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綠地公共設施設計研究

時間:2022-06-23 04:42:41

導語:城市綠地公共設施設計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城市綠地公共設施設計研究

摘要:目的基于健康理念探討在需求健康環境的社會背景下,城市綠地公共設施設計策略。方法從城市綠地性質、游憩者行為特征、科技水平、經濟發展四個城市綠地公共設施設計影響因素,以及當前城市綠地公共設施存在的突出問題出發,圍繞健康型城市綠地公共設施的形式“解碼”,結合經典案例分析,探究在健康環境需求下城市綠地公共設施的設計理論與方法,總結設計經驗和成果,提出發展意見。結論城市綠地公共設施是健康城市綠地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其進行健康性的設計與改造時應從需求出發,深入細節,在人本精神物化的基礎上,融入健康的設計理念,既能激發游憩者行為,提升體驗印象,又能增強景觀健康價值,促進健康景觀的設計與發展,帶給人們美好生活的體驗。

關鍵詞:健康理念;城市綠地;公共設施;設計方法

城市綠地公共設施是城市綠地景觀與人互動的載體,主要包括游憩設施、信息設施、衛生設施、服務設施、景觀設施及無障礙設施等[1],是城市綠地中的必要裝置。在建設健康環境的背景下,研究城市綠地公共設施設計,不只是為了滿足游憩者的基本功能需求,其更是健康環境建設的發展與構成。順應時代潮流、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健康的城市綠地公共設施,注重人與景觀環境的和諧相處[2],是改善城市綠地環境的重要手段之一,有助于推進健康城市建設。

1健康理念的提出

隨著時代和環境的變化,人們對健康的認知和要求也在不斷變化。健康的含義從傳統的“無病即健康”,到1990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所定義的——不僅是軀體沒有疾病,還要具備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有道德[3]。2008年世界衛生組織又提出了“生態-社會-健康環境模型”,即健康是個人生活方式、社會經濟與服務、空間環境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任何一個因素的變化都會對于健康造成一定影響[4]。目前,我國正在大力推進建設健康中國,強調,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并以《“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作為行動的綱領,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地發展思想,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樹立大健康理念[5]。其中規劃綱要第五篇提到,建設健康環境就是把健康融入城鄉規劃、建設、治理的全過程,促進城市與人民健康協調發展。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于美好健康生活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對健康的渴求越來越強烈,健康將成為新世紀人們的基本目標。隨著對健康研究的深入,健康的含義被不斷發展與外延。健康的環境設計也由最初的醫療環境設計延伸到環境設計的各個層面,涌現出一系列綠地對人體健康影響的研究。2000年李樹華[6-7]歸納了園藝療法在現代社會與生活中,對人們精神、社會、身體及技能諸方面的功效,提出了在中國實施與普及園藝療法的方法與出路;2008年黃筱珍[8]提出了“健康景觀”的概念,將健康理念植入景觀設計,即指能夠對人的健康和康復產生有益影響并促進人們形成積極的生活方式的景觀;2012年,郭要富等人[9]針對植物環境對人體健康的影響進行了綜述,提出要重視植物環境對人體健康影響的研究,勇于創新,積極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康復花園;2016年徐磊青[10]提出了要將恢復性環境與社會交往空間聯系起來,使環境與社會空間共同構成健康生活必不可少的支持性環境;2018年姚亞男、李樹華[11]提出綠地空間能提供生態產品服務和有益、健康的行為,以促進公共健康;2019年李樹華等人[12]提出了綠色醫學的概念和設想,介紹了綠地發揮健康功效的作用機理。綠地對于人體健康的影響廣泛而深刻,因此需要進一步關注和發揮城市綠地的健康價值。以人民的健康需求為導向,將健康理念融入城市綠地景觀、空間和功能的規劃設計中,創造自然、舒適的空間環境和健康、積極向上的人居環境。公共設施是城市綠地中促進人體健康的重要因素,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離不開各種城市綠地公共設施的輔助。故本文在此基礎上將健康理念融入城市綠地公共設施中,提出設計健康型城市綠地公共設施。

2城市綠地公共設施設計影響因素

2.1城市綠地公共設施設計現狀。城市綠地公共設施的建設隨著城市的發展而發展,這種發展在世界各國存在著不平衡性。我國由于工業化起步較晚,現有的城市綠地公共設施設計及應用現狀亟待改善。首先存在設施供給不足、形式老舊且功能單一的問題,不能激發游客參與體驗行為[13],由于尺度等設計不合理或材料選擇不當等,城市綠地中存在大量設計雷同、毫無趣味、不低碳環保,無法滿足功能需求的公共設施;其次,我國城市綠地公共設施常被排除在城市綠地景觀設計之外,大都是機械化批量生產產品,并被作為普通市政設施填充到城市綠地環境中,忽視其在造型、結構與色彩等審美上的需求[14],缺乏藝術性和與綠地環境的關聯性;再次,隨著人民對于美好健康生活的向往,現有的城市綠地公共設施無法滿足新時代下游憩者對個性化、多樣化及多層次的更高需求。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健康中國2030規劃的實施,城市綠地公共設施設計逐漸被人們重視,設計師在設計中開始將“人”與“環境”的因素擺在了重要的位置予以考慮,并嘗試通過設計來滿足游憩者對健康的需求。2.2影響因素。2.2.1城市綠地性質。城市綠地對于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又是市民首選的進行戶外活動的休閑游憩用地。一方面,城市綠地性質決定了其公共設施應區別于普通的城市市政公共設施,在滿足游憩者功能需求的同時,其設計應與綠地景觀環境相協調,富有藝術性、文化性與觀賞性。另一方面,公園、廣場、居住區等不同性質的城市綠地在功能上不同,其公共設施也應不同,如居住區綠地主要為居民提供便捷的生活服務空間,其公共設施設計應滿足居民休憩、交往、健身等日常戶外生活。2.2.2游憩者行為特征。城市綠地公共設施服務于游憩者,其建設應當考慮其行為特征。游憩者的行為特征是城市綠地公共設施設計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主要包含其年齡、性別、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及游憩動機等。城市綠地中涵蓋了老年人、成年人、青少年及幼兒等不同年齡層的游憩者,并偏好以家庭為單位的集體出游。另外,綠地中游憩者的游憩動機涵蓋了保持健康、親近自然、舒緩身心、娛樂消遣、個人興趣、交流與求知等[15]。游憩動機是激發、引導和推動其進行游憩活動,并使活動指向一定目的性,是游憩者行為特征的基礎。因此,城市綠地公共設施設計應重視游憩者多樣性、個性化的游憩需求,從而激發其游憩行為,提升其游憩體驗。2.2.3科技水平。科學技術是公共設施設計得以發展的前提。先進的科學技術賦予公共設施設計技術美,技術美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是功能與形式審美關系的最高表現[16]。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城市綠地公共設施發展日新月異,功能日益先進,更人性化,造型更多變,結構更優化。一方面,數字化技術等逐漸滲透到公共設施設計中,衍生出智能化、交互性的新型公共設施,正在不斷地改變著城市綠地中游憩者的休閑方式和行為方式。另一方面,由玻璃、金屬、混凝土、陶瓷等傳統材料衍生出的新型材料,以及增材制造技術(俗稱3D打印技術)和激光技術的應用,使城市綠地公共設施材料更適宜、造型更優美,更好得滿足了新時期游憩者的功能及健康需求。2.2.4經濟發展。近年來,我國經濟迅速發展,城市建設步伐加快,國家也大力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人居環境,要求各級政府把加強和改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作為重點工作,大力推進。在這一背景下,提升城市綠地功能,完善城市綠地公共設施顯得尤為重要。

3健康型城市綠地公共設施的形式“解碼”

健康的生活方式,對城市綠地的需求不僅是休閑游憩,更多的是追求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方式。將健康理念融入城市綠地公共設施,設計健康型城市綠地公共設施,其健康功能是綜合的,涉及游憩者生理需求、心理需求及社會活動需求。比如健康的城市綠地公共設施因功能完備,在使用活動中緩解了游憩者心理上的焦慮與抑郁,可以減少一部分由心理問題引起的頭疼、記憶力和免疫力持續下降等生理癥狀,同時,生理癥狀的緩解,也會減少心理上的負面情緒,更好地開展社會活動,實現城市綠地價值的更大化。健康型城市綠地公共設施是集功能性、藝術性與個性化的設施,其設計形式可概況如下。3.1人本精神的物化。功能性是健康型城市綠地公共設施最基本的特性。設計時應確認城市綠地的性質,了解不同類型游憩者的行為特征及設施的使用過程,總結其對城市綠地公共設施的使用需求,思考如何將人本精神融入設計,滿足游憩者的功能需求。如波蘭設計師在城市綠地中設計了模塊化的咖啡長椅,見圖1,椅子中的座位和靠背由一根根可靈活旋轉的豎木組合而成,游憩者根據需求可增減或旋轉其中的每一個豎木,這種變化可使豎木加寬座位、或變成座位扶手、變成小桌,以滿足不同人群及不同場景的需求。功能所帶來的美是人本精神的物化,深入細致地研究游憩者的功能需求,以需求為主,并將需求體現在設計中,讓游憩者感受到設施的細心與關愛[17]。將運動場所融入城市綠地,滿足游憩者不同的游憩動機,豐富活動內容,打造市民身邊的體育公園。針對不同性別、年齡、體型和身體狀況的游憩者對城市綠地公共設施的需求,設計與之匹配的公共設施,使設施富有情感。如法國A/LTA建筑事務所設計的“歡樂的多籃框籃球樹”,為籃球活動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行為方式,見圖2。籃球樹在四面設有五個不同高度的獨立球框,使得籃球運動對所有人都具有包容性,消解了功能界限,游憩者可選擇適合自己高度的籃框,也可跨越身高挑戰更高的籃筐。3.2激發游客行為。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閑暇時間增多,游憩者對城市綠地公共設施有著更高需求和期待。在功能完善的基礎上,要更具有視覺美、藝術美、文化美等,才能吸引游憩者,從而激發游憩行為。健康的城市綠地公共設施以其完善的功能、獨特的設計形式、超前的創意激發游客的使用意向、使用頻率及使用后的身心愉悅程度,滿足人體健康需求。物理材料通過設計情感的交互與表達,其物理屬性可轉換成情景交融的美麗“場景”。健康型城市綠地公共設施設計,對材料的要求不局限于堅固、無毒、無污染等,更需探討如何利用材料激發游憩者的體驗欲望,帶給他們精神愉悅和情感滿足。如芝加哥兒童醫院空中花園中的光之墻,其是由一系列相互交錯折疊、顏色逐漸變化的生態樹脂板構成的,見圖3。當參與者在墻周邊移動、觸摸墻體時可以創造一種奇妙的色彩流,孩子們通過直接的肢體接觸使花園充滿活力。光之墻的彩色板表面能有效抗菌,新型材料的使用既滿足了有免疫缺陷兒童的健康需求,同時又為兒童提供了一個參與創新的空間。不同材料的使用具有不同的表現效果,新材料和新工藝的發展,為城市綠地公共設施的設計提供了新的方向與方法,材料的不同使用和新材料的出現給設計帶來不同的情感表達,激發了人們的體驗欲望,使設計真正做到“無限可能”。創意能給人們的生活增添色彩,將創意融入健康型城市綠地公共設施設計中,進一步挖掘和激活其功能價值及游憩者的行為潛能。垃圾桶是城市綠地必備的公共設施,但現有的垃圾桶多為機械化批量生產,造型不僅與綠地環境不協調,甚至有些垃圾桶的設計使人們不愿靠近,從而采用投拋等方式扔垃圾,導致垃圾不入桶等不文明現象。富有創意的設計不僅可以改善不文明現象,還可以帶來全新的體驗。如孟買城市公園放置了一款有趣的垃圾桶Clenoscope,見圖4,垃圾桶可與游憩者互動。垃圾桶內嵌有三面玻璃,經折射后可創造出如萬花筒般的美麗圖案,丟入垃圾之時,圖案還會隨之產生變化,激起人們的好奇心,讓人忍不住想扔垃圾進去體驗變幻的圖案之美。3.3提升體驗印象。新時期,健康型城市綠地的公共設施設計應對人的使用方式有導向性,解決基本功能需求的同時,更要挖掘新的體驗方式,衍生出更多體驗空間。通過設施吸引人們參與到城市綠地的設計和營造中,帶給游憩者健康身心的體驗感受。提升體驗印象,要求在健康型城市綠地公共設施設計中進行主題化及情景化的設計,使游憩者與設施產出互動,營造富有體驗特色的空間[18]。如加拿大魁北克省的國際花園節上,TalmonBiran建筑工作室設計的枯山水庭院景觀設計,設計師在灰色沙礫池里放置了三個大轉盤,見圖5,轉盤轉動時可以在沙地上劃出一個個圓形。該裝置由人手動驅動,隨著游憩者不斷地推動該裝置,地上的砂石形狀便會隨著游憩者的運動軌跡發生奇妙的變化,整個庭院景觀設計的布局也會隨著幾個轉盤的轉動而不斷改變,庭院的景觀因為游憩者的參與而充滿生機。相比以往只能遠觀、旁觀的景觀,此設計提供了一種非正式的體驗,游憩者可以親自參與到庭院景觀設計與營造中。游憩者主動參與并成為了體驗的主體,不僅能創造出美好、深刻的體驗感受,其體驗過程也構成了別樣的景觀景象。科學技術的進步給設計領域帶來巨大變革,每一次技術變革,都會產生與之相匹配的新的風格與形式,城市綠地公共設施設計也伴隨著一次次技術變革而不斷發展著。如成都云朵樂園的噴泉景觀,設計團隊將人們熟知的電腳踏車設計成能將電能轉化為噴泉勢能的“騎行生電、無限能源車”,見圖6。設計引入了機械動力裝置,當成年人踩蹬踏板時,噴泉噴射而出,孩童們可在噴泉間嬉戲玩耍,人與裝置、人與人、人與自然的互動隨之產生,使景觀變得妙趣橫生,成為人人樂于參與的公共設施。游憩者的主動參與產生了不同的景觀體驗印象,同時也節約了電能,起到環保、科普的功效[19],真正讓水的靈動觸手可及。科技逐步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人們對城市綠地公共設施的需求也發生著改變,一些具有時代特征的設施正以新的形式,融入新的科技,日漸滿足著人們的個性化及健康需求。

4結語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健康的追求及生活方式的改變,游憩者對城市綠地公共設施的功能需求與審美情趣也在不斷地發生著變化。城市綠地公共設施設計已經從單純的為解決某一種功能需求,轉變成為游憩者提供全新的體驗方式,滿足人們的生理、心理及社會活動的健康需求。健康理念是順應時代潮流、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設計理念,設計師應根據人們的需求變化,實時更新自己的設計理念。健康的城市綠地公共設施設計,賦予城市綠地公共設施活力及情感,使游憩者、設施和環境之間產生互動,營造健康環境,給人們創造了能自由體驗的城市綠地環境。激發人們積極進行健康的戶外活動,促進人與自然的交流,帶給人們美好生活的體驗,倡導人們健康的生活方式,喚醒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作者:劉瑞瑞 王鳳珍 王雙全 單位:武漢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