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城市公園山水景觀設計
時間:2022-02-16 09:31:02
導語:淺談城市公園山水景觀設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城市自然環境是城市發展的基礎。在城市自然環境持續惡化的背景下,本文以寧東新城告訴入口公園景觀設計為例,以山水景觀設計理念指導城市公園設計,從公園的綜合功能要求出發,提升城市公園的生態效益,對城市公園設計具有理論和實踐意義。
關鍵詞:城市公園;山水景觀;設計
1.引言
自然環境是城市發展的基礎,城市的發展必須與自然生態體系相得益彰。自然環境對城市的影響,是通過地質、地貌、氣候和水文等自然要素的作用體現的[1]。我國快速城市化的進程導致這一生態基礎產生了嚴重破壞,景觀設計開始引入對生態的思考。景觀兼具經濟、生態和美學價值[2],隨著生態學思想的引入,景觀設計的思想和方法產生了重大轉變[3],設計結合自然的理念得到了肯定。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防護綠地會隨著城市的擴張而變為防護和游憩功能兼備的公園綠地[4],更好地服務城市居民。本案綠地性質屬于城市防護綠地,城市防護綠地改造為公園,必須從公園的綜合功能要求出發,在保證良好的環境生態效益和游人游憩活動的同時,達到人工設計美和天然美的和諧統一[5]。
2.山水景觀概念
中國人自古有著濃烈的山水情節,山水是文人創作的源泉和精神寄托。園林來自于對自然的模仿,中國園林的發展是從對自然的寫實到寫意的模仿過程[6]。山水景觀是自然環境要素主導的環境景觀,借自然優勢融于環境,這類景觀“即為人作,亦是天開”[7]。山水景觀著重主次對生,張弛有度,將靜態的山水形成一種動態的節律。本案是景觀設計中一次有益的嘗試,項目設計采用設計結合自然的手法,“師法自然”,遵循“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原則,從自然山水中抽象出可以應用到現代景觀設計中的簡潔設計符號,創作仿自然的生態景觀。
3.山水景觀設計的應用———以寧東新城高速入口公園為例
3.1項目背景。本案位于銀川寧東新城。寧東新城被稱為寧夏第一鎮,原名磁窯堡鎮,位于靈武市東部,307國道,銀青高速公路、磁馬公路、大古鐵路橫穿而過,成為寧夏與東部地區溝通的重要經濟通道。該地地表水源充足,由于黃河不斷改道,湖泊濕地眾多,素有“塞上江南”的美譽。
3.2場地閱讀。項目場地位于寧東基地核心區,是集休閑、娛樂、運動、集會等為一體的中心綠島地帶。項目周邊交通條件便捷,緊鄰黎明路和銀青高速兩大道路,地理位置突出,是整個區域的中心綠島和活動中心。此次設計改造地段為青銀高速進入寧東新城的門戶區域,主要是黎明路沿線綠地。青銀高速沿線防護林帶目前栽植及生長狀況良好,較好的改善了周邊環境及維持生態平衡。寧東新城是由城市向山水區域過渡的交界地帶,屬于城市山水邊緣地區,最大特點為異質性。本案景觀設計尊重原有的生態景觀格局,改變自然和人工的對立狀態,建立自然和人工和諧的關系。
3.3面臨的挑戰。青銀高速沿線防護林帶目前栽植及生長狀況良好,較好的改善了周邊環境及維持生態平衡。面臨的主要挑戰為,項目黎明路沿線現有的城市綠地,植被覆蓋率低,植物栽植雜亂無章,并且由于缺乏必要的活動場地和設施,導致幾乎無人使用。沿街商鋪立面較為雜亂,污水未經凈化過濾直接排入城市明渠,導致城鎮環境受到極大的負面影響。本案用地性質為防護性綠地,樹種單一(新疆楊),且臨高速公路,在公園改建過程中,主要面臨著低成本、快速成型、如何利用現狀、整體建設的可實施性等特殊問題。
3.4山水景觀營造方法。《園冶》中說:“園林巧于‘因’、‘借’,精在‘體’、‘宜’。”園林是“妙在得體合宜,未可拘率”。本案在尊重場地地形地勢的情況下,以自然環境為主體,構造形成旱溪系統。運用旱溪凈化系統,將城市排水明渠的水經過初步凈化后引入公園,栽植植物形成濕地景觀,凈化水資源,調節小氣候,在形成山水景觀的同時,為生物多樣性提供有利條件,提升環境的自凈能力,達到生態要素的有機平衡。除了自然的山水,重情的景觀人文環境意識是山水生態景觀的一個重要方面。這部分體現在對于場所空間的營造方面,設計充分考慮使用者對于場地的需求,設計注重運動及休閑等功能性的無意識空間,以及注重自然生態環境和人的感受形成的無意識空間,兩者交融,形成對于人文環境景觀的獨特理解。采用挖水堆山的處理手法,利用基地改造過程中產生的建筑垃圾,將其埋入地下、覆蓋表土,順應地勢,營造出變化豐富的地形,形成辮流系統的骨架。在局部區域形成洼地,或是旱溪或是水面,蜿蜒的洼地構成“辮流系統”,營造良好的小氣候環境。同時通過雨水的集散營造出時而水流時而干枯的季相景觀,蜿蜒的旱溪與周邊的旱生、水生植物搭配在一起,增加場地的生物多樣性,給人一種塞上江南的獨特感受。由建筑垃圾堆積的微地形,地形之間形成山脊與山谷,山谷能夠對雨流進行收集與引流,形成水流、旱溪、草地、林地四個界面,極大的豐富了生物多樣性。
4.結語與探討
本文以寧東新城整治工程為例,探討運用辮流系統營造山水景觀,創造性的通過自然的辮流骨架形成獨特的山水景觀,并利用辮流系統營造的濕地和低洼地形成的小氣候環境,為生物多樣性和環境的改善提供有利條件,在注重自然景觀生態效益的同時,考慮景觀人文環境意識,體現場地的人文關懷,形成多個景觀要素的綜合統一。
參考文獻:
[1]彭遠翔.保護自然生態景觀建設山水園林城市[J].四川建筑,1999,01:8-10.
[2]肖篤寧,李秀珍.當代景觀生態學的進展和展望[J].地理科學,1997,04:69-77.
[3]王向榮,任京燕.從工業廢棄地到綠色公園———景觀設計與工業廢棄地的更新[J].中國園林,2003,03:11-18.
[4]朱祥明,孫琴.英國郊野公園的特點和設計要則[J].中國園林,2009,06:1-5.
[5]姜來成.論防護綠地的規劃建設[J].防護林科技,2002,01:33-34.[6]林箐,王向榮.地域特征與景觀形式[J].中國園林,2005,06:16-24.
[7]莫娜,劉大平.山仍是山,水仍是水———中國傳統山水環境景觀及其環境意識解讀[J].華中建筑,2007,01:151-154.
作者:黃澤幽 龍岳林 單位:湖南農業大學
- 上一篇:建構主義下的英語翻譯教學模式改革
- 下一篇:高職聲樂實踐教學體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