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期刊之學術性研究

時間:2022-06-12 05:24:07

導語:學術期刊之學術性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術期刊之學術性研究

[摘要]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內蒙古期刊中,《綏遠旅平學會學刊》是一份由在北平求學的綏遠籍學生們創辦的研究內蒙古地區尤其是綏遠省問題為主的綜合性社科期刊,其辦刊宗旨為傳播文化、砥礪學問,并設立《學術》《論著》專欄,刊登了大量具有科學性、創新性、理論性的學術論文,故《綏遠旅平學會學刊》應屬于內蒙古學術期刊的萌芽。

[關鍵詞]綏遠旅平學會學刊;學術期刊;萌芽

隨著的興起和發展,內蒙古的一批知識青年和省外求學的內蒙古籍學生,紛紛依托同鄉會、同學會及學會組織,創辦了《蒙古留平學生會》《綏遠旅平學會學刊》《蒙古月刊》《勵志月刊》《蒙古向導》《新蒙古月刊》等進步刊物。如《綏遠旅平學會學刊》(以下簡稱《學刊》)系在北平的綏遠籍學生約于1919年成立的刊物,是以傳播文化、砥礪學問、關注現實、反映民生疾苦、改良社會為宗旨,以三民主義為指導思想,介紹國內外先進的科學知識及新思潮、新學說,研究內蒙古綏遠地區的政治、經濟、教育等實際問題的進步期刊。該刊除設立《評論》《會務報告》《文藝》《書報介紹》等欄目外,還設立《學術》《論著》欄目,用較大篇幅登載學術性文章,這些文章都是兼具科學性、創新性、理論性,在思想性、邏輯性、行文結構和語言表達等方面都很成熟的學術論文,故《綏遠旅平學會學刊》應屬于內蒙古學術期刊的萌芽,在內蒙古期刊史上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一、《學刊》刊發的學術文章的基本內容

《學刊》刊發的學術文章起到了砥礪學問、傳播學術的作用,其內容涉及綏遠省政治、經濟、文化等很多方面。如在政治方面,有《縣政府在訓政期間的地位與作用》《綏遠政務的概觀并對于當局者的希望———就吏治與自治而言》《所謂(帝國主義)》等文,這些文章關注綏政,評論制度,既批判監督,又建言獻策,為綏遠的政治改革開出良方。對經濟領域進行研究的文章如《合作運動給與現代經濟組織的變動》《發展綏遠農業的芻議》《抵制日貨聲中我們應如何推進綏遠的毛織品》等,這些文章對綏遠的經濟現狀進行了中肯的分析,提出了諸多操作性很強的建議。在教育方面,有《幾個中國教育行政問題的討論》《怎樣發展綏遠的女子教育》《中國教育現狀的分析及今后建議的芻議》等文,對綏遠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從不同角度進行了深入剖析和嚴密充分的論證,并針對教育領域存在的弊病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議。在《學刊》發文的有些作者在文學歷史領域造詣很深,所發表的作品如《常平倉、義倉、社倉,清苗法之沿革》《魏晉南北朝之學校狀況》《詞的演變》《五言詩起源考》等,都是基于對大量古典文獻進行研究而總結出的學術成果。除此之外,所刊發的學術論著還涉及管理學、哲學、法律、心理學等很多領域,選題切合實際,論證充分,在思想性、邏輯性、行文結構和語言表達等方面都是很成熟的學術論文,使刊物的質量明顯高于同時期的內蒙古期刊。

二、《學刊》刊發的學術文章的學術性

學術是指較為專門的、有系統性的學問,學術文章是學術成果的載體,它的內容是作者在某一學科領域中對某一課題進行潛心研究而獲得的結果,具有科學性、創新性、理論性的特點。(一)科學性。學術論文的科學性要求文章要客觀地立足于實際問題,運用科學的方法分析問題,論證材料充分、準確、可靠,得出的結論可以反映事物的本質規律,并能據此提出中肯、可行的解決辦法。《學刊》中的論文多是學者們立足于所生活時代的社會現狀,以社會上一些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為切入點進行分析,研究的方法多為文獻研究法、調查法、觀察法等,對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后,得出符合客觀規律的結論和對策。如曾經就讀于北平中國大學經濟系,后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的學者張遐民,十分關注綏遠實業,在《學刊》發表的《綏遠省鈔價格跌落的因果及今后整理的管見》《從此次的整理說到今后平市票的前途》《抵制日貨聲中我們應如何推進綏遠的毛織品》等文均是針對綏遠實業之弊病,從專業角度進行了客觀深入的分析,并開出了治理良方。《綏遠省鈔價格跌落的因果及今后整理的管見》一文,是張遐民針對當時綏遠省鈔價格跌落而使民生凋敝的現象進行了調查研究而著,是一篇思想性、實操性、結構性都成熟的學術著作。首先,作者深刻揭示了綏遠省鈔價格跌落的原因,即各路軍閥退踞綏遠后,均以軍閥的威力或政治名義向綏省唯一的金融機構———平市官錢局———進行勒索,從而導致平市官錢局資金匱乏而濫發紙幣,最終造成省鈔價格大跌。加之平市官錢局發行的紙幣不與外省流通,在資金薄弱、范圍狹小的情勢下勢必導致鈔票價格跌落。其次,作者分析了省鈔價格跌落帶來的不良后果:運用推理分析法揭示了省鈔價格跌落、物價上漲,必然導致民眾利益受損、謀生困難的邏輯關系;運用調研法獲悉在商會注冊的商戶由原來的1500多家已縮減至半,走販外蒙、新疆的駝商由原來的十六七家縮減至不足十家等商業狀況,得出了生產力減低、貿易停滯等不良影響。最后,作者對整理省鈔、改變經濟危機提出了現實的解決辦法:(1)籌備現金,包括地方籌劃和向中央貸借等途徑。(2)變更官錢局的組織,使官錢局的行政與政府分立。(3)用限數兌現和分類兌現兩種辦法將準備金兌現。[1]以上三點都是依據當時的社會現狀和政局而提出的具體明確的方案,作者還進一步論證了三種方案間相輔相成的關系,并強調了政務、財務公開和監管的重要性,可謂觀點鮮明,論證充分,結論深刻,對策可行。1931年,綏遠當局提出了整理平市票、穩定省鈔的具體舉措,但該舉措諸多方面均不利民生、難以奏效,輿論界紛紛發文指責,對此,張遐民又發表《從此次的整理說到今后平市票的前途》一文,通過分析研究后就當局舉措發出議論:首先,作者用采訪調查法總結了票價低落給地方民眾帶來的痛苦,說明了鈔票價格穩定的重要性,間接地指出了混亂的政局、腐敗的體制是導致民不聊生的根本原因。其次,作者對省府頒布的整理平市票的辦法提出了三點憂慮:(1)平市的舊賬不公開宣布難以提高人民對票價的信用。(2)現存的準備金額較舊票的票面額相差甚遠,將來恐難維持票面一定的價格。(3)省內其他不兌現紙幣的票面額已經超出新鈔票面額數倍,將引起惡幣驅逐良幣的現象。最后,作者從平市的組織、現金的籌備、收兌舊鈔及發行新鈔的方法三個方面給出了穩定平票的舉措。[2]該文從立論上講是針對綏遠當局調整平票的具體舉措,在對策方面是對《綏遠省鈔價格跌落的因果及今后整理的管見》中所提方案的進一步補充和說明,兩篇文章可洞見作者的理論深度和學術水平,不僅是對民國時期綏遠金融局面的深刻闡釋,也是綏遠學術史上的不朽之作。此外,在《抵制日貨聲中我們應如何推進綏遠的毛織品》一文中,張遐民通過實地調查歸納總結出了綏遠省毛織品不發達的原因,如機器不良、產品不精、價格高昂、成品不多、運費繁重等,但主要原因是綏省當局者對毛織業不提倡、不鼓勵、不引導,指出了綏遠當局者變動頻繁,每每上臺后都大唱“振興實業”“開發利源”的高調,卻不去落實,揭露了統治者愚弄百姓、吹噓功績的虛偽做派。作者繼續闡釋了毛織品對綏遠實業的重要性,并指出現實路徑:在積極方面,政府應創辦小規模的毛織品工廠,在平津等地設立分銷所,量情減免毛織品運費;工廠應改用毛織機器,充實工廠資本,雇傭熟練工人。在消極方面,政府應令地方各官署人員一律穿用毛布,施行獎勵辦法,聘用專家改善牛羊種子;工廠應該顧及信用不要輕易動搖價格,合聘專家以便隨時指導,成立設計委員會和檢定委員會。此外,還應該抵制日貨,使綏省毛織品得以推廣。[3]可見,該類學術文章是建立在對當時的行業現狀有深刻了解、有專業知識并進行實踐的基礎上的科學分析,是經得起時間檢驗和反復研究,具有理論和現實價值的力作。(二)創新性。創新性是學術研究及學術論文的價值和生命力,需要研究成果有新意,具體表現在:對新出現的問題進行的研究;或者發前人所未發,對前人不曾發現或探討的問題提出質疑;就已有的研究成果,從不同的維度,運用不同的方法,用最新的實踐,針對不同表現,提出新意,填補研究領域的空白,使研究更加深入、全面。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正處在分裂混戰、列強入侵的局勢下,綏遠社會動蕩,政局混亂,兵匪交加,天災人禍頻仍,實業不興,民不聊生。新的社會問題不斷涌現,新思潮、新觀念不斷涌入中國,沖擊和影響著學者們的思想,有志學人對家國苦難深感憂慮,經世致用的家國情懷和豐厚學養讓他們紛紛從專業角度對社會弊病進行深入剖析,撰寫深刻的理論文章為家國命運謀求治理良方,可以說,此階段發表的學術論著都是具有開創性的,多為發前人所未發,其創新性毋庸置疑。民國時期,國民政府在農村推行了較大規模的農村合作運動,由此建立了數量龐大的各類農村基層合作社。合作社的類別涵蓋較廣,分類標準也不同。學界對于不同政黨,不同社會團體組建的合作社進行了很多研究,王泉的論著《合作運動給與現代經濟組織的變動》《農業金融十年計劃與綏遠合作運動》,選取綏遠農村信用合作社這一個案進行分析和對比研究。《合作運動給與現代經濟組織的變動》[4]追溯了合作運動的國際緣起,分析了合作運動歷史的演變過程,闡明了合作的定義、性質、法制,并據此對中國現行的合作社進行分類,分析了其與當時社會的生產制度、分配制度、金融制度之間的關系以及帶來的影響。《農業金融十年計劃與綏遠合作運動》一文,作者介紹了中國農村經濟破產的原因及農村合作運動的現狀,將農業銀行和農民銀行進行了比較,認為當時綏遠成立的由私人集資和公款聯合成立的農村信用合作社實則與《合作制度法》背道而馳,因此,應取消綏遠省農村信用合作社和省賑務會,請求中央撥款補助,以《農業建設實施方案規定辦法》為準則制定金融振興計劃,并籌備由公款創建的農業銀行和綏遠省農業金融委員會。[5]針對當時封建制度的弊習在的家庭中引發的一系列問題,張愷然發表了《急應改良的幾個家庭問題》,指出來家庭破產的主要原因:(1)遺產制之弊,即遺產傳子孫,但子孫不上進者會滋生懶惰習性,甚至會成為社會敗類。(2)大家庭同居之弊導致家庭秩序難以維持,權利稍微有出入便生沖突,導致婆媳抵牾,妯娌不和,兄弟不親。(3)婚姻專制之弊,即父母包辦的無愛婚姻使青年倍受摧殘。(4)受過新思想洗禮和新式教育的年輕人,具有自由、理想化的婚姻戀愛觀,處理家庭矛盾時容易產生消極絕望的心理。[6]此外,作者還依據實際情況列舉了當時婚姻的四種組合方式以及財產劃分方式,例證翔實,材料充分,具有說服力。最后,作者針對導致家庭問題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改良辦法。(三)理論性。理論是在實踐中總結而來的客觀規律和經驗,是實踐的凝練、提高和升華,最終用于指導實踐。學術論文的理論性體現在對一系列問題和材料進行總結和分析后,透過現象看到本質,提煉出普遍的客觀規律,對實踐具有指導意義。《學刊》的作者無不是生長于斯,對社會環境有切身的體會,對自己學習研究的領域有著清楚的研判。曾就讀于綏遠女子師范學校并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北平師范大學的卜效霞先生,對中國以及綏遠的教育現狀有全面的了解,曾在《學刊》上發表了數篇研究教育問題的學術論著,如《中國教育現狀的分析及今后建議的芻議》《怎樣發展綏遠的女子教育》等。當時封建落后的中國家庭觀念認為,男子的最高追求是揚名立萬、光耀門楣,只求個人榮華富貴,不顧及社會的公共利益和國家安危;輕視女子,認為女子本來屬外,只需要遵守“三從四德”,不必接受教育,也無所謂人格;抹殺兒童的天性,過早教育其諳于世故,致使兒童“少年老成”。對此,卜效霞在《中國教育現狀的分析及今后建議的芻議》中批評了這種錯誤教育觀念對中國教育發展的阻礙作用,闡釋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強調家庭教育應自然化、科學化、社會化,應教授子女知識,重視對子女健康、健全的人格的培養,使其為社會發展貢獻力量。對于中國學校教育落后的原因,卜效霞將其歸結為三點:(1)財政方面,當時中國社會政局混亂,軍閥因利害沖突連年混戰,財政主要用于軍餉,無暇為教育撥款,抹殺了教育的生機。(2)觀念方面,受傳統的“禮義”等觀念影響,中國教育缺乏科學精神,不注重培養學生的自我意識和創新意識。(3)辦學方面,學校營利目的強,沒有明確的辦學目標,也不能制定適合學生發展的教育計劃。學校軟硬件設施較差,教師待遇難以保障,沒有施行西方國家的強制義務教育制度,小學教育不普及,職業教育未出現。據作者引用的教育部調查數據,當時中國共有三千七百一十九萬學齡兒童,受到學校教育的僅有四十三萬人,受教育比不足1.5%,可見中國的教育落后狀況。同時,作者還將中國教育狀況與西方國家的教育模式進行比較,進一步揭示當時中國學校教育的病態。對此,作者認為在二十世紀的中國,應該順應二十世紀的時代潮流,在思想、理論、行動上做合乎時代需要的教育。因此,作者提出了統一教育制度,施行強制義務教育,教育經費獨立等具有前瞻性和開創性的重大教育改革舉措。[7]除此而外,針對當時國民政府提倡的改革縣政方針,張遐民發表了《縣政府在訓政期間的地位與作用》一文,他依據百姓遭受的剝削和苦難以及縣政腐敗的現狀,犀利地指出了封建官僚體系下的縣政長官們盤剝百姓只求升官發財的本質特征,國民黨集團施行獨裁統治,與孫中山《建國大綱》中要求的“民權有所托付,主權在民”之教義背道而馳,直接指出國民黨的訓政是失敗的事實。[8]綏遠省設立了縣政研究會,李啟元發表了《綏遠縣政研究會與裁局并科后之舊行政效率問題》一文,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民國成立后,鼓吹由專制變為民主,但是卻一如舊觀的真相,政治上沒有任何進步。他指出行政改革之研究為現在中國政治上最迫切的需要,地方政府“裁局并科”不應是簡單的形式變化或者粉飾門面,要成立行政研討的機關,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和行政效率。[9]這些文章都能穿過事物的表象從理論角度看待問題,而不是簡單地就事論事、泛泛而談。綜上,《學刊》中登載之學術論文均能立足現實問題,透過龐雜的社會現象和所掌握的材料,揭示隱藏在表象背后的本質關系,以專業知識和洞察力得出深刻的結論。其研究方法與結論的科學性、創新性、理論性已具備優秀的學術論文的基本特征,而以大量篇幅刊載該類學術論文的《學刊》可視為內蒙古學術期刊的萌芽。

三、民國時期內蒙古學術期刊的特色

(一)純學術性期刊與綜合期刊之間的界限不清晰。民國時期是期刊的萌芽、起步階段,許多期刊在內容上介于宣傳與學術之間,除登載學術性的文章外,還登載行業法令政策、通訊、時評、文藝作品等內容,純學術性期刊與綜合期刊之間的界限還不是十分清晰。但是,學術發展的過程,是由粗疏而趨于精微,由綜合而趨于專業的,內蒙古的學術期刊也符合這一發展規律。(二)學術發展不平衡,對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多。民國時期,內蒙古社會的總體發展水平較低,統治當局不重視自然科學的發展,反映在學術研究方面,也是研究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人文社會科學的成果居多,自然科學的成果較少。(三)立足內蒙古,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征。民國時期內蒙古期刊立足本地,注意普遍理論與內蒙古實際情況相結合,在內容上與內蒙古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和社會生活緊密相連。(四)以救亡圖存、振興家國為己任。在對外抵御外辱,對內呼喚民主與科學的時代思潮中,內蒙古有志學者以救亡圖存、振興家國為己任,研究并登載大量分析國際國內形勢、討論國家和故鄉建設的理論文章,以喚起學界乃至全民族警醒,為家國振興建言獻策、尋求良方。(五)期刊出版不穩定,存續時間短暫。民國時期,登載學術論文的期刊多依托學生組織,如《綏遠旅平學會學刊》依托于綏遠旅平學會,《蒙古留平學生會》依托于蒙古留平學生會,《蒙古月刊》依托于蒙古文化改進會等,這些學生組織創辦刊物,幾乎得不到官方資助,所需經費全是學生們采取各種方式募集而來,過程艱難無保障,所以期刊出版不穩定,時斷時續,多數存續較短,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全部停刊。由于期刊創辦者多是外地求學的學生,所以該類期刊的出版地均不在內蒙古。民國時期的內蒙古學術期刊,處在新舊交替的變革時代、內憂外患的動蕩時期,雖然存續的時間較短、數量不多,但它努力介紹國外、省外先進的新技術、新成果、新思想,反映內蒙古各行各業的學術研究及實踐成果,對促成內蒙古各行業學術討論風氣、增強學術研究氣氛及深化學術研究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作者:李泠波 單位:內蒙古社科聯學刊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