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環境設計研究
時間:2022-12-12 10:00:40
導語:非物質文化遺產環境設計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分析了遼寧主要非物質文化的類型及存在的問題,并論述了如何通過環境設計方式來傳承與創新非物質文化。
遼寧區域內民族眾多,經過數百年的歷史文化沉淀,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多彩,形成的民俗民風,民間藝術具有濃厚的區域特點,體現了遼寧各族人民智慧與藝術的結晶。鞍山評書有評書故鄉之稱號。考察歷史,鞍山千山說書文化藝術可以追溯到遼金時代,經過數代藝人的傳承與發展,在元明時期,說書藝術文化已在千山地區流行,據說清太祖努爾哈赤、清太宗皇太極就喜歡聽人說書。鞍山評書的藝術特點包括豪、緊、動、熱。題材多源于生活,膾炙人口,語言生動,表情豐富,風格質樸大氣,說書人臺前道具簡練,配有桌、椅、扇、醒木、方帕,一人臺前說書,臺下聽書者,不時報有熱烈掌聲,具有很強的文化教育和娛樂價值。上世紀中葉,以楊田榮先生為代表的膾炙人口作品享譽全國;到七十年代,鞍山曲藝界人才輩出,代表人物有劉蘭芳、單田芳、張賀芳,號稱“三芳”,鞍山評書達到顛峰時期,不僅流行本區域,而且盛行全國。海城高蹺秧歌有三百年的文化歷史,民俗悠久,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到了清末時期,鞍山海城高蹺民間藝術盛行,并趨于成熟,有專業的藝人以此為職業,技藝高超。藝人表演時常化濃妝,扮演膾炙人口的人物,深受民眾的喜愛,有很強的民間藝術文化氣息,地域特色明顯,表演場面熱烈火爆,鑼鼓喧天,人物動作表情詼諧,風趣奔放,伴有扭、浪、逗、相,表演形式豐富,包括音樂,舞蹈,雜技,戲曲等。奉天大鼓早期名為東北大鼓,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因為曾經盛行于沈陽,也稱為奉天大鼓,后期又改名為遼寧大鼓,也流行于東北其他兩省。東北大鼓最早追溯于清代中期,一人彈小三弦自行伴奏說唱,后發展成一人自擊鼓和簡板,另一人在旁邊彈大三弦專門伴奏。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東北大鼓形成了不同的藝術流派,在上世紀中期,遼寧主要藝術流派包括以沈陽為演藝中心的“奉調”,擅于短段節目的抒情腔調;以遼寧營口為演藝中心的“南城調”多說唱長篇大書等;以錦州為演藝中心的“西城調”,擅長表演悲壯等故事。葫蘆島烙畫是在葫蘆文化歷史沉淀的基礎上傳承與創新的產物。2015年葫蘆島葫蘆烙畫被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葫蘆在生活中經常作為一種吉祥物和裝飾品被民眾收藏,諧音福祿,寓意吉祥。葫蘆烙畫是以葫蘆為載體,以繪畫、書法等風格,通過燙烙傳統手工工藝形式,表現題材廣泛,深受不同民眾的喜愛。作品既體現了民族藝術風格又表現了區域特色,文化底蘊深厚。海城皮影戲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地理位置在遼寧鞍山海城,俗稱驢皮影,藝人在后臺伴有音樂并在燈光照射下,邊唱邊操縱用驢皮刻制的人物外形等道具。表演題材多為民眾熟知的歷史民間故事,劇情多為正義、悲壯,形象生動,深入生活,前臺生動的皮影操作和后臺的配音和音樂一氣呵成,有濃厚的風土人情及歷史文化意義,具有重要的歷史教育和文化傳播價值。數百年來,在遼寧大地上,勤勞、智慧的人們在生活中形成了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代相傳,不僅流行于本區域,有的滿譽全國。但是由于信息化、數字時代的沖擊,人們的生活、娛樂方式更加豐富,生活觀念發生改變,相比傳統的民間藝術,人們更喜歡接受現代的新生事物。靠人傳下來的民間藝術正在面臨后繼無人的困境,很多老藝人表示,在當今經濟時代,很少年輕人喜歡傳統民間藝術文化,招收徒弟困難。再加上經濟的全球化背景下,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由于地理位置及觀念的影響,缺少宣傳和與時俱進的文化經濟。
1通過景觀設計宣傳區域非物質文化
遼寧地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眾多,譬如,鞍山評書、東北大鼓、古漁雁民間故事、海城高蹺秧歌等。這些以娛樂為主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通過景觀設計達到宣傳、傳承的作用。以海城高蹺為例,海城高蹺主要藝術形式為秧歌與高蹺,常配有的道具包括高蹺、手絹、扇子等道具,以色彩對比強烈,夸張的化妝為主,具有濃郁的民俗氣息。在景觀設計中,可以提煉藝術道具為景觀小品造型元素,譬如,把高蹺作為小品的基本元素,放大或者增多排列在一起,形成視覺效果沖擊很強的小品。同理,局部地面鋪裝可以融入扇子的形態,作為拼花的基本形狀。在設計中,色彩對比強烈的濃妝可以給設計師帶來設計靈感。形成以色彩表達為主的小品,色彩可以依托于其他設計元素上,形成形態豐富,對比強烈的小品。設計中也可以取家喻戶曉的故事為題材,通過浮雕、壁畫來敘述故事,通熟易懂。
2通過室內設計傳承和創新非物質文化
遼寧地區除了娛樂方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有以手藝為主的民間藝術,譬如,驢皮影、葫蘆島烙畫等。通過室內設計可以傳承和創新非物質文化,實現設計的文化性和文化的經濟性雙贏。以鞍山海城葫蘆島烙畫為例,葫蘆島烙畫以葫蘆為載體,以各種繪畫形式在上面烙燙畫。既有裝飾價值,又有收藏價值。在室內設計中,可以直接把烙畫的葫蘆作為裝飾品,或平放在書架上,或掛在墻上,起到裝飾空間和收藏的作用。繪畫的主題不同,具體放在的空間可有所區別。葫蘆本身有吉祥的象征,在室內風水應用中,可以放在適當方位,化兇為吉。在室內設計中,設計師也可以取葫蘆的局部作為設計元素,應用在造型設計中,譬如,取葫蘆下部分,并配有精致的烙畫痕跡,在背景墻上排列,形成具有一定體量的造型墻。
3總結
在當今的網絡時代,人民的生活習慣、習俗在改變,遼寧雖然有很多民俗民風,但是在外來文化和現代經濟的沖擊下,正逐漸消亡。如何通過環境設計傳承和創新非物質文化,使之經久不衰,將是設計師不可推卸的責任。
參考文獻
[1]趙娟.環境設計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有效性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6(02).
作者:李鴻葆 單位:遼寧科技大學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
- 上一篇:綜合仿真實驗設計研究
- 下一篇:塑料模具設計應用與分析
相關文章
精品范文
10非物質文化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