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文化主題景觀設計分析
時間:2022-02-24 10:59:19
導語:紅色文化主題景觀設計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紅色文化主題景觀集紀念性、地域性、教育性、文化性等多種特性為一體。林逢鎮是右江河谷革命根據地第一個黨支部的發源地,文章以林逢田南特支舊址重建項目景觀設計為例,介紹了紅色文化主題景觀的設計內容,以期為其他類似項目的設計提供參考。
關鍵詞:紅色文化;主題景觀;設計要點
1紅色文化主題景觀的建設意義
紅色文化是以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為主體,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根基,以中國人民的偉大實踐為養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1]。紅色文化不僅在革命戰爭時期為實現國家獨立與人民的解放發揮了積極作用,在當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時期,紅色文化也有著重要的時代價值和現實意義[2]。紅色文化資源是寶貴的不可再生資源,多次強調,“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3]。紅色文化主題景觀是一種特有的文化主題景觀,集紀念性、地域性、教育性、文化性等多種特性為一體[4],承載了政治、經濟、文化和教育等多方面價值。建設紅色文化主題景觀,對于有效整合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和修繕革命歷史文化舊址,深化愛國主義教育,弘揚革命精神,促進紅色旅游開發,以及推動革命老區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2紅色文化主題景觀的設計要點
2.1景觀的空間設計。景觀的空間設計主要包括了景觀的空間結構、空間序列和空間尺度等方面。紅色文化主題景觀的空間布局結構可以通過景觀軸線進行控制,設計采用線性與節點結合的空間序列進行組織,從而使空間的景觀序列更具有規則感、秩序感和節奏感。空間尺度設計要充分考慮到由于受眾的觀察距離與角度不同所產生的不同的視覺感受。例如,體量高大的雕塑置于平坦的地形上,仰視的視角給人以崇敬之感。又如,在線性空間中,道路兩邊種植高大喬木,可以形成垂直空間,增強景深效果,對人的視線也起到引導作用。2.2景觀色彩的把控。色彩對于人的心理會產生較強的暗示作用。紅色文化景觀具有政治性、紀念性和教育性的特征,因此在色彩的運用上需要營造出發人深思的環境氛圍。例如,灰色給人以沉穩的感覺,易于營造莊嚴肅穆的空間氛圍。又如,紅色是國旗的顏色,象征著革命、斗志、熱血。紅色,既是紅色文化的外在視覺表現,也是代表中國革命斗爭的內在精神。景觀設計中將紅色作為構筑物、雕塑或是小品的主體顏色,可以給游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并啟發游人透過紅色來理解主題景觀的內涵。2.3注重景觀的體驗感。紅色文化主題景觀承載著弘揚紅色文化和傳達革命精神的使命,為人們提供一個可以進行回憶、沉思和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場所。在景觀營造時要重視游人的體驗感,設計可以采用象征、隱喻、抽象、引用、再現等表現手法,從視覺、聽覺、觸覺等多角度出發。隨著科技的進步和設計理念的不斷更新,設計時可以引入創新的表現形式,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動靜結合突出體驗性和參與性,引起游人的共鳴,增強紅色文化主題景觀的吸引力。2.4突出景觀的地域性。紅色文化是在中國革命戰爭年代特定的歷史環境下形成的[5],有著時代歷史的記憶和地區文化的烙印。紅色文化主題景觀的營造要根據各個地區紅色文化資源的特點來進行統籌規劃。對于紅色文化的歷史遺存、遺物、建筑、舊址和場所需要重點修繕和保護,對于區域紅色文化資源要進行深入挖掘。通過紅色主題景觀的建設可以塑造區域紅色品牌形象,從而提升區域紅色文化的影響力。
3田東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林逢田南特支舊址重建項目景觀規劃設計
3.1項目概況。項目位于廣西田東縣林逢鎮政府東側,南接南百二級路,東西長約240m,南北跨度約176m,總設計占地面積為36030m2。場地現狀的用地類型主要有文體科技用地(土地廟)、居住用地(民居)、公路交通用地以及農田和果林。位于場地東面的田南特支舊址,為本次設計重點需要保護和改造的場地。3.2設計目標與主題。在戰火紛飛的革命戰爭時期,林逢鎮是右江河谷革命根據地第一個黨支部的發源地,是點燃革命燎原之火的紅色火種。本項目以“紅色黨支部”作為主題,突顯林逢鎮源遠流長的紅色文化特色。設計緊緊圍繞紅色文化主題展開,充分利用場地復雜多變的地形、地貌條件,結合第一黨支部紅色文化元素,保留和再現林逢鎮歷史悠久的紅色文化,因地制宜構建主題鮮明的革命根據地舊址紅色文化主題景觀。目標將項目打造成為集革命紀念、愛國主義教育與紅色文化宣傳的窗口,同時也為田東縣人民提供了一個綠色生態休閑旅游的場所。3.3總體布局與主要設計內容。項目總體布局呈“一軸、兩帶、五區”的格局。①“一軸”指的是由項目入口貫通南北的主要景觀中軸線。景觀軸包含了五角星革命紀念牌坊、英雄大道、中心主廣場以及第一黨支部陳列館這四個關鍵景觀節點。穿過位于入口廣場的五角星革命紀念牌坊,便是長40m,寬20m的英雄大道。大道兩側設計了林蔭樹陣,樹下排列著對右江地區革命斗爭有突出貢獻的英雄人物雕塑。中心主廣場位于景觀中軸線上,長80m,寬60m,為居民進行文化活動、表演和集會提供了重要的場地。廣場鋪裝以壯族傳統紋飾為基本元素結合圓形作為基本圖形進行拼貼設計,體現出民族地域特色的同時又突出了強烈的向心力,象征著人民群眾永遠跟著黨走,圍繞在黨的周圍。第一黨支部陳列館位于中心廣場北面,設計充分借鑒了壯族傳統的干欄式建筑特點,結合現代展覽建筑的功能需求與設計手法,融合紅色文化元素,使整個展覽館具備了功能性、文化性、民族性和時代性等特性。②“兩帶”指的是“環生態湖休閑景觀帶”和“黨支部故事文化景觀帶”。“環生態湖景觀帶”主要包括將軍亭、紅色文化長廊、畫舫、親水平臺、文化雕塑等景觀節點。“黨支部故事文化景觀帶”總長約150m,由9個描述黨支部故事文化的景觀小品組成歡迎式的景觀序列。景觀小品將人物雕塑設計巧妙融入周圍的自然環境中,結合聲、光、電等技術手段將黨支部的故事場景生動再現。③“五區”包括紅色文化舊址區、疏林休閑區、臺地休閑區、生態湖區、居民安置區。其中,紅色文化舊址區是整個文化景區的中心,主要通過場景再現的形式來了展現紅色文化,形成互動式的景觀空間,打造集觀賞、休閑體驗、集會、表演以及接受革命愛國主義再教育的紅色文化基地。疏林休閑區包括了“右江河谷文化展示景墻”和“革命紅飄帶”這兩個景點。“右江河谷文化展示景墻”斜跨貫穿整個疏林休閑區,由5組長4m,高2m的景墻組成。景墻上雕刻的浮雕生動再現了右江河谷舊石器時代壯族先民在此地繁衍生息的文化場景。“革命紅飄帶”設計通過夸張的尺度進行表現,在草坪上設計了1條長約66m,平均寬約1.2m,高約0.4m的紅色起伏景觀石帶,極具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和空間感染力。3.4設計特色。①紅色文化與民族地域文化特色相結合。本設計方案主要以紅色文化為設計主題,以民族特色景觀為主要載體。通過內和外、精神和形式相結合的方式,將紅色文化、右江革命老區地域特色與壯族民族文化特色相融合。②紅色開發與綠色生態相互平衡。紅色文化主題景觀建設是開發區域紅色旅游的有效載體。在項目的開發和建設過程中,注重對于生態環境的保護,以紅色帶動綠色,將紅色旅游資源開發與綠色生態保護有機結合。例如,場地西側設計的臺地保護林景觀帶,基調樹種選擇象征革命英雄的紅木棉。場地中央在保留原有湖面的基礎上進行了生態修復和改造,在大面積的綠色本底上隨宜嵌入紅色革命元素,綠中有紅,紅中透綠。
4結語
紅色文化主題景觀的營造對于弘揚革命精神,深化愛國主義教育和增強民族自豪感、認同感和歸屬感有著重要的作用。如何在設計中更好的保護紅色文化資源,實現紅色文化、地域文化和綠色生態的有機融合,需要在實際建設中不斷的探索和實踐。
參考文獻
[1]吳建永.提升紅色文化的時代號召力和凝聚力[J].人民論壇,2019(7):128-129
[2]楊建輝.試論紅色文化在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的價值及其實現途徑[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11):101-103
[3]梁軍.視覺重構讓紅色文化數字化傳播鮮活起來[J].人民論壇,2019(7):136-137
[4]黃磊.紅色文化主題景觀的屬性研究[J].綏化學院學報.2018,38(5):89-90
[5]劉建平,劉向陽.區域紅色文化遺產資源整合開發探析[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30(5):73-76.
作者:江匯 單位: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枯山水造園藝術在景觀設計的運用
- 下一篇:數碼影像在平面廣告設計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