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健身場館環境設計探究
時間:2022-01-02 04:12:58
導語:城市健身場館環境設計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作為城市整體規劃的重要組織部分,健身場館建設是城市健身文化的象征形式和載體。而城市健身場所內部空間設計與布局則促使健身者更好地融入城市健身場所,實現審美客體和審美主體之間的和諧統一。在場館內部設計中無論是技術、形式,還是材料、科學都是屬于場館空間設計的基本原則。本文將結合這一原則運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實地考察法等研究方法,對健身場館內部空間格局和環境設計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同時探索“美”的設計對訓練者產生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關鍵詞:健身場館;微觀設計;健身者
1城市健身場館建設發展背景及存在的問題
進入21世紀,我國公共體育設計愛是向多功能和節能環保方向發展2016年6月國務院引發《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中提到,力爭在2020年體育消費規模達到1.5萬億人民幣,完善各種政策制度,努力推動公共體育設施建設,使我國公共體育設施建設朝著公益性、多功能性、便利性方向發展。在城市健身場館微觀空間的設計中不僅需要形式結構美觀,還應注意健身者在運動時穿過空間、體驗空間的真實感受。在小空間里需要注意增加空間的層次,以使空間更加豐富,不會單調乏味。所以,健身場館在建設之初就應要把握住建筑功能的基本要求,把握具象形式下的空間的合理性。但是我國健身場館設計中仍然存在非常多的問題。(1)只注重外形,體育內涵的挖掘和文化元素結合不夠。在現在很多場館設計中過分追求外形,以夸張、夸大的結構吸引眼球,忽略了設計的實用性;規范生搬硬套,對于空間設計和器材的擺放沒有一定的科學依據。(2)對場館內部設計的工藝不熟悉。部分設計人員經驗不足,相關體育專業知識認識不夠,不能很好地將體育鍛煉與場館內部的形式結構統一。(3)對場地的使用要求不清。很多場地項目都有專業的要求,如田徑場上的起跳區沒有加厚設置,專門的健身器械區域沒有相應的保護措施。對于健身區域和非健身區域的功能分區表現得不夠明顯。(4)對材料的性能和使用場合不了解。無法分清楚混合型、復合型、透氣型及各種材質對基礎的要求,對各種材質的優缺點了解不足。
2城市健身場館微觀內部空間結構形式多樣性
大眾在健身場館運動時,能否達到既定的目標,除了自身意志力和專業的指導之外,健身場館的空間布局及環境則發揮重要影響。換句話說,內“美”的設計、色彩及材質使用都能產生強烈的感官刺激,也會使訓練者產生主動鍛煉,堅持鍛煉的心理暗示。在大眾的主流審美中無論是何種設計都要給人美的享受。體育場館設計中的技術、形式、材料、都應遵循“美”的原則,并在這一原則的基礎之上達對訓練者產生積極的影響。2.1設計多樣性。正如運動訓練需要人體各個器官共同參與一樣,設計的形式也應遵循多點分布、點面結合的原則,如場館比賽中的繩、圈、棒、帶、球的設計都是體現了設計的形式之美。同樣的功能區等場地的設計也都是點、線、面的美學體現。2.2材質多樣性。在健身場館設計中材質部分的體現更加突出,很多健身場館在室內,其中涉及有水性硅PU、PTFE膜材料、水性彩色道路防滑涂料、天然木質地板等材料,每一種材料都有其復雜的配比過程,將不同的顏色、形態、材質的材料組合在一起共同構成整個健身俱樂部的材料之美。使訓練者在室內場館中感受到全身心的放松,潛移默化地改變訓練者的運動習慣。2.3科學多樣性。健身場館的科學部分體現在功能與外觀之上,其實最開始場館設計的科學之美是在大型運動場館上體現的,那么在健身場館中科學的“美”又是如何體現的呢?首先,健身房要與其所在區域環境融合,其整體格局要與周圍空間建筑相得益彰,再進行自己的風格、造型設計;其次,在健身場所內部要進行明顯的功能分區,器械區、跑步區、休閑區、有氧運動區之間要有科學的功能體現,杜絕雜亂和功能重復。2.4結構多樣性。空間分布在設計時可以借鑒發達國家體育中心“依托社區、公益定位、政府支持、機制靈活”的經驗,統籌規劃、控大建小。隨著人類對美的不斷理解與詮釋,設計中體現出的美學特征也將發生相應的豐富與演變,這是設計美學發展趨勢所在,相信不僅是在健身場館,在體育場館、比賽場地等設計的美學特征也將被體現得更加淋漓盡致。
3健身場館內部環境設計科學性原則
3.1感覺科學性。優良的健身運動環境是科學健身的重要指標,健身場館的環境指標、二氧化碳濃度在運動過程中超標,有氧健身區域使用前后濕度低于標準值,表明室內健身房存在問題,長期在這樣的環境中運動對人體健康會造成影響;因此,好的健身環境不僅是訓練者訓練效果的保證,也是健身場館保持長久經營的根本。3.2視覺科學性休閑區域是訓練者在完成一定量的訓練后休息恢復的區域,該區域的環境設計應遵循舒適放松的原則,淡藍、草青的小清新的顏色,區域內加厚處理且后座空間較大的軟質沙發等都有助于緩解訓練者疲勞。而如若采用暗色系裝飾,木質座椅則會進一步加強訓練者的不適感,錯誤的人機交互體驗更有可能使訓練者有發生身體損傷的可能。3.3知覺科學性。器械區和有氧運動區都是屬于運動區域,所以在這個區域中寬敞明亮的環境是根本需求,空氣質量、二氧化碳濃度等方面也是必不可少的。其環境設計更要綜合考慮,在協助訓練者完成運動體驗的過程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4結語
在現代生活中擁有健美的身體已成為一種時尚,在2008年奧運會和2022年冬奧會的雙重影響下,健身熱潮將會愈演愈烈,在社會的不斷進步中,健身空間的數量將會越來越多,其空間分布和環境也會根據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社會發展水平有較大差距。訓練者在選擇健身場館時要綜合考慮,為自己的健康訓練打下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張利.我國公共體育設施的發展及改革路徑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17,53(2).
[2]董新意.建筑形式設計的象形與象征[J].河南大學學報,2014(6).
[3]廖曉淇.中小型體育場館建設思考——從北京東單體育中心說開去[J].體育文化導刊,2009(8).
[4]沈逸蕾.健身房運動環境的研究與分析[D].上海:上海體育學院,2012.
[5]石立江.大眾文化視野下的健身房文化[J].體育學刊,2007(3):32-34.
作者:梁鵬 單位:鄭州大學體育學院
- 上一篇:舊廠房改造環境設計研究
- 下一篇:汽車沖壓工藝及模具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