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公訴人的司法理念詮釋
時間:2022-10-21 05:16:09
導語:當代公訴人的司法理念詮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作者:李晶工作單位: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院
一、理念及司法理念的概念
理念,采用拆字注釋的方法,“理”為道理、事理、理性;“念”為內心的打算或想法。因此,理念應作理性的思想認識解為妥。理念在西方思想史上是一個極其古老而重要的范疇,然而,就其最初的古希臘詞源而論,“理念”僅僅是指見到的東西亦即形象。此后,隨著古典哲學,尤其是客觀唯心主義理念論的發展,人們逐漸將理念歸結為存在于人思維中的社會某一現象的價值思考,這個概念的出現對于我們研究司法理念無疑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據此我們不難看出,司法理念是指人們(特別是司法工作者)對于司法活動的本質、規律及內在屬性的理性認識和總體把握,是指通過司法實踐活動,經由“感性——知性——理性”的認識過程,進而獲得的對法的精神以及價值的解讀,是人們對司法的認識活動的結果,具有顯著的職業性、穩定性和獨立性。綜上所述,我們所要闡述的公訴人的司法理念實際上也就是公訴人員在自身人生觀、價值觀的基礎上對一系列刑事司法制度的綜合性、嚴謹性、原則性的理性認識。
二、強調公訴人司法理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公訴權行使不當的現象普遍存在目前隨著民主法治意識的逐漸深化,檢察機關也在不斷強化內部建設,努力提高國家公訴人員的素質。但是,我們也不能回避,公訴權的行使依舊存在著許多不正當、不規范的現象。首先,公訴人尤其是主訴檢察官的素質參次不齊。實施主訴檢察官辦案責任制后,案件的起訴與否基本由主訴檢察官自行決定。然而,由于當前不少檢察官自身的理論修養和業務水平都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而這種放松對起訴進行管理的方法往往導致執法的不嚴格、不公正,造成起訴不當或者違法辦案的嚴重后果。再者,檢察委員會對于案件的研究尚不夠仔細和嚴謹。由于工作繁忙、時間緊迫,檢察院尤其是基層檢察院召開檢察委員會研究案件大都出于臨時動議,由分管副檢察長向檢察長提出建議,檢察長根據建議決定召開檢委會對案件加以分析、討論并做出決策。顯而易見,檢委會委員對于案件并沒有做充分的準備,案情也基本是由承辦人負責具體介紹,這就使檢委會委員的思考易受承辦人的影響,自身對案件的考慮缺乏獨立性,最終使得檢委會很可能做出與事實不符的決定。公訴權不當行使這一現象的存在必然要求公訴人員在公訴活動中樹立正確的司法理念,遵循“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的訴訟原則,理性、準確地行使公訴權,保證刑事訴訟的公平和正義。
2、我國法律體系本身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我國是成文法國家,立法機關總是盡可能制定出各種詳盡的部門法以求司法機關能夠引律據典地解決在司法實踐中所遇到的問題。然而,成文法自身卻具有著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法律一經頒布,便揭開了其滯后和不可周延的序幕。無論法律體系如何嚴謹規范,無論法律條文如何盡善詳細,隨著時代的發展,部門法并不可能妥善解決每一個司法活動中的新問題。在此情況之下,司法工作很容易產生混亂和隨意。因此,公訴人員更需要保持統一的現代司法理念且以此作為辦案準則和執法依據,以較高的理論修養和業務素質準確行使自由裁量,唯以此才能較好彌補成文法在應用中所帶來的不足,確保司法的統一性和法律的正義性。
三、公訴人司法理念的主要內容
1、法治理念現代公訴的起源表明,最初設計由檢察官負責起訴的制度是為了加強訴訟的國家糾問性。公訴作為國家主動追究犯罪的形式,其價值目標在于保障法律的威嚴及其至高無上的效力,使其在全國范圍內得到有力遵行。故代表國家對犯罪進行檢控的公訴人員,在司法活動中必須堅持法律至上的原則,樹立法治理念。法治是與人治相對的一個概念,是指法律至上,法律擁有最高的權威,任何組織和個人都沒有任何理由和權力凌駕于法律之上,破壞法律的踐行。洛克曾經指出:“國家的法律不論貧富、不論權貴和莊稼人,都一視同仁,并不因特殊情況而有出入?!睆娬{法治,就必須保證法律的絕對統治地位,保證其5972007.05不受一切外來因素的影響并在生效范圍內得到一體遵守。在我國,由于傳統文化根深蒂固,經歷數千年封建社會所形成的對權力的過度信仰和膜拜使得法律始終沒有成為公眾崇敬的對象,人們對法律的服從大多是由于懼怕違反法律會招致國家強制力的懲罰。然而,隨著社會的進步,民主法制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依法治國漸漸成為國家政治生活的主旋律。作為公訴人員,更應該切實保證法律的統治地位,堅持法治理念,主張司法獨立,拒絕權力的不正當干擾,從事一切活動都必須遵從法律的規定、符合法律的要求,維護法律的尊嚴,實現公訴權與法律監督在訴訟程序中的統一。
2、程序正義理念法律所要實現的最高理想和終極目標即為正義。正義在法律制度中一般表現為兩種:實體正義和程序正義。實體正義是指對于實體上的權利、義務、責任的確定和分配時所遵循的價值標準。它強調的是結果的正當性和合理性。而程序正義則是法律程序在具體運作過程中所要實現的價值目標,程序正義要求訴訟參與人在訴訟過程中受到平等對待以及得到主張權利的平等機會。程序正義論認為,法律程序是為實現獨立于最終判決結果的訴訟進程的價值目標而設計的,其所保證的是任何公民都能夠不受限制地平等參與到訴訟中去并受到公平的待遇。根據程序正義理論,只有保持程序正當,只有“訴訟中再現的沖突事實符合法律的形式規定并受到法律的評價”,在此基礎上認定為法律真實的事實才是程序公正所依賴的沖突事實。我們應該看到,如果沒有相應的訴訟程序予以保障,任何完善的實體法律都將無法得到預期的立法追求和司法效果。公訴人員應當在司法實踐中堅持程序正義理論,樹立“程序正義和實體正義并重”的思想,把實現程序正義放在顯要位置,維護訴訟參與人的權利,保證通過符合法律程序的訴訟實現最終的實體正義。為確保程序正義,公訴人員應該立足法律真實,追求客觀真實,尤其應該注重正確把握起訴證明標準,防止錯訴、濫訴現象的發生。在審查判斷證據時,不僅要認真審查每一個證據的可靠性和關聯性,更要注意每一個證據的發現、提取和保管等程序是否存在違法現象。對屬于刑訊逼供或者威脅、引誘、欺騙等非法方法取得的證據應及時排除,切實保證程序的無瑕疵。關于證明標準的確立,要嚴格貫徹最高院、最高檢、公安部等關于證據采用和排除的相關規定,結合具體實際,力求程序正義的獨立價值和理念得到保障以及社會整體利益得到維護。
3、訴訟效率理念我國刑事訴訟法第2條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任務是保證準確、及時地查明犯罪事實”,這表明訴訟效率在整個刑事訴訟體系乃至在國家司法活動中具有突兀的地位。因此,公訴人員在公訴活動中應當樹立訴訟效率理念,努力尋求客觀真實和訴訟效率的最佳契合點。必須看到,如果辦案速度遲緩,相關證據就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滅失,甚至會導致整個證據鏈的中斷,案件事實無法得到準確印證,最終的處理也自然在公正嚴明上大打折扣。這不僅使得實體上出現偏差,而且影響了整個社會法律體系的穩定。即使有些案件雖經拖延仍能使實體正義得到維護,但或許為時已晚的判決對當事人來說已經毫無意義。因此,公訴人員對每一個案件的處理,在追求公正、確保質量的前提下,要盡量提高訴訟效率,避免案件積壓,及時實現客觀真實;對于犯罪事實基本清楚、定罪證據基本充分的案件,不要過分拘泥于其中的細枝末節,及時起訴。同時,檢察機關還應積極推行“簡易審”、“簡化審”、“證據展示”等現代公訴改革,實現公訴案件的繁簡分流,最大可能地利用有限的司法資源,集中主要精力辦好重大、疑難、復雜案件。綜述,公訴人員應將訴訟效率理念貫穿于公訴活動的每一個過程,最大限度地節省司法資源,在保證質量的基礎上力爭做到快審快訴快結,從而加快案件的周轉,使得被告人能及時擺脫訟累,而被害人也能及時彌補所受到的傷害,以有利于我們更好地、更行之有效地控制犯罪,保障社會的繁榮與安定。
4、公訴合理理念聯合國大會通過的《關于檢察官作用的準則》第13條B項要求檢察官必須“保證公眾利益,按照客觀標準行使,適當考慮到嫌疑犯和受害者的立場,并注意到一切有關的情況,無論對嫌疑犯有利或不利”。這就要求公訴人員在起訴活動中必須本著公訴合理理念,確保公訴活動的展開具備合理性。合理性,亦即妥當性,對于公訴人員來說則是要求其在起訴時必須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綜合其他因素加以考慮,恰當行使其所被賦予的自由裁量權,兼顧打擊犯罪和保障人權的雙重價值,注重公共利益和刑罰的效應,避免不必要或者不恰當的起訴,使得國家公訴朝著更加有序、合理、公正的方向健康發展。強調公訴合理理念,是起訴便宜主義的價值基礎,也是突顯和遵循現代訴訟法普遍適用的相對合理訴訟理念。公訴人員在實踐中必須正確適用酌量不起訴制度,切實體現“寬嚴相濟,懲罰與教育相結合”的刑事政策。對于犯罪情節輕微、依照法律不需要判處刑罰或免除刑罰的犯罪嫌疑人,在綜合考慮其主觀惡性、社會危害性、人身危險性等相關因素的基礎上,慎重把握,合理地行使自由裁量權,依法做出提起公訴或酌情不起訴的決定。要盡量避免將本不需判處刑罰的人交付審判,否則不僅浪費大量的司法資源,也不符合我國寬大刑事政策的要求,破壞了公訴活動應具有的合理性,同樣也違背了當前國際上刑罰個別化和輕刑化的司法潮流。當前,我國經濟正處于飛速發展時期,社會生活也日益發生變化,民主法制觀念逐漸深入人心。因此,公眾對于司法工作者的執法水平和業務素質的期望值已越來越高?;诖?,檢察官尤其是一線公訴人員唯有與時俱進,樹立現代司法理念,強化隊伍的專業化建設,提高辦案水平,優化辦案質量,最終實現公訴理念由粗放型向規范型的重大轉變!
- 上一篇:民事審判的司法理念探索
- 下一篇:以人為本司法理念的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