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小區的健康生活空間打造思考
時間:2022-03-19 02:36:00
導語:住房小區的健康生活空間打造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現代科技的高速發展,使人們在享受當代文明成果的同時,往往會忽視大自然賜予我們的陽光、空氣、風、水;而過分現代科技的生活方式,又淡化了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親密關系,因而居住與健康問題越來越受到居住者和輿論的關注。回歸自然、親和自然變成了奢侈的健康需求,居住健康的目標已不僅僅是生理層面上的健康,還應包括心理的、道德的以及社會適應性等多層次的健康需求。所以,居住小區健康生活空間的營造警示著每位建筑師在初次接觸到建筑項目時必須要從該項目四周的環境分析、設計指導思想與理念、設計原則、生活環境、建筑設計等諸多因素考慮,才能創造出和諧健康的空問,受到現代人的青睞。
1現狀環境分析
建筑師在初次接觸到某一項目進行設計時應對該項目整個景觀資源、視覺干擾、周邊配套設施、交通組織、地塊形狀及整體規劃進行考察評估、分析,對用地有利點和不利點作對比,充分利用環境有利點,將不利變有利。
1)景觀資源:以該項目四周自然條件為資源,對城市空間和整體景觀結構的呼應與氛圍塑造,充分利用建筑場地周邊的自然條件,盡量保留和合理利用現有適宜的地形、地貌、植被和自然水系。
2)視覺干擾:以低層、多層、高層多類型混合布置,各組團采用圍合型的手法,圍合型組團與院落相結合的空間結構,院落圍繞綠地布局,空間序列清晰,既有可識別性強的特點,又有便于管理和居民視野開闊的好處;住宅高低起伏,形成活潑的天際線。
3)周邊配套設施,強調土地的集約化利用,充分利用具有活力、高品質的室外活動空間和公建設施,如周圍的學校、超市、公共娛樂場所等。
4)交通組織:實行小區的人車分流,樹狀道路系統為人流組織系統,環狀道路系統為車型道路系統。小區中央是行人活動區域,除布置必要的消防車道外,平時的車流均在環狀道路上行走,從而實現人車分流。地面停車場采用透水地面,并結合綠化為車輛遮蔭。
5)地塊形狀及整體規劃:設計兼顧整體和局部,以多元化、步行街道的尺度,公共空間和圍合的居住區結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規劃,合理設置出入口、內外廣場、大門圍墻、停車場、自行車存放、管理設施等。
2指導思想與設計理念
居住小區設計的思想與理念應遵從現代人多元化思潮的指導。第一,居住小區設計,以環境、景觀、人的和諧、充分利用建筑形態為原則來組織空間,引入現代居住社區與物業管理的設計思想,探索居住形態和居住意識與變革,滿足高層次、高品位人士的居住要求。強調環境價值與住宅價值的統一,注重提高高品質環境在住宅開發中的比重。通過空間景觀的形態構成和建筑的布局、朝向、形態等方面,突顯城市新形象,展示居住區的適宜性和現代氣息,充分發揮地塊的社會、經濟和環境效益,創造健康、和諧、有序、舒適的居住環境。第二,開放、自由、光線、聲、水等設計更應到位:應積極利用太陽能、地熱、風能等可再生資源;做好居住區防噪規劃,加強住宅室內防噪、隔聲處理,以及分戶墻與樓板的材料選擇、構造處理;住宅13照標準和住宅室內采光標準,并關注室內人工照明、居住區和住宅光污染以及公共照明的13常安全;居住區供水系統、排水系統、室內排水系統、雨水利用系統、景觀水環境系統等完善的水系統以及相關的安全標準。此外,秩序與隨意、干道與街坊、直線與曲線、人文與自然在設計中應成為順其自然的結合。公共廣場、街坊鄰里、小區庭院;老年人的午后閑坐,下棋對弈;孩童的奔跑嬉戲;工作后的放松,學習外的閱讀、假日的運動、周末的安逸心情;不同形式的生活在不同的場所被滿足,居住背后代表的是一種高品質的生活方式。以追求高品質、塑造新生活為規劃目的,創造一個建成后擁有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服務配置高、交通便捷、環境優美的高品質的健康生活空間的小區。
3設計原則
居住小區健康生活空間的營造應從健康理念出發,以自然協調、個性與地方特色相結合、規范性與多樣性的運用為原則。首先要自然協調:設計充分運用環境的有利因素,綠化環境中多種植樹木,增加立體綠化和植物立體配置,保持人和自然的親和性和高接觸性,突出內外環境的交融,將內部環境營造出健康、清新的社區氛圍,重點做到自然與人文有機結合,建筑與環境一脈相承。其次個性與地方特色相結合:重視目標消費群的喜好,細致地結合地方特色,把握消費心理、迎合消費需求;與此同時,在建筑中融入時尚、健康的風格,以不同的材質、顏色、飾面、質感在不同的空間搭配,形成風格化發展,宣揚與時代接軌的新生活理念。接著規范性與多樣性的運用:戶型單體、造型以及環境之間存在明確的邏輯性與系列化,既尊重傳統又邁向進步的現代設計理念,在遵循規范化原則的前提下強調變化,針對多樣化目標,追求新社會意向。
4生活環境
提升環境品質有助于提高生活品質。生活環境的品質應該有助于人和物、人和人之間的和諧,居住區景觀設計以創造輕松自然的環境氛圍為主,以達到舒解身心疲勞、有益健康的目的。
1)環境設計體現以人為本的宗旨,結合建筑形態,重視環境景觀的視覺感受和功能使用上的住戶參與。社區環境依托中心帶狀綠地與組團庭院、景觀綠化軸共同形成整體的居住區綠化系統骨架,使綠化系統能夠自然地讓更多住戶感知和使用,這樣就會構成一個完整的綠化空間系統,創造良好小區環境。
2)通過環境空間尺度的變化,活動設施的針對性設置來貼近居民生活,滿足多元化的需求。沿主要道路附近重點綠化,設置休閑廣場,布置碧波池、健康步道、景墻照壁、觀景木亭、休閑長廊,以及芳香園、綠野廣場、休閑小筑、跌泉落瀑、主題雕塑等景觀節點;優先種植鄉土樹木,采用少維護、耐候性強的植物、小喬木、灌木、草坪;設置步行道;休閑座椅,使開放的綠地有豐富的活動內容,成為住戶公共活動的共享空問。在中心廣場及入口處,結合綠化、休息長廊布置雕塑與建筑小品,材料、質感宜粗獷,其尺度宜親切。
3)小區環境景觀采用自由的布局手法,意在吸取自然山水之精華,融入居住院落的環境之中。居住區內綠化用地占總景觀用地的比例宜大于50%。一個擁有健康生活空間居住小區它的地面鋪裝與無障礙設計以及公共服務設施、照明等也是不容忽視的。硬質地面鋪裝使用彩色混凝土塊、廣場磚、石板鋪加草地磚,色彩采用淡雅的暖灰調,并注意圖案、色彩及質感的組合。鋪裝方式以每個特色空間來確定基調,地面鋪裝充分考慮無障礙設計,在街道轉角、人行橫道線處,設置殘疾人坡道,結合人行道及硬質活動地坪設置標準盲道,其寬度及坡度的設計應符合有關規范的規定。步行道照明結合古典式燈塔以及綠化護欄處的角燈設置,創造出面性照明和點性照明相結合的幽雅光環境。各露天休憩場所加強庭院燈照明,配合泛光照明,綠帶以裝飾性的園林路燈為主。
4)公共服務設施的齊全、服務質量的優良也是衡量小區生活空間健康的一大標準。特別是老年人和兒童,應設有健身、時尚運動、沙灘等主題景觀設施,既具有自然趣味,又不失人文精神,在修身養性中滌蕩心情,在水天之間找到自然與尊貴的最佳平衡點。
5建筑設計
隨著世界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強,當今的建筑風格也日趨國際化,每一次建筑展就像一場時尚會,盲目追趕著時尚的步伐,建筑外衣如同制服一般千篇一律。沒有地域風情、本土風格、健康的居住空間,它感性缺失,這或許是當下的一種時尚,但時尚是短暫和善變的,一旦一種時尚被廣泛接受,會不會造成審判疲勞,這種“剎那間的魅惑”影響著建筑的價值體系和審美取向。建筑之所以能感動人,是因為其中蘊涵了人情;建筑之所以歷經滄桑而日久彌香,是因為它不單純是建筑更是一種耐人品讀的文化。建筑師在對待每一個設計時,都把它視作自己在孕育的新生命,從整體風格的確立,到每個細節的構想,都不放過對方案的反復推敲,精益求精。在建筑造型方面,簡約、大方、富有溫情,強調冷暖色調的互補、建筑比例的協調和功能構件的細部設計,以其挺拔的姿態、強烈的虛實對比、展現建筑自身形體之美。與室內空問組合,使主要立面變化生動、自然,盡力表達現代建筑的內涵和理念,更好地滿足使用的需要。在場地利用方面:利用場地自然條件,高效利用土地,合理開發利用地下空間,提高建筑空間的使用率,采用光性能最佳的建筑朝向及合理考慮樓距,提高建筑圍護結構的保溫隔熱性能,及密封保溫隔熱性能好的門窗,并采用有效的遮陽措施。在平面設計方面:平面設計中對居住空間進行合理劃分,滿足健康、舒適、快捷、方便、衛生、寧靜、安逸的生活需求,合理進行功能分區,將起居室、餐廳、廚房劃分為動區,書房、臥室劃分為靜區,動靜區明確,互不干擾;有效組織氣流,采用可開啟窗扇自然通風、利用穿堂風、豎向拔風等提高自然通風率。室內裝飾、裝修材料對空氣質量的影響應符合GB50325民用建筑室內環境污染控制規范的要求。這樣的建筑設計師賦予了他生命和亮麗的身姿,它的身上不僅融合了當地的風貌,還注入了新鮮的血液,更重要的是有了人的感情,這樣的建筑,凝聚了健康生活空間的所有,自然受到現代人的喜愛。
6結語
居住小區健康生活空間的營造必須滿足:充足的陽光、良好的視線和通風、優美的景觀、人車的分流、聲、光、水環境的處理、建筑單體的材料和色彩的設計等這些基本條件。當然這些基本條件只是營造居住小區健康生活空間的一個很系統的概念,其中涉及到的理念與方法還很多,只有立足現實、創新思維,兼顧到居住區里各方面的因素:建筑、景觀、社區文化等的凝結,才能在鄰里、環境、伙伴……中投射出永遠的親情,創造出和諧健康的空間。
- 上一篇:物價局黨廉建設自查情況匯報
- 下一篇:經濟條件下企業人事管理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