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門電路教學設計研究

時間:2022-05-11 09:59:42

導語:與門電路教學設計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與門電路教學設計研究

摘要:對中職院校電類專業開設的“電子技術基礎”課程中的與門電路知識部分從分析、設計、實施和反思四個環節進行教學設計,特別注重課堂教學中情景的創設,加強了技能和實踐環節的教學,將理論與實際應用有機結合起來,體現出“教、學、做”一體化教學設計的特點。

關鍵詞:教學設計;與門電路;“教、學、做”一體化;綜合職業能力

我國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行是知之使,知是行之成”,這就對教師提出了一個要求:不能照本宣科,不能生搬硬套,教師要在“做中教”,學生要在“做中學”。教、學、做三個過程應該在課堂中融為一體,才能真正達到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核心”來培養學生的目標,使學生具備較高、較全面的綜合職業能力。那么,結合這樣的理念和現代企業用工需求,就要求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的過程中從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三方面全面培養我們的中職生成為具有綜合職業能力的藍領工人。以與門電路知識的教學設計為例,該知識點是基本邏輯門電路中的知識起點,內容簡單,但應用性極強,是一個容易被忽略掉課程設計、教師下工夫比較少的課題,該如何針對這一部分進行教學設計呢?下面,就從分析、設計、實施和反思四個環節解析教學設計方案:

一、分析環節

(一)分析教材。本課程采用中國勞動社會保障部出版的電子信息工程類規劃教材———《電子技術基礎》,該教材內容分為模擬電路部分和數字電路部分,涵蓋了各種半導體器件的性能、電路及其應用,特別是數字電路部分,有很多貼近實際生活生產的電路案例和多媒體素材,非常側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有利于輔助教師進行教學設計。(二)分析大綱。新大綱中對學科性、原理性知識的弱化和對應用性、實踐性內容的突出已經改變了以往單一的系統性安排教學內容的方式。弱化理論分析、簡化推導過程、突出與現實生活和職業崗位的聯系,更加符合中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與學生實際情況。教師們通過工作任務或教學項目的設計,對有關教學內容進行整合,既貼近了生產生活實際,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知識、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拓展了知識的應用面;同時又降低了電工電子基礎課程學習的抽象性,便于學生理解。(三)分析課程。與門電路知識點選自《電子技術基礎》一書中的基本邏輯門電路,授課時數為1課時。該知識點是基本邏輯門電路的第一節內容,是由模擬電路向數字電路過渡的一個重要環節,既是對前面模擬知識的領會和深化,又為后續數字知識進行了興趣的激發,因此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為了更好地做到“以應用為主線,以學生發展為本”來準確把握教學內容,教師在準備教學內容時,應將教學大綱中的教學要求與教材內容有機整合,仔細體會,恰當把握教學內容的取舍、難易,要能夠對本次課講授的主要內容做出扼要概述,并將新授知識點與原有知識點銜接起來。不應只見局部,孤立、分散、就知識點講知識點地進行教學,而是應該從整個專業課程體系角度考慮本課的定位,再從本門課程的整體內容進行通盤考慮策劃出教學過程。(四)分析學生。進行與門電路知識點學習的學生為中職二年級的同學,他們已經學習了數字信號的基本概念,并具備了使用Protues電路仿真軟件實現電路仿真的能力,但是自卑的心理和被動的心態,讓他們不能自主快樂的學習,用他們自己的話說就是頭上有三座大山:一是專業知識不夠扎實;二是理論聯系實際能力不夠;三是協作溝通、表達能力不強,那么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鍛煉他們的綜合能力,教師要更側重對學情的分析,特別是對中職生生源多樣化與文化基礎比較薄弱的教學現狀給予高度重視。要充分考慮中職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思維方式來設計教學過程,比如可以將較難理解和記憶的公式、定律和分析方法的要點用朗朗上口的口訣,或學生熟悉的歌曲形式來總結。這樣一來,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設計環節

(一)設計教學理念。我們所要培養的是新一代技術工人,要從書本中走出來、理論中站起來,學生具備了較強的實踐經驗才能具備社會競爭力,因此我們設計的教學理念是:以學生為主師為輔,巧用實踐帶理論,以探索知識為樂趣,以提高能力為目標。當前,教師對教學的投入度及綜合素質更高,都具備較好的專業基礎與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參與教學改革的熱情也非常高,在貼近學生、改進教學方式方法等方面都做出了許多有益的嘗試和探索,都能很好的在課堂上調動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變身課堂主體,教師起好“解惑、答疑”的輔助作用。另外,在教學設計中德育教育理念和企業生產的素材的融入,使得“課堂設計更有靈氣,教學過程更接地氣”,不僅優化了教學效果,更提高了課堂的知識性、趣味性,全面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二)設計教學目標。1.專業能力目標設計:從與門電路知識的實際應用著手進行設計。因為生活中有很多“與”的實例,所以教師可以通過引入一些“吸引眼球”視頻或是生活中有趣的案例的方法幫學生理解與邏輯關系,再通過引導、講解讓學生掌握與門電路邏輯功能及表達方法。2.方法能力目標設計:學習與門電路的最終目的還是應用與門的芯片,所以,我們可以打破教學陳規,逆向思維從應用入手,先讓學生自主上網查找與門芯片資料以及該芯片在實際電路中的使用情況,再讓學生自己動手實現與門的電路仿真,這樣一來,既提高了他們的自學能力又了鍛煉學生們的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3.社會能力目標設計:教師可以通過以小組為團隊完成任務來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再利用課堂中成果匯報的機會提高他們的表達能力。良好的團隊協作可以將每個同學的優勢互補,從而達到團隊成績的最優化,而語言表達又給他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將討論結果進行總結凝練,又要語言表達標準清晰,同時需要有足夠的音量,使在場的每個人都聽得請清楚楚,速度要適當,語調的輕重緩急要恰如其分等等。(三)確立重點與難點。由大綱分析得知,與門電路知識的重點在于與門的邏輯關系及表達方法。可以通過讓學生自己動手和關鍵知識由教師強調講解相結合來突出重點。與門電路知識的難點在于與門在實際電路中的應用。那么,這一難點可以通過讓學生自己上網查找資料和動手進行電路仿真來進行突破。(四)設計教法與學法。針對與門電路應用性強的特點,該課可以采取以任務驅動法為主線,通過信息化教學手段,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探究的學習,轉變學生以往“要我學”的被動狀態為“我要學”的主動狀態。教師的教法設計可從學生的學習基礎和生活經驗出發,注重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參與,通過課堂教學中精心組織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動口、動手、動腦,在活動體驗的基礎上得到感悟,較好地體現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教師在教學方法的探索與改進中在不斷開闊思路,特別注重課堂教學中情景的創設,加強了技能和實踐環節的教學,將理論與實際應用有機結合,突出“教、學、做一體化”的職業教育特色。

三、實施環節

與門電路知識的課堂實施環節包括課前準備、新課架構和課后鞏固三個部分:(一)課前準備。1.實物資源:包括與門電路學習任務書,學生工作頁,與門電路的實物板,以及直流穩壓電源及導線等。2.信息化資源:包括用于電路仿真的Proteus軟件,供學生上網查找資料的網絡資源以及現在應用較廣的互動教學平臺。(二)新課架構。在與門電路教學中,教師可以以任務驅動法為主線通過引入、探究、分析、強化和拓展這5個階段,逐步遞進的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比如:在引入階段,教師播放《終結者2》電影中的一段經典視頻:兩個演員需同時按下開關時密室的門才能打開,這便是與門電路的經典應用。趁熱打鐵,看完這段視頻后,再請同學舉出生活生產中還有沒有類似規律的實例,有的同學就會聯想到電路中的兩個串聯開關控制燈泡;汽車四個門都要同時關閉發動機才能啟動;火箭發射器要同時滿足上百條命令才能發射等,這樣一來新課就吸引學生注意力并引發了他們去思考。在探究階段,開始讓學生動手參與,所以教師應先強調安全注意事項,再將學生進行分組,發放與門電路板,最好每組拿到的電路板中與門電路驅動負載都有所不同,這樣一來各組看到的現象不同,課堂更具有趣味性,比如可以讓與門電路驅動LED二極管發光;驅動電機轉動;驅動音樂芯片發聲;驅動七段譯碼顯示數字等,但共性是每塊電路板上都用到了一個四組雙輸入端的與門芯片,只是負載不同、輸出現象不同。在該學習階段讓學生自己動手通過控制輸入開關,觀察輸出現象,總結規律,填寫工作頁,上傳到教學平臺。在分析階段,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平臺上顯示出的學生完成情況,幫助學生分析理論,但時間不宜過長,最好在黃金15分鐘內完成,該過程目的在于引導學生根據功能表準確總結出與邏輯的真值表,表達式及定義,并提煉出與邏輯運算口訣:“有0出0,全1出1”。由于此處是與門電路教學的重點內容,所以在板書設計上教師也要突出強調。在強化階段,可以讓學生到推薦網站上自主查找資料,了解與門這個“黑匣子”在電路中的使用,在各管腳的接法這個難點上,教師也要特別進行提示強調。再讓學生們根據任務書中所給出的電路圖,利用Proteus仿真軟件自己動手,連接線路,實現仿真。在這過程中教師要時時監控學情,對那些能力比較弱的學生加以個別輔導,多正面鼓勵,但教師只起引導和促進的輔助作用。強化過程讓學生在團隊協作下不僅強化了理論知識,更提高了理論聯系實際能力,學生在“做”中學會了使用,完成了“教、學、做”理實一體化的學習,從而也突破了教學的難點。在拓展階段,教師可以先按照思維導圖的模式指導學生從幾方面說,說什么,怎么說。再讓各小組派代表進行成果匯報,通過這一過程,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更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四、教學反思通過以上與門電路的教學實例,我們進行的創新之處包括:利用了互動教學平臺,師生交互更快捷,評分更科學;引用電影視頻,知識表現更直觀形象,更容易吸引學生注意力;啟用仿真電路,讓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知識更扎實;應用互聯網絡,激發學生興趣,使他們學習更主動。另外,利用分組學習和成果匯報的機會使學生既能展示個性又各取所長,提高協作能力和表達能力。同時,我們也發現了一些后續教學需要改進的地方:比如,如何在教學過程中采取更有效的信息化手段(如:虛擬實驗室、虛擬工廠等)提高教學效果;再如,分組教學中,出現學生個人能力鍛煉不均衡的情況,目前的教學方法還不能全面提高每一位學生的綜合能力,這一點為我們今后的教學提出了新的思考和更高的要求。綜上所述,與門電路的實用教學設計切實的將“教、學、做”三個過程在課堂中融為一體,改變了以往“聽完記不住,學完不會用”的學習狀態,從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三方面全方位的提高了中職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提升了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孫立仁.教學設計———實踐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理論與方法[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4.

[2]吳建林.電類課程教學改革探討[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13.

[3]張璐.論有效教學的標準[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王荷 單位:天津市儀表無線電工業學校