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雕產品設計研究
時間:2022-05-10 03:35:12
導語:云雕產品設計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云雕是中國雕漆工藝中最具獨特性的工藝,是中國漆文化及其制作工藝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以中國獨創的云雕漆工藝為中心,從中國天然漆的源流出發,通過多視角詮釋中國的云雕漆工藝發展與現狀,并通過傳統的云雕工藝與現代設計的融合實踐、試作及新產品開發研究,探索傳統工藝與現代產品創新設計融合的可能性。
關鍵詞:云雕工藝;傳承融合;資源轉換;創新設計;實踐提案
一、研究方法
中央美術學院產品設計專業社會實踐課,是教學計劃內綜合設計課程的一部分,已開設了多年,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成果。課程通過對已成功存活了千百年以上歷史的傳統手工藝,生產生態現狀調研、考察及下廠社會實踐中,選擇承載著中華文化傳承物像載體的傳統材料工藝漆工藝入手,嘗試通過創新設計形態語匯表達,傳達一定的境界和生活趣味,實現傳統資源的當代設計轉換。通過傳統資源的當代轉換創造新的民族文化,也為新舊手工藝傳承和發展增添活力。在中央美術學院特有的教學環境和條件下,在國家“雙一流”學科建設的支持下,培養能夠融入未來產業創新,推動產品革新、適應產業設計創新的原創型專業人才,成為設計學院產品設計專業的培養目標。在此基礎上,培養具有整合上述思維與能力的學生,同時教育學生前瞻性、系統性地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最終以產品設計學科的方法論構建,實現培養適應未來社會產品設計創新領域、多維度地創新型人才。把培養學生產品設計的藝術性、實驗性、原創性特征放在首位,注重產品設計與使用上的合理性和感官上的審美需求。提高學生對生態環境、生態型產業發展與傳統手工藝和諧共生的認識,探索無公害生態型產品制造方式與方法,尋求可持續發展的自然資源和人文基因。注重產品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內涵及新產品領域的未來發展趨勢,發揮原創性專業人才的應有能力,在社會實踐中尋找提升本民族產品品牌特色化、可持續發展的可能性。當創意設計與傳統工藝中的文化資源結合,才能使中國設計產業的發展有了源頭和后勁,使國家在國際上形成屬于中國設計的民族文化品牌。傳統手、工文化的復興,離不開高校專業教學的參與保護與傳承,更離不開創新設計與轉化(如圖1)。此課題除作者多年赴中國云雕產地實地調研,尋找現存相關生產企業和云雕傳承人并組織學生進行課題性專題實踐研究外,還得到了國際漆工藝學者日本京都大學望月重延教授,東京藝術大學三田村有純教授、清華大學周劍石教授及同事江黎教授、大家、黃河云雕等協助與指導。同時也感謝北京故宮博物院、山西省文物局、新絳文物局及揚州文物局的研究員及專家學者們,同時感謝中央美術學院產品設計專業研究生及本科生的協助。
二、程序/實踐描述
(一)中國漆的分布與特征:漆樹在中國地域遼闊,從自然氣候區來看,跨越亞熱帶、溫暖帶廣大地區。從地理位置看,南達南海、廣州,北至遼寧,西至西藏,東到東海之濱,北緯19度到42度,東經97度到126度的山地、丘陵,幾乎都有漆樹生長。其中陜西省漆產量最大,其次是湖北、四川等地。陜西平利的“牛王漆”、湖北施恩的“毛壩漆”、“普新漆”最為著名。中國漆樹的類型多數為野生和半栽培的大木漆樹,主要成分是漆酚,含氮物和樹膠質,此外還含有一定的水分和其他有機物。天然生漆中各種成分的含量,隨漆樹的品種、生長環境、采割時間等因素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一般來說,生漆中漆酚含量越高質量越好,漆中水分較少的質量較好,水分較多的質量較差。溫度和大氣濕度對漆酚的活性有很大影響,天然生漆需要在一定的溫度(20℃—40℃)之間和一定的相對濕度(70%—80%)范圍內才容易干燥。天然生漆具有一般合成漆所不可比擬的許多優越性能,其耐腐、殺菌、阻燃、環保等特性,素以“涂料之王”著稱于世。幾千年來,生漆被廣泛地用于衣食住行的各種器物的涂裝、軍工航天器及建筑的涂裝等(如圖2)。(二)現代中國漆器產地及分布:現代中國漆器產地主要分布在北京、山西、江蘇、福建、四川等地。其中北京以雕漆工藝為主,山西有平遙的堆鼓、漆繪、新絳的云雕工藝。江蘇揚州以螺鈿、鑲嵌、雕漆工藝著名。福建的脫胎漆器重量輕,色彩華麗,具有耐水、防腐和耐酸特點,漆畫也有在當地高校等作者中有一定發展規模。廈門的漆線雕工藝和四川的平脫工藝、漆繪也各具特色。(三)云雕的起源、發展過程及生產現狀調研:云雕是中國雕漆工藝中一個獨特的種類,因雕剔出的分層紋理與犀牛角的肌理相似舊稱之為“剔犀”。云雕始于唐代,因其圖案多以回旋生動、流轉自如的云勾、回分、卷草、劍環等紋樣組成,故后人稱之為“云雕”。但日本把中國的這種雕漆技法稱之為“屈輪”,制作工藝也以快刀片削漆面形成的輪狀紋肌理為主,與中國的云雕剔刻技法完全不同。云雕工藝是用兩種一般為紅、黑二色以上的天然大漆,在胎體上有規律地交替髹涂,一般漆層厚度累計達5毫米左右。再用特制的雕刀加以剔刻,刀口上寬下窄。進刀深峻,棱面分明。刀口斷面可見交替往復的色漆層,利用此剔刻技法可把漆平面雕刻成高浮雕立體感的紋樣。實地調研中,據原新絳工藝美術廠陳工藝師講述,縣史料曾記載絳州“云雕”之說。絳州的漆工藝始于唐朝,源于江浙一帶已經存活了1000多年。后來在絳州發展成為中國北方雕漆工藝中獨特的一個產品種類,到了明、清時代達到了發展的高峰時期。特別是清朝末年皇室衰敗戰亂頻發,宮廷藝人組織紛紛解散后流落到民間。那時正是晉南汾河畔絳州經濟發展店鋪林立,商賈云集。在此背景下宮廷云雕藝集聚于此,出現了有趙普元、王思恭、王小虎等十幾家漆器作坊,山西博物館至今還保存著那個時期的回紋云雕產品。1958年解放初期政府組織建立了新絳工藝美術廠,云雕生產出現了一定的規模。現在新絳只剩下為數不多的幾家工房,還在延續著傳統的云雕漆器制作工藝(如圖3)。(四)云雕工藝的制作過程;(云雕漆器的制作分為:木胎、灰胎、漆胎、拓印、雕漆、撓漆、研磨、推光、揩清工藝制作過程)云雕漆器的制作方法是:首先將胎體(木胎、布胎或金屬胎體)裱布,灰胎作地。在做好的灰胎胎體上分層髹涂上紅色、黑顏色的漆層,但每一種色漆的漆層根據需要,要堆積到一定的厚度。常見的云雕漆器漆層要髹漆七十至八十道,厚的可達百道以上。當漆層反復堆涂到一定厚度時,把事先準備好的鏤空云紋等圖案拓印到已涂好面漆的胎體上。根據圖形和紋樣設計要求利用V或U不同的特制剔刻斜刀,雕刻出約5—8毫米上寬下窄的刀口。不同的雕刻深度和傾斜切面顯露出不同顏色和層次的紋樣。根據雕漆的雕刻角度、刀法、色彩、紋樣厚薄,分為剔紅、剔黑、剔犀三種,其中剔犀在雕漆中最為獨特。反復髹涂堆積一種或多種色漆層,每髹漆一層都需要整地打磨,一般要髹漆七、八十道,最多可達百道以上。在胎體上形成0.5厘米以上的漆層,然后拓印、復寫紋樣后,再用特制的鋒利雕刀剔出所需的紋樣。經過撓漆修正,多次研磨推光,三到五次以上揩清工藝等手工制作過程,在漆面上用雕刀雕刻過的凹陷形體中就會出現有層次的像云紋一樣的紋樣,所以被后人稱之為云雕。云雕的胚料需要特別加工制作,新絳云雕所使用的漆是產自陜西省。其具有漆酚質含量高、干燥快等特點。裱布層是用大漆(即生漆)黏合的,膠灰層是骨膠,桐油,黏土粉的混合體,紅色漆層其配料采用生漆、水、桐油(加熱成膏狀)、色粉(中國產銀朱)混合體,其成分比例為3:1:4:4。黑色漆層是生漆、熟漆、桐油的混合體,面漆層是生漆、熟漆、硫酸亞鐵的混合體。但是各工房因行業秘密等原因,其配方口口相傳比例略有不同。通過多年的留日漆工藝學習經驗和近年的產品設計教學、產學研實踐研究活動,深感新絳生產的云雕漆器和其他傳統手工藝產地的現狀一樣,都存在著企業沒有形成規模,傳統家庭作坊式的小批量生產,成本較高。當地政府沒有真正搭臺扶持,沒有成立行業認可的行業協會來規避惡性壓價競爭。產品設計也多是傳統題材與造型紋樣的沿用,缺少現代感很難滿足當代人的審美需要。但是大工業生產無法取代現代人對手工制品的需要,從人類發展的歷史看,人和手工制品的關系遠比他和機械、數碼電子產品的關系更長久。這并不是說要回到過去,它揭示了這樣的一個事實,數千年來體質沒有根本變化的現代人,對于人類發展如影相隨的手工文化有著一種天然的親切感和自然的需求。在人類的指尖與現代文明的產物不斷的接觸過程中,越發感到現存的工業產品缺少人文關懷和歷史延續感。特別是人們在追求綠色環保、低碳生活的今天,手工的意義又不斷被重新發現,這就是要深入研究云雕新設計工藝的價值所在。
三、云雕的繼承與發展——創新設計提案與實踐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陰陽五行哲學思想、儒家倫理道德觀、中醫養生學說,連同文化藝術、審美風尚、民族性格特征等諸多因素,繁衍而成博大精深的中國飲食文化和現代中國人的生活方式。而在藝術與生活相互交融的當下,我們品位的除了食物本身以外,還有“美器”這樣的飲食文化的物質載體。設計的宗旨是服務和分享,“器以載道”是中國傳統造物意境。在社會實踐教學中,產品設計專業師生選擇了最具代表中國文化原點之一的傳統材料云雕漆工藝入手,嘗試通過創新設計形態語匯表達,傳達一定境界和生活趣味,實現傳統資源的當代設計轉換。創造出人們可以健康飲食和人與器物美好關系的生活器具,從而使飲食文化不斷得以豐富。認真對待生活的日常,可以感受到器亦如人。好的器具可以相伴一生,設計從未停止過對器物設計創新的探索。首先,選擇在漆器上云雕的設計理念改變,云雕不僅僅是為了“云”而雕。傳統的新絳云雕強調單一規則的傳統云紋表現形式,紋樣分為(回分、云勾),排列方式分為方、圓、三角等幾何形。根據器型的需要打破了這種傳統均衡的幾何形排列方式,創造出更加自由變化的現代裝飾風格構圖方式(如圖4)。其次,表現形式也從單純的幾何形轉變為有機形、自然形,雕刻制作過程當中也盡量地避開紋樣密度加工繁瑣、過度裝飾等問題。從現代人的審美視點出發,追求個性化表現形式。新產品的設計,創作、制作過程中重視傳統工藝制作的繼承與發展,在不失其本的基礎上尋找契合現代人審美需要的表現語言。云雕分為U形和V形兩種雕刻方法,以南派為代表的“瓦式”柔和淺雕法和北派剛勁深峻式方法。南派的傳統雕漆技法強調“藏鋒”,刻線優美流暢。北派強調“露鋒”,展現銳角力量,制作過程中不允許失敗,需要一氣合成的熟練雕刻技藝。在研究傳統南北派云雕工藝技法的同時,將兩種不同技法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利用漆面不同的雕刻表現特點做了大膽的云雕創新嘗試(如圖5)。云雕創意設計作品(如圖6、7、8、9、10、11、12)。結語開放的時代為中國傳統工藝在現代產品設計中的應用于發展創造了機遇,更為生產企業提供了傳統技藝向當代轉型的可能性。社會實踐課程是中央美術學院最具特色的傳統課程之一,特別是“大學與非遺”的中青年傳承人高研活動,為中國傳統工藝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絕好的機遇。中央“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拓展特色產業發展空間,支持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未來設計源自傳統工藝,漆工藝作為國家代表性傳統工藝之一,是現代設計不可缺少的傳統資源。關注傳統產業振興發展,破解傳統工藝在工業化、市場化及鄉土社會變遷、生產生活方式改變環境下的傳承與發展課題,對院校社會實踐教學課程具有現實意義。增強文化自覺自信,尋找傳統文化基因。探尋民族生活美學,建立起現代手工設計學科體系,倡導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生活方式和生活美學理念。做好傳統資源的當代轉換,也是從事設計教學工作者的文化使命和社會責任。
參考文獻
[1]張飛龍.中國髹漆工藝與漆器保護[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2]長北.髹漆錄圖說[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7.
[3]北京故宮博物院.故宮博物院藏雕漆[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4](日)柳宗悅工藝文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5]王永龍.中國品牌經營問題報告[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4.
[6]杭間.中國漆工藝美術思想史[M].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1994.
[7]曾輝.重拾工匠精神創造民生價值[J].北京:中華兒女報刊社.2016.
[8]冉興娟.當代城市雕塑在公共空間中的精神營造[J].設計,2017,30(11):140-141.
[9]陳聰.雕漆的造型與紋飾設計[J].設計,2017,30(17):18-21.
作者:趙斌 單位:中央美術學院
- 上一篇:產品設計纖維藝術思考
- 下一篇:博物館文創產品設計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