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村落景觀適應性設計研究

時間:2022-05-11 05:07:24

導語:傳統村落景觀適應性設計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傳統村落景觀適應性設計研究

摘要:為解決鄉村旅游背景下傳統村落旅游景觀現有問題,建設生態和諧的傳統村落旅游景觀環境。研究以景觀適應性設計為切入點,通過對傳統村落旅游景觀設計要素進行研究,分析旅游開發需求與現狀問題,并結合相關案例探討適應性設計方法。研究得出鄉村旅游開發背景下傳統村落旅游景觀的適應性設計策略。該思路可為傳統村落旅游景觀設計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鄉村旅游;傳統村落;文化保護;景觀設計;適應性設計

近年來在國家大力發展鄉村休閑旅游產業政策的影響下,國內鄉村旅游產業逐漸興起,以鄉村為目的地的休閑旅游形式受到越來越多消費者的青睞,也給鄉村發展帶了新的機遇。傳統村落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但伴隨著鄉村旅游產業的深入發展,在商業化、現代化元素的影響下,鄉村旅游景觀的品質呈現出衰退的趨勢,旅游開發與景觀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也逐漸成為困擾傳統村落旅游發展的核心問題。如何在鄉村旅游開發的背景下,探究適應性的旅游景觀設計方法,保護和發展傳統村落景觀環境,提升旅游景觀品質,增強傳統村落旅游發展吸引力,是傳統村落旅游景觀設計面臨的普遍問題。

一、相關概念

(一)鄉村旅游。鄉村旅游是現代旅游產業與特色鄉村融合下的產物,現階段在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有所發展,但因為各地區自然條件、人文環境等方面的差異,導致國內鄉村旅游發展模式、發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異。鄉村旅游以鄉村環境作為依托,整合區域內的人文和自然資源,打造產業聚集、功能豐富的的綜合型旅游目的地。它體現出了現階段我國城市與鄉村在空間組織上的一種激勵關系,是鄉村地區內鄉村旅游背景下的傳統村落景觀適應性設計研究RESEARCHONADAPTIVEDESIGNOFTRADITIONALVILLAGELANDSCAPEUNDERTHEBACKGROUNDOFRURALTOURISM部進行資源整合,完善各功能空間架構等,各組織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發展過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為在鄉村地區依靠鄉土特色自然景觀與精神文化吸引外來游客的活動。(二)傳統村落。傳統村落一般形成較早,歷史悠久,具有獨特自然風貌與文化環境,保留較大的歷史沿革,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價值。在傳統村落進行合理的旅游開發能夠有效地促進傳統村落環境的保護與更新,但要注重旅游開發的合理、適度,過度開發則會產生負面效果。并且傳統村落旅游開發要注重落在保護傳統村落當下人文和生態環境,通過保護特有的物質和非物質資源,大力發展傳統村落特色產業,加強村落基礎設施建設。(三)景觀適應性設計。“適應性”出自達爾文的進化論,是系統與環境相協調的行為。“適應性設計”的概念在1971年由英國環境設計專家麥克哈爾在《設計結合自然》提出,他總結提出在城市或鄉村建筑建設時要尋求一種合理的應變模式。類比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在進行物質形式的設計時,應當以“適應”為標準,通過“適應性”的設計達到物質形式與自然環境的“平衡”,而“不適應”將會激化矛盾。在旅游開發的沖擊下,現代化、商業化的開發模式使得村落原有自然風貌、建筑形態、街巷布局漸漸衰退,許多歷史文化遺產漸漸被隱匿。帶有“適應性”的設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讓村落景觀環境以一種“平衡”的狀態與商業旅游景觀需求相匹配,建設和諧的傳統村落旅游景觀環境。

二、國內傳統村落旅游景觀設計現狀問題

隨著鄉村旅游的發展,傳統村落旅游開發速度不斷加快,在此過程中傳統村落旅游景觀設計也產生幾種主要問題。1.現代化設計手法痕跡明顯。部分傳統村落旅游景觀在設計時,過多采用了現代化的設計手法,例如幾何化的景觀空間劃分,打破了原有村落空間形態;使用現代化加工制成的廣場磚、馬蹄石甚至是壓模地坪等材料工藝進行廣場、景觀道路的鋪裝;使用水洗石、文化石等拼接成無文化底蘊的裝飾圖案等,都與傳統村落格格不入,削弱了村落的傳統風貌。2.忽視植物設計,景觀缺乏活力。部分地區傳統村落旅游景觀設計只注重景觀中建筑、道路等元素的設計,而忽視傳統村落旅游景觀中鄉土植物發揮的作用,導致景觀空間變成建筑結構與建筑材料的組合,顯得單調且缺少生機,缺少景觀植物生境、景觀花境等來豐富景觀空間層次,增強景觀活力。3.景觀小品缺乏設計。目前很多傳統村落旅游景觀依然可以看到“簡約”設計的路燈,紋理繁復、造型“獨特”的導視牌、垃圾桶以及與村落風貌不符的景觀節點雕塑、休憩涼亭等。作為景觀設計中的“配飾”,由于景區建設成本等原因,往往會出現景觀小品只滿足基本功能需求而缺乏設計,導致品質不高的現象,影響旅游景觀整體形象。

三、傳統村落旅游景觀適應性設計策略

針對目前鄉村旅游背景下傳統村落景觀建設中出現的問題,本文認為傳統村落旅游景觀設計,需要立足于村落傳統文化與景觀風貌,充分利用好其獨特的自然、文化資源,并結合村旅游需求進行“適應性”景觀設計。(一)傳統村落旅游景觀適應性設計原理。傳統村落旅游景觀適應性設計,基于傳統村落歷史文化與原生景觀環境,以保護與發展為原則,以一種影響力較低的設計方法來建設旅游景觀,削弱旅游開發對原生環境的破壞,為傳統村落旅游發展的需要提供客觀環境條件,促進村落旅游業發展。(二)傳統村落旅游景觀適應性設計原則。1.文化性原則。傳統村落的獨特自然景觀與歷史文化是其區別于其他地區的根本。以文化性原則為前提,尊重傳統村落傳統文化。注重傳統村落特色鄉土文化的挖掘,將鄉土文化元素融入到傳統村落旅游景觀設計中,加強傳統村落旅游景觀文化性特征,有利于營造傳統村落地域文化特色旅游景觀,增強傳統村落旅游吸引力。2.有序性原則。傳統村落旅游開發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傳統村落自然環境歷史悠久,在獨特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影響下產生,承載能力較低。其旅游景觀設計應當有秩序的進行,對不同類型空間,不同類型的景觀要素,做到有針對性的適應性設計,讓旅游景觀有秩序地融入到傳統村落自然環境,是適應性設計的一個重要原則。3.整體性原則。傳統村落景觀由不同景觀空間系統組成,組織結構完善,其景觀設計是一個由整體到局部的設計過程。傳統村落各景觀要素對整體景觀發揮著不同的作用,相互獨立而又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協調性,形成了復合型的景觀環境。站在整體的角度對傳統村落旅游景觀設計進行考慮,從形態、布局入手,增強不同空間系統景觀的整體性。(三)傳統村落旅游景觀適應性設計方法1.景觀與村落空間形態適應性設計手法(1)景觀軸線與村落環境關聯。傳統村落旅游景觀軸線設計與普通旅游景觀軸線設計不同,前者是基于村落空間環境現狀條件,在多因素影響下進行的。因此,在景觀軸線設計前,應當對村落所屬范圍內的景觀節點進行梳理,確定景觀節點的所屬類型與規模并進行分類例如文化型景觀、體驗型景觀等,從而作為軸線的節點。其次,傳統村落內部原始道路基礎較差,交通承載能力有限,因此應當選擇狀況相對較好、空間較大的村落道路進行修繕與改造,增強道路的承載能力,作為主要景觀節點的串聯線路,形成傳統村落旅游景觀主軸線。次級軸線可根據村內小型景觀節點,例如歷史建筑、傳統院落、百年古樹等,選擇通達性較好的道路來進行布置。同時應考慮次級軸線游客分流作用,減輕主軸線道路的承載壓力,從而使景觀主次軸線與村落景觀適應性的匹配。(2)景觀空間尺度的控制。傳統村落景觀空間根據尺度與功能,可以分為小型交流空間、中型集會活動空間、大型觀光空間。適應性設計中,控制小、中、大三種尺度旅游景觀空間與村落傳統空間功能相匹配,是旅游景觀延續鄉土氣息、保持旅游景觀鄉土風貌的重要方法。第一,小尺度空間。村落小尺度空間一般是人群交流、交往活動最頻繁的空間。旅游景觀設計中,通過對院落、樹下等小尺度空間進行改造,增加特色景觀小品與休閑座椅,設計成游客休息點;將民居院落進行改造,打造農事與生活體驗空間,是旅游景觀適應傳統村落生活的功能性休閑空間。第二,中尺度空間。村落中的公共空間絕大多數屬于中尺度空間,例如道路、大型建筑廣場等,行人間距較大,交流程度較低,建筑與場地占據大部分空間,一般用于集會、文化活動等。因此在旅游景觀設計中,中尺度景觀較為適合突出村落特色建筑與文化,可以通過對場地的鋪裝進行修繕改造,增強空間文化性,打造為民俗表演場地、特色文化集市場地;對于村落出入口的中尺度空間,可以通過設計標志性的構筑物,例如雕塑、傳統門樓等,作為旅游景區入口。第三,大尺度空間。在旅游景觀中一般表現為自然風景與農田等,適宜觀光與休閑漫步等,因此可以通過使用鄉土材料,設計休閑步道,或結合當地特色植物打造生境,突出自然風光。(3)景觀空間功能的延續與更新。傳統村落旅游開發目的在于發揮傳統村落鄉土特色來發展綜合性旅游產業,但一般傳統村落原始的空間結構較為簡單,功能單一,因此在鄉村旅游背景下,傳統村落景觀空間在保持其原有的格局與特殊的風貌、肌理,延續其傳統功能基礎之上,進行更新改造,滿足旅游需求。圖1為莫干山車站博物館,原為庾村重要的交通樞紐,廢棄后經過設計改造后,現成為對外開放的文化場所。設計師在建筑外部,保持其原有地面石材鋪裝,使用瓦片、青磚、文化石等鄉土材料對建筑外表皮進行了修繕,保持其原有的肌理與風貌,室外空間保持其原有的空間布局,室內空間改造為展示空間,完全對游客與居民開放,繼承了其公共性的特質。并且其前后廣場分別改造為游客觀光空間與停車場,作為旅游服務的功能空間使用,既是對原有景觀空間的延續,又是對其功能的更新。(4)原始建筑風貌的保護與延續。在傳統村落旅游景觀空間形態中,建筑占據不可忽視的地位,保護村落傳統建筑風貌并延續至新建旅游建筑是旅游景觀適應性設計的重要方法。第一,在適應性設計中,對村落傳統歷史文化建筑要以保護和修繕為主,用其原有建筑材料恢復其歷史文化空間界面,最大程度上保護原有建筑風貌。第二,對于村落傳統民居,可以通過更新改造其內部空間與院落空間,優化建筑功能結構,激發傳統民居活力,增強傳統民居文化吸引力。第三,針對現代旅游建筑,包括現代民居與現代旅游配套建筑景觀,對于此類建筑,要注意其建筑形態與村落風貌的有機結合,尋找現代商業旅游與傳統村落歷史文化之間契合點,注重其與村落原始建筑尺度的關系,適當利用地域特色鄉土建筑材料,使傳統村落整體色彩協調,注重鄉土色彩的提取,保證現代建筑建筑與村落原生建筑形態的統一,使建筑景觀環境具有地域風貌和鄉土記憶。2.景觀與鄉土文化適應性設計手法。(1)使用鄉土材料。使用具有村落特色的鄉土材料,是傳統村落旅游景觀適應性設計的重要方法。鄉土材料一般來說其肌理、色彩等能夠與傳統村落原始建筑、景觀建設材料最大程度的契合,能夠有效緩解來自商業化旅游開發對傳統村落風貌的沖擊。一般的鄉土材料例如黏土、木材、竹材、瓦片、甘草、青石板、毛石等,自然環保且成本較低,在使用時根據不同環境,針對不同材料的肌理、性質等進行選擇,能夠有效地增加旅游景觀的鄉土氣息。例如圖2,是位于寧夏中衛的西坡中衛項目,所在地區水土流失嚴重,土壤沙化,丘陵溝壑較多。設計師在景觀設計上,堅持使用當地建筑材料與具有特色的土坯房建筑形式,利用黃土與水泥進行建筑外表皮的設計,可以與當地鄉土風貌較大程度契合;院內低矮圍墻使用風化的毛石進行堆砌處理,也體現出了當地風大水少的自然特點。并且設計師利用木材進景觀小品的制作,同時將瓦罐、窯爐等鄉土元素引入景觀設計中,使得院落景觀更加具有生活氣息且生動。(2)重組鄉土元素。所謂重組鄉土元素,就是將傳統村落特色的鄉土元素,例如鄉土植物、老物件、民族服飾、歷史故事等進行擬物化、象形化等處理,由形至意,目的在于通過對元素的濃縮與移植,對景觀的文化語義進行重釋,從而提升旅游景觀的意蘊。例如圖3,設計師利用院落中原有的百年榆樹元素作為節點,利用當地竹材進行編制組合,竹編圍欄使院中景觀若隱若現,百年榆樹高大呼之欲出,從而打造出具有特色的入口大門;將當地白墻與竹影兩種元素巧妙結合,將竹影繪制于白色墻面,利用動與靜兩種形式,使院落內小徑具有虛實結合的效果;在院落內部,設計師巧妙地將青磚景墻鏤空,并陳列老物件,使普通的景墻具有了歷史記憶。因此對鄉土元素的重組,要注重元素的形態與肌理性質等,他通過比喻、重釋、虛實等手法,找到旅游景觀與鄉土元素的契合點,使鄉土元素的“情”與旅游景觀的“景”相交融,增強景觀文化底蘊。(3)提升景觀小品設計品質。景觀小品在傳統村落中起著活化空間的作用,是傳統村落農事與生活的縮影。提升傳統村落旅游景觀小品的設計品質,能提升旅游景觀整體形象,完善內部功能配置。主要方法有兩點:1.增強景觀小品的互動性,例如可以利用村落中常見的磨盤、水缸、水井等生產用具,與村落公共空間內的小尺度菜園、花境等進行結合,為游客提供古井取水、澆灌田地等簡單的農事體驗空間,提升景觀小品的互動性,將其融入旅游景觀環境。2.加強景觀小品的文化底蘊。將景觀小品的形態、材質等于傳統村落歷史文化或場所精神相結合,增強景觀小品的公共性,達到喚醒民眾歷史記憶,升華景觀小品文化意義。例如圖4,是位于重慶巴山鎮坪山村的一處旅游景觀小品,設計師在其上半部分利用鍍鋅鋼板反射出天空顏色,下半部分的耐候鋼材設計成類似山脈的起伏形狀,暗示當地自然環境。景觀小品上部輕盈,下部沉重,設計師旨通過這樣的材質對比,并結合下部警示標語,提示游客與居民要將不可消解的垃圾集中到垃圾回收池中,通過這樣類似公共藝術的景觀小品設計,帶給人反思,實現村落旅游環境共享共治。3.景觀與生態適應性設計手法。建設傳統村落旅游景觀生境是一種生態適應性設計方法,主要依托于村落綠地空間系統,在傳統村落旅游景觀設計中,巧妙地使用傳統村落當地特色植物,使旅游景觀適應性地融入到傳統村落綠地空間系統。利用鄉土植物建設村落自然生境,一方面可以豐富綠地景觀植物的種類與層次,創造農業觀賞性旅游景觀節點;另一方面也能維持傳統村落自然生物體系的穩定,保護傳統村落自然生境的完整。例如圖5,山東鳳凰措村落改造項目,設計師在當地原有建筑環境的基礎上,運用當地材料與現代耐候鋼材對村落建筑、景觀進行改造。同時,設計師利用當地蘆葦、芒草等,在建筑入口、景觀節點等地,構建景觀植物生境,在改造的同時能夠維護當地原生植物環境,并且能夠地銜接村落原有街道空間環境與新建、改造建筑空間,起到一定的過渡作用,同時打破了幾何式的空間組合形式,豐富了村落建筑與景觀空間層次。結語傳統村落是歷史文化的載體,是鄉村旅游空間中重要的文化體驗場所。傳統村落旅游景觀是其旅游形象的直接體現,對增強旅游吸引力、保護文化遺產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傳統村落旅游景觀設計要在充分尊重傳統村落歷史文化、景觀風貌的前提下,融入適應性設計理念,找到旅游需求與傳統村落景觀相結合的平衡點,打造更加適應傳統村落自然與文化環境的旅游景觀,給予大眾不同的旅游體驗。并希望以此激發傳統村落活力,傳統村落旅游吸引力,加深大眾對傳統村落歷史文化保護意識。

參考文獻

[1]歐陽勇鋒,黃漢莉.試論鄉村文化景觀的意義及其分類、評價與保護設計[J].中國園林,2012,28(12):105-108.

[2]李曉,黃秋妍.文化旅游導向下的鄉村空間整合設計[J].設計,2019,32(18):128-131.

[3]李莉.傳統村落景觀空間的活化設計研究[J].建筑與文化,2019(10):49-52.

[4]李曉晴.中國鄉村景觀設計研究綜述[J].大眾文藝,2019(09):117-118.

[5]李宇.體驗式景觀視角下的鄉村景觀營造研究[J].設計,2019,32(06):133-135.

[6]張琪.膠東地區沿海傳統村落的景觀系統研究——以榮成市煙墩角村為例[J].設計,2018(23):64-66.

[7]耿春莉,金巖.鄉村旅游背景下的地景建筑研究[J].設計,2018(21):78-80.

[8]李敏.基于鄉村生態旅游的創意農業景觀設計研究——以崇明縣仙橋村為基地[J].設計,2015(01):130-132.

作者:孫學浩 張曉燕 單位:北京林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