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救助現狀及對策

時間:2022-10-22 04:22:10

導語:司法救助現狀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司法救助現狀及對策

檢察機關司法救助是指人民檢察院在辦理案件過程中,對受刑事犯罪侵害或民事侵權,無法通過訴訟獲得有效賠償,生活面臨急迫困難的當事人采取的一種輔助性救濟措施。檢察機關司法救助制度,是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的一項制度,也是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細胞之一。該制度最早起源于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最高人民檢察院早在2007年刑事申訴檢察工作要點中首次提出“有條件的地方可以試點建立刑事被害人補償機制”。2009年中央八部委出臺了《關于開展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的若干意見》,標致著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全面推開。到2016年出臺了《人民檢察院國家司法救助工作細則(試行)》,標致著檢察機關在過去刑事被害人救助探索的基礎上,正式確立了司法救助制度。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矛盾凸顯期,越來越多的矛盾以案件形式進入司法領域,一些刑事犯罪案件、民事侵權案件,因案件無法偵破、被告人沒有賠償能力或賠償能力不足,致使受害人及其近親屬依法得不到有效賠償,生活陷入困境的情況不斷增多。有的由此引發當事人反復申訴上訪甚至釀成極端事件,損害了當事人合法權益,損害了司法權威,影響社會和諧穩定。國家司法救助,將對受到侵害但無法獲得有效賠償的當事人,由國家給予適當經濟資助,幫助他們擺脫生活困境,既彰顯黨的民生關懷,又有利于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維護司法的權威和公信。近年,我院司法救助工作在市院和縣委的領導下,逐年提升,成效日益顯著,解決了一些急需救助人員的困難,有效地化解了社會矛盾,提升了檢察機關司法公信力和為民形象。但在工作實踐中,依然還存在一些影響司法救助作用發揮的問題。筆者現就我院司法救助工作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研究,并提出一些初步探索的對策建議。

一、我院司法救助的基本情況

2015年以來我院共辦理司法救助案件9件9人,發放司法救助資金7.9萬元,其中2015年救助2人、2016年救助3人、2017年救助4人。9人中有4人因刑事案件死亡(其中有3人因交通肇事刑事案件死亡);有2人因刑事案件致使財產遭受損失;有2人因刑事案件致使精神和身體受到傷害;有1人因民事侵權行為造成人身傷害。上述9人均無法通過訴訟獲得有效賠償,因案件的發生造成家庭生活困難。

二、司法救助存在的問題

(一)啟動救助的方式單一。辦理的9起司法救助案件,均是我院依職權發現的,無當事人主動申請救助的案件。存在上述問題,最主要是辦案部門在案件辦理過程中,對被害人的家庭情況、經濟狀況掌握不全面,或未告知有可能需要救助的當事人有申請司法救助的權利;另一方面也說明我們在司法救助宣傳的力度上不夠,致符合司法救助條件的當事人根本不知道還可以通過司法救助的途徑來尋求幫助。(二)內部配合協作不夠。院各業務部門因職能不同,對司法救助工作認識不足、重視程度也不盡相同。由于牽頭司法救助工作的控申部門不直接辦案,往往需要辦案部門在辦案過程中對發現符合司法救助條件的線索及時移送給控申部門。由于信息不對等,有時會出現案件承辦人對符合救助條件的對象未告知控申部門,控申部門不能及時甚至未能掌握該救助線索,因此在實際工作中往往會出現符合條件的救助對象被遺漏的情況。(三)救助資金審批周期過長。檢察院從啟動救助程序一直到救助金撥付到位,往往需要經過審核救助對象條件是否符合、實地調查、詢問當事人、制作報告、領導審批、報縣委政法委審批、財政撥付審批、財政撥付、發放等一系列手續。當然必要的救助審核是必須的,是確保司法救助工作公平公正的必然要求。但在實踐過程中往往出現財政撥付審批及撥付不及時的問題,審批周期長達一至兩個月,耗時較久,不能及時解決被救助對象的燃眉之急。(四)救助力度不足?!蛾P于建立完善國家司法救助制度的意見(試行)》及《人民檢察院國家司法救助工作細則(試行)》中規定,“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制定具體救助標準,以案件管轄地上一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為基準,一般在36個月的工資總額之內。損失特別重大、生活特別困難,需適當突破救助限額的,應嚴格審核控制,救助金額不得超過人民法院依法應當判決的賠償數額?!蹦壳埃铱h上一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為5309元,若按照上述救助標準,救助一例普通被救助對象,折中按18個月算,給予的救助款是95562元(當然不得超過人民法院依法應當判決的賠償數額),更不說還有家庭條件十分困難,需要加大救助力度的情況。在實際工作中,我院確定的救助額度遠遠低于上述救助標準規定。從救助的9人來看,最高發放的救助金是2萬元,最低發放的救助金是0.2萬。救助力度的不足,主要是我院在開展救助工作時考慮到本縣財政資金緊張的因素,對救助資金核定放低了救助標準。(五)救助方式單一。目前,我院司法救助僅限于經濟救助上,且系輔助性救助,只能解決當事人當前困難,對于真正幫助被救助者擺脫困境,尚有一段距離。因此,在救助方式的多元化方面,還需繼續探索。

三、對策及建議

(一)加大宣傳和告知力度。采取各種方式,運用多種載體,向廣大群眾宣傳司法救助政策,讓更多的人了解司法救助的對象、適用范圍、條件、途徑等信息,增加群眾對司法救助的知悉度。同時,各辦案部門要在辦案的過程中,增強告知意識,及時告知符合條件的當事人有提請司法救助的權利,從而提高司法救助制度的知曉率。(二)加強部門聯動,縮小救助審批周期。針對實際工作中出現的救助資金審批程序過于繁瑣、周期過長、資金到位較慢的情況,建議制定相關制度,明確規定相關職能部門對司法救助審批的時限,以提高救助工作的效率,有利于救助對象的困難能得到及時解決。(三)增設司法救助專項經費。建議司法救助專項經費可通過多種途徑籌措。一是財政機關應將司法救助資金列入每年預算,統籌安排,并根據實際需要作動態化調整;二是中央財政通過政法轉移支付,對地方所需國家司法救助資金予以適當補助;三是可吸納社會廣泛參與資金籌集,鼓勵個人、公司、企業和社會組織捐助國家司法救助資金。從而保證辦理司法救助案件的正常開支和提高救助的力度。(四)積極探索司法救助的途徑和辦法。積極探索多元化司法救助模式:一是加強內部協作配合。與本院其他業務部門加強溝通聯系,促進業務部門在履行檢察職能過程中,對發現的司法救助線索能及時提供并移送控申部門,確保司法救助程序能及時啟動,最大限度發揮功效;二是加強外部協作配合。加強與公安、法院、司法、民政以及群團組織等的溝通協調,爭取對司法救助的理解和支持,從而多渠道掌握救助線索和整合各種救助資源,全方位地開展救助工作;三是多措并舉救助。司法救助不僅僅局限于現金救助,還可以采取幫助解決低保、協調發放相關補助、支付應急醫療費用、協調減免被救助人子女的學費等多種救助措施,開展全方位、立體式的救助。(五)提高檢察干警的工作責任感。提高各辦案部門對司法救助工作重要性認識,增強移送線索和發現司法救助線索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同時將司法救助納入工作考核內容,對遺漏符合條件的救助對象,實行否定性的績效考核。

四、結語

檢察機關開展司法救助,是履職過程中的一項新的工作要求,體現了檢察機關在民生保障工作中的新作為,這項工作還有待進一步探索和開展。

[參考文獻]

[1]彭麗風.我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建構研究[D].寧夏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03.

[2]王永東,王少華.淺談我國刑事被害人司法救助制度[EB/OL].北大法律信息網,2012-9-30.

作者:高宏 單位:蘆山縣人民檢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