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產業園規劃設計論文

時間:2022-03-25 08:32:50

導語:創意產業園規劃設計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創意產業園規劃設計論文

1項目定位及設計需求

1.1錯位發展,避免趨同

自北京798開始,我國掀起了建設創意產業園的熱潮。至2005年,各地已經建設了近300家創意產業園。2009年,迎來了創意產業園發展的又一高峰。至2012年,全國創意產業園數量已經達到1185個,預計至2016年,其數目將再次翻倍,達到近2500家。在已經建成的各類創意產業園中,創意缺失、定位同質化傾向較為嚴重,這種現象尤其集中在動漫和影視兩個文化產業門類中。大量的園區發展類型相似、模式趨同,催生了大批“候鳥式”企業,卻難以吸引到優質企業。除此之外,許多園區設計在布局和形態上缺乏特色,在功能和空間上對創意企業的“創意需求”關注較少,園區成了“房東加物業”式的普通寫字樓群,出現“地產化”、“空殼化”等問題。新建創意產業園區在規劃設計之初就應認識到并積極規避這樣的問題。對于同一地區的創意產業園發展,關鍵是要做到錯位競爭,在園區定位、功能配置、空間環境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本項目設計前期對以高新區、曲江新區為代表的西安市現有創意產業園區發展現狀進行了分析,力求做到揚長避短、突出個性。西安高新區是目前市內最成熟的創意產業集聚區,但經過20年的發展,其未來發展將會呈現“填空式”模式,產業分布零散,難以形成具一定規模的產業園區。已形成的建筑風格也以國際式的高層點式寫字樓為主,對于創意產業相關企業來說,對辦公環境的選擇余地較少。曲江新區以唐文化為主題定位,以旅游業帶動其他產業發展,至今已經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但園區建筑形式仿古,類型單一,使創意產業個性的發揮受到一定限制。本項目要做到與西安高新區和曲江新區錯位發展,應盡量避免采用點式高層商務辦公集群,或是建筑風格單一仿古的模式。本項目處于城市邊緣的新區,知名度和認知度都較低,為使園區能夠迅速發展并良性運轉,必須構建園區獨特吸引力。

1.2關注“創意需求”,營造創意空間

在構建園區吸引力的眾多要素中,營造園區的創新氛圍與創意空間應是規劃設計所關注的重點,即通過高質量的設計手法創造“創新文化”所需求的自然、舒適、靈活、多樣的空間環境。在西安創意產業科技園規劃設計中,一方面體現在園區的整體規劃發揮城市新區生態環境優勢,以傳統空間模式呼應地域文化特色,同時在群體和單體空間設計中突出個性體現時代感,以激發創意工作者的創作靈感;另一方面體現在開放的創意空間的塑造,增加對創意企業“創意需求”的關注。美國硅谷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其園區內形成了硅谷特定的產業文化,這種文化交流不拘泥于辦公場所內部,而產生并存在于咖啡廳、酒吧等公共場所。在這些公共空間內,最新的觀點、理念、信息及資源不斷組合和優化,而成為硅谷的智庫。本項目設計中,創意空間、開放空間也是作為錯位發展、形成特色的一個設計出發點。

2規劃設計理念

創新氛圍和創意空間的塑造體現在兩個方面,即“外在表象”和“內在氣質”的營造。“外在表象”是指整個園區從空間、造型、色彩等方面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傳統的還是現代的,是古樸的還是新穎的。不同的“外在表象”,帶給人不同的心理感受,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園區氣氛。對于創意產業園來說,更重要的是園區的“內在氣質”,即在“外在表象”之下,園區空間所營造的氛圍是開放的還是封閉的,是孤立的還是包容的。本項目設計方案以街院空間作為整個園區的外在表象,融入傳統意象與現代風格;在此基礎上,設計多層級的交流空間,營造園區開放、自由、包容的場所精神,增強園區的創新氛圍,進而激發使用者最大的創造潛能。

2.1創意街院

西安作為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其城市空間發展獨具特色,棋盤路網基礎上形成的街院空間成為城市的“名片”。因而,傳統空間形態理應在當代設計中受到重視。西安市內目前已有部分較為成熟的創意產業園區,如創意5號•老鋼廠設計創意園以舊建筑改造形成獨特韻味;西安高新區天地源創意產業園主推生態群落辦公、陽光辦公和花園辦公;曲江新區文化創意產業區則是以唐文化主題形成獨特的吸引力。本項目如何能在眾多創意產業園中脫穎而出,離不開根植于本土的設計。本設計希望從傳統的空間形式入手,將傳統街院空間形態進行演繹,融入創意內涵,在建筑形態表現上則體現現代感,在空間設計上突出創意思想,從而達到傳統延續與現代演繹的共融統一。

2.2多級交流

通過對交往空間尺度的研究,可以發現適宜的尺度有利于交往行為的產生。緊湊的空間格局能夠大大增加被動式接觸,當被動式接觸的機會增加后,主動交往以及隨之而產生的社會性行為也會大大增加。在創意產業園區內,需要不同企業的集聚和協同效應,更需要各種創意思想的激發和碰撞,因而企業之間、部門之間以及部室內部人員的交流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交往行為不應僅僅發生在同一棟建筑、工作性質類似的人員當中,而應當延展滲透出去。那么將大尺度的建筑化整為零,分解為小尺度的建筑就為這種交往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在普遍采用的高層寫字樓大尺度的空間模式下,工作與交流行為是相對割裂的,而將空間尺度變小之后,交流行為將會在工作場所中滲透,更有利于激發創意人員的創意靈感。

3園區規劃特點

根據基地周邊城市道路交通分析,整個園區共設四個出入口,其中北側入口為人行出入口。從功能上分為五個部分:靠近草灘十路布置ACG服務外包中心,基地南側布置教育培訓中心,基地北側布置總部研發中心和總部獨棟,基地中心部分則以小體量研發中心為主。規劃布局在網格控制下形成不同層級的街院空間,建筑之間通過空中平臺進行聯系。

3.1網格控制下的街院空間

從城市肌理上看,西安市最顯著的特征就是“棋盤路網”,如《周禮•考工記》中記載的:“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設計方案延續這種城市肌理,以工整的網格狀街道布局配合適宜的尺度形成基地規劃布局的控制網格。同時適應基地形狀,將北側網格傾斜。規劃層面的格網肌理使場地上的建筑以模塊化形式自然衍生。在基地網格狀的肌理形成后,設計引入地方特色空間形態“長街短巷”,即城市空間體系遵循“街—巷—院—屋”四個環節,逐漸過渡,層層深入,形成豐富的空間層次。其中,“院”是整個空間體系的核心和高潮所在。本設計從此入手,進一步衍生出了三種院落空間形式:其一,“L”形建筑與院墻共同圍合,注重外部空間的良好氛圍;其二,院落三面圍合,一面打開,開口方向朝向景觀;其三,將院落進行變形,使之可以靈活組合,以適應不同規模大小的企業公司使用。

3.2適宜密度下的交流空間

園區所處區位位于市郊,傍河近水,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是設計中應當利用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眾多同類項目中,設計師采用圍繞中心景觀,四周群體向心布置的方式;或以線性景觀為園區發展軸,建筑沿軸展開的設計手法,營造綠色自然的園區環境。對于創意產業園來說,“集聚效應”和“協同效應”是其設計的關鍵之一。因此,就需要有合適的空間密度和適宜的空間尺度。對本項目而言,相較于集中性的園區綠地和廣場,分散性的景觀空間更有利于園區景觀的可達性和均好性。用滲透性的景觀網絡組織空間,使相互聯系的小企業就近布局,形成聚集區,并向外延伸形成相關產業互動。設計采用低層高密度的空間布局形式,建筑采取單元簇群的模式,營造了宜人的空間尺度和緊湊的空間格局。為了平衡容積率,在基地北側設置了24層的塔樓。西側沿街也設置了高層建筑,在滿足容積率的同時,在城市界面處使建筑具有一定的體量感和城市尺度。通過將大體量的建筑形態化整為零,外部良好的自然環境能夠更好地滲透到建筑內部,對于構建園區建筑環境均好性、塑造特色景觀具有重要意義。人與人的交流,人與自然的交流隨即展開。在外部空間設計中,注重不同層級、不同形態空間的組合穿插,空間尺度、開放度各有差別,包括廣場、街巷、合院和平臺。廣場位于整個園區的中心,是園區級公共活動空間,適于舉辦一些大型公共活動,如展演、新聞等開放項目。園區西側8棟ACG服務外包中心之間形成了具有街巷感的空間。合院則位于回形建筑內部,是最主要的公共空間形式,為小團體提供小尺度的日常活動空間。整個園區建筑由自由延伸的空中平臺串聯起來,在垂直方向上增加了外部活動的空間,吸引公共交流在多個層次上聚合、碰撞、交流。總體來說,整個園區的公共交流空間可分為三個層級:園區級的一級交流空間、組團內部的二級交流空間和內院級的三級交流空間。三個層級的公共空間適應了不同的公共交流形式和內容,具有各自不同的開放度和領域感,營造多種層次的空間體驗。

3.3公共空間的人性化設計

對于創意產業而言,其核心是人才的創造力。創意產業的工作形式導致創意人員工作壓力大、工作時間長,除了常規辦公室外,他們更需要輕松、愜意的環境放松、思考。因而,單純的功能分區難以滿足創意工作者的使用需求,園區功能除了辦公外還需要大量聯系緊密的人性化公共活動空間。本設計方案中,園區內的辦公功能和公共活動功能是復合的,有重疊、并置、分隔幾種模式。在辦公研發這一主導功能之外,引入展示、交易、培訓、生活服務、文化休閑等多種功能。不同的功能需要不同的空間形式,有些需要開放、明快的空間,有些需要安靜、舒緩的氛圍;有些需要體現科技感,有些則應當營造家庭般的溫馨。通過人性化的公共活動空間設計,以提升園區多層次的吸引力和全天候的活力感。同時將園區內建筑之間、不同功能之間,通過流動形態的空中平臺聯系,形成網絡化空間。以此為載體,形成園區特有的產業文化,促進信息互動,增強企業的集聚效應。

3.4傳統空間模式下的現代演繹

本方案在街院空間這一傳統空間模式下,對建筑造型設計進行了現代演繹。一方面,設計基于傳統,賦予園區創意內涵,另一方面,通過現代的材料、立面設計手法體現創新性和時代感。在建筑高度、體量確定的基礎上,進行了群體建筑造型及立面設計。建筑立面盡量簡潔,開窗方式遵循模數化,以表現建筑材質本身的肌理美,也便于在后期使用過程中,創意產業相關企業在此基礎上對建筑立面進行二次創作,以表現企業個性。多層建筑屋頂主要采用單坡硬山坡屋面,部分建筑還設計小型屋面庭院和平臺,提供了不同于底層的開放的景觀感受。基地北側總部研發大樓裙房部分對坡屋面形式進行演繹,形成整體為折面的建筑造型。園區西側的ACG服務外包中心立面設計手法為在挑臺外側加入不規則百葉遮陽構建,以減小西曬對辦公環境的影響。在材料選用上,高層建筑以玻璃為主,營造簡潔的建筑意象,突出現代感和標志性。多層建筑以清水灰磚、玻璃為主,局部加入木材質格柵,通過傳統材料和現代材料的碰撞以增強視覺表現力。整個園區建筑造型風格統一,體量高低錯落,天際線起伏變化,在總部大樓形成制高點。

4結語

創意產業科技園規劃建設的核心是通過產業聚集來促進創意產業的發展,具有吸引力的園區設計不僅需要激情浪漫的構思,更需要理性的分析和研究。本項目在對創意產業發展現狀研究的基礎上,進行了項目策劃。提出避免同質化競爭,關注創意產業園創新氛圍和創意空間的塑造。在尊重地域空間特色的基礎上進行設計創新,探索傳統空間形式在現代建筑中的演繹,形成具有特色的創意空間。從園區總體規劃、功能布局到建筑設計、造型推敲,設計關注創意工作者的“創意需求”,營造人性化、多層級的交流空間。

作者:趙蕓婷張定青路金波單位:西安交通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