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層面城市設計論文
時間:2022-08-06 09:42:10
導語:城市層面城市設計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現狀問題
東山地區內部的現狀自然資源用地約占總用地的15%,調研顯示其目前面臨的城市問題主要可以歸結為以下3點。1)生態擠壓。城市建設向自然要素邊緣逼近,部分侵入保護綠帶,甚至對自然資源本體造成占據與破壞。如,將軍山東南側,山腳下相對平緩的用地已被犬牙交錯的建筑覆蓋,除南側由于“康后水庫”的存在留有一處山體與城市之間的緩沖空間外,其余建筑均“貼山而建”,并造成由于建設開挖而引起的多處山體破壞;秦淮河沿線目前雖無直接“填水建設”的行為,但生態綠地被大量城市建設向河道側擠壓,濱河綠帶寬度由20世紀90年代的80~100m縮減為20~40m,河灣處幾乎沒有考慮河道交匯點位置有更為敏感的生態要求,河道與城市的緩沖空間嚴重不足。2)界面私有化。東山作為疏解主城人口的先行地區,近年來居住用地的開發在幾乎所有用地類型中高居首位。居住用地目前占東山建設用地的比例高達36%,居住小區數量亦從1995年的2個激增至2010年的138個。在該138個居住小區中,有81個(59%)采用“依山傍水”的選址形式,其中尤以濱河、濱湖形式居多,比例高達39%與15%。無疑,毗鄰山水的生態資源為住區內部的居民提供了良好的觀景平臺與環境品質,但是由于安全因素,各小區普遍實施的封閉化管理也使得小區成為自然要素與城市腹地之間的阻隔性屏障,這種自然資源岸線私有化的現象既造成了自然景觀視線的遮擋,也導致交通到達路徑的斷裂,大大降低了本應屬于城市自然資源及其周邊用地的活力。3)城市生態網絡破損。此外,東山區域內部還擁有大量潛在的支線水系,但由于規模小(水面寬度僅2~3m),水質差,現狀環境臟亂等原因,長期以來未能有效融入城市的山水體系,加之前文提及的“生態擠壓”與“界面私有化”問題,目前東山地區的整體城市生態網絡處于相對破損的狀態:一方面,山水資源周邊必要的保護性生態空間被不斷蠶食侵占,資源本體對于城市的潛在生態保護能力降低;另一方面,大量山水界面的私有化開發方式人為阻隔了自然資源與其他用地之間的聯系,致使諸多要素之間只能各自為政,無法建立起有效的生態網絡,發揮聯動效應。
針對東山自然資源現狀問題,城市層面的東山副城總體城市設計①梳理了4條應對策略,作為后續建設發展中,東山境內自然資源的優化調整目標。1)策略一:織補生態網絡,進行生態修復。通過對現狀城市潛在支線水系的整治拓寬,將其作為諸多城市點狀自然要素之間的聯系紐帶,結合城市綠地(包括道路防護綠地與公園綠地),形成聯系更為多元、層級更為豐富的城市生態網絡(圖3)。2)策略二:擴大保護范圍,提高生態效能。分級劃定山水資源的保護界限,擴大資源本體周邊的防護緩沖空間。其中山體劃定兩級控制線:一級控制線內禁止任何建設開發;二級控制線內除必要的公共服務小品與臨時性建筑外,不得進行其他建設開發。主要河流沿線劃定兩級控制線:一級控制線內(兩側約50m用地)作為嚴格控制建設的濱河防護綠帶;二級控制線內(兩側約200m范圍)結合商業、居住用地,增設大型公園綠地與節點廣場。3)策略三:限制拆除并舉,加強公共利用。建議運用經濟杠桿對意向開發單位征收“高額景觀補償稅金”[2],以緩和與自然界面直接毗鄰用地的項目開發速度,控制開發數量,并嚴格限制住宅用地的建設。新增開發項目必須考慮與城市主要自然資源要素之間的視線聯系與步行交通聯系,并以此作為項目評審通過的重要依據。已有建筑現狀確實對公共使用造成較大影響的,可以進行部分建筑拆除,形成必要的視線廊道與交通廊道,增加自然資源界面的公共屬性。4)策略四:優化景觀視線,合理設置活動。明確牛首山—將軍山,方山—土山等系列城市重要的景觀視線,增加觀景點的可達性與公共性,保護視線通廊,維系景觀質量(圖4)。結合東山地區城市公共交通(地鐵、公共汽車)的線路與站點位置,設置步行節點與自行車租賃點,形成以自然資源及其周邊防護空間為依托的慢行活動線,結合現狀特點設置公共活動,提升城市活力。
3策略銜接與深化——局部地段層面城市設計
可以認為,城市層面城市設計提出的上述策略為東山地區自然資源的優化建構了結構性的目標綱領,但是城市環境品質的提升無法在110km2的范圍內一次鋪開,而需要通過下一層面局部地段的城市設計①個案加以實現。無疑,這些設計個案面臨著“銜接與深化”的任務,即通過對現狀的梳理,明確個案中的哪些部分或層面需要與總體城市設計層面提出的策略進行銜接,同時借助具體設計將策略中的宏觀目標深化落實到具體用地,與現實操作相匹配。下文所述的河定橋—土山地段、百家湖地段城市設計即是這一類型的案例。
3.1河定橋—土山地段城市設計
河定橋—土山地段位(圖5)于東山老城片區,是江寧區政府所在地區,總面積約80hm2?,F狀用地中,中心位置為土山,高度為25~64m,土山南側主要為行政、商業教育用地,東西兩側分別為中前村和土山村2片舊城區,北側隸屬地方部隊用地,目前主要為農田和次生林帶。對照4條總體策略,該地段主要針對策略一“織補生態網絡”與策略四“優化景觀視線”進行銜接與深化(圖6、7)。策略一應對中,鑒于用地內部及周邊的自然資源點眾多,包括土山、南側的竹山與西側的秦淮河,設計強化生態網絡的聯系,改善多個生態要素各自為政的狀態。具體包括:結合西側中前村改造,于土山東側和秦淮河內向水灣之間留設一條寬度約30m的濱水綠帶,既作為土山的東側入口,也將土山有效組織到城市生態網絡之中;其次,通過土山南側行政用地片區總體對稱的建筑體量布局、市政廣場的設計以及“土山—竹山”視線廊道的預留,強化具有東山地標性質的“土山—竹山”生態空間聯系;最后,調整土山北側部隊用地為公共綠地,借助其相對平緩的坡地條件設置多種觀賞與休閑活動,與東山相對較高的山體空間形成有效互補,塑造更大規模的土山城市公園。策略四應對中,設計需要具體落實“河定橋節點—土山、東山—土山”的景觀廊道。經現場調研與感知體驗,確定以土山為景觀對象的觀景點可以細分為如下5處:河定橋節點附近的2座橋體(A、B點)、內秦淮濱水綠地(C點)、市政廣場(D點)以及竹山山頂(E點),并新增由北側土山機場(F點)觀景點1處。進而參照由觀景點位置人眼至土山的空間視廊連線,并確保山體頂部至少1/3區域可見的基本原則,確定土山西側、北側用地分別為9m和12m的高度控制區,南側廣場用地不宜建設,現狀建筑建議拆除。此外,考慮到目前土山被夾雜在中前村、土山村2個舊村之間,界面的公共感知度低,且入口僅與地塊內部小道相連,位置相對偏僻,可達性不佳。設計提出利用用地東側土山路作為未來城市主干路(地下為軌道交通5號線)的優勢,將公園主入口設置于與土山路直接毗鄰的東側用地,便于市民交通出行;同時對于兩側舊村改造,不采用小區模式,以避免封閉式管理的小區邊界對土山界面造成的遮擋,而鼓勵采用街區式布局(小規模甚至單獨樓棟門禁確保安全),加強東西向街道與土山間的空間滲透。
3.2百家湖地段城市設計
百家湖地區位于設計用地中部,總用地約23hm2。該片區用地中,東南角為正在施工的商住混合用地,東側有鳳凰廣場城市公園一處,其余地塊幾乎全部是已經建設或正在施工的居住用地(包括夾在其中的水秀苑與金陵飯店兩處酒店賓館用地,圖8)。1999年以前,該片區還基本處于未開發狀態,2000年以后,住宅建設大規模興起,百家湖周邊憑借獨特的自然景觀優勢成為各大開發商競相爭取的目標,最終形成今天由諸多高檔小區占據的局面。由于居住用地與酒店用地封閉管理的需要,目前湖體界面私有率高達88%(施用地域完工后還會增至90%),除東側鳳凰廣場外,周邊市民根本無法接近水體,百家湖在10年發展后喪失了城市公共水體的意義而淪為高檔小區的“私家花園”。無疑,該地段需要重點應對策略三“加強公共利用”的問題。其實百家湖用地在開發前曾規劃設置有一條具有公共性質的、人車并行的“環湖路”,但是由于部分開發項目沒有遵循該規定,導致環湖路無法連通(圖9),加之環湖路內側的濱湖區域又逐步被居住用地蠶食,原有的環湖路或其他周邊道路體系的調整已難以實現公共濱水道的構想,而必須從水體一側做重新整合考慮。但是目前周邊用地的開發與濱水岸線直接毗鄰,建筑邊緣距離水體平均不足10m,最小處僅2~3m,因此如果要實現濱湖步道的連續,對已有建筑的改造在所難免?;谠撍悸罚O計提出根據實際情況,對現有濱水居住用地進行功能置換,并對臨湖過近的約130棟、總面積約8.8萬m2的建筑空間進行改造,形成寬度約20~30m的連續公共濱湖岸線;并根據不同岸線的位置與距離設置了10個步行節點,形成多處休閑空間與景觀視線,同時結合周邊地區自然要素,構筑起百家湖與東側秦淮河、南側九龍湖、北側河定橋公共綠地之間的生態聯系。當然,對已有建筑的改造面臨著很多實際操作的難題,尤其是說服被改造建筑的使用權所有者進行異地安置以及提供相應的經濟補償。因此設465觀景點景觀視廊計提出分步驟的改造計劃:首先啟動改造調整量最小的中部用地,拆除原東西向橋體,在兩端合適位置設置湖面臨時性棧道與步行橋,形成具有一定長度規模的步行小環線,該小環線長度總體達到規劃濱湖岸線總長度約50%,圍合水體面積達到總面積的約70%,且與東側秦淮河、北側河定橋城市生態資源之間保持有便捷的步行交通聯系,基本可實現設計意圖;進而在經濟許可條件下,啟動南側用地的建筑改造,擴大環線范圍,增加與南側九龍湖城市生態資源點的聯系;最后啟動改造調整量最大的北部用地,形成完整的濱湖環線。
4結語
現實發展中的快速城市化過程往往使得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矛盾加劇,“生態擠壓、自然界面私有化、城市生態網絡破損”成為目前東山自然環境的真實寫照。基于此,總體層面的東山副城城市設計提出加強對自然資源的保護優化,具體形成“織補生態網絡、擴大保護范圍、加強公共利用、優化景觀視線”的4條自然資源保護利用策略。
作者:高源王建國楊俊宴工作單位:東南大學建筑學院
- 上一篇:中國當代城市設計論文
- 下一篇:安置區開發旅游城市設計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