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產品設計的藝術化生存
時間:2022-01-11 11:13:31
導語:研究產品設計的藝術化生存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城市人的“精神疾病”
在西方后現代思想家看來,后現代社會是一個消費社會,在這一時期,社會文化的主導方面是消費文化。消費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商品和體驗可以供人們消費、維持、規劃與夢想。消費文化改變了原來的商品觀念,消費具有了新的內涵和屬性。它不再是對真實的物或使用價值的消耗,而是已經變成對宣傳和廣告符號本身的消費。消費不僅被符號化,以致它們成為消費物的所指。消費社會的主體,也不再是直接面對物的主體,而是由錯覺的符號所構成的“幻象”。因為當我們消費商品時,我們以為自我會隨心所欲地按照自己的意愿進行判斷和選擇,其實我們的選擇已受廣告、電視等媒體的引導和操縱,我們變成實實在在的“客體”。可以說消費統馭了生活世界,消費異化使人的需要畸形發展,在這種異化消費中,人沒有真正的自由,人在消費中迷失了自我。隨著消費文化的興起,各種電視、傳媒、廣告、攝影等的圖像開始泛濫,幾乎全面覆蓋人們的生活,可以說人們進入了“讀圖時代”。“讀圖時代”所帶來的后果就是,機械復制的藝術作品已經與原有的對象發生了疏離,它變成了一種失去模本的“擬像”。在這個依憑圖像傳媒所帶來的審美泛化的文化世界里,所有的事物都變成了審美的符號,藝術的形式已經滲透進一切對象之中。“擬像”與大眾之間的距離被銷蝕,這種無孔不入的“擬像”構筑了人們生活的“超真實”世界。由視覺快感所帶來的審美修飾性,使人對于視像的消費性更加沉迷,并且這種沉迷愈發強烈,愈發受制于視像消費所帶來的快感。然而這種快感和滿足并不具備精神內在的品格,它所呈現的也只是人們最直接的欲望和動機。可以說人們在這種“超真實”的現實世界里,在視覺與幻覺的交織中,失去了方向。自古以來,人們都有追求美和快感的主觀愿望。啟蒙時代以來,開始崇尚理性。理性在一定程度上把人類從宗教的“蒙昧狀態”中解放出來,人們對理性的膜拜使得把美和藝術的東西往往歸結為抽象的理性。理性和感性形成二元對立的局面。到了后現代社會,人們開始摒棄了理性與感性的二元對立,出現了向感性傾斜的局面。對感性與美的強調是長期以來對理性壓抑的抵抗,在更大程度上彌合了主體追尋美和快感的愿望和心理。然而在如此的消費社會里,人們在感性的欲望化的追求中,一切審美的品質被感性欲望所淹沒。感性異化的加劇,使人們在科技發達,物質進步的同時,也喪失了詩意追求的本真和快感。在商品消費大肆其道的氛圍中,在“擬像”符號的世界里,在感性欲望的滿足下,人們在符號和信息的不斷膨脹中缺乏真正的交往,迷失了自我,個體精神世界的根基發生了變化。面對消費主義、功利主義時所負荷的焦慮和感性欲望的無限膨脹,都向我們展示了城市人精神貧瘠的非人化圖景。
二、產品設計之“藝術化生存”
產品設計越來越呈現出一種藝術化的發展趨勢。一些設計大師如索特薩斯等人的家具設計,表現出極強的個性化、人性化的色彩,其本質就是設計的藝術化。在后現代語境中,大規模的市場群體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多中心的市場要素,不同階層、習俗、人群、語言、傳統、行為方式的文化群體細分著市場,因此,迫使無限制的大批量生產轉向有限規模的生產,無論是手工方式還是機械方式,在這種趨勢下,設計師關注著設計的文化和人類學范疇的相關問題,如倫理、道德和藝術價值,而非單純的商業價值。產品不僅有使用價值,更重要的是其文化的藝術的價值,是以隱喻的符號的方式表現的這種價值。從設計和產品的生產方式上看,產品設計的藝術化生存的途徑,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表現:一是手工藝術的復興,新手工藝術將成為設計領域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手工藝術以無數勞動者的實踐為基礎,以全民族的文化、藝術意志為藍本,以物的加工改造為實體,是一種嘔心瀝血的文化積累。新手工藝術與傳統的手工藝術在本質上并無多大差異,而在品類和藝術形式上有新的表現,它從造型、色彩甚至構成方式和陳列上都表現出很強的現代性和現代藝術的形象特征。在后現代語境中,新手工藝術不經作為一種文化和藝術的形態存在于社會生活中,而且作為高技術結構強有力的一個互補機制,平衡者著人的精神和心理承受能力。二是設計與手工藝品的結合。在高科技的設計和生產中,傳統的手工藝與高科技的生產、設計相結合,使得產品設計生態化、人性化、藝術化。大工業生產體系和方式正在向著大批量、智能化、個性化的方向轉型,這種轉型是為了提供更多、更好、更適用的產品,為了適應人日益多元化的需求,蘊含著產品設計和生產的一種藝術化趨勢。因此,在后現代語境中,機械與電子技術與手工技藝相結合,根據所選的表現形式和表現需要來采用不同的技術和工具。如:HansWegner設計的Y椅,構架采用彎曲木,另外的僅是編織物,自然材質感強烈,體現出人與自然材料的親和性。歸根結底,人們是想尋找一種新的復合關系,連接藝術世界和技術世界的邊緣領域,實現雙方的融合、共生、對話,以滿足人們在“擬像”符號的世界中對更加復雜的品質的尋求。三是機械產品趨向人性化、詩意化的設計。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它為產品設計的發展提供了越來越多的可能,人性化的設計和詩意化的產品生產都將成為現實。就產品的生產而言,手工產品的手工藝品質、使得產品天生具有了人性,是“生態的產品”,大機器產品經過人性化、詩意化的設計,同樣能創造出人性化的產品來。詩意化的和人性化的實際上就是藝術化的設計。如:卡爾洛·莫里洛設計的書桌,采用玻璃臺面,體現現代科技的特點,而原木和積層木的結構體現出自然材質的美,使該設計具有更多的藝術化特性。要實現這種藝術化的設計,不僅需要科學技術的支持,更重要的是設計師如何從人性化的、生態的角度去從事設計,將產品設計提升到一個新的層面,滿足人們對復雜品質的需求,以此重塑人類的價值維度,構筑人的精神家園。產品設計的終極指向是藝術化生存,這是一種高品質生活的概念。產品不僅僅是滿足功能需求的工具,更是增加生活樂趣的載體。產品設計的本質是來自于產品內在的品質是否滿足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情感方式的需求。要使產品具有吸引力,設計師必須對生活方式展開研究,將行為、觀念和器物本身互相整合,真正實現了文化之間的積極互動。
三、總結
當今,設計與藝術已在進一步交融,對話,互為汲取。設計產品逐漸從有形的物質產品轉化成人與機器的對話關系,并且日益向著藝術化方向發展,其本質和內涵體現著對人的關懷。然而,隨著消費主義盛行,圖像傳媒的發展和全面審美的泛化,人們過分追求感官的享受和欲望的滿足,喪失了精神的深度,以致于主體性和自我意識開始喪失,精神被放逐,價值感逐漸缺失。面對大眾主體出現的普遍的精神危機,產品設計要實現藝術化生存,必須從根源上進行思索,把行為、觀念和器物本身互相整合,將“設計為人”的深刻內涵揭示出來,實現文化之間的積極互動。因此,在后現代語境中,實現產品設計的藝術化生存,才能為解決城市人的“精神疾病”在學術上建構使產品設計走向藝術化發展的方法提供一定的參考。
作者:李娟戴端單位:中南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
- 上一篇:符號消費對產品設計的作用
- 下一篇:研究機械產品設計的藝術性
精品范文
10研究性學習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