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陪審員參與事實審和法律審探究
時間:2022-03-02 10:27:21
導語:人民陪審員參與事實審和法律審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2018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陪審員法》對事實審與法律審的分離采取了“雙軌并行”的制度模式,為人民陪審員制度今后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事實審與法律審在適用標準、適用規范和適用程序上存在的問題應在漸進改革的基調上,實行事實審和法律審的相對分離,規范法官的指引提示義務,并建立相關錯案責任機制,以完善我國的人民陪審員制度。
〔關鍵詞〕人民陪審員;事實審;法律審;法官指引
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核心是事實審與法律審問題,即事實認定和法律適用問題是否包括于人民陪審員參審職能中。[1]依據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政策精神,提出要逐步實行人民陪審員不再審理法律適用問題,只參與審理事實認定問題,2018年4月27日審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陪審員法》(以下簡稱《陪審員法》)立足已有的陪審員制度改革經驗和為期三年的地方法院試點基礎對該問題作出規定。
一、對《陪審員法》中事實審與法律審條款的立法評價
《陪審員法》并未實現完全意義上的事實審與法律審區分,而是在保留傳統共享模式的同時吸收分權模式與建議模式,[2]調整為“同職同權”與“分職分權”兩種模式,形成區別于域外陪審職權模式的富有中國特色的二元混合參審職權配置模式。《陪審員法》繼續延續三人合議庭中人民陪審員的事實審和法律審職權,新增的七人陪審合議庭中將陪審員從法律審中抽離,遵照法官的指引只介入事實審查,且人數方面規定陪審員多于法官,有利于改變先前陪審員盲目服從法官的局面。這樣的制度選擇,結合相關文件內容和部分起草者傳遞的信息,動機首要是為了解決陪審員不擅法律裁斷以及實務中諸如“陪而不審”等亂象,致力于實現其實質化參與庭審。除了難以避免的歷史局限性,如此規定有多方面的因素考量。首先,法院的“專業思維模式”可能會使其對案件事實的判斷單一失真,來自社會各領域的人民陪審員更能恰當辨別事實真假,然因缺乏司法專門知識而在法律審層面能力有限,使之專注于案件事實認定部分能夠充分讓陪審員憑借豐富的閱歷經驗和高度明了的社情民意提升法院裁判的社會認可度。其次,制度的設計受政治功能的約束,司法民主追求的陪審人員來源的大眾性和司法監督強調的專業化是造就我國陪審制在立法和司法層面價值選擇的矛盾。[3]法院案多人少的現實困境決定了三人合議庭不區分事實審和法律審存在的必要,且區分事實與法律問題標準具有模糊性,當前對于實行二者完全分離改革的理論儲備以及為此所能投入的司法資源都尚不完善。《決定》中的“逐步實行”一詞表明了對人民陪審員參審職能調整的慎重立場,探索事實審和法律審的現實出路務必穩步妥當,在二者分離原則的導向中,嚴格謹慎規范案件的適用范圍,然后依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和完善。部分意見對這種區分提出質疑,即二者規定不同有違人民陪審員與法官同職同權的規則。對此有學者認為這種觀點雖看似有理,但未真正理解該制度設計的內涵。在合理界定參審范圍的條件下,三人審較之大合議庭制案件在法律適用問題方面較為簡單,人民陪審員無須具備特定法律知識,只需依憑常人對法律的理解來判斷法律問題,便能與法官的職業判斷基本保持一致,此時法律和情理匹配;而對于疑難復雜、社會影響大的案件,在法律能力處于短板的陪審員按照法官指引確定事實問題則更為合理。[4]然而在七人合議制中仍存在事實審與法律審范疇區分、法官如何有效指引人民陪審員、裁判權錯位行使后怎么救濟等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陪審員法》中事實審與法律審適用上出現的問題
(一)適用標準上的困難:事實問題與法律問題的區分難題。缺乏行之有效的區分機制很大程度地影響了分審機制的實行,事實問題與法律問題的區分在人民陪審員制度職權配置改革的當今更為重要。盡管如此,我們仍應充分意識到該理論問題的復雜性,就各國陪審制的歷史演進而言,陪審制的發展伴隨著社會進步和民眾素養及認識程度的提升逐步改善,若是超越客觀條件和社會承受力去追求數量和范圍的擴張很易走進低質或異化的方向。[5]大陸法系國家如德日尚未形成明確可適用的區分標準,[6]法國采取二者分離的歷史教訓值得我們防備,英美法系中陪審團對事實的裁決也基于他們明白認定案件所涉罪行的法律概念的假定上。[7]即在理論上二者的區分并非絕對,縱使人民陪審員僅認定事實問題,其中也會包括部分的法律適用,無法與訴訟程序、證據規則的理解與判斷分割。(二)適用規范上的困難:法官指引規定配套措施不完善。《陪審員法》第二十條正式確立了我國法官對人民陪審員的指引制度。考慮到有的案件中事實和法律問題交叉,而人民陪審員對案件事實的判斷應受證據規則等法律規范的約束,若未能理解和遵守相關法律規范,僅憑樸素價值判斷難以作出恰當的事實認定,需要法官就有關內容和規定進行必要的釋明以便陪審員更好地厘清思路。[8]從這個意義而言,事實審與法律審的區分能否真正在個案中有效實施的關鍵在于法官是否認真履行該法定義務,但法律未解釋具體適用情形,甚至某些情況下法官并未主動引導陪審員朝案件事實認定方向發表意見,而陪審員自身也不知該權利義務。(三)適用程序上的困難:錯位行使裁判權救濟措施缺位。實踐中會存在法官將本應為陪審員參審的事實問題作為法律問題裁判,反之亦然,均屬于雙方錯位行使裁判權情形。[9]同時由于陪審員對案件事實有獨立的判斷權,法官因依據少數服從多數原則不能干涉陪審員作出的錯誤認定進而錯誤運用法律或者因法官未盡義務范圍的釋明致使陪審員偏離正確事實方向的,應否被追究責任等相關問題,因缺少對應的錯案責任追究制度,雙方很可能相互推卸責任,導致分審機制缺乏充分的制度保障。
三、人民陪審員參與事實審與法律審的路徑完善
(一)事實審和法律審的相對分離。有觀點認為基于我國法律文化的非對抗性、司法資源的有限性以及陪審員適用司法責任制尚未建立等情況,二者的分離具有不可行性。[10]但陪審職權改革的目的使得區分二者是未來我國人民陪審員制度發展的必然趨向,也是立法和實務不容回避的問題。在主張“絕對分離模式”和“相對分離模式”的討論中,[11]“相對分離模式”于我國更具優勢。一味地追求二者的完全獨立,不僅為難法官與陪審員主體本身,也可能因過于僵化的分離影響案件審理的質效,且若完全分離還會導致所認定的為非法律意義的一般案件事實,無法為后續的法律適用提供支持。[12]首先,有試點法院借鑒了法國參審制,即由法官在審前劃分案件的事實部分和法律問題,難以判斷的歸類則暫時納入事實的范圍,該做法在某種程度提高案件效率的同時,也會存在著一定結果誤差。現學界對于這一問題有了一定的探索和研究成果,如確立事實問題清單制度或在個案中予以區分。[13]通過清單列舉大致的范圍雖有部分局限卻不失為一種合理的選擇,《陪審員法》對此沒有細致規定,但可以通過實踐中的有益探索進一步挖掘,確定屬于陪審員認定范圍的案件事實部分。其次,大合議庭中只審理事實認定問題中的事實應定位為與裁判依據相對應的法律事實,實踐中應根據三大訴訟案件的不同性質有所分別,建立與之相適的事實認定規則,推動事實爭點的歸結,[14]同時賦予法官一定自由裁量權進行調整。再次,由于大合議庭制人數多、具有復雜性,需要加強案件的集中審理便于陪審員參與庭審,無正當理由不參與庭審或中途退庭的陪審員應施以相應的懲罰,而陪審員自身也不應關注類似案件的判決結果或與本案有關的報道,決定案件事實的心證基礎均應來自法庭。最后,鑒于我國現無法律明文依據的實際,后續隨著實踐的成熟應頒布相關司法解釋對陪審制的精準落實予以細化。總體而言,區分上原則優先于剛性規定是域外陪審制應用的共性,證據規則的安排有助在訴訟中厘清爭點并最大限度地發掘案件實情,提升陪審員制度運行環境,推進真正意義的參審。[15](二)規范法官的指引、提示義務。列舉問題清單作為法官行使對人民陪審員指導職責的法定方式,雖還沒有全國通行范本,但最高人民法院可以根據部分試點法院有益探索總結提煉,并結合七人陪審合議庭審理案件的范疇與類別提供示范性范本參照使用。但這種指引和提示可能存在的缺點在于難以拿捏尺度與界限,小則無果,大則會影響陪審員獨立判斷,因此法官需要不斷地提升自己工作能力和審判經驗。可以進行如下指引,其一是指引的時間,應在不影響法庭審理的前提下賦予法官在審理和合議階段適時指示權,同時應當允許陪審員就事實所涉法律問題詢問法官;其二是指引的內容,一般應為與案件有關的實體和程序規范以及證據規則,包括且不限于事實爭點、證據基本類型、涉及的法律條文,使其能集中關注與法條相關的事實,當然還必須設置一定限度避免指示違背公正;其三是指引的方式,為使陪審員更好地理解,法官可以通俗易懂的口頭指示為主,對重要的指示用書面形式彌補前者的不規范或偏頗;其四是指引的異議,陪審員應有權對法官指引的內容、不合理的指示行為提出異議,法官應當及時作出回應并說明理由。法官要引領陪審員主動并優先發表認定事實觀點,改善陪審員受法官先發言被干擾心證、不敢表達意見的境況,陪審員也應遵從法官的指引。[16]此外,應當注意的是庭審中的指引、提示應當在當事人在場的情況下作出并記入庭審筆錄,以確保法官保持中立和公正,對法官違反中立要求造成影響案件公正審判的應當在后續的司法解釋中對此作出相應救濟性規定。(三)建立錯案責任機制。合理的制度設計能使陪審員保持理性的視角判斷,實現陪審員與法官的權責劃分,避免出現法官表決正確,但基于少數服從多數原則卻沒有認定而被追究辦案責任的不公現象。關于錯案的責任追究,在按照法律程序產生的結果下,倘若法官已履行指引義務且將不同意見記入庭審筆錄,可以酌情減免責任。反之,未進行職責內的指引釋明或改變原本事實認定導致陪審員錯判事實,則需為此承擔責任。考慮到陪審員的非專業性以及鼓勵普通公民參與司法的宗旨,其不宜對案件審理結果擔負責任,但并不說明無需對自己的審判行為負責,法官應向陪審員嚴肅強調審判的意義和后果,否則取消陪審資格以增強其責任感。由于許多案件的專業性很強,可以考慮將相關領域的人民陪審員納入參審,保持一定的專家陪審員比例,從而平衡事實認定的欠缺。
作者:姜霜冬 單位:廣西大學法學院
- 上一篇:生態司法修復機制的完善分析
- 下一篇:司法民主化的法理依據與辯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