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國視域下我國司法改革探討
時間:2022-12-14 09:55:30
導語:依法治國視域下我國司法改革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依法治國”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建設的重要保障,也是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的重要切入口。本文緊扣“依法治國”的時代背景,依據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需求,從創設司法公正、構建陽光司法體制、深化法官隊伍建設三個方面,闡述了“依法治國”視域下深化我國司法改革的路徑。
關鍵詞:依法治國;司法改革;體制;路徑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以來,圍繞“依法治國”而展開的司法改革,已成為新時期我國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的重要途徑,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形成完善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強調司法改革不斷推進的必要性與緊迫性。以“依法治國”的全面部署作為新時期司法改革的切入口;以新時期社會發展的新環境作為司法改革的新導向,堅持“執法”與“司法”兩大體系的建立與完善。在我國傳統的司法體制中,靜態的法律體系比較突出,這也造成我國司法體制改革的滯后性,難以滿足社會的發展需求。為此,激活靜態的法律體系,在“依法治國”的視域之下,深化我國司法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應切實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彰顯司法公正、獨立,創設良好的司法環境
在新的時代背景、新的社會環境之下,人民的法治意識不斷增強,依法治國視域下的司法公正、獨立,是當前司法改革的重點。近年來,新型城鎮化建設步伐加快、環境污染問題突出,由征地拆遷、環境污染等案件立案難、執行難所引發的申訴上訪頻發。因此,為契合依法治國的發展理念,順應社會發展需求,彰顯司法公正、獨立,完善現有審判權和檢察權制度,顯得尤為重要。首先,司法獨立性的彰顯,應嚴防領導干部對司法活動的干預,并建立相應的責任追究制度,為司法獨立、公正創設連號的內外環境。當前,領導干部干預案件處理,左右司法判決等問題,已成為民眾反映最為強烈的司法問題。為此,在依法治國的大環境之下,應結合司法責任制等改革的推進,逐步建立干部干預司法的信息記錄、舉報等公開制度,確保司法獨立、公正。其次,政府部門與人民群眾缺乏信任,“官本位”的錯位關系,要求進一步建立健全行政機關依法出庭應訴制度,為依法治國的全面推進夯實基礎。行政機關在行政訴訟中的態度一直處于強勢地位,建立健全行政機關應訴制度就是要轉變其態度,公平、公正地推進依法建設,讓行政機關能夠直接面對人民群眾,對存在的糾紛、矛盾進行及時化解,消除彼此不信任、關系錯位的情況。在依法治國的視域之下,樹立行政機關良好的形象,建立公平、公正的法制建設環境,是當前提高社會法治水平的重要出路。第三,強化司法執行、嚴懲司法妨礙行為,是確保司法權威的必然要求。大鬧法庭、威脅私人人員、鬧訪等問題頻發,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司法的權威性,不利于司法改革的全面推進。為此,我國應進一步完善嚴懲妨礙司法行為的法律制度,在人民群眾心中樹立并維護司法應有的權威。
二、構建陽光司法機制,做到公開、透明
司法公開、透明,是新時期陽光司法機制建立的必然要求,也是司法改革不斷深化的重要領域。近年來,隨著陽光司法機制的不斷建立,裁判文書公開、審判流程公開,為陽光司法創設了新的環境。當然,在一些地方,司法不透明、拒絕案件公開等問題依然存在。為此,構建開放、透明的陽光司法機制是一個過程,強調機制的建立、制度的創新,解決司法公開性的問題。首先,全面推進陽光司法機制建設。陽光司法建設一直是我國司法改革的重點,也取得了諸多的改革成效。特別是在十八大四中全會,陽光司法機制建設有了四點新要求:(1)在依法審判的過程中,應對當事人依法公開審判信息;(2)在必要的情況之下,法院與當事人可以通過網絡進行互動交流,明確網絡辦公平臺的建立;(3)對于可以公開的裁判結果,應通過網絡向公眾公開;(4)當事人、民眾可以參與案件的審判,并為社會獲取公開信息提供便捷的獲取渠道。其次,建立完善的法律文書釋法說理制度。當前,民眾法律知識相對比較淡薄,而我國在法律文書釋法說理中存在較大不足。為此,我國應進一步強化法律文書釋法說理制度的建立,特別是裁判文書應繁簡分流,強化對案情復雜、爭議較大的案件說理。并通過建立相應的評價體系,將裁判文書說理與法官的晉升等形成直接聯系,進而進一步推動法律文書釋法說理制度落到實處。第三,在新媒體時代,司法與媒體建立互動關系,是強化媒體監督、構建開放透明司法的新路徑。在新時期的司法改革中,司法機關應與媒體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依托媒體傳播司法信息,也通過媒體接受輿論監督。對于有條件的地方,法庭可以設立“媒體記者席”,進而將司法公正與媒體輿論導向構建起來。消除媒體輿論對司法公正的干擾,為司法公正創設良好的外部環境。
三、深化法官隊伍建設,打造職業化、專業化法官隊伍
法官隊伍職業化、專業化建設,一直是我國司法改革的重要內容。在一定程度上,法官的素質是保障司法公正、改革等的重要前提。法官隊伍建設不僅僅是吸納滿足司法所需的法律人才,而且還要在專業化、職業化等領域,有一系列新的改革舉措。首先,法官的整體素質是司法改革的前提與基礎,為實現法官隊伍的職業化、專業化建設,應建立完善的法官準入制度。當前,我國法官準入的前提是,通過國家司法考試,并通過公務員招錄,進入法檢系統。這在一定程度上確保了法官準入的基本條件。但是,在法官職前培訓等方面,尚缺乏相應的職前培訓制度。并且在法官任職條件上,我國設定的條件相對比較寬松,這也需要在未來的司法改革中,進一步優化與調整,以滿足司法改革的現實需求。其次,法官職業化推進,應依托于完善的保障體系。特別是在法官的專業職務序列、工資制度等方面進行進一步的完善。雖然我國法官法頒布已有20年,但在法官工資制度、職務管理上,都未能建立相應的保障體系。因此,我國應在法官專業職務序列、工資制度等方面進一步深化改革,建立法官單獨的專業職務序列、工資制度,這是法官職業化推進的重要基礎。第三,完善法官遴選制度。當前,我國法官已實現統一化招錄考試,但在法官遴選等方面,尚未形成完善的遴選制度。因此,我國在法官遴選中,應堅持“司法經驗”“專業知識”“職業道德”三者結合的遴選要求,保障法官的綜合素質。與此同時,我國應進一步完善法官招錄制度。當前,我國地市級以下出任法官招錄,多是通過公務員考試,各地單獨執行。因此,建立由高級人民法院統一招錄制度,有助于規范法官招錄,也可以實現法律人才資源的合理配置。總而言之,改革是一個過程,是優化機制、創新制度的過程。我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建立,強調深化司法改革的必要性與緊迫性。我國司法改革相對比較滯后,法律制度的不適用性問題突出。為此,基于“依法治國”的發展視域,我國司法改革的重點在于:建立健全法律制度,為司法改革的全面推進創設良好的內外環境。通過創設司法公正、構建陽光司法體制、深化法官隊伍建設,都是當前推進司法改革的有效之舉。
作者:李燕凌 單位:中共陽泉市委黨校
參考文獻:
[1]李鴻鵬.論當代中國法治社會視野下的司法權威[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3.
[2]張曉東.法治視域下的中國司法改革[D].長春:吉林大學,2014.
[3]曹平.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背景下司法體制改革探究[J].欽州學院學報,2015(07).
[4]孫涵.依法治國背景下檢察官職業保障問題研究[J].法制與經濟,2016(13).
[5]王世榮.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背景下六個值得思考的問題[J].法制與社會發展,2015(08).
- 上一篇:《婚姻法》夫妻財產司法解釋探討
- 下一篇:刑法中先行行為范圍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