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期刊編輯角色的定位
時間:2022-07-26 03:23:22
導語:學術期刊編輯角色的定位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術期刊編輯的角色是在編輯活動過程中形成和確立的,會隨著學術環(huán)境和出版環(huán)境的變化發(fā)展而不斷調整。當下,學術期刊處于學術多元化背景下,學科的邊界不斷拓展,呈現出多學科融合的趨勢;出版環(huán)境也進入大數據時代,互聯網、傳統出版與新興媒體的融合發(fā)展成為新聞出版?zhèn)髅疆a業(yè)不可逆轉的發(fā)展趨勢。在此雙重背景下,學術期刊的出版和發(fā)行形式發(fā)生了相應轉變,學術期刊編輯也應該認真思考自身的角色定位,在保持傳統編輯特質的基礎上,形成并確立新的角色特質。
1專業(yè)編輯:具備完善的編輯學知識體系
專業(yè)編輯是學術期刊編輯的首要角色,學術期刊編輯應具備完善的編輯學知識體系。
1.1掌握編輯學理論知識
編輯學理論知識是學術期刊編輯的基石,包括編輯學的基本概念和范疇,如編輯活動同其他活動的關系、編輯過程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分析研究、編輯與讀者和作者的關系、編輯活動的特點、編輯隊伍的建設和管理、編輯歷史等,對編輯活動的每個環(huán)節(jié)都發(fā)揮著基礎性的指導作用。學術期刊編輯多為期刊所涉及專業(yè)的畢業(yè)生,編輯學理論知識略有欠缺。媒體融合時代,學術期刊編輯的任務日益復雜,編輯層次也逐漸提高,編輯學理論知識不足會成為制約其職業(yè)發(fā)展的瓶頸。為此,學術期刊編輯應充分認識到編輯學理論知識的重要性,加強繼續(xù)教育和培訓。學術期刊編輯可以通過權威著作的學習提升編輯理論,也可以去高校旁聽編輯學專業(yè)課程,在提高自己理論修養(yǎng)同時,提升自己反思編輯實踐和編輯現象的能力。
1.2積累編輯學業(yè)務知識
學術期刊編輯的業(yè)務知識體現在日常工作中,如欄目策劃、組稿、審稿的能力和水平,處理文章的格式規(guī)范和文字加工水平。學術期刊編輯必須通過各種途徑努力掌握業(yè)務知識,提升業(yè)務水平,如積極參加各種業(yè)務培訓,閱讀行業(yè)規(guī)范和權威著作,在具體的編輯實踐中多向有經驗的老編輯學習,閱讀校對稿和審讀報告,重視刊物出版后的再閱讀,等等。
2學術編輯:堅守學術精神
學術期刊擔負著積累科研成果、推動科學研究的重要職責,學術期刊編輯作為學術生產和發(fā)展產業(yè)鏈上的重要一環(huán),必須是學術型編輯,必須堅守學術精神。
2.1具備專業(yè)的文化底蘊
媒體融合時代,學科間相互滲透,邊緣學科和交叉學科不斷涌現,作為讀者與作者聯系紐帶的學術期刊編輯,需要具備更加專業(yè)的文化底蘊,才能做好“把關人”。近年來,學術期刊的來稿量增大,以《教育觀察》雜志為例,每年的來稿量近萬篇,每個編輯每期初審的稿件有300篇左右,這對編輯的學術鑒別力有了更高要求。學術鑒別力起源于專業(yè)的文化底蘊,只有具備專業(yè)的文化底蘊,才能發(fā)現并選擇原創(chuàng)的、創(chuàng)新的精華文章,摒棄觀點重復、資料重復、論證重復的平庸之作,進而更好地發(fā)揮學術期刊引領學術研究的功能。學術期刊編輯可以通過聆聽講座、參加學術會議的方式加強專業(yè)知識學習。參加學術會議不僅可以了解相關領域的研究動態(tài)和前沿,擴展自身的知識面,還可以結識專家學者,為刊物儲備審稿專家或優(yōu)質作者。學術期刊編輯還可以通過參與科研工作提升學術素養(yǎng),如《教育觀察》雜志社的編輯經常深入中小學,參與學校的科研項目。
2.2恪守學術誠信原則
目前學術界存在學術不端、學術失范的現象,這與學術界一些人存在浮躁、急功近利的心態(tài)有關,也與當下科研成果的評價體系有關。媒體融合時代,新媒體技術的迅速發(fā)展為遏制學術不端風氣提供了技術支持。如中國知網研發(fā)的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以《中國學術文獻網絡出版總庫》為全文比對數據庫,實現了對抄襲與剽竊、偽造、篡改等學術不端行為的快速檢測,為審查論文提供了技術服務,檢測后生成的檢測報告也為判斷論文性質提供了相關依據。學術期刊編輯應合理利用這一系統的技術優(yōu)勢,嚴格審查文章,對刊物的質量水平和公信力負責,對作者的學術品德負責。此外,學術期刊編輯應嚴格執(zhí)行三級審稿制度,對稿件的觀點、資料和數據予以甄別,一旦發(fā)現問題,及時與作者聯系核實。媒體融合時代,社會熱點、難點問題層出不窮,學術期刊編輯還應掌握一定的科學方法,在學術精神的引領下,策劃出新穎且有學術價值的選題或欄目,真正服務于社會、服務于讀者。
3新媒體專員:懂技術,善整合
在學術多元化和媒體融合雙重背景下,學術期刊編輯必須不斷加強新媒體知識和技術的學習,成為一定意義上的新媒體專員,具體表現為掌握新媒體工具的使用能力、善于收集并整合信息。
3.1懂技術,掌握新媒體工具的使用能力
媒體融合時代,學術期刊編輯的工作方式發(fā)生了很大變化。新媒體工具為學術期刊的出版提供了先進的媒體技術手段,搭建了相應的智能平臺,如協同創(chuàng)作系統(投稿系統)、協同編撰系統、學術不端檢測系統、數字出版平臺等,這在提高學術期刊編輯工作效率的同時,也要求學術期刊編輯承擔新媒體專員這一角色。以《教育觀察》雜志為例,傳統的郵箱投稿方式已逐步過渡到協同創(chuàng)作系統投稿,其基本功能包括作者投稿、編輯審稿、信息、交流互動、稿件統計等。這一系統可以快速高效地完成收稿、分稿和審稿等工作,還能夠自動完成稿件相關信息的統計,形成有效資料數據庫。此外,它為作者提供了與編輯交流的平臺,作者可以及時了解自己的稿件動態(tài),編輯也可以通過系統同作者溝通稿件修改情況或向作者約稿。這事實上是在編輯工作中采用新媒體工具和技術的結果。媒體融合時代,人們的閱讀習慣發(fā)生了改變,形成了一種強調分享、互動和傳播的“碎片化閱讀”或“淺閱讀”模式。為適應社會化閱讀的需要,部分學術期刊通過后編輯過程,為讀者呈現一種碎片化的出版物形式,以拓展學術期刊的傳播途徑,豐富學術信息的載體。如《教育觀察》雜志使用微信公眾號進行宣傳推廣,并將已刊登的文章進行二次加工后在微信平臺“視點”欄目推出,以延續(xù)刊物的有效期和影響力。此外,《教育觀察》雜志的微信公眾號還設有觀點、名家、閱讀、問對、快訊等欄目,降低了閱讀的門檻,提高了人們獲取知識的效率。學術期刊編輯以往的工作內容是處理文字、圖表和符號,重點是文字內容的把控,而微信平臺展示的不局限于文字,更需要搭配圖片、音頻等。這就要求學術期刊編輯熟練掌握相關軟件,從單一的文字編排轉化為多元素的文稿。
3.2善整合,收集并合理整合信息
媒體融合時代,我們已然置身于信息化社會,信息傳播的途徑越來越廣泛,傳播速度越來越快,信息類型也越來越多樣化。收集信息是傳播信息的基礎,學術期刊編輯必須具備較強的收集信息和整合信息的能力。文章內容的創(chuàng)新性和時效性直接影響著學術期刊的權威性,為此,學術期刊編輯應該經常瀏覽相關學術媒體和新聞報紙,收集作者信息和學術研討信息。通過作者信息的收集可以掌握專家學者的主要研究領域、近期研究重點,還能發(fā)現有科研潛力的年輕學者;通過學術研討信息的收集可以了解相關學科領域學術活動的開展情況,了解學術界當下關注的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面對多樣化的學術信息,學術期刊編輯應該善于優(yōu)選和整合信息,策劃出符合期刊發(fā)展的信息素材。學術期刊編輯還應善于挖掘已有數據庫,拓展資源的使用途徑。對學術期刊而言,有價值的選題意義重大,而期刊微信公眾平臺各欄目信息的反饋和數目是策劃選題時值得參考的數據。可以通過分析這些數據,獲得讀者關注點、讀者閱讀反饋、讀者間有效閱讀推廣等信息的深度挖掘。此外,學術期刊自身的協同創(chuàng)作系統(投稿系統)在學術資源生產、加工、傳播和使用過程中所產生的大量的信息數據是一筆巨大的財富,學術期刊編輯應該關注此類數據的挖掘和利用,主動研發(fā)具有數字特點的出版產品,有針對性地為讀者提供多渠道、多形式的數字服務,為期刊發(fā)展增加新的生命力。
- 上一篇:出納會計課程企業(yè)化教學模式分析
- 下一篇: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教學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