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青年編輯培養措施

時間:2022-11-03 02:38:20

導語:科技期刊青年編輯培養措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科技期刊青年編輯培養措施

編輯人才隊伍建設是科技期刊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保障,是一項應常抓不懈的工作。編輯在對稿件的判斷、取舍和期刊編校質量的提高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編輯的綜合素質直接影響期刊的學術水平,而青年編輯是支撐科技期刊長遠健康發展的中堅力量。目前,新入職科技期刊編輯隊伍的多為具有研究生學歷的畢業生,他們學歷高,學術背景深厚,外語成績好,又成長于互聯網時代,對新知識的求知欲望強,接受新媒體、新技術的能力強,但對于編輯工作來說,他們多屬于“半路出家”,對“為人作嫁衣”的具有奉獻精神的編輯工作的性質認識不夠深入,對重復性高、持久性強、繁瑣單一的編輯工作的特點不理解,極易產生成就困惑、成長困惑[1]。為此,關注青年編輯的思想動態,為其創造良好的工作學習氛圍,使其在日常編輯工作中加深對編輯職業的認同感、自豪感[2],盡快提高自身編輯素質,是提升科技期刊核心競爭力的必要條件。

1青年編輯的自我培養

1.1通過自主學習培養良好的政治素養,熟練掌握編輯出版規范

青年編輯踏上編輯工作崗位后,要盡快完成從學生到編輯的角色轉變。通過加強對國家大政方針的學習,了解時事和理論時評[3],樹立正確的政治意識,培養自身對政治的敏感性;通過參加各項政治學習和閱讀相關文件材料,加強政治理論學習,提高政治站位,培養良好的政治素養。青年編輯要熟練掌握各校對符號的意義及用法;要掌握語言文字、標點符號、數學公式、量和單位、圖與表格的書寫規則或編排規范[4];掌握參考文獻的著錄格式,了解摘要的寫作要求,關鍵詞的提取方法;要盡快學會選題策劃、審稿、編輯、校對方法;通過自學編輯出版專業知識和理論操作實務,提高文字水平、編輯水平,掌握編輯技巧,確保自己編輯的科技論文在文字質量及科技信息方面具有良好的規范性。

1.2通過向同事學習培養奉獻精神,養成嚴謹細致的工作作風

科技期刊編輯工作涉及到組稿約稿、審稿、退修、校對、印刷等多個環節,編輯部各成員在專業背景、知識水平、編輯閱歷、溝通交流等方面各有千秋,青年編輯入職后,要積極主動向已工作多年的同事學習,多想、多看、多問,學會與人交流,通過邊學邊干,掌握編輯各環節的工作內容。通過向同事學習、向同事看齊,全心全意為作者、讀者服務。編校過程中,秉承凡有疑問處一律問清楚、查清楚的原則,全身心投入編輯工作,認認真真、仔仔細細、一絲不茍地完成各環節的編校工作,從思想上體會并深刻認識編輯工作的職業特點和職業精神,樹立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全心全意為作者和讀者服務的職業精神,養成嚴謹細致的工作作風。

1.3通過參加考試和培訓掌握出版專業基礎理論知識,提升編輯業務能力

青年編輯要通過參加出版專業職業資格考試和每年90個學時的編輯業務培訓,掌握編輯出版專業基礎理論、操作實務。通過備考,系統地學習有關編輯出版專業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從事出版工作必備的相關學科知識,結合工作實際掌握編輯理論在實際工作中的應用,尤其要注重學習出版專業有關法律法規,爭取在取得出版專業職業資格證書的同時,快速掌握編輯基本技能,在編校工作中嚴格貫徹執行出版政策和有關法律法規[5]。通過參加出版專業繼續教育培訓,了解有關出版方面最新的法規和規范,增加知識儲備,學習優秀期刊編輯部先進的辦刊經驗,在開闊思路的同時,提升自己的編輯理論知識和業務水平。

1.4養成閱讀習慣,提高知識儲備

青年編輯應養成每天閱讀的良好習慣,無論工作多忙,都要留出一定的時間閱讀。閱讀一方面可以提高知識儲備,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自身的文字水平。可以閱讀本學科領域的中外優秀期刊,或與自己的期刊專業相近的期刊,在學習先進期刊辦刊理念的同時,了解本學科科研動態,熟悉本學科專家團隊及其研究方向,提高學科專業知識儲備,提高職業敏感性;還要閱讀有關編輯出版專業的期刊,如《中國科技期刊研究》《編輯學報》《科技與出版》等,以了解編輯工作中容易出現的問題,盡快熟悉并掌握編輯出版行業規范,為進一步開展編輯學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礎。

1.5積極參加學術會議,掌握學科發展動態

隨著學習型社會的構建,青年編輯的工作壓力、學習壓力不斷增大,只有快速成長,才能適應新時展的需要[2]。青年編輯要加強學科專業知識的學習,關注本領域學科發展動態,抓住一切機會參加本學科學術會議。通過會議不僅可以學習本學科專業知識,了解本學科最新研究進展,掌握學科發展動態,還可以熟悉本領域的專家團隊,通過與團隊成員溝通交流,解決編輯工作中遇到的科研問題,發現創新點、開拓新思路,不但開闊了視野,也為以后的組稿約稿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2依托資深編輯“傳幫帶”培養

資深編輯是指已在編輯出版行業工作多年,具有高尚的敬業精神、嚴謹的治學態度、適應信息時代的完備職業素養的優秀編輯[6],他們有較高的政治素養、專業知識素養、語言文字素養[7],在長期的編輯工作中,練就了敏銳的政治判斷力與洞察力、深厚的文字功底,對作者需求、讀者閱讀需求、期刊發展需求等情況了然于胸,能夠調動審稿人和作者的積極性。在日常編輯工作中,通過資深編輯的“傳幫帶”作用及榜樣力量,不僅能給青年編輯傳授編校經驗,還能通過言傳身教、耳濡目染培養青年編輯的職業倫理和工匠精神。

2.1通過“傳”的方式培養青年編輯良好的職業精神和敬業精神

在日常的編輯工作中,依托資深編輯的言傳身教培養青年編輯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職業精神和任勞任怨、兢兢業業為作者讀者服務的敬業精神。資深編輯比較熟悉本刊作者群的特點,了解本刊的老作者、新作者、潛在作者各有哪些,熟悉作者群的寫作水平、修改能力,可以通過日常編輯工作中的言傳身教,指導青年編輯如何與作者溝通交流,增強青年編輯為作者服務的意識,在幫助青年編輯順利完成稿件退修任務的同時,提高青年編輯的溝通交流能力。資深編輯應督促青年編輯盡快熟悉并掌握本刊讀者群的閱讀需求和關注點,指導青年編輯針對讀者需求有針對性地組稿、約稿。在編校工作中,資深編輯可以通過總結編輯部歷年編輯工作中出現的典型案件,對青年編輯強調再強調在審稿、校對、印刷出版等工作中應嚴加重視的關鍵問題;通過對自己嚴謹細致的校樣的學習,給青年編輯傳授稿件編輯加工經驗;還要對青年編輯提出高水準的編校質量要求,通過編輯部成員不斷追求更低的差錯率和更高的編輯質量的工作氛圍,引領青年編輯繼承編輯部嚴謹求實的工作態度和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

2.2通過“幫”的方式幫助青年編輯盡快成長

愛一行才能干好一行[1]。資深編輯要通過“幫”的形式做好青年編輯的思想工作,調動全體編輯部成員加強團隊協作精神,及時調整青年編輯認識上的偏差,使青年編輯深刻認識到編輯出版工作的重要性,從心底里真正對編輯職業產生認同感、自豪感,才能不斷增強其自身使命感、責任感,從而在工作中高標準、嚴要求。資深編輯可以根據青年編輯的專業背景、文字功底,結合其本人的崗位業務范圍、職業發展定位等,為青年編輯制定有針對性的培訓計劃,使其在新入職階段、見習階段能各有側重。在新入職階段,能盡快掌握編輯出版業務流程,了解相關法律法規,掌握工作內容和工作方法,在見習階段,能重點加強編輯業務實踐的培訓。資深編輯在輔導青年編輯業務工作的同時,能清楚地了解到青年編輯的性格特點、優勢劣勢、個人興趣,可結合實際情況,對青年編輯的職業發展路徑,即其自身的職稱晉升、上升空間和發展方向進行規劃,幫助其了解不同階段的努力方向和奮斗目標,幫助其制定學習規劃、業務能力提升規劃,使青年編輯能盡快成長起來,成為支撐期刊發展的中堅力量,不斷提高編輯出版質量,提高刊物競爭力。

2.3通過“帶”的方式培養青年編輯耐心細致的工作習慣

資深編輯可以通過帶領青年編輯參加期刊編輯年會、期刊編輯交流會、編輯學會研討會,介紹其加入有關編輯出版方面的QQ群、微信群,關注編輯出版方面的優秀公眾號等,帶領青年編輯走進編輯界,為其向編輯界同仁學習、交流、合作搭建良好橋梁;通過帶領青年編輯參加專業學術會議,介紹其加入審稿專家群、編委群、作者群等科研領域群體,并通過積極為組稿成功的科研專家學者服務,帶領青年編輯走進科研界,為其向科研團隊成員組稿、約稿搭建良好紐帶。在稿件初審工作中,青年編輯對本刊稿件錄用的標準還不能嚴格把握,一般會以自己在學校時老師對自己撰寫論文的要求來要求作者,往往出現對自己熟悉領域的稿件要求過高,而對自己不熟悉領域的稿件無所適從的現象[1]。針對此問題,可以通過資深編輯與青年編輯共同初審稿件,指導青年編輯對稿件做出正確的取舍判斷,在完成稿件初審工作的同時,校正青年編輯學術評判與學術定位的偏差[1]。科技期刊稿件的專業性強,審讀與加工校對的難度較大,資深編輯可以通過檢查并點評青年編輯的編輯、校對質量,指出其在工作中的出錯點和疏漏點,以及在思想認識上存在的問題。資深編輯除了要通過自身的榜樣力量與嚴謹細致工作品質為青年編輯作出示范以外,還要對青年編輯有足夠的耐心,能虛心聽取青年編輯的意見,通過編輯部內容業務交流營造深厚的學習氛圍,將編輯常規技能、編校技巧與要領、編校過程中容易發生的問題、規避的方法與措施等傳授給青年編輯,從而培養青年編輯認真仔細、耐心細心的工作習慣。

3青年編輯的努力方向

青年編輯肩負著期刊的未來,在出版業已經進入數字化的時代,青年編輯只有充分發揮自身學習潛力,努力將自己培養復合型的編輯人才,才能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青年編輯要了解本期刊所屬研究領域的科學知識和前沿動態,熟悉本學科科學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過程[4],能準確評價科技論文的科學性、創新性,針對論文學術水平的高低做出取舍的判斷。出版期刊內容要兼顧學術性和可讀性,要緊跟媒體融合發展的進程,掌握多種媒體傳播和發展的規律,實現從編輯出版向知識服務的轉變、從文字編輯向科學編輯的轉變、從重視論文數量向重視科研成果質量的轉變[4],結合辦刊需要、讀者需要、公眾需要與期刊發展需要,通過不同媒體平臺,及時、有效、廣泛地推送、傳播以圖、文、聲、像等形式呈現的科技信息,提升科技成果和信息的傳播效果,增強科技期刊信息產品形式和內容的適應性,促進科技期刊繁榮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