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課堂教學創新設計與策略
時間:2022-11-17 09:08:03
導語:文言文課堂教學創新設計與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盲讀”“盲譯”的概念界定
盲讀,是指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去除教材原文的所有標點及注釋,通過語音停頓來重新斷句的朗讀方法。其內涵包含以下幾方面:其一,充分的預習是盲讀的基礎。學生在課文注釋、工具書等的幫助下進行預習,逐字逐句進行認讀,基本理解文言文詞句的字面意義。其二,無句讀素文是盲讀的關鍵(素文指去除了原文標點及注釋的原初狀態的文字)。其三,停頓斷句是盲讀的方法。面對素文,學生用朗讀停頓來重新斷句,并以此體現對原文的理解。盲譯,是指在盲讀斷句的基礎上,用口頭或書面的形式對素文進行翻譯。盲譯的操作要點主要有:理解為主,記憶為輔;去除資料,獨立完成。
二、“盲讀”“盲譯”課堂實施策略
策略一:充分準備,師生同步學生方面,要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充分預習,通讀課文(2-3遍),逐讀注釋,初解文詞,熟讀文句。訓練初期可要求學生在逐讀注釋時把重要的實詞虛詞注解謄寫到原文上,以強化學生對重要的文言知識點的識記理解。同時,還要教會學生對虛詞的不同用法進行鑒別和分類,把預習落實到每一個字句的細節中。另外,學生預習要務求實效,最好放在課堂上進行;待學生規范養成、水平提升之后調整至課前進行。教師方面,準備更要精心安排,包括學法指導、預習檢查、資料編寫等。具體來說,學法指導要分出步驟和階段,學生訓練的不同階段要輔以方法的跟進,以期學習活動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預習檢查要及時全面,訓練初期以全面檢查為主,學生進入正軌以后可靈活采取教師抽查、學生互查等方式進行;資料編寫主要是指教師要去除原文標點及注釋,制作課件及訓練資料,以便課堂活動使用。策略二:全體訓練,針對指導日常教學活動的設計與實施中,因受制于課時的限制、進度的壓力、操作的難度等,教師更習慣于運用個別問答式,這樣做固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最大的弊端就是忽略了學生訓練的全體性,思維敏捷且注意力集中的學生訓練效果就好,而學習規范較差基礎較弱的學生疲于應付,學習效果自然大打折扣。因此,盲讀盲譯的實施前提之一,就是教師編寫的訓練資料人手一份,課堂活動也要以全體學生訓練為主。教師發現共性的問題,要及時點評。值得一提的是,在盲讀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斷句的不同處理,盲譯也會遇到一詞多義的選擇、詞類活用的識別處理等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深入辨析,比較不同處理方式帶來的不同表意效果,教會學生結合注釋、工具書及猜讀等方法來突破翻譯難點。如《寡人之于國也》一課的盲譯活動中,學生翻譯“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一句出現分歧:一說“始”為動詞,此處“之”為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因而該句翻譯成“供養活著的人,為死者辦喪事,(使他們)沒有遺憾,這是王道開始(實施)了”;另一說“始”為名詞,“之”便作結構助詞,相當于“的”,因而該句翻譯成“供養活著的人,為死者辦喪事,(使他們)沒有遺憾,這是王道的開端”。這兩種翻譯從語法上來看都講得通,也不影響原文意思表達的準確性,因此都是可行的。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責任就是在學生產生了疑問和分歧之時引導學生理清思維,辨析方法,甄別優劣,最終練就自主閱讀的能力。策略三:梯度訓練,循序漸進在課堂活動的難度安排上,教師對教材內容的加工要體現設計梯度,由少而多,由簡入難,循序漸進。訓練之初,教師應根據高中語文必修教材的編寫體系,選擇篇幅較短、內容較淺的篇目開展盲讀,待學生朗讀斷句熟練之后再把盲譯加進來。這樣學生就可以在教師分步驟的教學設計中穩扎穩打,步步為營。篇目的選擇上,具體做法有二:一是對接初中篇目,把涵蓋高中知識點較多的《桃花源記》《馬說》《愚公移山》等用作盲讀盲譯訓練;二是合理選擇現有教材篇目,如高中語文必修1《燭之武退秦師》《鴻門宴》、必修2《游褒禪山記》就比較適合作初期訓練。規范初成,教師可以適當增加難度,加大容量。在篇目的選擇上,高中語文必修2《赤壁賦》《蘭亭集序》的記敘部分、必修3《勸學》《師說》等都是難度稍有提升的文本,可作提升訓練之用。到了后期,學生的文言知識有了一些積累,盲讀盲譯能力有了一定提升,教師不僅可以選擇像必修3《過秦論》、必修4《廉頗藺相如列傳》、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中的《項羽之死》《六國論》《項脊軒志》這樣篇幅較長、詞句繁復的篇目來進行訓練;還可以故意安排一些詞義和語法易錯點的辨析,以強化學生文言知識的積累,深化語法點的理解,活化學生文言能力的運用。策略四:長期訓練,厚積薄發學習方法和訓練技巧的運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快進程,但絕不可能取代這一過程。只有堅持不懈地進行科學的長期的訓練,才是語文學習的不二法門。因此,本文所論的盲讀與盲譯相結合的課堂活動,也需要長期的課堂實踐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學生文言知識的積累和文言閱讀能力的提升,必然是在長期有效的課堂訓練中逐漸體現出來。正因為語文學習效果有其滯后性,教師要足夠地耐心、靜心、細心,也要引導學生“耐住寂寞,靜待花開”。策略五:延伸訓練,活化教材筆者認為,高中文言文教學成功的關鍵,在于學生文言知識的舉一反三和文言閱讀能力的遷移。從語言學習的本質來看,教材只是學習的起點,開放而廣闊的閱讀世界才是語言學習的終點。盲讀盲譯的課堂訓練活動同樣要遵循由課內向課外拓展延伸的原則,讓學生在延伸訓練中活用教材知識點。我們呈現給學生的文言閱讀材料,不能目光短淺地局限在教材和與教材有關的文字,而應該既有連續性文本,也有非連續性文本。除了教師為學生提供閱讀材料而外,還可采取學生自主選材閱讀的方式,真正實現閱讀理解的開放運用,學以致用。
作者:王治 田維 單位:重慶市第七中學校
- 上一篇:仿真技術電路設計分析
- 下一篇:小學音樂戲曲創新設計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