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生態下農村公墓景觀設計探索

時間:2022-09-10 11:12:41

導語:精神生態下農村公墓景觀設計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精神生態下農村公墓景觀設計探索

摘要:托馬斯•格雷創作的《墓園挽歌》所表達的是作者停駐在鄉村墓園時,對人生的沉思、生命的感悟及對逝者的緬懷。《墓園挽歌》被譽為英國歷史上最優美的挽歌,我們在研究精神生態墓園景觀設計時,期望人們能夠將墓園作為藝術般的存在,關注人與環境的互動及藝術效果帶來的情感支撐。

關鍵詞:農村公墓;精神生態;景觀設計;風景園林;環境修復

我國是一個農耕民族國家,土地是國家發展運行的根本,早在1956年新中國第一次開始,政府對土地的使用和規制就制定了相應的政策。其中涉及的一項內容就是公益性公共設施用地,用地包括所有與居民相關的公共活動場地建設的公建用地。雖然及用地的劃分涵蓋了農村公益性墓葬用地,但是對于農村公墓用地的規劃和使用依然亂象叢生,雖然這其中也摻雜了部分地區農村用戶對殯葬舊俗的推崇和“入土為安”傳統觀念的維護。在精神信仰比物資滿足更為重要的當代,農村公墓作為生者和逝者共同存在的空間,如何獲得更大的精神慰藉,也許關系著農村公墓的未來。

1從鄉村墓地到現代農村公益性公墓的轉變

鄉村墓地是指過去或現在的一些鄉村的居民,通過風水勘察、鄉村宗祠、生前選地等形式實行土葬(或火葬①)的地方。鄉村墓地多是根據逝者后代的觀念、經濟等條件自發形成,墳墓在耕地或林地中隨意安置,大小不一,形態各異,沒有所謂的規劃設計,且對墓園的精神生態方面沒有任何觀念。直到2000年前后,我國風景園林相關學科專業人士對西方墓園設計展開研究之后,鄉村墓地的形式才開始往現代農村公益性公墓墓園②轉變。2015年,新一輪的開始實行,雖然農村公墓用地是重點改革對象,但是迄今為止,農村公墓的建設與發展同我國其他農村社會活動相比,依然處于無法突破的階段,其與精神生態環境的需求還是相差甚遠。1.1我國傳統喪葬觀的集中體現。我國傳統的喪葬觀主要是受風水文化和儒釋道三教的影響,在中國不同的受教區呈現出不同的狀態。但是不管是哪種教義的影響,在農村墓葬中,風水文化始終伴隨其中,所以居民習慣了在墓地選址、朝向、墓穴大小等方面都依從風水定論。再加上墓地風水決定子女及后代運程等無科學依據的舊俗和“落葉歸根,入土為安”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農村公墓改制的發展。在傳統觀念趨勢下的農村居民,心理和情感上無法接受祖輩父輩從自由安葬到公制集中安葬的形式,這種矛盾可能會隨著時間、隨著年輕人科學觀的成熟而逐漸改變,但是,目前狀態下的傳統喪葬觀念仍然占據主導地位。1.2西方喪葬文化的沖擊。早期西方的喪葬文化同我國一樣,都與各自的文化、歷史及政治等因素息息相關,就像西方的哲學與中國的儒家思想一樣,并列而行,并無交叉。20世紀后期,隨著社會改革、生態環境惡化及人文主義學科的影響,墓園的設計及應用途徑也發生了變化,西方更早地將墓園設計同人的精神需求、生態環境、人文歷史結合在了一起。更有西方學者研究發現,當今許多人到公墓不再是單純地紀念死者,而是為了照料公墓、種植花草、點蠟燭及參觀墓地活動等;由此引發的一系列由人類精神需求變化到墓園規劃設計的改變逐漸影響了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墓園規劃設計,對我國的墓園規劃形制也形成了一定的沖擊。1.3當今我國農村精神需求的缺失。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我國城市人口從2000年到2017年由4.5億增長為8.1億,而鄉村人口從8.1億下降到5.8億。[1]這一轉變帶來的是整個國家格局的轉變,是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社會突飛猛進的轉變;同樣,也帶來了傳統文化的變革,一些舊有的傳統和文化在國家飛速發展的沖擊下被迫淘汰,鄉村墓地到農村公墓的改革只起到形式上的轉變。墓地隨著拆遷或者土地征用等其他建設頻繁更換位置,居民文化意識的薄弱和政府執政部門精神意識的淡薄,導致農村公墓總是作為不被需要或價值存在極低的土地而被安排遷移到更加偏遠的位置,使本來就難以形成紀念表達、精神寄托的墓地更加難以聚集人氣。

2精神生態觀點在農村公墓景觀設計中的植入

精神生態觀點引自魯樞元提出的“精神生態學”,其從文學的角度來解釋精神生態學,認為精神生態一方面關涉精神主體的健康成長,另一方面關涉一個生態系統在精神變量協調下的平衡、穩定和演進。這一理論從人類的角度分析、詮釋、引導了精神生態的概念。[2]我國墓園規劃是由風水師及民俗參考來規劃的,風水師會選擇所謂的依山傍水的風水寶地,但是不會考量人文精神、生態環境的建設。現代人生活壓力巨大,生存環境單一,我們迫切需要一個精神場所,使其能夠對精神關注調節,達到對壓力和健康等問題的人為環境干預。把精神生態觀點植入墓園景觀設計,是因為墓園具有生者和逝者共同存在的特殊性。2.1“美麗鄉村”的精神引導。2005年,我國政府在第十六屆五中全會上提出以“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③等為要求的新農村建設,也就是“美麗鄉村”政策。該政策的提出加劇了鄉村墓地的改革及農村公墓的劃地與修建,同時將農村公墓劃入精神文明建設行列,引導管理者在對農村公墓的修建中要關注新農村的精神風貌、內涵精神及精神生態。近年來,我國人口老齡化上漲迅猛,基數增大。研究表明,在后代無力承擔經營性公墓的費用或者逝者生前期望“落葉歸根”時,大部分逝者最終安葬于農村公益性公墓中。據統計數據,未來十年,老齡化人口依然會持續增長,這意味著農村公墓用地需求將會持續增長和擴大,所以在“美麗鄉村”和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引導下,節地安葬、無骨灰安葬和植物安葬都是可以借鑒的方式。2.2精神場所的思維轉變。鄉村墓地到農村公墓的轉變本身是一種意識的覺醒,是現代思想表現在對生者和逝者的人性關懷。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方式的轉變,意味著人眼界的改變。現階段,在農村公墓管理落后,設計缺失的狀態下,建立生者的精神生態觀念,實施開放性的公墓設計無疑是促進農村公墓迅速改進的辦法。依照《公益性公墓管理辦法》中的規定,墓地綠化率不低于40%,綠化面積不低于70%,墓地的景觀設計應當達到大面積綠化的生態墓園狀態。在我國人均資源不足的情況下,綠地生態的建立更多應當為生者服務,在墓園景觀設計中適當地提供精神修復或者療養場所,或者除去清明節外,定期舉行沉思緬懷活動,安排相應的咨詢人員或者醫護人員,進行一定程度的精神修復疏導,這將成為建立精神生態墓園的其他思路。比如近期在關于挪威奧斯陸甘勒賓公墓的研究中發現,游客能夠參與到墓園環境中是因為游客認為奧斯陸甘勒賓公墓具有精神修復作用,墓園的藝術體驗能帶來情感上的滿足。受訪者描述道,“正是因為公墓與自然,文化和歷史結合在一起,才使得大部分受訪者將墓園當成日常環境中放松、思考和沉思的地方”。2.3《墓園挽歌》的藝術氛圍。托馬斯•格雷創作的《墓園挽歌》所表達的是作者停駐鄉村墓園時,對人生的沉思、生命的感悟及對逝者的緬懷。人們在研究精神生態墓園景觀設計時,期望他們能夠將墓園作為藝術般的存在,因為藝術才能夠使人不斷地探索和關注自然和建筑環境,關注人與環境的互動及藝術效果帶來的情感支撐。我國農村公墓的景觀設計場所封閉,往往給人陰森的感覺,這種陰郁容易帶來生者身體上的不適,也往往讓人刻意回避。在這一點上,西方墓園景觀開放式設計管理的理念,如美國明尼阿波利斯市克萊伍德公墓的景觀改造設計所取得的效果要好得多。該墓園的改造設計在重新利用原有公墓空間下,力圖創造出一種田園詩的場景,公墓原有的歷史價值得到了新的開發。草坪塑造的坡地和擋墻圍合的折線景觀,既遮擋了墓碑的視線,又突出了強烈的現代感,人們不會因為墓園的肅穆氛圍而感到恐懼。

3景觀設計手法在農村公墓景觀設計中的應用

景觀設計師介入農村公墓景觀設計是營造良好公墓環境氛圍的前提。現階段,農村公墓的建設缺乏系統、完善的規劃體系,所以要通過相關專業人士的規劃整合,對農村公墓的交通、植物、場景、氛圍的營建和生態修復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3.1農村公墓的精神氛圍營建。當設計師或規劃師將植物、鋪裝、水域等元素組合到一起,形成農村公墓墓園特有的景觀特征或圖案時,自然而然地就對人群產生了吸引力。這種非自愿、無意識被吸引的狀態在心理學上通常被認為是“軟性吸引力”,即對人的思維、精神狀態產生一定的麻痹作用,讓人瞬間處于一種被吸引、想要更多地去關注的狀態中。這種身體和心理環境的瞬間改變能使人轉移注意力,從而達到進一步的精神療愈和減免傷痛的作用。所以在農村公墓營建中,不僅要考慮逝者對墓碑、墓志、墓穴的需求,更多的是要通過環境設計為生者營造輕松、靜謐的環境氛圍。3.2綠化植被的生態修復功能。應國家政策要求,農村公墓要避免營建在農耕用地及景區,需營建在荒山瘠地。④換句話說,農村公墓也可以營建在生態破壞區域,綠化植被的覆蓋,以及人流壓力的減小,有助于墓園地區生態修復。公墓的綠色是特殊的存在,一些公墓因其植被多樣而出名。與公園相比,公墓可能會種植更多開花植物,而且因其人流量少等客觀因素,往往會得到更好的保護。在這些公墓中逐漸形成了特定的生態圈,生者到公墓參觀、祭奠的時候,往往能看到不同的生物在公墓的角落。

4思考

經過上述研究表明,農村公墓的景觀環境將演變為獨特的生態系統,在這個生態系統中,包括了人的精神修復、文化脈絡傳承、歷史古跡的延續等。我國人口分布不均,東部沿海地區面積占了我國16%左右,人口卻占了50%以上,[1]所以,對農村公墓的景觀設計還應保持在可延續發展的基礎上。精神生態層面只是我國農村公墓研究的一個小的切入點,具體哪種特定類型的景觀設計案例可能是通用的,或者可以支持生者與逝者共同受益,能夠起到心理修復和沉靜反思作用,還需要進一步的實踐研究。

作者:相凌燕 單位:上海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