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服裝設計教科研問題研究

時間:2022-12-02 08:49:59

導語:當前服裝設計教科研問題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當前服裝設計教科研問題研究

摘要:隨著科技的進步,作為傳統產業的服裝行業也逐漸關注高科技成果的應用。我國為了保證高科技服裝的研發進程,從資金、制度、管理上做了很多嘗試。這些嘗試在有些方面收效顯著,在有些方面還存在改進的空間。針對如何從人力資源角度保障高科技服裝研發高效運行的問題,本文從院級領導構成、收入分配、交流能力培養、輿論導向四個方面提出了藝工院長并置、收入平衡、藝工專業學生宿舍混編、強化藝工結合成果宣傳的四方面建議。

關鍵詞:服裝;設計;教學;科技

服裝是一個傳統行業,雖然高科技服裝、智能服裝、可穿戴科技的廣告已經耳熟能詳。但是多數企業、多數服裝院校從事的工作仍然圍繞傳統服裝展開。面對政府對科技的積極投入和政策導向,很多企業希望能把自己打造成一個科技型企業。藉此在稅費、資金、公共資源等方面政府傾斜性支持。很多科研院所也希望藉此機會將傳統服裝教科研全面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實際上這個工作從前期鋪墊發展到今天這樣一個構思基本經歷了三個階段,也就是目前服裝科技研發三個層面的源頭。第一階段科研院所為主的高科技服裝的研發(目前屬于第一層面),第二階段企業與科研院所的合作(屬于第二層面),第三階段高校設計類專業與工科專業、企業的合作(屬于第三層面)。前述“企業希望能把自己打造成一個科技型企業”屬于第二層面。從現況來看,第一、二層面進展順暢,第三層面還在試探期。第一二層面所做科研工作主要集中在新材料、傳感器、信息技術等的開發應用。這些新產品、新功能的目標客戶主要集中在軍隊、運動從業者愛好者,或者特殊人群(如嬰幼兒、病殘人員等)。第三層面面前解決的更傾向于采用新材料和新科技的服裝審美效果提升。實際上目前在三個層面都存在問題。具體分述如下:

一、第一層面——科研院所科研方面

第一層面上,科研院所的研究主要由專職科研人員開展。不可否認第一層面的科研成果中有很多功能新穎、實用性強的產品。這些科研人員理論基礎扎實,但是很多沒有高科技服裝使用的經驗。這種情況造成有些產品存在功能脫離實際使用需要的問題。它們中一部分是跟隨歐美高科技產品的步伐,研發與歐美產品功能類似的同類產品。具體方式分為仿制同類品,或者發明能達到歐美技術指標的同標替代品。另一部分是辦公室靈感,這類產品主要由科研人員隨機的靈感產生。就仿制品或者同標準替代品的研發而言,首先我國的地理氣候環境與歐美差異較大,有些歐美產品的標準不適應我國的氣候環境。例如防水透氣面料,如果采用歐美G-tex標準進行仿制或者生產替代品,這些仿制品和替代品在我國長江以南地區大多不實用。因為我國長江以南地區的梅雨季節屬于高溫雨季,而歐美大多數地區雨天較涼爽。所以G-tex標準在我國長江以南地區、乃至東南亞地區的軍事或者戶外運動中會產生服裝內環境溫度較高、溫濕難排的問題,并不適用。其次,服裝是戶外裝備體系中的一個子系統,必須考慮到整個系統的兼容性。例如在軍用服裝重量要求方面。在我國軍隊目前的摩托化程度還有很大提升空間的情況下,徒步仍是行軍的主要方式,所以我軍對于服裝減重的實際要求比一些發達國家更加迫切。而由于飲食習慣、人種特征、后勤保障的差異,我國對于服裝在抑菌、牢固、舒適等方面的要求并不比發達國家低。至于辦公室靈感產生的高科技產品,則容易產生某些功能突出,其他功能被忽視的問題。因為辦公室科研人員大多缺少極限戶外運動或者高強度戰爭經驗,科研開發與實用脫節的問題必然存在。所以很多研發的工作采用了發明、試用、反饋、改進的循環模式。這種模式從流程上看是合適的,對于產品不足的彌補是有幫助的,但是產品在研發階段遺留的問題過多,有時多種不足的補救方案互相沖突,功能上只能顧此失彼,影響預期效果的實現。造成這種問題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研發人員的沒有大量親臨環境的經驗造成的,同時這也使得科研院所的研發人員追求仿制和急于搜尋國外同類產品技術指標,而忽視國內用戶的特殊需求。所以人才方面,應該增加有一線用戶經驗的科研人員比例。將他們在一線使用中體會到的問題作為研發的起點,減少了后期試用驗證的時間,加快研發節奏。這種做法在以色列已成為傳統。在我國有兩條比較現成的途徑可以改造加以利用。其一,我國大量的大學生進入軍隊,使用高科技裝備,這完全可以為國家下一步包括服裝在內的軍民高科技裝備改進、創新的人力資源基礎。其二,政府、企業和大學需要強化大學社團對于高科技終端產品的使用培訓。大學生根據對產品性能的體驗,提出更有針對性的改進意見,并帶著問題進行大學階段的科研創新,創新成果產權屬于學生或者學生與指導教師共有。如此實現以終端用戶需求為導向,而非簡單的以企業需求或者教師興趣為導向的研發道路。這種以終端用戶需求為導向的研發還有利于多領域成果的整合。終端用戶為了得到理想的產品,不會將采用的新技術限制于自己從事的專業領域,而會積極尋求跨領域的技術整合,這對于沒有科研行政隸屬關系的軍人和大學生來說則更容易實現。另外,這種模式既可以避免個別企業或者教科研部門僅僅希望獲取科研經費,而科研成果流于形式的情況,也可以避免大學生社團活動經費的浪費。

二、第二層面——企業與科研院所的合作

企業與科研院所合作開展新品開發是當前主要的合作方式。這些合作中,新品的預期技術指標表述明確,科研單位一般盡量達到合同規定的指標。問題是這些只是現有技術下可量化技術指標,例如:****等。而服裝板型結構、審美需求等非量化指標只作為可選輔助需求。這造成了好材料、好設備,但是穿戴不舒適、樣式不好看,產品綜合應用性能不高。這種產品作為軍用品會影響軍事行動的開展;作為民品又很難收到良好的市場回應。這也是為什么我們有些產品技術指標不錯,卻因為不好看而流失顧客群的原因。

三、第三層面——高校設計類專業與工科專業、企業的合作

為了彌補第二層次的問題,近些年設計專業人員與工科人員的合作逐漸引起科研主管部門的重視。但是現在我國的設計專業與工科教育的專業管理隸屬部門不同。工科專業一般設置在工科學院,管理和考核由工科管理部門負責。而設計類專業放屬于藝術專業。一般情況下,高科技服裝研發相關的紡織、微電子、輕化等工科專業人員并不進行服裝板型、審美方面的專業學習。而服裝設計專業也不進行跨行工科知識的講授。不但如此,服裝設計專業在設計水平上往往向純藝術專業靠攏,藝術史研究上向文史靠攏。服設專業人員不僅缺少跨行工科的知識,而且缺少與工科溝通的表述方式和思維習慣;相對應的工科專業人士也缺乏設計專業的知識和交流術語。加之經費額度、立項難度、獎勵政策等大多向工科傾斜,工科人員缺少獲取服裝設計人員支持的迫切性。如此,兩個專業的合作既缺少體制的保障,又缺少心理的平等。對于這個問題,僅僅將高校內分屬不同專業的主管部門進行合并難起到實質作用。筆者認為,如果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深入調整,應該在不遠的將來有效地解決我們面臨的以上問題。第一、學院行政隸屬上,要采取藝工雙領導平行共管不可否認,現在服裝設計專業置于紡織服裝學院的情況很多,但是很少見紡織專業、輕化專業、微電子專業置于藝術學院的情況。不論工科還是屬于藝科的設計,在學院層面都需要懂專業的領導進行協調,學院是系室與學校溝通的重要一環,是否能以專業的思維模式將校、系情況順暢傳達、落實,是學院的最關鍵工作之一。而且系室工作的具體化、細節化與學校工作的宏觀化、總體化如同建筑中的構架與磚瓦,學院就如同粘合劑。所以在學院工作層面,深入理解系室歷史脈絡、工作特點,十分必要。而這就需要懂專業的院長配置。工科院長與設計專業院長通過同層級的交流,更容易解決藝工專業的合作協調問題。第二、在收入分配上,要采取平衡政策目前國內科研院所同級人員之間的基本收入是按照國家指導、地區調整的政策進行。在工資層面,藝工兩科人員差異總體不大。但是績效獎勵、項目回報等方面,一般高校院所,工科項目多、項目金額大,項目勞務費和績效獎勵較多,藝術類則普遍偏少。收入的不平衡導致工科人員在心理上和認識上難免出現工科等級更高、工科專業不依靠藝術專業也能生存的思想。當然,如果在藝術學院內設置工科專業,工科也經常會處于從屬地位,待遇因而下降,這對于工科人員的信心同樣存在消極作用。所以,在收入分配上,既要考慮到現階段國家在工科方面投入更大的現實背景,也要考慮藝工結合中設計專業科研教學人員的積極性問題。第三、在交流能力上,要采取學生混編住宿、互選課程我國目前工科和藝科合作困難的問題,除了以上行政管理、收入分配原因外,還有學生階段就存在的隱患。高校藝工分科教育、分科管理、分科住宿是目前學生管理的主要模式。藝工學生平時接觸的機會不多,對于對方思維模式、交流習慣、專業作用、操作模式大多不了解。各專業教師在專業教育中強化愛本專業、發展本專業的習慣性指導方法,更增加了學生內心對藝術專業的排斥(當然藝術專業學生也經常視工科生為另類)。這對他們在校和畢業以后進行藝工跨科合作設置了無形的心理障礙。所以大學生在校期間就需要培養學生對對方專業的興趣、具備基本的科普水平的專業交流能力。當然,現在很多學校存在藝工公共課,也就是面向全校各個專業都可以選的課程。這些課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給非專業學生接觸專業知識的機會。但是對于藝工學科來說,跨科學習對方的專業知識,僅僅憑借幾次課程是很難構成對對方專業體系總體了解的。并且這種公共課一般對于學生考核的要求較低,所以對于學生將來進行跨科合作的作用比較有限。天津紡織工學院曾經在研究生層面進行過這方面的努力,就是宿舍安排上注重藝工專業學生的混編,這種安排使得年輕學生對對方研究領域、研究思路以及表達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心理上的專業壁壘逐漸消解,這對于他們以后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很好的前期準備。這是一個比較有效的辦法。第四、在輿論導向上,要藝工并重。大眾認知理念的形成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這其中輿論起到的作用非常重要。加強輿論宣傳,在藝工宣傳中強化藝工交叉合作產生最佳綜合效應的輿論導向,會改善大眾甚至藝工科研人員對對方專業的關注程度。從社會層面強化藝工專業雙向需求。但是在具體操作中,要注意以下兩個問題:一、高科技概念產品與高科技產品的區別。一般而言新科技產品從試驗到成熟的周期很難與紡織品流行趨勢的周期同步,大多數情況下新科技達到成熟可用的水平所需時間要比流行一年兩季(SS\FW)的周期長。使用單一科技成果的服裝在一季被宣傳,下一季就可能沒有新的科技亮點。有些公司為了保持科技亮點,會采用概念產品,也就是不成熟科技產品作為宣傳的噱頭。這種做法短時間內可能會保證品牌的市場熱度。但是概念科技畢竟不是成熟的科技,當大眾理解概念科技就是做一個表象而非實質時,品牌的地位會受到嚴重折損。二、科技感服裝與高科技的區別。科技感服裝經常模擬高科技服裝的款式、色彩、質地,但是科技感服裝的款式、色彩、質地的變化并不是因為高科技采用產生的。這種模仿高科技產品外部形象的產品只能推動大家對于高科技服裝追求,并不能促進藝工結合高科技產品的產生。輿論需要引導大眾提高對高科技服裝的認識,促進終端市場對高科技服裝的理解和接受。這樣終端消費可以輸出足夠的動力保證藝工結合實現高科技服裝的市場化。隨著我國加工成本的提高,很多傳統服裝加工訂單外流到一些成本更低的國家。同時因為這些年服裝供應量的增長,市場趨于飽和。雖然各個企業竭盡全力優化產業鏈、提高傳統新品的開發頻率,但是高強度市場競爭環境下,傳統服裝保持市場優勢的難度越來越大。這種情況下,高科技服裝也許是一個發展的方向。而從人力資源入手,科研院所和企業適當地進行調整,將是高科技服裝適應市場變化的前提。

作者:任懷晟 厲明媚 單位:南通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