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法治的司法理念探究
時間:2022-10-21 05:09:04
導語:我國法治的司法理念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作者:張周飛夏炎工作單位:西南大學法學院吉林大學法學院
縱觀西方發達國家的社會發展之歷程,優越的法治制度是促進其迅速繁榮富強的重要力量和有力保障。而我國自新中國成立后至改革開放這段充滿變數的歷程告誡我們,不推行社會主義法治,就不能很好地建設社會主義中國。因而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加快推進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步伐。在我國致力于引進西方現代司法制度的同時,由于在涉及一些形而上的概念時,缺乏對現代西方司法語境的實證性研究,使得人們對現代司法理念的了解也是不充分的[1]。法律制度及其所包含的司法理念,無不是建立在它所依賴的社會經濟制度和宗教、文化思想等之上的,而其中經濟基礎是決定性因素,宗教、文化、歷史等是重要的影響性因素。這些舶來品是否適應完全不同于西方的中國政治制度和中國歷史文化傳統,是評價這個/外來和尚0到底能不能念好經的決定因素。因而我國的司法理念應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司法理念。
一、現代法學傳統司法理念
司法是指國家司法機關依據法定職權和法定程序,具體應用法律處理案件的專門活動[2]。而在從事這些司法活動的過程中,對司法人員有指導意義的觀念上的事物就是司法理念。有的學者將其界定為:司法理念是指導司法制度設計和司法實際運作的理論基礎和主導的價值觀,也是基于不同的價值觀對司法的功能、性質和應然模式的系統思考。司法理念是司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體現在司法體制、司法組織、司法程序中,并直接作用于司法人員,形成-行動中的法.即司法實踐中的重要因素。現代法學,即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孕育的以三權分立為基礎的法學體系下的司法,是與立法、行政相對應的一項國家活動。它具有以下蘊含著相應司法理念的特征:1、獨立性。司法的任務就是解決公民之間以及其與國家間的法律爭端,從而消除社會不安因素,維護社會正義。為了公正有效地解決爭端,司法就應該排除一切外界干擾,只忠實于法律。2、終局性。終局性是現代司法的根本屬性。一切糾紛,一旦進入司法程序,由司法機關依法做出生效的判決、裁定或決定,便應得到最終的解決或平息,任何機關和個人都不應再做處理,以維護法律的權威,維持社會關系的穩定。3、公正性。公正是司法工作的靈魂和生命,也是司法工作的內在要求和本質反應,是司法最基本的價值。司法的意義就在于合理公平地解決爭端,如若不能達此目的,它將失去其歷史作用而被人們所拋棄。司法公正主要由司法活動的公開性;審判人員的中立性;當事人地位的平等性;司法活動的合法性;案件處理的正確性等構成。4、效率性。刑法學之父貝卡利亞說過:/遲來的正義即非正義0。如果欠缺相當的效率性,公民們將不能很直接的體會到司法給他們帶來的公正。要做到真正的公正,就必須以司法的效率做保障。司法的效率性主要由司法機關的精簡性;司法人員的專業性;權責的科學性和明確性;程序的簡明性;期間的適度性和嚴格性;訴訟費用分擔的合理性等構成。5、交涉性。法律適用離不開多方當事人的參與,司法者所做的裁判,必須是在受判決直接影響的有關各方參與下,通過提出證據并進行理性說服和辯論,以此為基礎促進裁判的制作。此外,司法的懲罰功能、調整功能、保障功能、服務功能以及教育功能也都蘊含和體現著現代司法理念。
二、我國司法理念的基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司法理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標志,而要領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司法理念,就要掌握其所產生的土壤,社會主義法治的精髓。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內容豐富,博大精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關于國家與法的理論同中國國情和現代化建設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社會主義民主與法治實踐經驗的總結。它既是對馬克思主義法學的繼承和發展,也是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總結過去的實踐經驗教訓,實現馬克思主義法學中國化新的歷史發展,是人類法治文明的創新和升華。同志在總結黨的社會主義實踐經驗和理論成果的基礎上,系統地提出了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包含: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五個方面。黨的十七大將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這一創造性的概念載入歷史性文件。這種探索是從價值基礎及治國理念層面提出的,具有全局性與根本性。這五個方面相輔相成,體現了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依法治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治國理政的根本方略,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內容。在依法治國的過程中,必須貫徹良法治國、人民主權、法律權威、法律平等、依法辦事和權力制約原則,要吸收人類法治文明的精華,更要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經驗,既要防止/言必稱西方0的傾向,也要防止/人治0的流毒。執法為民是黨的/立黨為公、執政為民0理念和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在法治建設中的表現,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要求。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重要目標,也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價值追求。古往今來,所有法學家與法律家都反復強調法律公正的內在聯系,甚至把法律看成是公正的化身。但公平正義是具體的,沒有抽象的正義與公平,只有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才能真正做到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公平正義。在現階段,它要求在持公平正義的理念中,做到合法合理、平等對待、及時有效、公正執法。服務大局,就是正確認識法治與經濟、法治與國家、法治與各項工作的相互關系,它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重要使命。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保證。堅持社會主義法治始終處于黨的領導之下,從思想到行動與黨中央保持一致,切實做到忠于人民、忠于祖國、忠于法律。必須明確:離開黨的領導,就不可能有社會主義法治。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司法理念
我國的司法體制引進于西方,現代法學的司法理念對我國的司法活動有著巨大的影響。我國的學者們經過幾代的努力,將根源于資本主義制度之上的法律理念引入中國,并用他們來解決中國的司法問題。但是這種移植帶有很明顯的粗劣性和功利性,并沒有緊密切實地結合我國的基本國情,因而也暴露出其一些弊端。不可否認,西方司法理念有著巨大的優勢,這也是他們能在世界廣為傳播的原因之一,它是全人類的文明結晶。但是,每個國家和地區都有著與眾不同的特點,不將這些法律理念與各自的實際相結合,那將只會造成邯鄲學步的滑稽結果。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要走的也是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馬克思主義法哲學應該是我們法治道路建設的哲學基礎。馬克思主義法哲學是一個開放的體系,它從來不把自己封閉在一定時段,而且它還不斷地吸收者其他優秀的法學理念。我認為在吸收西方先進司法理念的基礎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司法理念,應做如下理解:1、司法一定要以法律的規定為依據。對這一理念,不管是馬克思主義法學還是現代法學都深信不疑,而且推崇至極。明確的法律是司法的前提,是保障社會穩定發展,保護公民權益的基石。首先,法律是由其所處的社會基礎所決定的,它是時代的產物。社會不是以法律為基礎的。那是法學家們的幻想。相反地,法律應該以社會為基礎。法律應該是社會共同的、由一定物質生產方式所產生的利益和需要的表現,而不是單個的個人恣意橫行。在如今絕大多數國家,社會是不斷進步和發展的,因而那種違背歷史潮流的法律是不多見的,我國更是如此。如果司法違背法律,就會對社會的前進起到阻礙的作用,是不符合歷史發展潮流的;其次,如果司法違背法律,就很容易出現司法者的主觀擅斷,損害公民的權益,是社會的倒退,是根本上違背人民意愿的。所以司法要以法律的規定為依據,這是我國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重要體現。2、司法一定要適應我國的政治制度。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司法一定要務其本職,做到保障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列寧曾經說過:法律是一種政治措施,是一種政治。法與政治都屬于上層建筑,他們關系密切,如同一個硬幣的兩面。西方現代法學家們不可能,也不得不認識到,政治對法律有著巨大的影響力,盡管他們在制定法律時有著限制和規范政治的目的。如果司法不適應其所處的政治制度,那么它同它所依據的法律將很快地消失掉。我國沒有三權分立制度,代之的是議行合一的政治制度,司法權和行政權相互對立,但卻都受到立法權的監督。所以我國的司法獨立,有著不同與西方的內涵。因而我們的司法理念就要與現代法學的有所區別,從而在司法實踐中更好的領會和運用法律。3、司法一定要適應我國的歷史文化傳統。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創造了豐富燦爛的人類文明。傳統的儒家思想以及其所伴隨的封建文化思想,至今還深深地影響著中國的民眾,因而它不可能不影響我國的司法制度。正如目前我國廢除死刑不可能,因為我們缺少理論上、文化上和觀念上的準備。在我國歷史文化傳統中,民眾對司法結果的認同程度,一直是司法者司法活動的重要參考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王勝俊說過,判處死刑/要以社會和人民群眾的感覺為依據0,應該正是出于此種考慮,也出于政治的層面的考量,但卻被人不解為無視法治,實屬不該。依據人民群眾的意愿肯定是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的,不可能法律規定排除有期徒刑的犯罪,因為人民群眾的意愿就改為判處死刑,這在現代社會是不可能的,是對基本司法理念的違背,是歷史的倒退。這種理念只是讓我們的司法人員,在行使法律賦予其的自由裁量權時,把人民群眾的意愿作為一個參考依據,這樣不但不違背法律,反而最大限度的實現了法律的社會效益,有何不可。真正的法治是人民信服而又尊稱的法治。4、司法一定要適應我國的經濟建設。依據立法的中國司法,就必須與經濟關系相適應。我國正處在改革開放發展的關鍵時期,三十年的經驗告訴我們,這是一條讓全中國人民都收益的正確之路。因而司法應保障這一正確方針,這是經濟基礎的作用,也是歷史的要求。西方現代法學的司法雖然沒有明確的表達國這一方略,但他們卻無時無刻不在這么做著。如果我們的司法人員有了這一理念,那么他們將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進行一些對經濟建設有益的司法活動,促進經濟的發展,使得我們擁有更多的物質資源,從而實現更高層次的正義與公平。司法要適應我國的經濟建設,體現了服務大局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我國具體國情的要求,也是全國人民的不解期盼。
- 上一篇:司法理念的變革與創新
- 下一篇:民事審判的司法理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