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空間環境設計人情化分析

時間:2022-04-22 04:26:53

導語:城市公共空間環境設計人情化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城市公共空間環境設計人情化分析

摘要:城市公共空間是人們第二生活場景,在這一場景中人們要完成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三大情感交流活動,這是人類最主要的情感生活。因此這一場景需要多維構建,在不斷完美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在設計過程中還需要充分考慮人類的情感因素,也就是人情化要素,才能創建出人類適居的城市公共空間環境。

關鍵詞:環境設計;城市公共空間;人情化要素

隨著我國經濟飛速發展,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城市公共空間環境的改造升級工作取得了傲人的成績。幾乎一夜之間,很多老城就煥然一新了。不斷提高的城市公共空間環境,使人們切身感受到了生活環境的變化。但過多的高樓大廈占據了城市絕大多數的公共空間,相反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的情感交流空間在不斷壓縮,使得城市公共空間環境欠缺了一些人情化要素。

一、人情化要素對城市公共空間環境的影響

有人群的地方就有情感的存在。人情即為人類情感的表現,可以引申為人之常情、世事之情、人與人之間的情誼或情面,等等。《史記•太史公自序》中提到:“人情之所感,遠俗則懷。”意思是說,即使是遠方習俗不同的人也可以通過情感溝通。說明人類所居之處,人情的重要性。我國是一個極重要人情的社會,因而也形成了人情文化。這是我國民族文化、社會文化的重要精神內核。可以說,人情文化已經滲透在中國人生活點滴之中。城市公共空間環境作為人們日常生活的第二大場景,幾乎涵蓋了人們生活的全部內容。城市公共空間主要是為人們提供生活服務的場所,涉及內容廣泛,包括人文景觀、自然景觀、街道、廣場等,是一個多層次、多維度、多功能的社會活動空間。人們可以在這個空間里實現社交、親近自然、社會實踐等多種交流活動。可以說,城市公共空間環境在滿足人們物質生活需求的基礎上,還應盡可能地為人們提供精神交流的空間。一座城市的現代化文明程度,取決于城市規劃中人性需求的體現,為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架接提供橋梁,彌補現代化城市進程中過多鋼筋水泥造成的人性冷漠,使城市化進程并不影響人類情感的揮發,使城市作為現代化文明的標志能夠增添更多的情感因素。然而,現階段我國絕大多數城市公共空間環境設計過于注重形式感,忽略了人與人、人與自然和人與社會的情感訴求,使城市公共空間環境充滿了鋼筋水泥的冰冷,而缺乏情感的溫度,使居民之間彼此變得冷漠,逐漸淡化了人情文化,也淡化人性空間的位置。故而城市公共空間環境設計的改善應圍繞“人”的主題開展,加強人情化要素的融入,才能使城市環境中充滿人情味。

二、人情化要素在社交環境設計中的體現

人類作為群居動物,社交是人與人之間情感溝通的主要渠道。沒有了社交,每個人如同一座孤島,彼此互不相聯,社會也就失去了原本的模樣。那么,在不同時期,人與人之間的社交環境也有所不同。在今天,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更新換代,社交軟件也在迅猛發展,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已經突破了空間的障礙,并實現了即時通訊等新溝通方式。但也同樣出現了另一種堪憂的狀況,人們過度依賴手機,從而忽略了面對面的情感交流,甚至同處一個空間的人與人之間也通過社交軟件進行溝通交流,這使得人與人之間變得冷漠,但也同樣暴露了城市公共空間環境設計中的疏漏。在物質文明飛速發展的今天,人們渴望被群體認同,渴望與人交流,但也同樣需要獨立空間,這是現代人渴望交往但同時又需要獨立的矛盾心理。城市公共空間設計正是要滿足這種矛盾心理的訴求。通過在城市公共環境空間設計中融入人情化要素,既保障人們面對面交流的需求,也保障人們對獨立空間的需求。一是為夜市文化發展提供城市公共空間環境,以突顯城市公共空間環境的人情味。自2018年起,我國很多城市在推行夜市文化,并創建專門的城市公共空間用于滿足人們夜市生活的需求,比如夜市廣場、夜市小吃街、廣場舞街區等,以便豐富人們的業務文化生活,滿足人們面對面交流的情感訴求。二是增加自助點唱機、無人結賬商店等城市公共空間,這些線上線下結合的設施更符合年輕一代居民的消費習慣,通過線上第三方平臺進行支付,完好地保護了居民的獨立空間,也極大地豐富了城市公共空間環境,在符合當前人們生活、消費習慣的前提下,實現了人們獨立空間與交互空間同時并存的需求。這就是人情化要素在城市公共社交環境中的體現。

三、人情化要素在自然環境設計中的體現

人類除了社交需要外,還需要不斷地與自然接觸,與大自然親近。這是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的關鍵。人離不開環境,而環境也離不開人。而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鋼筋水泥搭建起來的城市森林漸漸改變了植被叢生、灌木堆疊的自然環境,樹木減少,換來的不止是氣候環境的改變,也帶來了人情的冷漠。人們終日窩居在高樓大廈中,雖然保障了獨立空間,但也從此失去了大量的共處空間。早期院落式建筑,鄰里關系親如一個大家庭,而今天相互居住多年的鄰居還可能不互通名姓。不僅人與自然親近對自然環境設計提出了要求,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社交需求也要通過相應的自然環境得以滿足。而今天,要么城市空間被鋼筋水泥所覆蓋,要么城市空間被假山死水所構建,缺乏人情化要素的自然環境設計很難滿足居民對城市公共空間環境的需要。要解決這一問題,首先要靈活動運用“水”元素。水是生命之源,有了水的存在,城市空間就會變得靈動起來。但水元素的運用并不僅僅是建設人工噴泉、人工湖這些人工設施,更為重要的是讓“水”元素活起來。比如加大市內公園噴泉、瀑布的水流聲,以遮住部分汽車鳴笛的噪音,使高談闊論的人不顯得那么矚目,同時也保障了談話的私密性,體現了對人的尊重。其次要靈活運用花草樹木元素。除去必要的城市空間裝飾點綴外,增加道路中間的花壇裙帶也很重要,一方面可以稀釋道路中汽車尾氣造成的空間污染,美化視覺環境,凈化空氣;另一方面可避免往來車輛交錯時出現交通事故,以及人為的橫跨護欄情況,達到一舉兩得的效果。將這兩方面人類生命不可或缺的自然元素運用得當,城市公共空間的自然環境會得到較大程度的改觀,甚至起到了城市綠化規劃的作用,使城市環境變得更美。

四、人情化要素在人文環境設計中的體現

人文環境是一個復雜的概念。在人情化要素中,占據重要地位。簡單來講,人文環境就是與人類精神生活息息相關的物理環境,也是居民生活、娛樂所需的空間環境。如今,很多地區在推進城市化進程時,不得不將空間環境設計轉變為“以車為本”,將交通環境放在首位,雖然也在情理之中,但未免使城市公共空間環境失去了人情味,同時一切為車讓路,也減少了人們的活動空間,然而交通堵塞問題也并沒有得到根本性改善。比如很多城市都會在道路中央安裝1米以上的高護欄,以防止人們橫跨護欄造成的交通事故,但仍然不乏始作俑者出現,反而使城市道路給人一種強烈的壓抑感。但正如上述自然環境設計中提到的建議,采取樹木和花草構成的花壇取代高護欄,既可以美化環境,又真正減少了橫跨護欄的現象,這才是具有人情化要素的空間環境設計。在人文環境中融入人情化要素,首先要把握好城市空間設計的尺度。盡管市場經濟環境下,經濟發展是首要目標,但不能一味擴大商業區域的占地,還是應當對城市空間進行整體規劃,保留足夠的人文空間環境,所有建設應根據相應的規劃數據進行,比如商業街的寬度不得超過25米,當前很多商業街出現了超標情況,擴大商業街占地必然壓縮其他公共空間的占地,這是制約人文空間環境設計的一個問題。無論是商業街還是商業廣場的設計,一是考慮輻射區域,二是考慮人口稠密度,要有節制地設計,減少商業文化元素的滲透,煥發城市公共空間環境的人情味。其次,在人文環境中建設相應的人文景觀才是人文空間環境建設的根本。一種方法是在原址上進行保護。在很多城市中都建有老城風情街區或者歷史風貌建筑區,這是對人文空間環境的最大保護。另一種方法是新建人文景觀,如圖書館、美術館、休閑座椅、臺階、路邊休息區等,以豐富人文景觀,突出人情化要素。

五、人情化要素在城市公共空間環境多維度設計中的作用

城市公共空間是一個多維度、多層次構建的空間環境,它需要實現的功能也是多樣化的,包括聚會、休閑、文化活動,等等,既需要滿足人與人之間情感溝通的需要,也需要滿足人與自然和人與社會之間進行情感溝通的需要,總之是一項復雜多變的空間環境設計。但無論怎樣多變,其根本還是離不開一個“人”字。畢竟人是空間的主體,是公共空間的使用者、締造者和改變者。而有人的地方又離不開情感的需要,因此城市公共空間環境的設計又離不開人情化要素。然而,不同群體的情感需要也有所不同。比如學生群體的情感基本上是在特定的學習場景內實現,而上班族的群體情感則更為多元化,除去工作場景,還包括休閑、娛樂、聚會等多樣化場景。可見,城市公共空間環境設計需要多維度構建,而多維度構建的過程中還需要融入人情化要素。通常我們根據不同群體的行為習慣進行城市公共空間環境設計。比如面向殘障人士群體,則需要在城市公共空間內設計無障礙通道、盲道等交通設計,以便于殘障人士出行方便;同時在城市公示欄等明顯地區設置提示牌,提示健全人士如何扶殘助殘;在公共休閑空間內設置殘障人士專席,以突出人情化要素。面向出行需求的群體在城市公共空間內多規劃地鐵、公交、出租車站點,并按里程和輻射區域分別設置,以便于不同出行需要的人群乘坐。面向不同收入水平的群體,在設計城市公共空間時盡量采取多元化設計,即同一空間內可同時滿足不同消費群體的需求,比如購物中心的設計,囊括不同消費層次的產品,以便于降低社會的階層分化,緩解矛盾沖突,推進社會和諧發展。

總之,城市公共空間是城市居民共有的空間,需要滿足城市居民不同層次的需求。在大幅提升居民日常生活環境、提供交通便利、環境舒適、視覺美化的同時,還需要關注居民的精神層次需求,尤其滿足人類群居的生活習慣的情感特征。在城市公共空間環境設計中融入人情化要素,可為環境設計注入更多情感,使設計效果能夠滿足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的情感交流,才是真正適宜人類居住的城市公共環境。

參考文獻:

[1]李瑾瑞.裝置化環境休憩設施在城市戶外公共空間中的設計應用研究[D].東華大學,2011.

[2]黃更.論城市公共空間中的“人情”創造[D].東華大學,2006.

作者:張曉彤 單位:遼寧對外經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