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期刊的品牌建設
時間:2022-12-07 03:48:39
導語:學術期刊的品牌建設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大數據和互聯網的背景下,學術期刊需適應大數據時代的信息模式、渠道、品牌等的挑戰和發展,提升學術期刊的影響力,促進期刊品牌的發展。為了滿足讀者的需求,降低讀者的流失風險,提升期刊的影響力及品牌聲望,學術期刊除了在內容和市場定位、欄目設置、拓展服務等方面以讀者為中心引領期刊品牌建設外,[1]還面臨著期刊如何引領讀者挖掘信息獲取需求的挑戰。為明確學術期刊讀者的大數據行為意識對期刊品牌建設的影響,本文以腫瘤學期刊的作者為調研對象,闡述學術期刊讀者的行為意識與期刊品牌建設的相關性,以期為大數據時代把握學術期刊讀者的行為意識提供借鑒,促進期刊品牌建設。該課題是基于大數據的腫瘤學期刊評價指標建設研究的一部分,因作者與讀者的角色具有轉換性,因而選擇腫瘤學期刊的作者群體進行讀者的大數據意識滲透程度、利用程度研究,并開展對引領學術期刊讀者信息挖掘的特色服務與有效利用意愿的調查。
1調查方法
本研究分析了在乳腺學科文獻基礎上開展的讀者大數據意識的調查,旨在利用反饋數據為期刊品牌建設提供參考建議。以2011年1月~2015年12月《中國腫瘤臨床》的作者為讀者調查對象,基于E-mail、微信群發放問卷,使用E-mail回收問卷,對問卷中涉及到的調研對象的地區分布情況、調研對象性別、年齡分布情況、調研人員屬性分布、調研對象學科分布進行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樣本回收量為148份,樣本對象特征具有郵箱聯系方式,樣本參考價值較大,問卷結果真實、可信,權威性高。對于參與問卷調查的乳腺腫瘤學科的讀者提供近10年的基于大數據的乳腺腫瘤學科分析報告。問卷調查設定以下內容:①是否具有大數據意識;②是否認可量化的大數據信息可提供本學科的科研動態;③是否關心期刊的大數據信息推送;④是否采用大數據獲取信息;⑤對提供的大數據信息質量是否有心理付費價位;⑥是否期待有關科技期刊的評價分析服務;⑦以《中國腫瘤臨床》為例探索科技期刊服務讀者的可能性。上述數據收集結束后進行統計分析。
2調查結果
調研對象地區分布中,華東與華北地區占74%,,這兩個地區中北京、天津和上海都擁有國內腫瘤診治的權威醫院和相關的科研機構,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國腫瘤的診治和科研水平,提供的數據較真實、有說服力(見圖1)。調研對象性別分布中,男、女性別比率分別占49%,、51%,,男女比例接近。調研對象的年齡主要集中在20~40歲,40歲以上讀者群相對比例較低,年輕的讀者群對大數據高度關注,反映讀者群與時代變化的一致性(見圖2)。調研人員屬性(含在讀研究生)分布中,19%,為基礎科研人員,81%,為從事臨床的相關人員,這一結果反映出臨床相關人員比基礎科研人員對引領信息挖掘有更強烈的期待。本次調查是在通過對乳腺腫瘤學科文獻數據挖掘,分析該學科熱點、重點等基礎上開展的,為激勵讀者參與調查,調查結束后提供近10年的乳腺腫瘤學科分析報告。調研對象學科分布中,65%,參與調查的讀者涉及乳腺腫瘤學科,調查結束后這部分讀者大多選擇獲取乳腺腫瘤學科分析報告,而剩余35%,的讀者只是參與并無任何需求(見圖3)。圖4~6、圖9顯示,80%,以上的讀者已融入大數據時代,讀者對大數據信息服務具有強烈期待,引領讀者挖掘信息、精準把握變化、提供與之相適應的服務,體現科技期刊提升學術影響力及樹立期刊品牌的最終目的。圖7~9顯示,近95%,的讀者有意愿利用大數據信息,且期待科技期刊評價服務,顯示了廣大讀者對科技期刊能夠提供大數據動態分析信息服務的渴望,其中50%,的讀者認可有償服務,但近50%,的讀者無有償利用的心理,顯示了讀者渴望科技期刊提供信息服務。表1、圖10結果顯示,讀者問卷調查表中以《中國腫瘤臨床》為例,進行相關內容的調查比較,其中有些內容獲得讀者多選形式的答復。近90%,讀者關注《中國腫瘤臨床》刊登的文章。由于《中國腫瘤臨床》是中國第1本腫瘤學期刊,在腫瘤界擁有良好的期刊品牌、聲望,同時為中文核心期刊,說明讀者在選擇閱讀相關領域期刊時主要考慮核心期刊及品牌因素。從代表新媒體傳播模式的微信公眾平臺來獲取有效信息已成為腫瘤學期刊讀者較為期待的方法,閱讀途徑也從傳統的訂閱(10.8%,)、贈閱(26.4%,)方式轉向圖書館(41.9%,)與網上瀏覽(70.3%,)。
3調查結論與討論
隨著“互聯網+”大數據帶來的知識更新和改變,新型非傳統期刊在讀者意愿和讀者信息素質方面不是十分重視。[2]為改善這一現狀,重視和了解讀者的行為意識具有重要的意義。讀者是學術期刊的市場,只有增強讀者服務意識,提高刊物的吸引力,期刊才能獲得市場生存的根本。[3]本問卷通過對腫瘤學科讀者進行調查,在關注量化的大數據信息、期刊推送大數據信息、大數據信息利用頻度、大數據信息提供的需求狀況及學術期刊開展評價分析服務方面的分析發現,大多數(80%,以上)的讀者具有大數據意識,讀者大數據意識的普及與滲透對品牌期刊能夠提供動態信息的服務愈加強烈,高質量、高水平的信息服務才能吸引讀者。讀者是學術期刊存在的唯一理由,在“互聯網+”下,數據的挖掘應用可為讀者提供所需熱點、選題等信息服務。[4]學術期刊應積極承擔起引領讀者挖掘信息、獲取所需的責任,避免讀者特別是對大數據高度關注的年輕讀者群的流失。張維等[5]在對創新期刊數字出版盈利模式的分析中指出,利用專業優勢和資源優勢,從專業數據庫中提取、打包讀者所需的個性化信息,通過網絡傳輸,為讀者提供增值服務。本問卷調查也顯示,讀者因渴望期刊提供信息服務,認可有償信息服務,利用專業和資源的優勢,提供個性化信息服務將會為學術期刊帶來一個良性循環。本問卷調查的148份樣本中,90%,以上讀者關心期刊的大數據推送,以《中國腫瘤臨床》為例,對從微信公眾平臺、網站、郵件等獲取信息的渠道給予了極大的關注和期待,讀者在選擇學術期刊時除考慮是否為核心期刊這個主要指標外,期刊自身的品牌、聲望及是否有優秀作者發文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在“互聯網+”意識下,讀者和期刊品牌的定位應從感性認識轉變為數據支撐,推動具有傳統品牌的學術期刊創新,抓住新的發展機遇。為適應“互聯網+”的變革,借助大數據技術及新媒體可使學術期刊增強知識挖掘,深化知識服務,為讀者清晰地展示前沿和熱點等,給用戶群體帶來全新的體驗,鞏固培養受眾的忠誠度。[6-8]本問卷調查通過多種渠道獲取讀者行為意識及預測感知讀者需求的信息,結果顯示技術已可轉為提高學術期刊影響力的全渠道。因此,建議采取以下策略提升期刊品牌建設。①建立多種渠道以吸引穩定讀者群,包括微信公眾號、網站、微博、郵件等;②提供細致、個性化的信息推送方案,嘗試對參與問卷調查的讀者提供相關學科的分析報告;③提高讀者與作者之間的轉換與參與,學術期刊自身可基于CNKI、Web數據庫等掌握如何挖掘大數據信息的技能,實時掌握動態信息,引領讀者獲取個性、便捷、有價值的信息,幫助讀者利用即時動態信息創造高水平文章,保證學術期刊的讀者與作者群;④改變科技期刊自身被動的角色,想讀者所想,定制人性化、精準化服務使讀者成為忠實的粉絲,達到共存共贏的模式,進而提升期刊品牌聲望,鞏固核心期刊的地位;⑤轉型成為具有社交媒體特征的學術期刊,適應大數據時代的信息模式、渠道、品牌等的挑戰和發展,提升學術期刊的影響力,促進品牌的發展??傊瑢W術期刊只有參與到每一個可影響讀者行為意識的微小環節中來,才能與時俱進對讀者群有針對性地實施個性化服務,也才能真正掌握自身發展的主動權,增強創新和競爭能力,提升期刊的品牌建設。
- 上一篇:水政執法檔案管理論文
- 下一篇:高職院校市場營銷教育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