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戲曲服裝設計的突破

時間:2022-04-18 08:35:25

導語:傳統戲曲服裝設計的突破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傳統戲曲服裝設計的突破

近年來,戲曲藝術繼承與創新的話題一再被熱議。作為戲曲服裝設計師,筆者也一直在思考:時代風貌如何融入戲曲服裝設計,戲曲服裝設計如何與時俱進,如何進行以彰顯戲曲本體特色為標準的傳承與突破。

一、戲曲服裝結構的研究與創新

傳統戲曲服裝的平面結構尺寸較為固定,比例分配相對合理,具有較強的表演操作性,在結構松量的控制上不斷積累經驗,獲得廣泛的普遍性,能夠輕松用于不同的表演者,對戲曲服裝穩定的傳承及廣泛的應用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如何為傳統戲曲服裝結構帶來新意?如何能夠傳承并創新已經程式化的戲曲服裝造型?在實踐中筆者運用“神似而形不似”的立體裁剪對傳統戲曲服裝進行了改良,變革的同時考慮對服裝整體視覺效果的繼承和保留。秦腔《趙錦棠》中女主角的服裝就采用了考慮人體結構的立體裁剪方法,最為突出的變化就是注重肩部的塑造,摒棄了傳統的平面結構,采用立體裁剪充分利用袖山曲線的變化來塑造肩部造型。既要合體還要利于活動,這就需要將袖山的高度和袖山的寬度調節適宜。現代審美對女性儀態更加的關注,所以在這部戲中用收省的方法來對腰部進行塑造,使得女主演的身材更為修長,表演時更容易顯出體態的變化。除此之外,主演的服裝采用雙層設計,男女主演在舞臺上一起出現時雙層設計使服裝在表演時多了一種表現手法,能更好的渲染舞臺氛圍,使輕紗曼舞的效果融入戲曲程式化的表演,使服裝成為美麗的經典之作,讓趙錦棠的藝術形象深入人心,故而創新設計獲得認可。我們需要不斷傳承經典并融入現念,為傳統戲曲服裝注入當下的審美意識,使戲曲服裝能夠伴隨時代的音符執扇起舞。

二、圖案及色彩的氛圍寓意創新

戲曲服裝的裝飾性表現在戲曲服裝精美的刺繡紋樣上,這些經典紋樣是在傳統審美習俗的框架內進行不斷的藝術加工,并在長期的演化過程中形成的特殊形態和色彩構成,紋樣和色彩都有相對固定的規范。現代設計中圖案的創新一方面是圖案本身設計的創新,另一方面就是加工工藝的創新。手繡機繡的互補性,平面與立體結合的創意,都是圖案設計的突破口。中國傳統戲曲服裝色彩艷麗、刺繡圖案精美、輔料考究,制作工藝精良,富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是中國服飾文化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服裝中上五色下五色也有嚴格的規制,用色具有特殊的寓意,色彩是劃分人物類型的重要手段之一。如何使色彩象征性和圖案的裝飾性得到發展,給人一種現代感和時尚感讓更為年輕的人易于了解和接受,就要深刻理解傳統色彩和圖案的深層寓意,深刻理解才能更好創新,發展而不失規制。在陜西省戲曲研究院新編秦腔《再續紅梅緣》中,運用柔和的淺色反光材料表現靈魂角色,相比傳統的灰色的精靈形象更具有空靈感,也更具有現代感。新穎的舞臺視覺沖擊會吸引更年輕的觀眾群體,拓展新的受眾就是給戲曲這個古老藝術增加活力。與時俱進的圖案紋飾和色彩寓意,是需要設計師用現代的審美眼光對傳統文化深度剖析,并重新解構來抒發情懷、渲染氣氛、表現意境這將會使埋藏在設計師和戲曲人物心靈深處的情感瞬間激發。

三、寫意原則及意象創造的創新型設計

戲曲藝術與電影、電視等姊妹藝術既有共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電影、電視中的服飾造型是寫實的,而戲曲服裝是在尊重生活的基礎上又有著寫意、夸張乃至變形的藝術特征。戲曲服裝承擔著除了體現人物獨特個性的作用外,還承擔著渲染舞臺氣氛和體現舞臺藝術風格的作用。所以在設計角色每場戲的著裝時,要著重尋找能營造強烈的戲劇化的舞臺氛圍及塑造超凡脫俗的人物造型的元素為設計重點。設計師要在人物造型、服裝設計中尋求一種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極致表達。在增強服裝造型美感的同時,又揭示了人物的藝術形象,反映出人物的心理狀態,與觀眾達成默契,引起觀眾感覺上的共鳴,還要做到以點帶面,輕重有序,虛實結合與舞臺上風、光、景、樂的完美配合。例如傳統戲曲服裝中的腰包裙和長水袖的“揚眉轉袖若雪飛”“皓齒善歌長袖舞”作為人物表情達意的重要手段,它抒發情感,刻畫性格,塑造形象,反映生活,給觀眾以極大的想象空間。水袖在戲曲發展中,從無到有,從短到長,從繁到簡,作為戲劇性的舞蹈表演,被納入整個戲曲表演程式范疇,傳統戲曲服裝其藝術特點,在寫意的方面可以說近乎完美。如何在寫意創新的這條路上開拓設計思路讓觀眾產生強烈的感官愉悅,要充分發揮色彩的濃與淡,款式繁簡轉換,借物態化的服裝去為人物傳神、抒情,捕捉描寫對象的神韻和本質是營造舞臺寫意成功的關鍵。在新編秦腔《再續紅梅緣》中盧昭容裝瘋時的改良宮裝只有左袖襟,飄帶參差的扎在腰間,配合京劇、河北梆子、黃梅戲的跨劇種演唱,用精致的手法創作了一個具有極高藝術價值的瘋癲形象,這是寫意原則的藝術感染力。

四、時代元素的挖掘與應用

中國的戲曲服裝款式是基于明代服裝而經過裝飾和美化后形成定式而來。但當現代戲、其它朝代歷史劇創作不斷涌現,我們的服裝設計又該怎么辦?清裝戲應該是舞臺上時代特點較為為突出的范例。在陜西省戲曲研究院新編秦腔歷史劇《李十三》中人物田東升常服在袍服外面加穿外褂,官服帶披肩(扇肩)、頂戴花翎、朝珠的時代元素在舞臺上一一呈現。朝代再向前不斷延伸,歷史的符號會明晰的展現。夏商周時期屬先秦服飾,麻布和動物皮毛制作的服裝形成古樸原始的風格,衣裳制度的形成,胡服騎射的軍隊風格,十二章紋的時代符號是這一時期的重要特點。秦代服飾莊重而大氣,秦皇冕服、秦軍鎧甲的兵服是其時代的象征。漢代確立了中國完整的服飾制度,加之制作工藝的發展推動了服裝的發展,衣冠服飾日趨華麗,打扮裝束日趨規范,這時期的服裝已經體現等級制度。漢代強烈的刺繡紋樣風格也是其時代特點的表現。隋唐時期我國南北統一、疆域遼闊、經濟政治繁榮、中外文化交流頻繁。這一時期服飾雙軌制是其最大特點,官服遵循古法保守而封閉,民風奢華,服飾及色彩呈現多姿多彩的嶄新局面。宋代服飾繼承古制同時趨于樸實儒雅。遼金元時期皆為少數民族,民族融合為這一時期服飾的重要特點。中國古代各朝代服裝和藝術元素應不斷的融入到新的舞臺作品當中,巧妙運用這些時代符號使戲曲舞臺的元素更加豐富,是在新的創作中要不斷挖掘的主題。戲曲服裝作為戲曲舞臺藝術中的一個重要藝術表現手法,其藝術積淀豐厚,對于體現戲曲劇本中的情景及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渲染舞臺氛圍、塑造人物形象等,都發揮著直觀的視覺沖擊作用。戲曲服裝的創新性設計,是基于戲曲自身發展的特點以及對傳統戲曲服裝各種定式繼承性的改變。現代戲曲服裝的設計要在充分傳承傳統優秀文化理念的基礎上,適應現代審美觀念及協調現代舞臺風格特點而做出的設計革新,所以繼承性的創新設計應該是傳統戲曲服裝設計的突破點。正是基于對傳統歷史文化積淀和深刻理解與充分尊重,正確處理戲曲服裝的“程式性”,保持并發揚其“可舞性”“裝飾性”等藝術特色,不斷拓展藝術表現的新領域,才能穿越百年,重塑時代精神。

作者:孫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