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公民司法公正論文
時間:2022-09-09 05:46:04
導語:我國公民司法公正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心理學視角研究司法公正感的必要性
法律的作用在于建構社會秩序,尤其是符合統治者利益的權利義務關系。在實現這一目的的過程中,法律制度本身的公正性成為法律能否產生效果的前提。法律期望通過對個體、群體行為的先期預置和規制,教育、督促、勸導、懲戒人們實施守法行為,接受法律所倡導的公正標準,實現公正的法律行為,服從法律的裁判等。公民對于司法是否公正的感知,即司法公正感至關重要,只有人們相信司法是公正的,才會按照法律的要求辦事,才有可能將法律作為內心的信仰。
(一)中國公民的司法公正感
1.訴訟當事人的司法公正感訴訟當事人作為與司法接觸最直接,受判決影響最大的群體,他們對于司法公正與否的感知往往比非訴群體更深刻、具體。近年來上訴率與上訪率高居不下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法制的日益健全,中國公民的法律意識增強,可以質疑判決,另一個原因來自于公民對司法不公正的感知。在以法律為表征的客觀公正背后,每個具體的個人都具有個人對法律的解讀,即主觀公正,主觀公正具有利己性,當判決不能滿足訴訟當事人的預期,無法實現機體內部平衡時,不公正感便會產生。對司法不公正的感知與對判決的不認同是相互影響,不斷促進的關系。中國社會缺乏法治傳統,中國法治的進程只有幾十年,因而公民對司法公正性的感知是不穩定的,極易受媒體與周圍言論的影響,所以當判決沒有達到自己的理想狀態時,他們沒有對法律的信仰和穩定的司法公正感,便會質疑,進行外歸因,不信任司法和執法過程,從而不認同判決,選擇上訴或者上訪。同時,由于不認同判決,上訴或上訪成為替代強化物,強化了訴訟當事人對司法不公正的感知,二者不斷地相互作用。訴訟當事人對司法不公正的感知,除了表現在上訴或上訪等合法途徑上,也會表現在報復行為上。訴訟當事人在強烈感知司法不公時,可能產生三類報復行為:公開攻擊,如身體攻擊、吵架、威脅、聚眾等行為,最為典型的是“5•18無錫女法官遭當事人砍殺”(1)案例;退縮行為:對案件判決悲觀、失望,不再相信法律,自我懷疑,拒絕幫助等;隱蔽攻擊:對判案法官、法官群體甚至司法系統憤怒、攻擊、散布流言,自身焦慮、抑郁等,究其根源在于訴訟當事人對司法公正的感知低,常常是由于對司法的不信任,認為司法不公正導致了裁判的不公正,并產生強烈的對抗與退縮等情緒性行為。
2.非訴公民的司法公正感
非訴公民的司法公正感尚處在形成時期,具有很多模糊和不確定因素。中國的法治進程只有幾十年,關乎社會的文化和思想處在培育階段,非訴公民的司法公正感不穩定。非訴公民或通過觀察身邊訴訟當事人對判決的接受程度、反應來學習司法公正與否,或通過媒體、輿論報道來感知司法的公正與否。由于非訴公民不具有直接的感知和經驗,他們非常容易受到經歷過案件判決具有經驗的訴訟當事人和媒體的影響。如果訴訟當事人本身對司法公正的感知低,并對司法系統進行隱蔽攻擊,如散播不公流言等,那么其身邊的非訴公民也很難產生高的司法公正感。由此可見,訴訟當事人的司法公正感與非訴公民的司法公正感是密不可分的,并且這兩個群體的司法公正感相互滲透,相互轉換,共同構成中國公民的司法公正感。
(二)心理學角度研究中國公民司法公正感的必要性
歷史上,哲學家和法學家們或從法律來源正義的角度論證司法的公正,或從形式正義和實質正義的角度來闡明公正的法律需要具備的要件。其特點是更多地致力于法律制度與程序的是否公正。事實上,法律是否公正,除了包括有法可依外,還應包括有法必依和因公正愿意遵守和信仰法律。僅僅關注法律制度本身的建構,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法律公正,必須不斷加強司法公正以及提高公眾守法的自覺性和對司法公正的態度、感知。研究對司法公正的態度和感知,最終都要回歸到人的層面,心理學可以從人的微觀感知入手,深入剖析影響司法公正感的各個維度,最終尋求系統的具有操作性的解決辦法。
二、心理學對公正感的研究
心理學對于公正感的研究已有60多年歷史,其領域涉及經濟、法律、組織等多個方面,司法公正感的研究出現較早,但發展滯后,目前研究最多且形成一定規模的為組織領域公正感研究。
(一)公正感研究的四階段
Colquitt等人在2005年將公正感研究分為四個階段:結果公正、程序公正、互動公正和公正感維度劃分。
1.結果公正
以結果公正為焦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0世紀50~70年代。Homans提出社會交換理論,該理論認為,人們在一次次的交換中建立經驗,并根據這些經驗對以后的交換做出預期標準。如果在交換中,達到預期標準,即投入和回報達到某種比值,符合其心理預期,人們就會體驗到公正,產生公正感,如果投入大于回報,將會產生憤怒,投入小于回報時,人們容易產生內疚感。訴訟當事人以自己的心理預期作為參照,由于自利本能,會放大自己的痛苦或合理化自己的罪行,把結果預期地好于真實情況。所以,當客觀判決出來時,往往達不到他們的主觀預期,此時,他們對司法的公正感知下降,覺得判決不公。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心理學教授亞當斯1965年從認知失調理論出發,發展了社會交換理論并得出公平理論,該理論認為,在比較的過程中,若自己相對于別人所獲的報酬多,就會產生內疚感;反之則會產生憤怒感。訴訟當事人,即使是第一次訴訟,也會出于關心自己的案件,關注類似案件,當發現判決有利于自己的相似案件時,發生選擇性偏好,選擇這些案件作為參照,判決結果出來后,若對比發現結果不如參照案件,則會產生不公正感。民事訴訟,雖然與刑事訴訟有很大區別,但形成公正感的原理是相似的。民事案件的雙方當事人從自己的利益出發,“總是關注我們會失去什么而不是會得到什么”,無意識地放大損失,縮小利益。所以,無論是刑事還是民事案件,正是由于案件雙方當事人的預期都有意無意的偏向自己,預期與判決結果不同,才會出現雙方都不滿法院的判決,認為判決偏向對方而產生司法不公感。當然,這些理論也受到一定的批評,我們內心的損失與回報比值的主觀性,我們對案件的了解程度如何,這些案件是否真與我們的案件類似,我們選擇什么樣的案件來比較,都會影響到司法公正感,這將使得公正感變得不穩定,難以預測。
2.程序公正
20世紀80~90年代是程序公正研究的高潮,也是有關司法公正感研究的輝煌時期。1975年,Thibaut和Walker從社會心理學和法學結合的角度,出版了《從心理學分析程序公正》,書中運用大量心理學實驗,科學量化地分析法律程序的公正問題。Thibaut和Walker比較了抗辯制和糾問制對于司法公正感的不同影響,以大學生為被試進行模擬情境實驗,結果發現,無論判決結果如何,被試都認為抗辯制更好。原因在于在抗辯制度中,辯護者本人在庭審過程中擁有更多的控制權,進而產生更高的公正感。
3.互動公正
互動公正最早是由Bies和Moag在1986年提出的,Greenberg在此基礎上將其分為人際公正和信息公正。司法審判中,人際公正可以表現為審判員甚至是法院里的普通工作人員對于訴訟當事人予以充分地尊重。訴訟當事人在法院被禮貌地要求等待、出庭,在庭上審判員認真聽取控辯雙方陳述,即使打斷當事人的敘述也是禮貌的,訴訟當事人的人格得到充分尊重,感到自己的意見被認真聽取,容易產生高的司法公正感。這一過程實際實現了心理學所說的“尊重效應”和“發言權效應”。尊重效應的深層次心理是群體認同感和歸屬感,當訴訟當事人被充分尊重時,他們能感受到來自群體的支持和認同,他們不是孤立無援,不是被排斥于群體之外的特殊個體。另一方面,尊重也和發言權密切地聯系在一起,只有當事人充分得到尊重,才可以保障他們的陳述得到認真聽取,他們的意見被審判員認真考量。信息公正在司法審判中可以表現為,法院做出審判結果后,對所做出的審判結果給出一定的解釋,除了列出所依據的具體法條,可以增加一些普通群眾可以理解的判決解釋,適當增加一些判決中的決策原因,如某種證據的采信程度等。這樣一方面增加了他們的參與感、受重視感,另一方面增加了決策的透明度,使得非訴公民更加信任法律。實際上這一過程主要是通過增強當事人對于過程的控制感來增加他們的司法公正感,使他們對待判決時,從了解到接受最后達到認同。近年來,中國法院要求制作判決書規范化、具體化,筆者認為這種方法有利于提高信息的公正,從而提高公民的司法公正感。
4.公正感維度的劃分
公正感研究的第四個階段研究多集中在公正感維度的劃分上。目前有單因素論、雙因素論、三因素論和四因素論。筆者認為,四因素論(結果公正、程序公正、人際公正和信息公正)對司法公正感的解釋更具借鑒意義。結果公正是人們普遍意義上理解的公正,無疑對公民的司法公正感影響最大。法律中結果的公正是法學研究者們致力于研究的領域,不是心理學研究的重點,亦非本文論述問題。程序公正的重要性已被法學界所公認,心理學的研究進一步表明,在判決結果相同的情況下,程序公正能讓人感受到更高的司法公正。對于心理學來說,有意思的研究在于人際公正和信息公正。它表明,即使是在判決結果和法律程序沒有改變的情況下,如果法院給予原被告雙方更多的尊重,更加禮貌地對待他們以及在判決結果出來后,更詳細地做出解釋,都會讓當事人感受到更高的司法公正感,更愿意接受法院的判決。
(二)司法公正感的已有研究
20世紀80~90年代,司法公正感研究的輝煌時期過后,司法公正感的研究未有明顯發展,一方面可能由于西方國家公民的司法公正感已經形成,另一方面更多的研究關注組織中的公正感問題。近年來,對司法公正感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是日本心理學家菅原郁夫,他提出人們感到司法不公正的幾種原因。
(1)“以自己為中心的狀況解釋”,即以自己的利益為出發點。這些當事人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待他們的損失時,他們往往會高估這些損失,然而這些高估是他們意識不到的,所以當法院給出一個實際公平的判決時,當事人會覺得并沒有真正彌補他們的損失。這一現象在《怪誕行為學》中被描述為人類的怪癖,“我們對已經擁有的東西迷戀到不可自拔……我們總是把注意力集中到我們會失去什么而不是會得到什么”。
(2)“對于外集團缺少歸屬意識”,即不把自己歸屬到這一群體中,即使受到了公平的對待,也感到不公平。這些不斷上訴或上訪的當事人往往不處在社會的管理階層,他們內心將自己與司法人員看作不同的群體,在嚴肅而強大的司法體系中,他們覺得孤立無援,找不到歸屬感,當司法人員的判決與當事人預期的利益不符時,沖突就會產生,“不信任感就會彌漫”,由此,不公正的感知便產生了。
(3)“公正世界的信念”,即做好事的人必有好報,做壞事的人必有惡報。在處處以證據說話的司法程序中,這種樸素的因果報應觀念往往難以實現,也就使得抱有這種觀念的人們覺得法律不公。
(4)“印象操作”,由于當事人掌握的資料和信息有限,他們往往只是憑借一些經驗印象或周圍的言論,比如司法系統黑暗等,就產生一種不公感。實際上在具體的案件中,可能是幾種原因的交互作用產生了當事人對司法的不公正感。雖然這些解釋不算全面,但無疑為司法公正感問題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
三、司法公正感的發展方向
“關于公正感的社會心理學研究,最先從美國開始,隨后以歐洲為中心,逐漸向亞洲擴展開來?!惫P者認為,司法公正感的研究趨勢如下。
(一)心理學與法律相結合的視角
千百年來,哲學家、法學家關于司法公正的思考都是從法律本身出發,在論述過法律來源正義、形式與實質正義后,發現司法的公正性仍然不能被每個公民所信服。心理學提供一種新的視角,從人出發,來研究司法公正感是怎樣獲得的,又會受哪些因素的影響。心理學還提供一種量化的實證方法,使得關于司法公正的研究從抽象的思辨走向可驗證的數據。心理學與法律結合起來,會給公正感的研究帶來嶄新的思路。
(二)探討司法公正感的具體維度
關于公正感維度的劃分在心理學界進行了廣泛的爭論,然而,將公正感置于法律領域中,是否存在新的維度或已有的維度在法律領域中是否適合呢?心理學運用實證的方法,尤其是實驗的方法,獲得量化的數據進行科學的統計,嘗試弄清楚司法公正感所具有的維度,以及每個維度對于總體公正感的貢獻有多大,他們之間存在何種具體的關系。今后的研究可以對這一問題深入探討,使得司法公正感的理論更加清晰,建構更加完整。
(三)探討司法公正感的影響因素
司法公正感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但是它所具有的社會現實意義不可小覷,意義更為重大。如何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探索影響司法公正感的具體因素,以及這些因素之間可能存在的交互作用,在何種情境下適用,并在司法實踐領域采取切實可行的方法提高公民的司法公正感,將是研究者所要面對的任務與挑戰。
(四)研究司法公正感的相關問題
借鑒較為成熟的組織公正感研究,司法公正感的研究在弄清司法公正感的維度和影響因素后,可以研究與它相關的問題,比如司法公正感與法律權威、公民守法行為、犯罪行為等問題之間的關系甚至更大(比如其與社會信任感、社會滿意度之間的關系等),力求將這一問題研究得更為深入和透徹。
(五)與中國本身的法律制度相結合
日本法律心理學家菅原郁夫在展望日本的司法公正感研究中指出,“今后,對公正感進行基礎研究的同時,有必要對西歐國家所不具有的基于日本獨有的法律制度的課題進行深入研究?!备鱾€國家的法律制度不同,文化背景差異顯著,如何將司法公正感的研究本土化,與當代中國現實的法律制度結合,既具有現實的實踐意義,又可以促使中國司法公正感的研究獨具特色,走在世界前列。此外,“公正研究的應用對象已經不局限于法律訴訟這樣狹義的司法程序,有必要擴大到對整個法律體系的探索和研究?!笨傊?,從心理學研究“人”的視角出發,運用心理學可量化的實證研究方法與具體的法律情景相結合,能為司法公正感的研究提供一種新思路。
作者:李婕馬皚單位:中國政法大學
- 上一篇:影響媒體審判的司法公正論文
- 下一篇:個人化傾向的藝術變革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