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時間:2022-09-14 08:35:57
導語: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據教育部統計,2020年高校畢業生人數再創新高,達874萬人。在即將到來的2021年,高校畢業生將達到900萬人,達到前所未有的數量。無疑,就業難依然是大學生面臨的現實問題。“肺炎”疫情的持續蔓延,將加重大學生就業難的趨勢,如何破解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成為高等教育內涵式亟需解決的現實問題。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空場域下,鼓勵和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是破解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必然選擇。課程教學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是培育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重要依托,要求課程教學改革必須要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圍繞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實施教學改革,并形成以創新創業為目標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而實現大學生由就業向創業轉變,以創業帶動就業。本文正是基于此,以高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為例,審視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的不足,探索如何實現創新創業與環境藝術專業教學的融合,提出與創新創業能力培育相匹配的人才培養模式,為社會培養一批又一批環境設計方面的高素質、應用型、創新型人才。
1.創新創業背景下環境藝術專業人才培養的問題透視
“大眾創新萬眾創業”是在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充分激發億萬群眾智慧和創造力的重大改革舉措。創新創業的功能和價值不僅僅在于緩解社會就業壓力,更為重要的是激發民族的創業精神和創新基因,匯聚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新動能”。大學生是創新創業的主力軍,高校是創新創業的主陣地,課程教學是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主渠道。數據顯示:在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大學生創業率達到20%~30%,而目前我國大學生創業率僅為3%左右。可見,從課程教學來看,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育存在較大短板,具體到高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的維度,人才培養的問題表現如下:(1)人才培養定位較為模糊。“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高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定位是決定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依托。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應對接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以市場為導向,培養知識面寬、綜合素質強、專業應用能力強、專業洞察力強、團隊協作素養強的高素質、應用型、技能型、創新型人才。然而,現實的情況卻是:絕大部分高校認識到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人才的重要性,但由于專業擴招、辦學準備不足等原因,導致出現人才培養定位不準確的情形,人才培養與就業市場的人才需求脫鉤。課堂教學沿襲西方學院派教學模式,過分強調知識的掌握和技能的訓練,而忽視知識的應用和實踐能力的培育,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守業型”而非“創業型”的人才培養,從而使環境藝術設計人才培養缺乏特色。(2)課程教學模式缺乏創新。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對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尤為重要。一般而言,傳統以教師為主體的“灌輸式”“填鴨式”教學模式是導致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薄弱的重要因素。然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在高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教學中,“重理論輕實踐”、教學內容“碎片化”、教學形式“單一化”等問題突出,不利于環境藝術專業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在課堂之上,大學生僅作為“被動學習”的“接收器”而存在,缺乏獨立思考、思想互動、成果分享的時空場景,嚴重制約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發展。必須看到,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是一個跨學科的專業,要求突出專業教學特色,引導學生進行知識能力的自主建構,然而正是由于專業教學的弊端,使該專業精、高、尖人才較為缺乏。(3)創業實踐教學明顯不足。高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作為應用性、實踐性極強的專業,必須要突出學生實踐性、操作性、創新性技能的培育,需要相應的實踐教學平臺的支撐,以激發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熱情。然而,從高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實踐教學的層面而言,存在明顯的“重理論、輕實踐”的傾向。主要表現為:①由于高校擴招,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實訓投入較高等問題,致使高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模擬實訓室、創業實訓中心、創新創業孵化園等實踐教學基地難以建立,影響大學生環境藝術設計應用能力的培育。②產、學、研結合不夠緊密,高校環境藝術設計人才培養應堅持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原則,通過選派學生到企業開展頂崗實習、高校與企業深度合作完成相關環境藝術設計項目等措施來培育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然而由于企業資源、辦學資金等問題,校企深度合作的教學模式尚未形成,影響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成長。
2.創新創業背景下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建構
高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作為一門跨界融合、綜合性強、實踐性強、注重運用的專業,在創新創業時代背景下,必須要突出實踐能力、創新能力人才的培養。因此,在專業課程教學中,必須要謀勢而動、順勢有為,針對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積極探索與市場需求相呼應、與創新創業能力發展相適應的人才培養模式,為培育新時代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化、創新型人才保駕護航。(1)創新人才培養理念,明確人才培養方向。高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是一門具有獨立科學精神的藝術類專業,既要培育大學生獨立的創意設計能力、厚實的藝術素養,又要突出大學生職業能力、創新能力、創業能力等方面的培育。針對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定位模糊的情形,必須要結合專業發展的趨勢、市場對人才的需求、高校辦學特色等方面,確定人才培養定位,歸結到一點,就是要培育知識面寬、綜合素質強、專業應用能力強、專業洞察力強、團隊協作素養強的高素質、應用型、技能型、創新型人才,并將人才培養定位貫穿到專業課程教學的全過程。主要為:①要堅持“能力本位”的向度,把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作為衡量人才培養質量的核心標準,實施“理實一體化”“知識教育+能力培塑”等人才培養模式。譬如:在專業課程教學中,不僅僅注重環境藝術設計工藝、裝飾材料、造型設計及施工等方面知識的傳授,還應堅持跨界融合的理念,推動專業課程教學與藝術鑒賞、美術設計等相融合,促進學生學以致用、學用結合。②要堅持“學生本位”的取向,將大學生的個性發展、學習特點、成長成才規律等與專業課程教學相結合,制定具有學科特色、辦學特色、人才培養特色的環境藝術設計人才培養方案,突出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需求,推動創新創業能力培養融入專業課程教學,切實培養出一批真正具備設計能力的人才。(2)創新課程教學模式,優化人才培養載體。“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2019年2月,中辦、國辦印發《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明確指出:“創新人才培養方式,推行啟發式、探究式、參與式、合作式等教學方式以及走班制、選課制等教學組織模式,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在高校環境藝術設計人才培養中,必須要對接時展的需求,規避以教師為主體的“填鴨式”“灌輸式”傳統教學模式,針對大學生設計能力的短板,開展項目化、行動導向、啟發式、任務式、問題式、討論式的教學模式,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激發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成為創新創業能力的自主建構者,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同時,積極建構“互聯網+環境藝術設計教育”的教學模式,通過整合課程教學內容,開發微課、慕課等網絡教學資源,實施“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把更多的時間給予學生進行藝術設計、項目討論、任務化學習,培養團隊合作精神和創新創業意識,并為大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泛在學習提供豐富的資源,全面提高大學生的環境藝術設計能力。(3)搭建實踐教學平臺,夯實人才培養根基。“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提高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必須要走出一條“理論教學+實踐鍛煉”的能力培育之路。對此,要建設好校內實踐教學平臺,對于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而言,要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建設“環境藝術設計ERP實驗中心”“環境藝術設計創新創業模擬實訓室”“大學生環境藝術設計創業孵化園”“企業沙盤對抗模擬中心”“互聯網環境藝術設計創業實驗室”等實踐鍛煉平臺,讓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大學生專業能力、創新創業能力得到充分施展。要建設學科競賽體系,提升學生實際項目創新創業能力,通過校級比賽、校際比賽、市級比賽、省級比賽等全程化、層次化賽事活動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創新創業能力機會,形成“以賽促學、以賽促教、以賽促能”的良好氛圍。要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強化校企合作,與企業共建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工作室,爭取企業在人力、物力和財力等方面的支持,確保大學生能直接或間接參與社會設計實踐,最大限度地優化創業資源,激發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動力。
3.結語
綜上所述,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大學生提高創新創業能力是確保充分就業的重要保障。針對高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定位模糊、課程教學模式缺乏創新、創業實踐教學明顯不足等問題,必須要從創新人才培養理念、明確人才培養方向、創新課程教學模式、優化人才培養載體、搭建實踐教學平臺和夯實人才培養根基等方面著力,推動人才培養的科學化、合理化,為培育新時代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化、創新性人才夯實根基。
作者:謝蓓
- 上一篇:傳統文化元素對環境藝術設計的應用
- 下一篇:環境藝術設計線上教學改革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