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藝術設計與傳媒相融合實施路徑

時間:2022-09-14 08:45:36

導語:環境藝術設計與傳媒相融合實施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環境藝術設計與傳媒相融合實施路徑

摘要:環境藝術設計涵蓋面廣、輻射面大、效益性強,是當前較為熱門的專業。傳媒技術是時展的產物,既豐富數據挖掘、數據整合、數據存儲、數據設計的范疇,又拓寬了數據傳播、數據輻射、數據收集的渠道。推動環境藝術設計與傳媒相融合,是提高環境藝術設計質量的有效途徑。文章以鄉村振興為視角,探索環境藝術設計與傳媒相融合的對策與路徑,旨在提高鄉村環境藝術設計質量和效益。

關鍵詞:環境藝術設計;傳媒融合;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重大任務,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選擇。鄉村振興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為總要求,其中,“生態宜居”是增強村民幸福感、歸屬感和獲得感的重要方面。服務鄉村振興、推動鄉村建設、實現鄉村繁榮是高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育教學的價值所在。在服務鄉村振興中,環境藝術設計秉承“美麗中國”“魅力鄉村”“青山綠水”“人文生態”“美麗鄉愁”的理念,結合產業特色、民風民情、鄉土文化等對建筑、道路、景觀、農莊、漁場、菜園等進行設計,推進鄉村文化建設、助力鄉村旅游發展。積極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全面貫徹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鄉建服務角度下環境藝術設計與傳媒相融合的問題透視

在國家積極推動鄉村建設的政策背景下,中國鄉村建設的投資規模持續擴大,但目前鄉村建設仍然面臨一些問題。第一,重建設、輕規劃的現象突出。注重硬件設施建設,不注重總體規劃設計,導致鄉村建設只停留在鄉村翻新層面。第二,鄉村文化輸出、品牌建設理念認識不足,忽視村民素養提高,內涵建設有待加強,同質化建設嚴重,無法體現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的村莊風貌。第三,鄉村信息化程度低。相關人員忽略了媒體傳播的重要性,導致村民參與積極性不足,缺乏人氣,導致許多斥巨資打造的鄉建項目經營慘淡。我國高職院校要做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主力軍,高職院校師生要運用自身專業知識和技能,通過“三下鄉”、社會服務、校鎮村合作等方式支持鄉村發展。特別是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師生,可以從鄉村景觀規劃設計、民居環境室內設計、建筑風貌改造等多個方面,為鄉村建設提供諸多服務。但鄉村建設是一個需要多學科統籌協作的體系性工程,在實施過程中也要重視媒體傳播的重要性。因此,本文以跨學科鄉建服務為視角,研究環境藝術設計與傳媒類專業相融合的鄉建服務模式、內容及途徑,解決目前鄉村建設中缺乏總體規劃、忽視傳統文化輸出、不重視鄉村品牌推廣等一系列問題。

二、環境藝術設計與傳媒相融合的鄉建服務實施路徑

(一)以實現“美好生活”、提高村民素質為目標的“設計+傳媒”

鄉建服務“美好生活”是在鄉村振興視角下,村民生活的根本期待和目標。在推動“設計+傳媒”的鄉建服務中,必須要堅持以“美好生活”為根本出發點,注重鄉建服務的文化內涵建設,以此帶動村民素質的提升。因此,在進行參與性景觀設施、景觀小品、景觀文化展示區等設計時,要堅持本地化、特色化的設計思路,以村莊文化內涵提升為主線,從傳統鄉村文化中提煉設計元素,進行設計語言的轉換,使設計保持鄉村特色的同時兼具藝術性。同時將運營和推廣前置,在前期的規劃設計階段就結合大眾傳媒的多種形式進行宣傳,善用自媒體平臺,包括微視、微信、抖音等平臺,展示鄉村環境藝術設計作品,以供傳播、交流和分享,助力鄉村環境藝術設計水平的提高,保護鄉村傳統文化的同時促進設計成果的傳播。在鄉村振興過程中,如果產業興旺是實現“美好生活”的物質保障,那么文化內涵建設則是實現“美好生活”的精神食糧,是鄉村文化建設的根與魂。因此,環境藝術設計服務鄉村振興,要考慮鄉村建設的基礎設施,更要融合鄉村本身的文化內涵,賦予鄉村社會更多的人文內涵和靈魂,讓村民有參與鄉村建設的積極性,最終實現“美好生活”。

(二)以建設“美麗鄉村”、打造一村一貌為目標的“設計+傳媒”鄉建服務

在鄉村振興服務中,要結合“美麗鄉村”建設的需求,將具有鄉土特色、鄉風文化、美麗鄉愁的內容進行設計的提煉,同時結合媒介藝術進行呈現,推廣“美麗鄉村”,帶動人氣,增加村莊經濟收入。“美麗鄉村”的設計是對鄉村社會的真實場景進行抽象化處理,包括整個鄉村的輪廓圖、房屋的概覽圖等,以便宏觀設計把握。另外也可以從設計圖紙、規劃圖中提取相應數據,融合當地人文元素進行設計,包括房屋、道路、歷史遺跡、菜園、樹木、人文景觀等,使設計更加具體化。在具體化設計的過程中,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第一,充分利用村莊原有的資源優勢,例如自然資源、建筑風貌、水文資源等,通過再設計突出原有優勢的同時保持村莊獨特的風貌;第二,就地取材,可將本地的石材、木材、磚材等進行再利用,這些材料不僅材質好,還能減少運輸成本及采購成本;第三,選擇鄉土樹種,在進行綠化設計時,盡量選用村中已有的植被資源,通過植物配置設計重新梳理植物之間的關系,保持村莊植物設計的野趣,同時種植鄉土樹種可以大幅度減少運輸成本,增加植物的成活率,后期也易于養護。同時,以設計引導傳媒的方式,針對不同的設計內容,采取合適的媒介進行精準定向宣傳。對內以傳統媒介為主,重在提高村民共建“美麗鄉村”的積極性;對外以新媒體為主,內容形式多樣化,展示方式豐富,受眾群體廣泛,宣傳力度強。

(三)以建設“美好鄉村”、推廣鄉村品牌為目標的“設計+傳媒”

鄉建服務在“互聯網+”時代,環境藝術設計與傳媒相融合是提高鄉村服務質量的基本方向。這就需要在鄉建服務中,突出“美好鄉村”的價值旨歸,聚焦于如何建設好、推廣好鄉村品牌,不斷發揮“設計+傳媒”在鄉建服務中的功能和價值。因此,注重設計與傳媒的跨學科合作十分重要,要將傳媒融入設計的全過程。環境藝術設計與傳媒相融合服務鄉村振興,可以在鄉村建設的規劃初期、設計中期、運營后期采取不同的傳播渠道、內容等,進行品牌宣傳,實現品牌價值推廣的全覆蓋,注重鄉村品牌的塑造。第一階段,概念設計階段,設計原則要結合文化內涵突出村莊獨有文化特色,提煉出概念設計語言、設計主題及設計理念,結合媒體傳播,樹立起前期概念設計階段的品牌意識和品牌價值;第二階段,深化設計階段,要結合就地取材、適地種樹、經濟實用、易于養護的設計原則,同時利用媒體對設計深化的效果圖、動畫漫游視頻、設計意向圖進行推廣和傳播;第三階段,施工組織過程,設計師下鄉,指導設計還原落地,施工監理跟蹤施工現場,確保施工質量的同時考慮經濟成本,同時村民共同參與建設,實現美麗村莊的共建共享。在“互聯網+”時代,“美好鄉村”的建設成果需要借助傳媒之力進行傳播。由于傳媒具有便捷性、分享性、多功能性、即時性等特征,其所展現的傳播效應將非常好。通過網站、App等新媒體渠道進行鄉村品牌推廣,可以打造“美好鄉村”品牌。總之,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重要任務。村民的幸福感、獲得感、歸屬感與鄉村環境密切相關。環境藝術設計作為服務鄉村振興的應用性學科,要緊跟時展步伐,積極結合傳媒技術,利用鄉村的人文、水文、歷史、文化、建筑、植被、氣候等資源開展與鄉村社會相符合的環境藝術設計,同時結合過程全覆蓋的媒體推廣,打造既能產生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又能凸顯鄉村文化特色的環境藝術設計精品,最終實現“美好生活”“美麗鄉村”“美好鄉村”建設的價值。

參考文獻:

[1]陶蓉蓉.藝術喚醒鄉土:設計、藝術對鄉村振興的驅動[J].鹽城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5):27-31.

[2]郭媛媛.基于數字時代的環境藝術設計多元表達能力之建構[J].美術教育研究,2015(4):51.

[3]李崢崢.生態化環境藝術設計形態及空間構建研究:評《多維領域與生態化:環境藝術設計探微》[J].林產工業,2019(10):69-70.

[4]邱偉偉.論環境藝術設計在美麗鄉村設計中的應用[J].藝術品鑒,2020(3):207-208.

作者:謝蓓 周潔 單位: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