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設計老城街區更新策略研究

時間:2022-07-30 03:12:16

導語:城市設計老城街區更新策略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城市設計老城街區更新策略研究

在我國城鎮化快速發展的時期,城市范圍不斷向外圍拓展,與此同時,老城街區功能日漸衰退,往往形成功能空心化的現象,并由此引發諸多不良后果。老城街區一般是城市商業的發源地,不僅在城市的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傳承城市的歷史文脈,以及特色空間的塑造上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時至今日,老城街區仍從各方面影響城市的經濟、文化與社會生活,是城市中最具活力、歷史層疊感和魅力的場所。因而,對老城街區的規劃應探索如何自上而下地從街坊尺度出發,探索因地制宜的活力塑造策略。浦口老城一條巷概念規劃就是從街巷尺度出發,通過延續老城街區歷史文脈,小規模地植入新空間、新業態,使新舊建筑和空間混合并存,使歷史空間具備更全面的功能、煥發出新的活力。

1浦口一條巷街區概況

1.1項目概況。一條巷地塊位于南京市浦口老城區,面臨城南河,濱河景觀良好(圖1)。明萬歷年間,這一帶為官衙所在地,到了民國期間,這一帶聚集了很多公共類院校。一條巷周邊有文廟歷史建筑和鳳凰山公園,內部有宗教文化建筑。目前,該地的建筑大多以工業廠房為主,且大都破敗荒蕪,無法彰顯老城形象,作為文德路至老城核心區的入口地塊,其建筑肌理和功能急需進行更新與置換。規劃地塊周邊商業發達,地塊西側是浦口區政府,北側分別是江浦中學與江浦實驗小學,南側是浦口商業的核心地段,周邊情況復雜,如何通過城市地段的更新,達到既能滿足周邊商業服務需求、又能有效提升場所活力與公共空間品質的目的,成為本項目最大的難題。1.2用地性質的變化。一條巷的用地性質是經歷幾次規劃調整后確定的,由原來的工業用地、社會停車場用地和宗教用地,到初次規劃為商業用地和城市綠地,最后將宗教用地作為歷史文化保留,地塊性質最終調整為宗教用地、商業用地和街旁綠地。一條巷的街區用地經歷二次的控規調整后,最終形成較為理想的土地利用組合模式。1.3使用人群的變化。用地性質的改變賦予了一條巷地塊與之前不同的城市功能,促使城市空間活動變得更加豐富。更新之前,一條巷聚集的人群主要是一些居住于此的工人、店鋪主,以及從事宗教活動的人士,人群之間相互孤立,沒有聯系,各類空間缺乏互動,空間割裂較為嚴重。而現在通過用地性質的更新調整,保留了之前的宗教用地,改原用地性質為商業用地和街旁綠地,使用人群轉變為居民、游客、創意工作者和市民。使用人群的變化相應地帶來了使用空間的變化,不同類型的活動在空間上呈現出更為復雜多樣的分布,由于人群的流動,不同空間的關聯度得到提升,使空間重新煥發了活力。

2浦口一條巷街區更新策略

2.1空間開放與連續性。老城中心街區肩負著保護歷史的重擔,又承擔著延續歷史的責任,在其更新規劃中應該賦予其時代功能。老城中心街區可以為市民提供多樣性的消費場所,老城中心區的更新應注重空間的開放性,確保市民在區域更新后可以更好地利用城市資源。浦口老城的一條巷經過變更控規層面的用地性質,主體由工業用地變為商業用地,考慮到一條巷的歷史文脈,在尊重原有空間秩序的前提下,將文德路入口規劃為街旁公園,通過規劃中央步行軸線,使其在空間結構上與周圍街坊相連接。規劃地因內部多條小街巷和里弄連通,使一條巷在空間上與城南河相貫通,增加開放空間的可達性。通過廠房的更新改造、商業服務空間的擴大,以及綠化廣場的構建,一條巷的界面形態得到了重新整合,界面的整體性與連續性得到提升。2.2空間肌理延續與創新。老城區的街區是通過多種資源要素長時間的疊加、經過演變后形成的一種較為合理的空間關系。所以,在老城區街巷的更新過程中,一個極為重要的原則就是要保護這種老城的空間格局和街巷肌理。延續城市文化主軸是本次規劃的重要內容,本次規劃提出,一條巷老街將結合周邊的鳳凰山、求雨山和江浦文廟,形成完整的城市環狀歷史文化軸線。一條巷地塊肌理塑造的新要素包括:一是街坊道路肌理。規劃延續基地原有的小街坊格局,保留一條巷西側臨路一側的商鋪,保留基地內部因為廠房而形成的巷弄式道路肌理。充分考慮從文德路前來的游客游覽需求,通過沿街巷立面風貌更新等方式,強調一條巷作為歷史文化軸線的引導性。二是地塊內的肌理。延續對傳統小街巷的劃分,對一條巷工廠遺留下來的道路肌理進行提取和再創造,形成短、窄、密的小街和多里巷的肌理形態。2.3建筑的保留與創造。根據對一條巷建筑形態的分析,本次規劃認為,一條巷的建筑更新不僅僅是對建筑現狀的改造與重建,還是結合歷史建筑與新的經濟、社會背景進行的再創造,從而使廢圖2現狀土地利用圖圖3原控規用地性質圖4調整后控規用地性質圖5建筑單元生成分析圖6建筑單元組合生成圖7內部交通流線生成棄的建筑成為新的吸引點。基于對歷史因素的考量,一條巷的商業建筑形態采取民國時期的風格,主要選擇中國傳統坡屋頂圍合院落的建筑形式,在傳統建筑中植入藝術、文化等要素的功能,構建沿城南河邊的一組低層建筑群。一層為商業空間,二層利用一層屋頂形成二層平臺,一層空間有三個室外樓梯可以通往二層,坡屋頂建筑利用二層平臺形成其室外空間,兩層平臺連通,方便人們的交流,形成各類趣味空間(圖5、圖6)。一條巷道路西側是德明圖書館,在城市設計中作為保留建筑存在,通過空中廊道與一條巷商業地塊的連接,構建一條巷的文化承接平臺。本次規劃將一條巷定位為“商業+文化”的主題街區,打破單一的商業模式,通過豐富街區的活動,使街區更有活力;同時,通過主體建筑沿城南河構建的布局方式,形成良好的沿河景觀風貌,展示江浦歷史,承載江浦文化。2.4多維立體交通體驗設計。一般來說,只有具備舒適的步行條件,才能為人們提供優質的步行體驗,增加逗留和消費的機會。在步行空間體驗的設計中,應注重以人為本,充分考慮人的行為特征,“在增加必要性活動的基礎上誘發可選擇性活動與社會性活動”。本次規劃的步行空間體驗設計主要運用立體交通模式來串聯基地內的各個景點———公園、圖書館、街巷、城南河、清真寺,形成“起、承、轉、合”的歷史文化景觀序列(圖7)。基地的東側為城南河,南側為城市主干道———文德路,交通量、人流量較大,本次規劃在基地的南側設計了城市街旁綠地用來疏散人流,基地內部倡導空中與地下立體交通模式,通過空中廊道的嵌入,將基地內部的建筑串連起來,形成豐富多彩的院落空間形式,增強內部商業之間的粘合度,形成完整的商業流線,并且加強與南側圖書館的聯系,使文化與交通流線之間更好地進行融合。2.5業態類型控制。在街坊尺度上,本次規劃利用城南河的開放空間與文德路的街旁綠地,在東側構建環形步行體系,豐富人們的文化活動,增強體驗性;在西側則強調建筑物的新老交融,加強對休閑業態的控制。通過配套服務、業態的選擇和組織活動,本次規劃設置一條巷的特色體驗流線,從而為人們提供更加多元化的選擇。同時,本次規劃鼓勵在廣場、建筑首層退界空間或沿街的灰空間劃分活動區,用于舉辦臨時性的藝術展覽、時尚演出等活動(圖8);設置臨時性的服務設施,如座椅等“街道家具”,提供露天咖啡、售貨和信息咨詢等服務,以提升區域的活躍度,豐富城市文化。

3結語

當前,在城市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面對大量老城街區空間品質的下降、歷史肌理的割裂、粗暴的拆舊建新等問題,老城街區更新改造的需求越來越迫切。本文在城市更新的語境下,基于老城街區的既有格局,從小規模尺度更新出發,在分散地、局部地植入新空間、新業態,總結出“空間開放性與連續性,城市肌理延續與創新,建筑保留與創造,步行空間體驗設計/業態類型與控制”五大策略,使得歷史空間具備更全面的功能,促進老城區活力再生,體現城市空間的文化和社會等的重要意義,筆者希望本次規劃能夠為其它老城街區的更新規劃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吳明偉.城市中心區規劃[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9.

[2]吳寅妮.南京歷史文化街區復興中的功能定位研究[D].南京:南京工業大學,2012.

[3]劉云,楊素貞.城市地標和城市地標保護[J].南方建筑,2016(2):86-90.

[4]申珊珊.步行商業街區活力營造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09.

[5]盧濟威,任雷.建設宜人、活力、特色的城市中心———浙江臨安市中心城市設計[J].建筑學報,2002(10):47-50.

[6]王天青.基于共生理論的城市中心區功能完善規劃———以《青島中心區完善與整治規劃》為例[J].規劃師,2006(增刊2):25-27.

作者:宋洋 方遙 單位:南京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