惟妙惟肖,形象生動有趣。一般是以兩只雄雞對稱、仰首挺立在元寶或魚等形象上,兩雄雞同時啄食一只蝎子,青蛙也被夾于兩雞之間不得動彈,有的還刻意夸大公雞翅膀呈展翅飛翔狀[8]176。剪紙公雞畫面上大多會有“?!?、“吉星到”、“端午吉祥”、“全家福”、“萬事興”、“福運齊來”、“吉祥”、“恭喜發財”、“四季平安”、“和順臨門”、“財到”、倒立的“?!弊值?。同時,其畫面也大多會有魚、燈籠、元寶、圓形方孔銅錢、喜鵲、梅花、艾草、太陽、如意以及代表毒蟲的青蛙、蝎子等形象[8]235。剪紙公雞一般以黃色做底,襯托紅色剪紙公雞,即顯得喜慶吉祥,色相環上紅色與黃色屬于鄰近色,這種對比可視性強、色調鮮明、情感較突出,在實際運用中是一種能夠渲染效果又很和諧的配色方法。黃色底與剪紙面一般均為正方形,襯底的長方形要大,剪紙面要與底保持2㎝左右的邊緣,這是符合審美標準的留邊法。民間為了不顯得呆板,一般是將正方形呈菱形狀張貼于門上。而除了正方形面,也有的是在正方形底上做圓形剪紙面;關于襯底,不一定要非得是黃色的,除了黃底紅雞,也有紅底黃色剪紙雞,也有無需襯底,直接是紅色剪紙貼之門上。在工藝上,以往都是村里會剪紙的婦人真正用剪刀剪出來的,現在則都是印刷品剪紙或刻花剪紙了。
六、結語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人造就一方審美文化,晉北地區端午呈現出來的獨特五色審美觀、民間抽象圖案均體現出山西晉北地區的民間審美水平,體現出晉北民間對色彩的敏銳觀察與研究。晉北地區獨特的端午五色文化,無論是在傳統文化還是傳統工藝上,都是對中華民族傳統民俗的傳承與發揚。對于當代設計而言,端午五色文化則是極為豐厚的文化資源寶庫,值得我們不斷去挖掘并創新性運用。
作者:任志芳 單位:山西大同大學
- 上一篇:企業電子商務網站評價探討
- 下一篇: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