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校園外部空間敘事性建構論文

時間:2022-02-24 11:06:00

導語:大學校園外部空間敘事性建構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校園外部空間敘事性建構論文

1敘事性空間的場所特質

敘事,即講故事,它是人類本能的表達方式之一。敘事的媒介不僅限于語言,其他的藝術載體如繪畫、雕塑、音樂、電影等也可以承載敘事的情節,傳達意義。建筑理論家拉普卜特(AmosRapoport,1929-)認為,人們是以他們獲得的環境意義來對環境作出反應的。在《建成環境的意義》中,他說:“如圖2賓大圖底關系圖片圖3視點2圖4視點3圖5視點3上去的空間圖6視點4圖7視點5果環境設計在一定程度上被看作是信息編碼的過程,那么使用者可以被看作是對其進行譯碼。”建成環境帶有信息,在環境空間中運動的人依據自己的知覺經驗賦予環境意義。正是在這個層面上,建筑空間具有了敘事的可能性。

談到敘事性的建筑及外部空間,首先可以界定它的兩個層次。

第一,可以稱作“強意向性”的敘事空間,著眼于表達的“意義”,設計者常運用物質符號、空間尺度、方向等進行隱喻,引發聯想:或通過流線的精心安排傳達明確的設計意圖。這樣的空間具有較強的意象性和總體性,設計者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理性宏觀敘事方式。

中國故宮的空間序列就是一種宏大敘事,等級和尺度的層層遞進讓人感受到皇家的威嚴氣勢。意大利建筑師居塞皮·特拉尼(GiuseppeTerragni,1904-1943)的一個未建成作品但丁紀念堂是建筑敘事的典型代表,他試圖通過空間本身的比例尺度及相互關系來詮釋詩人但丁的《神曲》。界面的圍合、密排的巨柱轉換著關于罪惡、壓抑與釋放的聯想,頂光、縫隙微光和坡道暗示著世界和我們的距離。他依據流線將地獄、煉獄、天堂作為空間的主題進行表現,欲使參觀者獲得一種強烈的空間體驗和精神歷練。

第二,可稱作“弱意向性”的敘事空間,著眼于表達的“意境”。沒有明確的故事情節,代之以在不同的視點上重疊與多義的知覺畫面,體驗者依據自己的行進路線和知覺經驗串聯這些畫面,給出自己的詮釋,這是一種更加整體和開放的敘事系統,表達的是一種氛圍和意境,一種場所感。

這樣的空間多是串聯各種偶然“事件”的微觀敘事,它往往形成于自下而上或經歷一段時間逐步營建的外部空間當中,如中國園林和一些歐洲小城鎮。敘事性使外部空間成為意義豐富、可讀性強的場所。

2敘事空間的操作手法——蒙太奇

以上的兩種敘事空間實際上是通過蒙太奇手法上側重點的不同而區分的。蒙太奇是法文montage的譯音,原本是建筑學上的用語,意為裝配、安裝。影視理論家將其引申到影視藝術領域,指影視作品創作過程中的剪輯組合。“蒙太奇思維是時空高度自由的形象化思維方式,它的典型特征是形象化和時空可以任意跳躍的意義組合。”

2.1物理時間與心理時間

要用空間蒙太奇來影響體驗的時間,首先要區分兩種時間系統。法國哲學家亨利.柏格森(HenriBergson,1859--1941),在其著作《創造進化論》中把時間分為兩種,即“物理時間”和“心理時間”,并認為只有“心理時間”才能揭示生命的內在本質。物理時間是自然存在的時間,它不受主觀意識的影響,具有不停止、不重復、不逆轉等特點。心理時間是人的感覺時間,它可隨敘事者的主觀意志而變化不定,在其中自然時間可以被延長、緊縮、省略、停頓等。“心理時間具有主客觀兩重性,是在客觀性前提下敘事者對時間的把握和處理。”

2.2外部空間的敘事性

敘事性的外部空間具有怎樣的特質呢?

首先,能夠表達一定的主題。

無論是“強意向性”的主題還是“弱意向性”的“事件”,空間表達主題是空間具有敘事性的基礎。表達主題的空間是超越了功能性和單純審美性的表意空間,是非均質化的場所空間。需要說明的是,并非所有的場所空間都具有明確的主題,但是擁有主題的空間才使場所具有了敘事的性質。

在校園中,這樣的空間尤其重要,它可能是由雕塑、水面、草坪等景觀界定的空間,也可能是由建筑界面限定的圍合感良好的空間。它們往往是外部空間的視覺焦點或停留場所,是支持活動和行為的重要節點。

其次,用空間蒙太奇表達時間流逝的特質。

法國敘事學家熱奈特(GerardGenette,1930-)認為:“研究敘事的時間順序。就是對照事件或時間段在敘述話語中的排列順序和這些事件或時間段在故事中的接續順序。”這實際上是對物理時間與心理時間進行的比對。熱奈特把這兩種時間比較之后分成了四種類型省略、概要、場景、停頓。如果把建筑空間中敘事中體驗者的運動時間(相當于物理時間)與體驗時間(相當于心理時間)作一比對,可以發現同構的現象。稍做分析后可以歸納為:

場景:運動時間與體驗時間比較接近.

停頓:運動時間停止,而體驗時間繼續。例如,在場所中人們可能會停下腳步休息、感悟、欣賞景觀等.

省略:體驗時間暫停,而運動時間繼續。當環境信息簡單無變化,例如在景觀單調的路徑中,人們會停止對環境的認知體驗,僅僅運動繼續

壓縮:運動時間長于體驗時間,往往是由于受到遠處的視覺吸引,心中充滿預期和想象,導致運動的速度加快,

延長:體驗時間長于運動時間,可能是由于空間環境的復雜多義延長了認知的時間,也可能是由于路徑的迂回曲折拉長了體驗的時間。

3賓夕法尼亞大學校園空間的敘事性解讀

3.1賓夕法尼亞大學概況

賓夕法尼亞大學(以下簡稱賓大)是美國東北部八所常春藤聯盟(JvyLeague)成員之一的世界著名大學,成立于1740年。它位于費城中央商務區的西側,與費城中心隔河相望,占地108.86hm2(圖1)。中國建筑學子對其并不陌生,我國最早的一批留美建筑家梁思成、楊廷寶等就畢業于此,而其建筑系更因建筑大家路易斯·康而久負盛名。筆者曾于2006年12月赴美國調研期間親歷其校園空間,以下的路徑及視點選擇均來自筆者的資料收集。

3.2校園空間解讀

敘事的解讀是隨著空間序列中人的運動而展開的,因此本文選取一條穿過校園主要外部空間的路徑,依據不同視點的透視進行分析。圖2是這條路徑所穿過地段的建筑空間圖底關系圖(Figure/GroundImage),視點按時間順序編號1,2,3……。整個校園空間所展現的外部空間豐富多義,其空間蒙太奇手法可以歸納為如下幾類:

3.2.1空間蒙太奇延長體驗時間:場所與路徑的交疊;

賓大的外部空間常常表現出一種模糊性,這種模糊性是由場所空間與路徑的交疊而產生的,它不是邏輯上的模糊,而是一種由交疊產生的豐富多意。一般來講,路經與場所承擔著明確的功能,具有穩定的形態。路徑與場所界定分明的空間序列是傳統的、易于理解的。而現代和后現代建筑逐漸厭倦靜態的傳統空間,把運動中人的體驗作為設計的出發點。模糊空間的特點是多視點、碎片化、方向異質性強,它通過造成認知的模糊和選擇的樂趣來延長心理體驗的時間。這種敘事方式是開放和動態的,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作出選擇,并對環境信息作出自己的詮釋。

圖2中視點2(圖3)和視點3(圖4)所在的空間是一個多面圍合的開放空間,視點2看到的是對稱的歷史建筑界面與雕塑的搭配,這是主題明確的空間,中心性的強調恰恰暗示了這個開放空間在整個校園中的重要地位。而在這個場所中,場所與路徑的關系是微妙的,傳統院落或廣場等圍合空間的路徑順應空間的方向,強化場所的整體感,而視點2所在空間的圍合界面與路徑是以沖突的方式交疊,路經似乎自成系統,并且把均質的場所空間切割為許多碎片,從而引發多重體驗的可能性。

視點3處的空間模糊性更為明顯。在這里路經呈現出多層次的并置,而種類也更加豐富。向上的一組帶有綠化的臺階本身作為連接不同高度平面的路經,而其形態尺度和與綠化的結合又表現出某種可以停留的場所特質。再往上是兩條路線的并置,由于這兩條路線不能分出主次,因此空間具有了新的可選擇的模糊性。這樣的空間需要仔細體味,依據每條路線上出現的視覺信息來想象和判斷,并作出選擇。圖5是選擇沿視點3左邊的臺階走上去后看到的空間,這個空間由于景深的層次豐富,仍然具有模糊性。

圖8視點5局部放大和高差處理圖9視點1的臺階處理圖10視點6圖11視點8圖12從視點9看路易康的理查德醫學院圖13圖14圖15視點7圖16超級鏈接圖17鋪地敘事

視點4(圖6)和視點5(圖7)所在的空間從形態和與整體的關系上看,更多的表現為線性路徑空間。但是設計者卻極力在其中注八場所感,完成了又一次交疊。視點4中的矮墻劃分了空間,鋪地暗示的路徑與整體上的路經方向發生了交錯,產生了模糊的歧義。視點5則在局部設置了可以停留的半圓形場所空間,與路徑進行直接的對話。

3.2.2空間蒙太奇延長體驗時間:路經的變形與節奏;

延長體驗時間的另一種蒙太奇是通過路徑空間的變形,和控制這種變形的節奏,產生豐富又不局促的多元體驗。路徑空間的變形主要體現為:平面上局部的放大與縮小,迂回曲折、改變方向、剖面上的高差起伏。視點5所在的整個空間中,在短短的90m的路徑上設計出現了6次高差變化、8次方向變化和5次放大縮小的形態變化(圖8),使運動的過程充滿戲劇性。

視點1(圖9)是從道路進入主要開放空間的路徑,這里也安排了三次高差,使得在道路上不能看到建筑背后的空間,而繞過建筑之后則產生豁然開朗的驚喜感覺。類似的剖面變化還在如視點6(圖10)的許多位置可以見到。

3.2.3空間蒙太奇壓縮體驗時間欲揚先抑的景框和“超級鏈接”;

這是賓大校園的空間敘事中最富戲劇性的情節。框景和對景是中國園林中常用的手法,而在賓大的校園中也被反復使用。視點8所在位置就是建筑大師路易斯·康設計的理查德醫學院樓。而當你走近這座建筑,首先吸引你的卻是底層架空洞口透出的影影綽綽的風景(圖11)。你不禁要感嘆大師的謙遜品格,同時開始在腦海中構造即將看到的風景。在到達建筑背后空間的這段路徑中,你的體驗時間被壓縮而速度自然加快。框景的蒙太奇手法有兩個作用,一是引導視線,二是產生欲揚先抑的效果,壓縮體驗時間。當你穿過洞口到達建筑后面的園林空間,會發現欣賞大師建筑的最佳視點原來在這里(圖12)。水和倒影增加了靜謐的氣氛,拉長了體驗的時間,使這里成為擁有特殊氣質的場所空間。

視點10是對景與框景的結合。圖13中正前方的視覺圖景并不明確,體驗者必須去猜測可能的空間狀態。當更進一步的時候(圖14)才能明白,原來它是景框后面的一座雕塑。這個雕塑本身的色彩形態配上景框與對景的共同作用,使整個空間充滿了神秘色彩,也成為這個路徑上經典的戲劇情節。

視點7(圖15)仍然是框景的手法,而因為這個景框的方向與整個場所空間方向發生了偏離,導致它會隨著你的運動不期而至,出現預料之外的驚喜。這個蒙太奇可以類比于HTML語言里的“超級鏈接”,是網頁中與其它文本產生聯系的節點:一個世界隨時因為某種意外事件而出現在你的面前。更加戲劇化的是,這個景框是雙重的,中間還圍合了一個節奏性的院空間(圖16)——又是一個場所與路徑的交疊。

3.2.4鋪地敘事推波助瀾

鋪地在限定空間和引導運動上的重要作用總是被忽視。在賓大的校園空間中,鋪地至少起到了兩個作用。首先,限定路徑,制造了多義的模糊空間。圖18是僅僅由鋪地的變換進行的敘事。第二,暗示了空間的轉換。同樣是視點7(圖15,16),在空間轉換的地方,鋪地的圖底關系發生一次逆轉。雖然僅僅是暗示,可是誰又能說它不會被有心人發現呢?很多時候,就是這樣的細節體現著設計者的匠心,推動著敘事的發展,成就了空間的詩意。

4結語

校園外部空間猶如一個時間的容器,校園建筑文化來源于時間的積淀。隨著我國的教育改革,新建大學校園和大學城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建設局面,但是這種高速度大尺度大手筆的校園規劃難免出現一些局部的粗陋和失調。敘事性的外部空間作為一種自下而上的漸進的設計思路,可以為我們提供一個新的角度。校園的外部空間設計,應該是一種自上而下的整體把握,與一種自下而上的從個人體驗和視覺環境考慮相結合的設計,這樣才能在保證整體布局連續性的同時,為場所精神的形成創造有利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