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設計創意科技因素研究
時間:2022-09-12 03:31:33
導語:服裝設計創意科技因素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科技增強了服裝的功能性
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與發展,對設計產生了方方面面的影響,服裝設計自然也不例外,尤其在服裝的功能方面。新技術的加入使服裝的功能性得到了較大地提升,從抗風御寒、裝飾打扮的功能方面上升到了感知和行為的功能上,從而進一步滿足了人們對服裝日益增長的功能性需求,尤其在專用服裝方面體現更為明顯。如圖1美國游泳名將菲爾普斯在北京奧運會游泳比賽中得到了數塊金牌,獲得了世界的關注。除了其自身的實力外,所穿高科技“鯊魚皮”泳衣也發揮了很大的作用。“鯊魚皮”泳衣使用特殊材質制成,外表像鯊魚皮一樣光滑,大大降低了水的阻力。還有在其表面分布著上百萬個微小的“鱗片”,可以化解水中的渦流,除了減少阻力外,還能夠使穿著者的下半身處在更水平的位置。圖2中劉翔所穿的運動服也包含了大量科技元素,其比賽服也是使用特殊面料制成,突出了材質的“輕”和“薄”,甚至可以用“薄如蟬翼”來形容。加上所有接縫都在后面,也進一步降低了風阻,大大增加了奔跑的速度。
2科技拓展了服裝設計的空間
服裝設計中包含了技術與藝術兩個重要因素,技術為服裝設計提供了可靠地理性基礎,而藝術則為服裝設計提供了豐富地感性內涵。科學技術對服裝設計的影響主要體現在面料設計與款式造型上,服裝設計由于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和條件限制,服裝在實際制作過程中并不能將所有的設計創意真正轉化成現實,這樣很大程度上地制約了服裝設計的創新及產業的發展。而新科技的加入無疑給服裝設計帶來新的活力與動力,將設計中的不可能變為可能,讓服裝的設計、創意、制作以及消費產生的巨大的改變,從而為服裝設計創意、服裝產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想象空間。下圖3的服裝是通過高科技的3D打印技術來完成的,其所用材料已經不同于常規面料。而在信息化時代的“面料”已經不再局限于傳統意義上的布料,其內涵已經擴展到了液體、粉末等新材質。通過3D打印的方法可以將傳統方法無法實現和完成的結構與造型變成現實,將設計創意較為完整地展現出來,做成一件真正意義上的沒有縫合、一次性成型的三維立體效果的服裝,從而最大程度滿足了設計師的需求,也為服裝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圖4的服裝是通過激光雕刻來完成的,將設計好的圖案輸入電腦,然后通過激光雕刻軟件根據設定好的方案,自動雕刻到面料上面。這種方法能夠將一些有較大難度的圖案或圖形輕而易舉的表現在不同質感的面料上面,既提高了效率又增加了效果。激光雕刻的應用也不僅僅體現在服裝方面,在生活中的應用也很廣泛,大大提高了人們的生活品質。圖5的服裝科技特征主要體現在面料方面,通過在面料中加入高科技成分,能夠使面料在不同光線照射下呈現出不同的色彩變化,讓服裝隨著時間、光照的變化產生不一樣的色彩與視覺效果,這樣既增加了服裝的個性化特征,也滿足了消費者求新求變的心理需求,真正帶給穿著者以不一樣的感覺與驚喜。
3科技促進了服裝的人性化、智能化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人們對于服裝的認知已經不再停留在服裝的美觀、舒適方面,而是更加關注服裝的感知力、判斷力、社會關懷等人工智能方面。圖6的服裝是運用新科技的方法噴繪在人身上的臨時服裝,將含有特殊科學成分配方的物質直接噴在皮膚上,形成與身體完全貼合的服裝樣式,這樣的服裝一方面可以讓穿著者完全按照自己的需要和愛好來設計特定的樣式,滿足了個體的審美需求。這種自我設計既保證了服裝的獨特性與個性,貼合了消費者的心理,又符合了時代的潮流。另一方面這種噴繪的衣服在一定時間內能夠自動降解,降低了資源的浪費和環境的污染,增加了材料的循環利用,也增強了人們的環保意識,為人類創造了一個干凈、美麗的生活環境。圖7的服裝是電子科技與服裝融合的智能服裝,將休閑、娛樂、智能與服裝對接,安排多個傳感器分布在人體肌肉運動的位置,當人體活動時肌肉運動摩擦產生電能,電能再通過智能技術形成動聽的音樂,并且音樂可以隨著人體運動的快慢產生節奏上的變化,從而真正意義上實現了科技與衣服的完美融合,不斷提升了身體與衣服、環境交互、交流的體驗能力,也從另一方面體現出了信息化時代服裝全新的設計理念。
4總結
科技化、智能化影響下的服裝時尚風潮,會賦予人們越來越多的技術特征和功能,逐漸完善的服裝性能,不斷提升人們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以及與環境交互、交流的能力,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健康、舒適。新科技、智能化的不斷發展,也促使服裝的設計、制作、研發以及消費發生巨大的改變,技術與藝術的不斷融合,會使人們的生活質量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參考文獻:
[1].戴吾三.劉兵.科學與藝術[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2]呂航.賴秋勁.服裝材料與應用[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9.
[3]孫睿.未來主義服裝風格分析及設計研究[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
[4]周璐瑛.現代服裝材料學[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0
[5].羅岐熟.虛擬現實技術在服裝設計中的發展前景[J].天津紡織科技.2006(1)
作者:李成 單位:重慶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 上一篇:錯覺逆向思維在平面設計的運用
- 下一篇:檔案法制宣傳工作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